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寒 发表于 2005-11-17 22:15:16

最近写的一篇文章,请大家探讨《中国式管理的陷阱》

<P>中国式管理的陷阱</P>
<P>文/易水寒</P>
<P>
[引言:如今“中国”这两个字仿佛成了万用橡皮膏,哪里出了漏子就往哪里贴,仿佛窟窿被贴上了,便和新的没有什么两样。于是,这块橡皮膏被贴在管理上,便有了“中国式管理”的阴风不散。]</P>
<P>    大约是3年前,一个朋友经营的已经初具规模的物流公司,在物流行业最有发展前景的时候倒闭了,究其原因,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员工绩效低下,缺乏有效的数字化管理,公司报表混乱,公司人员流动率越来越高。在公司濒临倒闭前两个月,这位朋友找到我,希望我给他出出主意。我认真的研究了一下他们公司的管理,并且花了三天的时间,在公司进行实际考察,结果发现,这家公司的管理实在太糟糕,公司的气氛沉闷,老板对员工的放纵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员工呢?则只会报喜不报忧,一味的拖延疲踏,全然不觉失业的阴影正在离他们越来越近。这种情况,在我的记忆中似乎一直只有在传统的以大锅饭为特色的国营单位才会出现,但是今天正发现于我的身边,让人不禁感到诧异。
    解决的方法,我认为很简单: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将前三个月的业绩进行全面的梳理,找到亏损的原因,对个公司造成损失的员工,进行开除处理,对其它员工进行再培训,强调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鼓励公司的中、高层和老员工对公司提出有价值的尖锐的意见,对业务进行重新划分并制定相应的报表制度等等,基本上就是要将现代西方的管理制度全面引入,来横扫公司目前的颓势。
    但是,这位朋友听到我的建议,却不以为然地称:“这种方法,已经全然过时了,现在流行的是‘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的重点,在于安人,只有把企业人心安定下来,企业才会稳健的发展。你现在搞绩效考核、裁人,那岂不把公司现有的员工的心全搅乱了?如果引发大规模的跳槽,损失就更大。”
    朋友似乎感觉理由还不充分,于是又拿出一套管理大师曾仕强关于中国式管理的光盘来,说要借给我看。于是,在那个时候我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中国式管理这么个东西。可惜,我这个人天性懒惰,3个多月过去了,那厚厚的一摞光盘才看了不到5张,而这位朋友的公司,却传来了倒闭的消息。
    看来,中国式管理还是没有能够斗的过现代企业管理。</P>
<P>中国有管理吗?</P>
<P>    不能说中国没有管理,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的管理方法,在唐末以后,便逐渐落后,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一道跃不过的障碍,这在国家的管理中表现的极为突出。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户籍管理制度上,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户籍制度都没有走上正轨,历史上的户籍数据,大多是无法确认,而且资料匮乏的。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最苦恼的一个问题是,数据的不充分,乃至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在中国最兴盛的唐朝开元盛世时,中国人口到底有多少,而安史之乱后,人口减少到多少。而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也没有办法掌握中国人口的确切数字,更谈不上能够按照性别和年龄进行相应的管理,以至于国家军队只能靠“拉壮丁”而填补编制的不足,兵役政策根本没有办法执行。
    所有这些问题,归结出一句话,就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数目字管理的方法,一切细节都被大而化之。中国人不重细节,而更看重“形”、“势”或者“道”。在“术”的层面自汉朝以后,基本上没有任何发展。
    管理国家如此,管理企业也是一样。因为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管理的本质是相通的。也许在没有市场经济,缺乏有力而激烈竞争的前提下,对“道”的重视可以使得一个国家或者企业更稳定,更具有人性味,但是一旦进入激烈的竞争环境,这“人性味”所最终呈现的,却是最不人性的现实。法家的代表韩非子便对此有警辟的评论,他说:“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只求形而上的理念,不求形而下的方法和规则,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已经太多太多了。
