流云 发表于 2003-5-19 20:10:00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 不是每个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发大财!

夜归灵 发表于 2003-5-19 21:09:00

以下是引用流云在2003-5-19 20:10:25的发言: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 不是每个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发大财!

如果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大财,是不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一种需要呢,但是不能否认,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时,何来谈小康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5-20 10:29:07编辑过]

qihaitao 发表于 2003-5-20 08:58:00

那么我想流云兄,作为一种现实的选择,能否你开个专题我们讨论一下目前已经有的专门投资债券的证券投资基金呢?

zhouqsheng 发表于 2003-5-28 12:57:00

写得挺真实的

流云 发表于 2003-5-28 22:00:00

以下是引用夜归灵在2003-5-19 21:09:17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流云在2003-5-19 20:10:25的发言: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 不是每个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发大财!

如果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大财,是不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一种需要呢,但是不能否认,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时,何来谈小康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5-20 10:29:07编辑过]
小灵可知道为什么银行有如此多的存款,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 投资品种
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能承受股票等权益投资带来的风险,他们需要的是风险小收益比
存款高的投资机会!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正如安居房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一样!

qihaitao 发表于 2003-6-5 11:09:00

私募基金掌握秘密武器 玩融券熊市依旧赚大钱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一位圈内人士的介绍,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私募基金的秘密武器----融券生意。这项生意让一些私募基金在去年的下跌市道中获益不菲。值得注意的是,融券生意的操作手法开始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对象也由战略投资者扩大到了一般投资者

  34岁的G先生开始并不愿把他的秘密武器告知于人。这位从美国回来的金融学硕士目前任职于某家私募基金。去年,他让这家私募基金在低迷的股市中赚到了近1个亿。


  “其实说穿了也就不稀奇,我们不过是换了一种思路来做融资,这种方法在熊市中尤其有效。”在记者的一再坚持下,他慢慢道出了正在从事的一项新业务----融券的大概模样。

  据他所知,融券业务目前做的人并不多,主要的玩家是少数私募基金。但是,“这个行业里,大家学得都很快,估计不久就会流传开来。”他预测说。

  战略配售提供契机

  在我国股市中,融券业务的最先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左右,当时出现的战略投资者配售为融券业务的诞生提供了契机。

  战略投资者从一级市场配售到的股票一般都有一个锁定期,期限从3个月到2年不等,在这个期限中,战略投资者的股票不能在二级市场中进行买卖。有时候这会让战略投资者很难受:明明觉得股价已经达到了高位,却不能抛售;一大笔资金被冻结其中,企业的资金周转也会受到影响。对于他们来说,如何能在锁定期中将股票变现,就成为迫切的需求。

  有需求就会有满足需求的办法。一些思路大胆的私募基金就在此时开发出了它们的融券业务。

  “我去找了一些战略投资者,跟他们谈,以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先把他们手里的股票买下来,一般是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打个折扣,折扣多少则通过协商解决。这样,他们就可以立即回笼一大笔资金;而我们则可以拥有相对便宜的筹码。”G先生说。换句话说,他给战略投资者融资,而战略投资者则给他融券。

  当然,这些股票当时并不能过户,也不能交易,但锁定期满之后,如果市场价格仍高于协议价格,那么两者之间的价差就成为G先生的获利空间。因此,在锁定期内,只要G先生能够维持股价,那么他就会有利润。

  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操作方式,而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规避风险,有时还会更加复杂一些。例如,伴随着这笔交易,双方还会签订一个回购协议,即在锁定期满之后,再过一段时间,战略投资者会把相等数量的股票买回去,价格有时按照市场价,有时按照原协议价再加上一定的利息。如果是后一种方式,那么G先生等于做了一笔借贷,收益是固定的。

  “操作了几次,基本上都是成功的。”G先生说,“关键是要对这只股票的未来走势判断得准,这样在跟战略投资者谈价格的时候心里才有底。”

  手法多样化

  此后,G先生逐渐将融券的思路拓展开来,手法变得更加多样化,对象也由战略投资者扩大到一般投资者。

  他们注意到,股指从高位下跌以后,一些投资者手里的股票被深度套牢,跌幅有的超过50%。对于这些投资者而言,他们已经对股价失去了信心,不愿意再做任何操作,惟一的办法是“等”。

