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管理工具论者——聊下咱们战略管理斑竹HOVER
<br/>我眼中的管理工具论者<p></p><br/>——聊下咱们战略管理斑竹HOVER<p></p><br/><p></p><p></p><br/>(上篇)属相的问题<p></p><br/>Hover是我现在的同学,交往比较的多,也受了他不少的好处,比如说栖息谷就是他介绍给我的。<p></p><br/>最近写了不少的文字,表露了不少对故友旧知的感激怀念,拿那些文章让他品评时,总是能换来几句听在耳里飘在足下的美赞。不过有些反常的是,眼瞅着我那些小文用词日佳、遣句日妙,愈来愈接近文美意幽,他的评价却越来越短。最近一次,他甚至是一语不发双目圆瞪地望着我,骡子在这时也知道该回头了,于是我恍然一个大悟:那些恭维的名字中,居然就忘了这么重要的一位老兄。<p></p><br/>去年初见Hover时,以为他属狼,原因很简单,我是直接上研而他是工作后再读,也许从丛林返回象牙塔让他一时还很不习惯,也许我结交惯了或者偏于安逸或者失于急躁的同学对他的激进还不很习惯,总之接触之初,我认为次君的生肖在十二常态之外。<p></p><br/>共事共学一段时日后,又以为他属牛,原因就更好理解了,很是佩服此兄的过人精力,而且专于管理的专业探讨,很有让我相对汗颜的惭愧。黄牛耕地犁田,奶牛吃草挤奶,而该牛特殊:反刍的时候都嚼着管理,哼着战略。<p></p><br/>再以后走得近了,共谈同论了几次,发现他还是其原来属相:羊。羊是很合群的动物,过去让我误解的一些东西,原来是种属于羊中头羊的气质。在迁徙于草原的羊阵中,在那个层次分明的金字型三角里,他渴望靠自己的努力和双角向前挤,不只是因为前面意味着更丰美的水草更尊贵的地位,主要是他自信如果他带队,羊阵能到达一些更加适合大家更好生活的地方。<p></p><br/><p></p><p></p><br/>(下篇)管理工具论者<p></p><br/>前天和他去一个小社团跟一些学弟学妹们交流,Hover那叫一通狂侃,语重心长加殷切希望加概念倍出加云里雾里。事后他跟我说,比较失败,没有很好地考虑受众的水平,没有把握好节奏。我说没错,你让我都有些晕了,不过比较成功的一点是,我终于抓到你想法最核心的东西了。<p></p><br/>这不由得他不好奇:最核心的东西,那是什么?<p></p><br/>我终于还是没有保持住文雅:你丫就是一彻头彻尾的“管理工具论者”!<p></p><br/>他那对大眼一亮,我以为这话伤着人了,但是很快他就回复了常态。现在回想其实并没有真正恢复常态,就从那时起他开始算计着让我恭维恭维他的“工具论”,但又不明说,只是在给我评文的时候用沉默提醒我——俺表现可是不正常的,你想想为啥。<p></p><br/>干嘛不挑明呢,果然属羊。<p></p><br/>不过,我还是对他的工具论很是服气,就写了下面的文字:<p></p><br/><p></p><p></p><br/><p></p><p></p><br/>能把管理斩钉截铁地定义为一种工具,这实在是一种自信的勇气。在不求完整,不断自省的前提下,此说可以接受。在对管理的整个运用与思考中,工具说,很是明显地提高了其下限。<p></p><br/>还原论还在一统天下,科学地复制还是很能激动人心的事情,COPY,成了绝大多数人学习的即使不是唯一也是最主要的理由,事实如此,那就这样吧。<p></p><p>我的观点,管理的职能从一个角度说是“消歧”和“生歧”的统一体。管理者大多数时间的工作是花在“消歧”上,让团队认同自己的想法并在行动中尽可能地接近之。至于生歧,这样理解:极限随时可能出现,瓶颈随时可能出现。超越,唯一的方法是在下一次“消歧”前生出歧路来——明智而且理智地转弯。</p><br/>广义来说,一切工具,一切模型,从它们的名字诞生时候开始,就注定了其作用是用来“消歧”而不是“生歧”的。<p></p><br/>不过这所有的想法不但不会磨灭工具论者的闪光,相反,这更加凸现出一种值得尊敬的实践。