    现代管理理念的源泉,来自于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美国人泰勒,开创了现代管理的先驱。为了对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地降低成本,泰勒对制造流水线上的工人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的试验,试验内容细化到工人将某一个零件从A点搬运到B点所要使用的时间,胳膊在流水线上所要经过的距离,以及在最科学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成本,使产量进行提高。然后,再将这些试验数据进行归纳整理,设计成培训科目,制定出硬性的规定。泰勒的方法,是将工作中的每一个流程数据化,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复制到每一个环节。随着泰勒的成功,再加上市场竞争逐渐充斥了每一个行业,才有了现代管理方法和理论的不断完善,才有了德鲁克、迈克尔·波特等一系列的管理大师。
    可以说,西方现代管理制度,从本质上就是于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背道而驰的,它注重数据,强调界定,提倡可复制性,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具备从战略到细节的处理方法,而不是仅仅是高谈阔论,在纸上做道德文章。所以上,就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而言,中国是没有所谓的管理的,有的多只是文过饰非。</P>
<P>中国式管理漏洞百出</P>
<P>    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我恰恰都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而中国式管理的倡导者曾仕强先生的理论,无外乎都出自于这两个范畴。《大易管理》这部书我不想评论,老先生将中国《易经》解释成这个样子,至少可以说明这位管理大师对《周易》基本没有认真读过,更谈不上研究。在《尚书·洪范》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稽疑……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说的是当心中有疑惑的时候,首先要问及自心,这疑惑来自于何处?其次要向专业人士进行咨询,在者进行社会(市场)调查,最终再“谋及卜筮”。中国古代哲学中,《洪范》是一部关于国家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一部重要且颇具高屋建瓴的作品。可见,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虽然周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础,但是在实际管理方法上,还是要让位与实实在在的数据调查和专业人士的意见。因此,《大易管理》这部作品将周易与管理的结合,实在是让人感到有牵强附会之嫌。此外,对于周易的卜释,《大易管理》中的解释更是惨不忍读。对于《周易》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术数著作,在爻辞的理解上,必须要考虑到所卜之事、之人、之时、之问,同样的爻辞在不同的人、事、时间中,会有着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意义,这是《周易》之三易——简易、不易、变易——的重要特征。而《大易管理》这部作品将《周易》简单化成一个个公式,实在是斯文无光。
    其次,在曾仕强先生经常提到的中国式管理、美国式管理和日本式管理的划分上,也是同样存在着拍脑门的痕迹。他认为美国式管理是打固定靶、日本式管理打活动靶、中国式管理打飞靶,看上去高明有趣,但是仔细分析却基本上不成立。我们都知道,美国式管理在50-60年代,确实被日本式管理超过,究其原因,并非是日本更注重“弹性应变的合作能力”,相反,在引进了美国戴明质量管理方法后,日本将戴明不断改进,不断研究的企业管理方法,与其自身注重数据、注重情报的习性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在90年代初,我曾经在日本公司工作过,亲眼目睹了日本大型企业对情报的重视,以及庞大的数据情报收集、分析机构,可以说,日本并没有将美国数据管理的方法进行改造,而是将其贯穿的更加彻底,做的更加细致。而今天,在互联网平台日益发展,信息化管理日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的时候,数据更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地位。靠“以让代争”、靠“推、拖、拉”的管理理念,中国企业恐怕不但打不中飞靶,甚至连就在手边金山,也在这“乱打”中拱手让人了。</P>
