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学习培训课程(经典)
<DIV> 关于如何学习好培训课程,本人也想就此写篇文章,但看了笑之手笔的文章后,感觉其手笔非凡,特此转载。</DIV><DIV> 时下,培训行业是一个热门行业,这一点从市面上大大小小的商业培训公司和越来越多的企业内部设立培训部门可以看的出来。讲坛、公开课、内训、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教学,越来越多的培训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眼帘,一时间真的使我们目不暇接。</DIV>
<DIV> 但是凡事必有两面性,在我们一面大力追捧培训课程和讲座的时候,一些不如意的现象和抱怨也随之产生了。在这些抱怨里面,提到最多的就是培训效果的问题。</DIV>
<DIV> 一个培训的效果,是两个最重要的主体来控制的:一个是培训讲师,一个就是培训学员本身。</DIV>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当今社会的主流培训中,我们一般还是以被动听讲为主,也就是说,我们很难让老师按照我们个性的需求来讲授,只能是老师讲什么,我们听什么(当然,企业内部培训除外)。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从老师的名气、课题、课程大纲和第三方的介绍这几个途径来判断和选择我们希望学习的课程。那么在这里,我就从我们自身出发,以一个培训学员的角度,来谈谈如何有效的学习培训课程。</P>
<DIV style="TEXT-INDENT: 2em">一、首先来谈谈培训的作用,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来参加培训。</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培训的作用有哪些,我们说的通俗点,培训就是希望给受训者以指引,使受训者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上得以转变,因此而拥有适应当前和未来的能力。</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培训的主要方向在于引导,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的就是一个“引”字。</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培训课程呢?关于这一点,很多朋友都会有一种想法:“学习培训是为了解决我们的问题。”这种想法没有错,但是没有把实质的主体说出来。其实培训能直接解决我们的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培训的作用在于引导,而不是为我们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质主体是我们自身,而不是培训课程。</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当然,如果一定要以解决方案为目的的话,那就属于咨询行业的范畴,不过,咨询项目的费用就不是可以和培训费用同日而语的了。</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另外如果是现场培训,那么加强人际关系和人际面也是很多人的主要目的之一。来听培训的学员一般都是某个行业圈子或者职业圈子中的人,群体比较集中,确实是扩大接触面最好的方式之一。</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二、在培训课程中,我们能听到什么、学到什么?</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在培训课程中,我们能听到、学到的一般都是培训讲师们通过自己多年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而加以总结或者推理出来的“经验”。这句话读起来像绕口令,但是把主谓宾语挑出来就很明确了:我们能听到和学到的是经验。</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提到了两个比较相似的词“经历”和“经验”。在这里,我把我心目中的“经历”和“经验”这两个词明晰一下,因为我发现总有朋友把它们混为一谈。</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经历,指事实信息,代表我们走过的历程,是一个“过程”的代名词。</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经历的优势:能带给人过程中的感觉。</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经历的劣势:不可改变,不可复制。</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经验,指观点信息,是基于经历之后的总结、或者推理出来的。</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经验的优势:可以总结和学习到。</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经验的劣势:难有感觉!毕竟,真正去实践的时候需要感觉或者说心态。</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也就是说,有经历但是不总结,也不会有经验;有经验,也并不一定是必须有经历,因为经验是可以通过学习或者推理而得到。所以,当你经常听到有些人说“我知道这件事应该怎么做。”可能意味他有经验,但是不一定有经历;听到有人说“我做过这件事。”可能就意味着他有经历但是不一定有经验。</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 </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成功不可复制”这句名言,就是针对于“经历”说的。“学道、悟道”就是针对与“经验”说的! </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三、培训效果是如何体现的?</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既然我们能学习到的是经验,那么培训效果产生的过程就应该是通过“经验”的指引来验证“经历”的过程。</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大家注意“验证”这个词,如何才能验证?那就需要行动。</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没有被验证的理论不会成为真理。同样,没有化为行动的经验也是徒劳的。</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我们学习经验,其实就是希望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部分,然后加以融会贯通,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指导自己、提升自己,来达到更好的状态。</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很多听过培训的人事后都说:“这个课程没什么效果,这个老师讲的道理虽然都对,我们都懂,但是没有实操性,没有用啊。”其实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很不负责任的说法。我们可以试着问有这种想法的人几个问题:</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1、 既然道理都对,自己都懂,为什么不去做呢?</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2、 不去做的话,是不能做或是不想做还是做不到?</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3、 有人做到了吗?