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管理大师一步之遥的黄卫伟教授
离管理大师一步之遥的黄卫伟教授----乱侃中国的管理学家群体我是个企业管理的业余爱好者,是属于那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所以,可以胡乱的调侃乱谈一番。
我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上,看过黄卫伟教授的一些文章,写的相当的细微和深厚,在教授学者圈里,这已经是相当难得的了。由此,也对黄卫伟教授萌生了很多的敬意。假如让我给中国的管理学者们排个序,我个人认为黄卫伟教授当在前十之内。注意,我是在说给“管理学者”排个序,而不是给“管理大师”排序,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中国有没有管理大师?中国的管理学者和教授们,肯定认为是有的,因为他们在一些书的序跋中、一些演讲的公开场合,就相互的称为“**管理大师”。但就我个人看来,中国还没有“管理大师”。
那么,什么人或是什么样的成就,能够称得上“管理大师”哪?这里面又涉及到管理大师的判断标准问题。这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在试图勾勒对于管理研究成果的最高成就的判断,同时,它也是管理学者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标准,去判断管理研究的最高成就哪?就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至少应该是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成就:
首先,是管理研究的成果,必须具有“原创”思想。“原创”二字,看似简单,实则相当的艰难。就我们所见到的研究文章和专著,肤浅一些的,只是在简单的“传播和复制”着他人的观点;稍深刻一些的,则是在他人观点下,做一些深入的阐述。
其次,是管理研究的原创思想,必须是完整的和系统的。我们常会见到一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文章,但那只是零散的、昙花一现式的,而非系统的、形成整体思想的体系文章。而有些看似精彩的思想火花,放在大的管理体系下,竟然发现它是错误的和无价值的,这是思想火花未能成为体系的悲哀。
其三,是管理研究的原创思想体系,必须对管理实践活动,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中国有没有即具备了原创思想、同时又具备了完整体系的专著或文章哪?有的!而且就是这些人被称为了中国的管理大师。但他们显然还称不上大师,因为他们的原创思想体系,对于管理实践活动,并没有价值和意义。
这里又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对于管理成果实践价值的判断。想必有些管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管理学科的特殊性,那就是它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它是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活动的----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如果研究成果只是完成了一个来自于实践的过程,而未能返回到实践中去,那它就是没有意义的。对于管理研究成果的判断,是没有对错之分的,而是以其是否对管理实践有价值来判断。正是站在这样的判断角度上看,一些所谓的“管理大师”的原创体系思想,变得毫无价值。我所见过的一些大师们的专著,仅看章节目录,就可见其逻辑的严谨、思维的缜密,但这样的东西却远离了管理实践,要么是不知所云,要么是还不如直接去看经济学或哲学的原著。
我一直想试图搞清楚:中国的管理研究者们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而使得其成就徘徊不前?
我想,首先的一个原因,是忽视了管理学科的特殊性,而把它局限在了学术研究的圈子里。现实的企业实践活动,相当的丰富和鲜活。没有直接企业实践的人,几乎难以理解和无法想象,即使是做梦也做不到的一些现象和精彩的解决之道。比如当管理学者费力的传播着核心竞争能力时,事实上很多的企业其实即不需要核心竞争能力,也永远做不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需要记住的是:企业是一个有大大小小的企业组成的群体,管理理论并不是大企业的专利。正是从这一点看,德鲁克的大师称号,要比其它大师的称号,含金量高得多。
其次,是局限于学术角度的研究,直接带来了方法上的问题。管理研究,究竟是从企业管理现象中发现问题、并去从理论的高度解决它?还是先有个观点、然后去找案例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表面上看,一些专著和文章,似乎介于这两者之间,但实际上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区别,尤其是一些大师们主动的宣传自己“发明”了一套管理理论,而后又有其它的管理专家给其冠以“**管理理论第一人”的称号中,就可见一斑。由此引出的其三是:管理学家们的道德问题。
我无意批评和苛求管理学家们的道德,因为那是非常个人化的问题;我只是就管理研究的角度,来说说道德对于管理研究的重要性。我曾在网上结识了一个管理咨询师,他给我讲了一件事,令我一直感动和唏嘘不已:他给一家从未接触过管理理论概念的企业做咨询,他的精彩理论和分析,令这家企业的老板大有相遇恨晚的知音之感。在咨询结束的一年后,这家企业并未达到咨询所预期的结果,相反,企业出现了更家的混乱状况。当这位咨询师与企业老板再次相遇时,企业老板依旧对他充满了虔诚的感激,一个劲的道歉说企业的员工素质太差了。这位咨询师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他知道这里面有他的错误在。他又给企业做了些修正式的免费咨询,用他自己的话:一方面让自己的良心好过些,一方面让自己抛弃了原来的先入为主的观点。
那么,这样的“良心”对于管理研究究竟有没有意义?有,而且非常重大。因为只有这样的“良心发现”,一些“看不见”的企业现象,才可能被发现。在北京有句话叫京油子,在管理研究领域其实也有些“学术油子”,他们只对自己花哨的精彩负责,而不对企业的实际管理负责。这不是对个人道德的批评,而是其道德对于企业研究的妨碍的批评。我是能够理解一些近乎“学术油子”们的现实困境的。我十多年来,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我深知经济基础和独立的自由空间,对于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尊严,是多么的重要!
