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恒智信咨询 发表于 2011-12-28 10:13:09

C公司案例:落在实处的绩效考核

本帖最后由 华恒智信咨询 于 2011-12-28 10:14 编辑

一、 C公司背景情况介绍
    C 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每月的 MBO( Management by Object),目标管理)评估(被评估人:全体员工)、季度优秀员工评选、年终考核(被评估人: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年度优秀经理人评选(对象:部门经理)等。其中每月一次的 MBO评估是基础。     C 公司绩效考核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高整体绩效水平,评估应是建设性的,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二是对员工进行甄别与区分: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大多数人要求循序渐进,同时淘汰不适合的人员。     C 公司从形式上有一个很正规的 "三联单 "式的 MBO计划书,每个员工每月都要与其直接经理沟通,共同确定自己下个月的工作目标(逐项量化),并对上个月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最后形成的这套一式三份的计划书由员工本人、其直接经理和人力资源部各执一份。 MBO的评估结果与当月奖金直接挂钩。如果 MBO所列的各项目标全部完成,该员工即可得到相当于其基本工资 40%的奖金。
http://i5.jrjimg.cn/201112/28/blog_attach/blog_attach_13250377213621.jpg 二、 C公司面临的难题     C 公司实施 MBO考核制度已经四年了,一直在不断完善。 1999年度的 MBO计划书只反映对每一项任务完成情况的打分,在打分过程中,员工肯定要和直接经理沟通,他的直接经理知道他的具体情况,但是别人,人力资源部就不清楚了。从 2000年开始, C公司要求员工对他当月 MBO表中所列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都做一个小结,附在其 MBO计划书之后。这样,就能更具体地了解他做了什么,完成情况怎样,而不只是得到一个抽象的得分数字;也有利于高层经理和人力资源部横向地比较各部门的人员业绩。原先,在人力资源部,全体员工的 MBO计划书是按月存放在一起的;今年人力资源部给每个员工都建了一个 MBO档案,存放其每月的 MBO计划书,这样就更便于了解一个人的成长和对公司的贡献。     C 公司管理者说:考核制度应适应公司的业务定位;考核是为了公司整体目标的完成;考核制度应架构于整个公司的价值观之上。     C 公司顾问公司成立于 1992年,是一家提供综合性市场营销解决方案的咨询机构,现有员工 50余人。除了一般的公关、广告业务外, C公司的特色是以市场研究作为前期的切入点,帮助企业分析它的现状和它尚未进入的新市场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据 C公司业务发展总监于先生介绍,美国最近出现了一些基于 Internet的咨询公司, C公司也准备明年把该公司的网站做成中国第一家 E-Consulting网站。于先生说: “正因为 C公司是这样一个定位,我们觉得适合 MBO这种绩效考核方式,所以才会引入。公司的定位和后面的管理体制是大有关系的。 ”——MBO的思想是由该公司现任总裁张总 1996年加入公司时带过来的。张总此前曾在 DEC公司、 SSA等美国企业做过较长时间的管理工作。谈到引入这套制度的初衷,张先生说,每个公司每年肯定都会有一个业务目标,对很多公司来讲,这个业务目标可能就是大家经常反复唠叨,但是并没有一套方法论,把它分解到细节上、分解到每个人每个时段的工作中。通过 MBO这种体系,就可以把公司的整体目标分解到底下的部门,分解到组,然后由组到人;那么每个人的目标达成了,也就意味着组的目标达成了,组的目标达成了,也就是部门的目标达成了,所有部门的目标累积起来,就意味着整个公司业务目标达成。     MBO 主要是一些西方公司,特别是欧美公司采用的一种评估方式。 C公司对它进行了本地化,从内容和形式,都有些改变,但是最基本的东西没有变,就是 “结果导向 ”。这也是 C公司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就是说在 C公司重视功劳,而不看重苦劳,着眼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普通员工说: MBO教我从日常工作中抬起头来,着眼于大的目标,通过规划分解完成; MBO不只对公司有利,也促进了个人进步。     这样的考核方式从理论上来说固然很好,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是不是太繁琐呢?员工有没有意见? C公司的市场推广专员说: “说实话,一开始是不太适应,主要是不理解 MBO的实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尤其是经过培训,我从起初的被动接受,到现在已经心悦诚服了。因为,这不只对公司有利,它也是个人规划的一部分。它让你学会从眼前的琐事中放眼出去,着眼于大的目标,再把它逐项分解,落实到每天每月的工作中去。过去我认为工作就是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没有目标和方向,更谈不上主动性;而现在,我对自己每月做什么心中有数,充分地调动了个人的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达成一个目标都很有成就感,个人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也有了很大提高。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这 \'省 \'的过程是 \'磨刀不误砍柴工 \'吧。 ”——C公司的 MBO考核之所以落到了实处,从方法上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虽然是结果导向,还是有充分的沟通;第二,绩效考核指标有三个特点:可持续、可达到、可量化。而最根本的,是这套考核制度与其价值观相适应。