  根据G先生的调查,证券营业部中,大约有一半左右的股票是“死筹码”,长期以来没有任何流动。这些股票就成为融券的理想对象。

  G先生通过营业部,找到一些持股量比较大、又被深度套牢的投资者,告诉他们,他愿意把他们手中的股票拿过来操作,条件是一年之后还给他们同等数量的股票,同时按照目前市值支付8%的利息。关键在于,这些投资者由于被套牢的幅度实在太大或者时间太长,已经对股价不再存有任何幻想,因此对市值也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人说,随便你吧,反正我这些股票是准备留给儿孙的了,”G先生说,“他们惟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帐户还有多少股什么股票。”

  但是,同样是这些股票,到了G先生手里,就成为利润机器。他几乎不用成本就拥有了一大堆筹码,最简单的方法是做空,即在高位抛出,然后再以便宜的价格买回来还给投资者,而在下跌市道中,这几乎是不用动脑筋的事,市场自然会让他如愿。

  当然,这种方法并不太受投资者欢迎,毕竟,G先生的利润就是他们的损失,即使他们已经不再关心股价,但在心理上终究不愿接受。

  “我们做的比较多的是另一种方式,”G先生说,“就是让投资者减少损失,然后我们在这里面提取一部分收益。”

  例如,投资者将1000万元市值的股票交给G先生,通过一年的运作,市值被维持在800万,而同期大盘指数下跌了40%,也就是说,投资者少损失了200万,G先生会从这少损失的200万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自己的回报。

  并不是只有在熊市中才能做融券,即使在牛市里,融券照样有用武之地,不过,这更考验融券方的眼光和技巧。“其实融券就是融资,不过资金是以股票的方式出现而已。在牛市里,只要融到的券种不是最强势的,我们仍然可以有获利机会。”G先生说。

  比如说,在网络股行情中,钢铁股就成为相当好的融券品种,因为钢铁股的涨幅较小,融到券之后,私募基金可以迅速卖出,将股票转换为现金,然后买进涨势凌厉的网络股,获利之后抛出,再回头买进钢铁股还给投资者,由于网络股的涨幅大于钢铁股,因此,虽然还给投资者相同数量的钢铁股时,其市值已经比原先要高,但私募基金在网络股上的获利可能远远大于此,两者之间的涨幅差就成为利润。

  G先生说,他现在正在考虑的是如何扩大融券的面。“融券其实比融资更加灵活,可以有多种操作方式,但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融到的品种过于单一,风险上不好把握,如果可以融到几百种股票,事实上就相当于一个指数组合,在风险控制上,我们就只要盯住指数就行了,操作起来会更加游刃有余。”

  不过,他也坦陈,目前还很难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是由于融券对象太多了之后难以管理,容易引起纠纷,更大的障碍在于法规政策对于融券业务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我们只能悄悄地做。”

  法律规定尚不明确

  其实,在海外一些发达的证券市场,融券是作为一项正常业务在市场中存在的。美国、英国等采用的是做市商制度,由证券公司为客户融券;日本采用的是设立专门的证券金融公司提供融券服务。

  我国目前的《证券法》中规定,证券公司不得为客户进行融资融券。但是,对于像G先生这样从事民间融券的行为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法律专家认为,现行法律规定,证券交易必须在规定的场所内进行,而G先生的融券业务实际上构成了一种证券交易,但交易价格却是由双方私下商定的,并没有以交易所的公开价格为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融券业务并不符合现有的法律框架。

  G先生自己却不这么看。他说,融券实际上是一种委托理财,目前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委托理财一定要以现金的形式进行,在符合双方意愿的前提下,客户将股票委托给他操作,在法律上并无不可。至于约定的利息,“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否则谁敢把资产交给你来管。”

  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修改《证券法》的问题,在去年年底的征求意见稿中,删除了“证券交易以现货进行交易”的条款,同时删除了有关券商不得向客户融资融券的规定,为金融品种创新创造了条件。这或许表明,融券业务将有可能在将来正式出现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

  (《上海证券报资本周刊》记者 叶展)

bebacklater 发表于 2008-11-28 09:35:00

谢谢.不错的

一起走过放羊的日子 发表于 2008-12-1 17:22:00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私募基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