<P>没有内圣何来外王?</P>
<P>    曾仕强先生说“只有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这个观点到真是中国式的。中国儒家思想本质上就是一种“内圣外王”的思想。通过个人内在的修持而达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目的,由“致知格物”而“诚意正心”,由“修身齐家”而“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修为大过了制度的制衡,将“诚意正心修身”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逐渐演变成对社会每一个个体的基本要求,以至于宋明理学一出,“克己复礼”被误读成“克人复礼”,仁义道德成为评判他人的标准的同时,也成为自己追求名利自我标榜的工具。可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世界的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圣外王,只能成为个人修养的手段,而渐渐的不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了。
    对于企业来说,要求企业中每一个员工都能够成为圣人,这样的老板恐怕如果不是傻瓜,就是疯子。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圣人是很难存在的。市场竞争不能依靠“辑让”而必须靠制度、靠绩效,这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那么,企业从哪里去搜罗那么多“个人修养合格”的管理者进入管理岗位?或者说“难道所有成功的企业管理者都是个人修养合格”?无论从证正与证反两个方面来看,这个命题都是错误而且是不现实的。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很多任人为能的案例,可以说俯首皆是。特别是在宋代以前,这样的事例更层出不穷。例如众所周知的纨绔子弟吴起、楚汉争霸时的陈平盗嫂、韩信受辱,以及就汉末曹操的魏武三诏,都是“任人为能”的典范。而曾仕强先生强调的“任人为德”,其实已经和中国文化,特别是唐末之前的正统汉文化相去甚远。因此,要求每一个人都内圣而外王,那如果这世界上没有内圣,岂不就永远不能外王,中国企业永远不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了么?
    在西方管理学中,也同样有个人道德与管理关系的研究,但是,这更多属于个人励志的范畴,其代表人物便是卡内基。但是,西方管理哲学将“内圣”和“外王”区分的非常清楚,不否认个人修养的提高将会对企业的管理具有推动作用,但是绝对不能用个人道德来代替企业的制度化管理。</P>
<P>管理没有中国和西方之分</P>
<P>    管理是一种方法论,它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之上,但是与哲学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哲学有中国和西方之分,但是管理却没有,因为管理是操作层面的问题。这就象做沙发,沙发的形状外观有中式和西式之分,但是沙发的制作却必须遵照一定的工艺标准,比如包缝怎样缝、骨架怎样搭、弹簧怎样订,这些制作工艺,是与沙发的外形没有直接关系的,不能因为要突出中式,便把兀凳强称为沙发,这便是舍本求末了。因此,无论中国企业还是西方企业,可能企业文化有不同,但是企业的管理方法,却必须遵循着客观的市场经济,遵循必要的数据化的管理,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我那位朋友早点明白这个道理,那家颇有潜力的物流公司,也不会早早的倒闭了。
    当然,中国并不乏辉煌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但是,这辉煌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毕竟已经是先人已经矗立的高峰,作为后人我们必须从其峰顶越过,才能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如果我们仅仅用先人的辉煌,作为我们今天无能的遮羞布,将“中国”当作一帖万能的橡皮膏,哪里落后了,就贴上个“中国式”的标签来自欺欺人,那么中国近100多年的苦难便白过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商业的振兴也将永远是痴人梦呓,没有实现的一天。</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7 22:15:51编辑过]