三、分析与可借鉴之处     据于先生和张总介绍, C公司刚开始实行 MBO考核的时候,确实还是有一些阻力的,那么为什么能够一直贯彻下来呢? C 公司刚开始实行 MBO考核的时候,确实还是有一些阻力的,但能够一直贯彻下来,主要是因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http://i5.jrjimg.cn/201112/28/blog_attach/blog_attach_13250377443581.jpg     第一,有充分的沟通。 C公司把全年的总目标、季度目标都向全体员工宣讲。每个部门也会把部门目标告诉员工。那么每个员工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对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会有一些大致的考虑。 MBO实际上是确定了一个时间,让员工和直接经理坐下来,大概谈一谈上月完成得怎么样,为什么?本月又要做什么?这就给了员工们参与整个部门的决策,或者说有关自身的工作安排的一个机会。只有员工的认可度强了,整个目标才会得到很好执行。如果仅仅是自上而下地压任务,而不跟员工商量,员工的积极性、认可度就会比较差。所以 C公司的这种结果导向并不是单纯地只看结果。这是 C公司 MBO本地化的最大特点。四年来, C公司的 MBO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推行下去,也因为有时候员工觉得 "经理是为我着想 ",不是说员工定了 10条目标,经理就顺水推舟。如果经理觉得你完成不了这么多工作,恐怕会影响到你的绩效,反而会给你减一些。所以经理不仅仅是与下属沟通,还有一个责任,就是给下属一个正确的工作量,共同完成团体目标,使员工保持长期动力。     第二, C公司的 MBO考核指标有三个特点。一是可以持续的;二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不是一伸手就能够到;三是可以量化。 MBO有两种性质的指标:质量与超越。比如说你每个月都做财务报表,那么 MBO就卡你的质量。你这个月完成了整个年度目标的 10%,那么下个月你要争取做到 15%,这就是超越。虽然每个人的工作不雷同,但是每做一件事都要有助于整个目标的达成。     如果某个员工尽了最大努力,只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最后的 MBO值不理想,他肯定不那么开心。但是因为有充分的沟通,有前面的展望,有中间的跟踪,有每月一次的 review,给了员工很多参与的机会,另外 C公司还组织一些培训,帮助员工达成 MBO。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员工没有做好,他往往会恳切地承认是自己的问题。     比如, C公司某位员工负责一个公关客户,他为了维护好这个客户,这个月要对其进行 10次访问,要拜访一些媒体,要打电话,要发传真,等等,这些在 MBO中都不会提及,管理者只看一项指标,就是客户服务的质量,而这以客户的评价为标准。如果客户不认可,你做了什么都没用。前些时候就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客户经理做一个客户项目,忙得星期六、星期天都没有休息,每天晚上十一二点才下班,最后却由于种种原因,包括一些客观原因,这个项目做砸了,客户非常不满意,还投诉到管理层。那么他这项工作的绩效就是零, 1%都没有,而这项工作占了他当月 MBO的 50%。最后他是不舒服,因为人失败了总会有一些挫折感的,但是他还是接受了,并没有觉得公司的 MBO系统有问题。因为整个系统他都参与了,他也认可了这种价值体系。     除了所说的具体方法之外,主要是有一个价值体系去支持它。这个价值体系包括三点:第一是客户满意度,客户满意度我们不仅仅谈外部客户满意度,也谈内部客户满意度,比如说支持部门对业务部门的服务,也是一种客户关系。第二是团队精神,部门经理对部门目标负责,他在确定下属的 MBO时,就会根据部门目标加以协调。因此 MBO与团队精神并不矛盾。第三是结果导向。 C公司所有人必须首先认可这个价值的基石,才会认可 MBO系统。所以 MBO系统不是一个单独的东西,它是构建在一个价值基石上。

czhbzh 发表于 2011-12-29 09:20:39

CMMI:@;P;P

雪魄梅魂 发表于 2011-12-29 21:07:57

回复 华恒智信咨询 的帖子

这种评价方法有没有修正系统呢?比如说:员工的考核指标合格率如果过低则说明总体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如果过高是不是说明总体目标有过低的嫌疑。愚见:这里能和市场直接沟通的就是总体目标,对市场是盲从还是前瞻,是总体目标体现的,如果能把总体目标的完成率也纳入考核的范畴,是否能带来一点反馈修正的味道:loveliness:

华恒智信咨询 发表于 2011-12-30 10:21:23

回复 雪魄梅魂 的帖子

说的有道理啊,互相学习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C公司案例:落在实处的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