黄卫伟教授是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他至少在独立的、深入的思考着企业的问题。但显然,他离“管理大师”尚有一步之遥----这一步,并不是平面的、直行的一步,而是要迈上一个台阶的一步。黄卫伟教授的一些文章,还是介于“传播他人思想”和表达自己“原创思想”之间,而尚未形成自己的系统的原创思想。这“一步”,看似是简单的一步,但可能也是终身都迈不上的一步。
早就开头就说过了,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说别人容易,自己做起来难。所以来胡说一番,是因为确实有些“管理学家”,热中于自恋式的研究和表现,而这种自恋式的表现,已经不仅仅是其个人的道德与行为了,而是因为其个人的影响力,而会“伤害”到企业。失败仅仅一个原因就够了,而成功却是“一个都不能少”。管理研究上要想取得非凡的成就,至少是需要个人天生的悟性、深厚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的管理经验,这三样一样都不能少,没办法,确实就是这么苛刻。 我比较认同楼主的看法,特别是管理大师的标准的阐述。至于黄卫伟教授,我有幸聆听教诲,确实比较佩服,黄教授是那种思维比较系统和严密的人,但开阔性和启迪性不够,管理实践方面,我认为有些流于表面,不够已经够难得了。 楼主能介绍他的文章吗? 我是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上,以及人大的网站论坛上看到的。你可以在网上用“黄卫伟”三个字搜索一下,应该有很多他的文章的。 黄老师是我本科时领略到最出色的老师。记得当时他给我们上《小企业经营》,对各种理论知识好象超级链接,真正算是通今了。班上的同学本来都很调皮逃课的,后来慢慢感受到了他的精妙所在。 黄卫伟教授的出色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黄教授从最初的给北京开关厂做咨询到给TCL、华为咨询,一直走在企业实践的一线,这使得他对企业的状况有最为直接的了解和感受,试看真正的管理大师又有哪一个不和企业有着紧密的接触;二是他对企业管理深入的思考,我接触过黄教授,他的知识面之广,深为本人佩服,他对管理问题的思考,常能深入根本,而不是仅限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表面式的解决,我想这点是他赢得大家尊重的原因。 看看他翻译的罗宾斯的《管理学》就知道了,确实是打通了管理学的人。
如果排中国前十还不能算大师?谁是大师?其实不一定要那么苛刻,如果在思想上能让我折服,我很愿意尊称一声大师。 我在资源中心发布了黄卫伟的一些文章集锦,大大可以看看! 古兄,好像这里人大的越来越多了阿 :) 确实在中国想在管理理论上,尤其是体系上有些成就是很难的。
首先要具备很深的中国文化的修养,而建国以后很长时间里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做的不够,现在有点成就的人大多是靠自学的;其次,融会西方的管理体系中的各种理论,谈何容易;第三,克服现代的管理思想和我们的哲学思想之间的差异;第四,要有实践的机会和勇于实践的魄力。
前两个条件就已经很难了。相比之下,好象国外的管理大师比国内的更容易造就一些。
其实从事咨询行业的所谓顾问们又有几个大师,有几个能真的“顾问”呢?大多是掌握了一套方法论会用钳子和改锥的工程师罢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22 16:01:31编辑过]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