yorker 发表于 2005-11-19 10:07:06

一篇好文章,分析透彻,发人深思。

dognose 发表于 2005-11-19 11:02:09

<P>仁者见仁,智者见智</P><P>一个企业的成长\兴旺\衰退\倒闭,有太多元素在里面,不是简单的选择一种什么管理方式就可以行得通的,兵无常势,法无常形,"爻辞的理解上,必须要考虑到所卜之事、之人、之时、之问,同样的爻辞在不同的人、事、时间中,会有着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意义"</P><P>我也看&lt;中国式管理&gt;,但是我没深研,多多少少可以开拓一下我的眼界,呵呵</P>

770129 发表于 2005-11-23 09:17:50

<P>中国式的管理应该是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伦理特征的,不应当是中国文化的糟粕。正如,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你一定要认为就是科举考试和纳妾,和抽大烟,那么我就应该认为,西方现代文明就是海盗和贩卖黑奴,和纳粹主义。</P>
<P>楼主引用的案例根本就是个案,一种无代表性的个案,而且,我看案例中的物流公司倒闭的原因根本不是什么“中国式管理”的问题,而是,他的公司根本就没有管理!!联想的柳掌门曾说过“龟兔赛跑,如果兔子不睡觉,龟怎样才能赢?改换比赛场地嘛,改到沼泽地里。看你兔子怎么跑!”中国就是一块沼泽地,最起码在管理领域是一块沼泽地,要想在这里生存,就必须是乌龟!
我认为,管理学应当由两大块构成:管理哲学和管理科学。西方现代管理很先进,他们创造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系,如ISO9000、6西格玛、零缺陷、绩效评价等,但请大家看清楚,这些都应该属于管理科学领域,或者叫管理技术或管理数学。我们也把这些在国外应用的挺好的管理技术引进来,然后由大学教授去研究,去讲授,在企业里应用,但是,效果很不理想。原因在哪?我认为,我们漏了最主要的一课!——管理哲学。
西方的上述管理技术是建立在他们的管理哲学的基础上的,而管理哲学的形成是与本民族的文化伦理和传统道德有很深的渊源关系的,换句话讲,是不可移植的,正如我们看西方人的好多习惯,是我们一辈子养不成的,同样,他们也养不成和豆汁的习惯。这是两种文化。
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构成了管理哲学上的差异,那么建立在西方管理哲学基础上的管理技术,势必会有水土不服现象。我认为中国式管理的提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要建立我们本民族特色的管理哲学,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吸收营养。
楼主根本就是忽视了这一点,曾只是提出了一种管理哲学,是一种思想,他对管理技术并没有具体提到,所以在案例中,物流公司的倒闭是必然,一个人只是学了部宪法而没有对部门法有研究,就凭这个去当法官或律师,不出乱子才怪呢!
很希望和各位管理界的同仁为中国管理的崛起而共同奋斗!</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3 9:48:11编辑过]

纵横驰骋 发表于 2005-11-23 11:35:05

要辨证的读曾先生的<<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有些东西还是很有借鉴的必要 还有 和楼主是家门罗 嘿嘿

homeland 发表于 2005-12-1 14:53:52

<P>简单谈谈我对中西方管理模式的认识。

西方管理的认识:
我们公司现在正在被评估CMMI,主任评估师是来自英国的纯正英国人,与他的接触,也算是受益非浅(一天咨询费10k),呵呵。
他对公司的咨询是从企业文化开始的,然后强调数据的积累与统计,强调评审,强调根据统计数据进行改进。与ISO相比,他对流程制定的考察却很淡。他对于流程的控制和执行要求很严格。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总经理希望临时听他的培训,却让他从会议室赶了出来,原因是参会名单没有总经理的名字。</P><P>中国管理的理解:
中国存在于封建社会的朝代最多,所以现在很多中国式管理的case常常取自唐、宋、清。追其根源又都来自儒家、道家等。中国人从古到今,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较为严重,讲究中庸。很多中国人对于这个观念也很容易接受。如果排除中国大环境的影响,中庸之道延续了这么久,自然有一定的道理在里面。


我的观点:
西方管理的引入,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的确带来重大的变革,发展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或台湾式管理等等,在我看来都是西方管理的一种表现,或一种延伸。我们可以取其精华而用之,改国人上千年管理之陋习。当然,这也是有度的。

教书也罢,管理也罢,甚至拍电影也罢,都要考虑所谓的受众,并非能通过制度、流程、管理手段能完全解决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总感觉书本上的管理教义没有什么用,或不知如何在企业中发挥它的功效。

对于搂主的观点,我提一点相反的意见。我觉得中国式管理有其特有优势,如果楼主安心看完相关书籍,并独立思考,受益甚至大于作者。“没有内圣何来外王?”,其实,内圣主要是由企业自己培养的,并不能完全靠招募所能完成。中国人对于IT人员总在说缺乏,印度却觉得非常的充沛。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打算招聘上千名员工,但并非直接投入生产,所有人员要通过半年培训后才能上岗。然而中国哪一个企业又做到了?印度公司的内圣是自己创造的。同时,印度公司确实纯正的西方式管理。

我最近也再看中国式管理之类的书籍,光盘也有,自我感觉还是受益非浅。目前对于中国式管理的定位,西方式管理必经之路,中国式管理才为大乘。但中国式管理与西方管理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管理所受教育学员出来,管理都一个模样,而中国式管理,因人而异,就千差万别了。举例来说,《周易》的理解就各不一样,但难道说某人的就一定对,其他人的就一定错吗?</P><P>以上观点任凭笑骂。</P>