在诸多大学的管理系院中,大多数管理专业的学习者被告知所学的知识是重要的,但不是可以检验其重要性的;是必要的,又是不充分的;是意义深远的,同时又残酷地强调这种意义只会在极其少数人的将来呈现,更多的人的管理知识,除了是一种大学学习的模糊记忆外,可能的作用就是在某些时候可以更加理解“上头”的意思。悲夫!漠然。<p></p><br/>人不能没有梦想,人也不能只有梦想,当然最危险的状况是边梦想边行动着,我们称之为,梦游。工具论者的功绩在于,给那些处于梦游状态或者即将进入梦游状态注射了一针疫苗;工具论者的苦心在于,他并没有忘记在惊动梦游者之前用比较缓和的方法先唤醒他们,或者说,我们。<p></p><br/>人总是喜欢自我陶醉,“自我感觉良好”对每个人的作用就好比空气中的氧一样。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至少拥有一种主要的美德——真是一针见血,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立即从皮肤深处传来了清晰的痛感,一种非常有益于治疗单调麻木的感觉。把氧气的概念引进来,是因为工具论者想扮演的角色,恰好是用来反应掉我们过量氧气的,工具。根据现代科学家研究的成果,生命的进化之初就是因为“氧大屠杀”导致细菌大量死亡,造成产生新菌株的突变。氧可以成全生命,也当然能做相反的事情。<p></p><br/>“当这世界上出现了新的东西时,过去的一些规则就要改变了。可是大多数人都看不到这一点。我真替这些人惋惜。” 阿来在《尘埃落定》中如是写到,这句所代表的思想成了我向朋友们力荐此书的出发点。毫无疑问,工具论者看到了一些新的东西,甚至嗅出了一些改变的可能,注意,这时候大多数人还没有看到这些,不要否认,大多数人中包括你我。相信这时的工具论者有了一种感觉:我真替这些人惋惜。惋惜后呢?他开始叫唤了,可以理解为这种与众不同的清醒很是让人难受,可以理解为他意识到一个人的清醒是于事无补的,但是也可以理解为他就是想多一些清醒的同伴,少一些惋惜的对象。生活中多一些善意的猜测是未尚不可的。<p></p><br/>当今管理大师兼管理传播大师余世维先生在一次说明管理者和非管理者的区别时,用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建筑工地上,有三个工匠,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匠答到:“养家糊口”;第二个答到:“砌一堵墙”;第三个答到:“盖一座宏伟的教堂”。从管理的角度去看这些答案孰优孰劣,一眼可辨。现在我们仿照余先生的口气,拓展一下他的思维,问问我们自己类似的问题。<p></p><br/>我们这些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干什么?<p></p><br/>第一个学生毫不犹豫地答到:学习管理专业的知识。<p></p><br/>第二个学生语气坚决地答到:为将来做一名出色的管理者积聚能量。<p></p><br/>第三个学生有些腼腆,但也平静地说出了心中的答案:我们在创造历史。<p></p><br/>我和工具论者讨论起这个话题,预期这个实践者会无情地嘲笑第三个娃娃的好高骛远与自不量力,可结果不是这样。他突然也腼腆了一下,于是,我开怀大笑。<p></p><br/><p></p><p></p><br/><p></p><p></p><br/>写完后让他瞧了瞧,他继续放弃评论权,我就说:甭装了,给你砸到栖息谷的战略版里,你给置置顶,让大伙也更多了解下你的“管理工具论”。<p></p><br/>估计,朋友您要是现在看见这贴是置顶的话,他那会儿就已经乐开花了。<p></p><br/><p></p><p></p><br/> <p></p>张寻一 2004-3-17 <P>可惜长了点,偶自己也这样觉得,而且下篇中那文是前几天写,和刚刚写的风格不是那么一致;</P><P>但是相信总体水准还是满...满不低的吧,至少,呵呵</P><P>主要的是,大伙可以这样多了解下hover,多多关照,谢谢</P> <P>有人恭维我,我当然高兴啊,哈哈!!!!不过,话说回来,张寻一的文字总是能让人愉悦,透过他的文字,我更了解他眼中的我,也更了解他。他确实是一个极端聪明的家伙 。</P><P>所以利用我的小小权利,把帖子固顶了。哈哈</P>