双鱼 发表于 2005-12-4 10:04:36

<P>西方管理更侧重于对一个公司、一个组织进行管理,侧重解决组织问题的方法,以达成组织绩效目标。自私性小,科学性高。</P><P>而中国式管理我发现更侧重于对自己进行管理和修炼,是超乎于公司和组织外,达成个人(自己)的“成仁”,以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的目的。它有一大部分精力是应用在人生中、事业外。如果说要解决问题的话,更多是要解决个人(自己)的问题。这和中国的“狡兔三窟”、“一个法人,多家公司”的注重个人事业、个人财富、个人成功的“自私”文化非常相关。中国式管理侧重“修己”,自私性高,哲学性高。</P><P>简单说,学西方管理是给别人学的(无非是替别人打工的职业经理人),学中国式管理是给自己学的(修身养性,八面玲珑,获得自己的处世睿智和人脉财富)。呵呵。</P>

ai555ai 发表于 2005-12-6 13:58:53

<DIV>非常感谢</DIV>

eagleman 发表于 2005-12-9 15:48:48

<P>对<b><FONT color=#16a000>770129的观点我很赞同,正如美国的组织行为学所说,管理方法要和社会文化相结合才行</FONT></b></P>

hohuiyi 发表于 2005-12-10 15:40:49

<P>    非常高兴看到家园有这么多的高手,和颇有分量的文章,因为前一段时间学习了中国式管理,也来凑个热闹:</P><P>    对曾大师的观点虽然不能完全认同,但就具体的某一家管理思想和理论比较而言,个人觉得《中国式管理》的启发意义较大,应该说受益匪浅。</P><P>    一、我们不能超越生存环境,举目四周都是中国人。我也曾与激烈抨击传统文化的人共过事,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却觉得其本人所用的处理方式恰恰是中国式的。更好的适应环境才能有效地改造环境,才能有机会施展个人的才华。所以一味的否定传统文化并不可取;</P><P>   二、曾仕强教授个人早年也是在英国受的西方式管理教育,然后又转换方向研究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个性。说他学贯中西也并不为过,他的理论体系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高屋建瓴具有系统性,不象看西方的管理书,视野窄。其中有很多融会贯通的东西,信手拈来自成一体;</P><P>三、曾大师讲的一些方法象沟通方法、管理层次的定位很具有实用性的,通过看曾教授的讲座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认知和了解至少可节省5-10年的摸索。现在将中华民族的复兴,除了经济复兴外,更深层面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如果没有了文化的复兴,只能算是经济上的暴发户而已。问题是中国的文化本身内容丰富,再加上古文字的障碍,更多的人对此的理解比较浅,借助曾教授的讲座可以快速入门。说到这里要提一句南怀瑾的作品也不错,更侧重于历史和宗教范畴。相比而言还是曾大师的讲解亲切实用;</P><P>四、就个人的学习体会,在最初接触管理知识时看到的观点都有道理,随着管理实践和学习的深入却发现理论总是在实践的后面,不够深入和系统,而且越来越发现不同的作者之间的观点的差距和矛盾,反而陷入种种的迷茫和困惑。一个简单的概念可以有几十种上百种解释,越学越糊涂。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种系统的观点,更广阔的视野,来提升、理解、贯通——毕竟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管理方式的;</P><P>五、个人比较赞同6楼homeland的观点,西方的工具是比较好的,中西两方无所谓谁是谁非,都应该学习。不应该有什么偏见,一旦争论起来,往往难于免俗看来楼主也未能超越这个框框;不知楼主的实战管理经验如何?另外楼主所提的那位朋友,因为自身功力太浅,把经念歪了,不能把责任推到中国式管理上。</P><P>信口开河,贻笑大方了!</P><P>    </P>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最近写的一篇文章,请大家探讨《中国式管理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