<P>其实,是让大家来批判,不是批判张寻一,是来批判我的工具论。</P>
<P>来吧,我已经准备好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26 9:43:04编辑过] 楼上说得有理,关键就从A还是B的无谓争论上变成了有现实意义的A多少,B多少,一个权重的分配了,是吧 <P>看了好几遍,还是不知道该如何跟帖。</P><P>寻一兄的帖子让我觉得,如果能够有机会跟他和HOVER兄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肯定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P><P>如果有机会到南京来的话,别忘了招呼我。</P> <P>得木人大哥一赞,春花为之一灿!</P><P>老实点说,偶发的这帖子生活气息重,专业味道淡;文学思路多,管理战略寡;</P><P>非不自知不足,实在道行微末,一叹!</P><P>故现在已经暂时屏蔽一切非专业书籍,把HOVER的床头书山用愚公精神搬到我几上,</P><P>细啃,静研,深思(实践目前还有困难)</P><P>《战略》一书已得十之二三,等几天就把心得慢慢敲出来,各位指正。</P><P>希望有机会真个南京访友,茶室论道:)</P><P>一切皆有可能哦</P> <P>自己转贴一篇批判的,呵呵</P><P>现在人们习惯把人力资源管理所涉及的一些表单、流程、制度、软件、管理系统被统称为工具,时下业界很多人很推崇那些工具,觉得它很科学、方便。然而事实上,工具只是一种工具,不是使用了工具就一定能解决相应难题的达到预期效果的,而盲目地使用工具则更可能使行动方案得不偿失。那么我们如何客观地对待那些工具呢?如何使这些工具与我们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呢?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管理工具就是宝吗
很多企业老总及人力资源经理的案头经常有一些诸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汇编”之类书籍,市场上经常有“人力资源软件展示会”之类活动,咨询公司经常以特殊的管理工具进行现状分析、诊断判断,如此等等。常人都知道引进管理工具的同时也要引进该管理工具所内含的思想,但很多企业往往觉得西方的管理工具就是好,应该“照单全收”才算正宗。笔者由于工作关系,见到在使用管理工具方面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然而谈论管理工具好处的仍大有人在,反思其缺陷的却鲜有耳闻。这往往给人以误导,认为工具本身是没有缺陷的,有缺陷的是使用者。果真如此吗?笔者曾深入研究过一些人力资源方面的工具,略有心得,欲在此一吐为快。
推崇工具的5大理由
人们平时为何很推崇那些管理工具呢,窃以为理由如下:
1、 科技的发展:一方面,这些管理工具与电脑联系紧密,效率很高;另一方面,信息量大也促使人们习惯用之。
2、 管理思想的附属品:我们引进了大批国外管理体系,这些体系往往用一些模型、图形、流程等管理“符号”来表达,在我们潜意识里,这些“符号”颇具科学性,所以深信不疑。
3、 成功案例的宣传品:一些成功案例能带来巨大的榜样作用,这也往往使其他企业确信“它”就是神丹妙药并期盼复制成功。
4、 病急乱投医:企业发展中碰到了管理上的智障,在寻求突破口时往往“它”起到希望的作用,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引进再说,消化和吸收以后在考虑。
5、 从众心理:看到其他同行用了,为了显示自己不甘“落后”,也进行盲目跟风。
难道不是工具惹的祸?
企业往往对其一些如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的数字比较敏感,而对使用了一些管理工具后员工的满意度、成本、办事效率等数字则往往反应迟钝。譬如企业为了激励员工使用“末位淘汰法”,假设一个班组十个人,管理者往往认为 该方法对十个人都能起到激励作用,但实际情况是考评成绩比较好的如前3位员工,就会对此无动于衷,因为他们确信自己不会在“末位”;4-6位员工也会认为“末位淘汰法”对自己影响不大;只有最后几名员工比较受刺激。当一些企业看到这一效果不理想时就会觉得是因为宣传不够执行情况不好等,而不去从“末位淘汰法”本身加以考虑。
管理工具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商品范畴,而商品往往以品牌来瓜分市场。工具的品牌不等同于其实用价值的大小,因为品牌可以用金钱来做广告,但广告对工具是不能增加使用价值的。
工具讲到底只是术的概念,真正有规律性的是道,然而目前业界对此本末倒置了!幸运的是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譬如华为公司近来多次邀请国内的权威人士为他们企业的管理干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训,尤其是儒家、道家等思想方面的培训。任正非提出了华为要成为国际性企业必要在经营管理上要道术合一的指导思想,他称一些凭借以前的一些工夫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打拼的“大内高手”已经明显力不从心了,中国的企业要想走进世界就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企业信仰、企业文化、方向导航。
中国古代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说法。现在很多管理工具偏重于“利”的追求,从刚开始找工作的简历包装到离职时陈述离职原因的谎言:一些简历在网络里通过输入相关的数字后自动生成,一些测试题目在网络里随处可见,于是形成了应聘者的造假之风,应聘像写八股文;输入企业所需要的数据时候,结婚的说成未婚,路程距离根据面试单位的距离假设自己家的距离地址,整天背着面试题目的“标准答案” ……那种被所谓模式、工具疲惫不堪的应聘者在公式化程式化的面试中埋没了自己。于是乎,人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那“义”则被灰色化、边缘化、隐蔽化了。
西方国家的科学方法是往往以实验的方式被确定并被推广应用的,而我国自古以来往往通过在现实中体验后总结经验汇总而成的。古人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这是具有深刻道理的。
通用管理工具瑕疵举例
我们举几个工具的例子说明工具的缺陷性:360度考评,往往因为信息很难对称及各自利益驱动很难公平打分;KPL平衡卡,盲目相信战略的正确性;3P模型,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对员工工作分析、薪资的影响及业绩的激励;期权,假设企业效益不好那激励作用微乎其微;目标管理,往往使员工急功近利;以人为本,在与资本产生矛盾时它是一句空话,假如成本很大时企业往往做不到真正以人为本……
简单服从于工具往往成了工具的奴隶。综观我们的企业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笔者觉得简单使用管理工具是不可能马上提升我们的企业管理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假如不考虑中国五千年来的人文管理思想,全盘接受西方国家的管人理念,那效果也未必会显著。
如何用好管理工具?
1、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对待任何的管理工具既不要持全面怀疑态度也不要全盘接受,要明确管理工具只是载体,它只能帮助解决问题。管理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是有很多前提因素的,如功能试用性、与企业要求吻合性、员工认同性、其使用的结果可信行、操作的可行性、引进后的本土性等等。
2、 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使用好管理工具的第一要务。
良性循环就需要经营管理的平衡、管理思想与管理工具的平衡、企业员工相互满意的平衡、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外来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平衡、企业目标与执行情况的平衡、压力激励与民贵民本思想的平衡。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现在社会里,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比使用管理工具要重要很多。
3、 从历史角度看价值判断。现在一些管理“show”特为风行,我们国家又有喜欢树立榜样的传统。但“榜样”很容易造成盲目的模仿,而模仿成功的企业又有几个?同理,一个管理工具稍有价值就被企业被市场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似乎那工具是灵丹妙药,但世上又哪有灵丹妙药呢?
4、管理工具的吸收消化及创新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主张是由吸收到消化再到创新。所谓吸收就是首先要了解该工具与企业本身的吻合性,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必要的修正以更符合企业之需要。至于消化,管理工具要在实践中检验其对企业的作用,华而不实的成本风险偏大的工具不是很适合每一家企业的,消化不了的工具就弃之一旁。最后是创新,管理工具里隐含着一定的管理思想,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自己企业的管理理念,从而更好地为本企业服务。(施正祥)
来源:《财智》
</P> <B>以下是引用<I>loz721114</I>在2004-3-30 10:22:00的发言:</B>
<P>管理的悲哀……</P>
<P>管理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现实收益——我是说对个人……</P>
<P>我准备转行了,主攻SAP,把管理咨询作为争取客户的捆绑、辅助、增值手段</P>
<P>坚持不下去了,收益实在太少</P>
<P>昨天我坐在书房里,看着一床的管理书籍(我有书房,可没有书架,只有一张书床)</P>
<P>心里慢慢泛出一股酸楚</P>
<P>我的战略……我的平衡记分……我的组织……我的流程再造……我的人力资源……我的……</P>
<P>我最不用功的ERP却即将成为我的主业……</P>
<P>世事无常啊……</P>
<P>老兄何必悲哀,生活就是这样,但是我们仍然有方向。书床就是你的财富,有空的时候翻翻,常来战略管理。永远欢迎你。</P> <P>Loz兄所言极是,虽然不是做管理咨询的,但“把管理咨询作为争取客户的捆绑、辅助、增值手段”却是目前国内智力服务行业的特征和无奈。</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