</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4、 为什么别人做到了?</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5、 如果大家都做到了,他讲还有意义吗?</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6、 如果大家都做不到,那他还有必要讲吗?</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其实问完这几个问题,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其实培训本身就是给与人提高的机会,但是能不能把握住机会,愿不愿意把握机会,就与培训没有直接关联,而是与受训人有着直接关联了。</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在对待效果的问题上,我们一要正视自己的态度,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四、对待培训课程常见的误区:</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1、“这个讲师还给我们讲企业管理,他讲的那么好,怎么还把自己的企业都做砸了?”</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这种说法,对于一个培训师来讲,是很不公平的,也是很不客观的。</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对待这个问题,站在受训者的角度,我还是希望大家端正一下对培训师的态度。我也曾经问过一位资深的培训师这个问题,他叹了口气回答我说:“培训师只是知识和经验的传播者,而不是实际行动的实施者。”我认为这个回答是很经典的,也是很客观的。是啊,我们学习到的只是经验啊,至于我们的未来的经历,还是需要自己去走啊!</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2、“这个讲师是大牌,很有名很成功,去听他的课没错,他教什么,你就照着去做,肯定没有问题。”</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这种想法是比较糊涂、不理智的。</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 </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其实看培训课程和培训师不应该是只看名气和社会认可度,而是应该理性看待他们所讲授的内容和适用范围,更重要的是,把名人的经验融会贯通,提炼出适合自己的经验。如果照搬照抄,那就是盲目的效仿,毕竟“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 </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3、“我学了名人的经验,而且我也去实施验证了,但是不管用啊,而且我还吃了大亏。这些讲师,都是来骗钱的。”</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这也是一种比较主流的误区,和上一个问题比较相似,很多时候都是盲目效仿产生的结果。在这里,我详述一下:</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就拿时下或者曾经我们最了解最火热的几位名人讲师举例吧。余世维先生是名人,曾仕强老先生、陈安之先生、林伟贤先生以及所有以前或者现在仍然活跃在培训与企业界的老师们,应该说都是名人!我们受其教诲,得益良多!</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但是对待名人,特别是名人的理论与见解,我个人的意见是:一定要全面分析,决不能以偏概全。</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举个例子,前几天在网上论坛看到这样一段关于林伟贤先生的故事:</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I>有一网友问</I><I>:</I><I>“</I><I>林老师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是个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一个知名的讲师,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I><I>”</I></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I>林伟贤先生没有直接回答,他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I></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I>“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网友的七嘴八舌地答道。</I></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I>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I></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I>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实际上,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网友评论</I></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论坛上有很多朋友对这段话进行夸奖、赞叹。我也很佩服林先生这个论断,给与下属机会其实比其他更多的激励手段都有效。但是,向来喜欢考虑事情正反面的我也写了一些“泼冷水”的话,来尝试着补一补那个没有画完的“句号”:</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I>管理没有定论,要看环境!</I><I> </I></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I>缺口理论有成立的可能性,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成立的前提是在“下属是个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勇于改善、有能力改善的好员工”的前提下,要不然可能会给员工如下感觉:</I><I> </I></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I>(</I><I>1</I><I>)领导做事怎么这么不小心。这么粗心的人,以后真不知道有没有能力带好我们。(挑战型员工)</I><I> </I></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I>(</I><I>2</I><I>)领导也不过如此嘛,跟我也差不多。(满足型员工)</I><I> </I></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I>(</I><I>3</I><I>)这里出问题了,领导到底知不知道?是考验我们还是怎样?(怀疑型员工)</I><I> </I></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I>(</I><I>4</I><I>)这问题,我真不知道跟领导说了他会表扬我还是记恨我!(软弱型员工)</I><I> </I></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I>不是任何公司任何部门的任何员工,都是潜在的</I><I>“</I><I>优秀员工</I><I>”</I><I>的。这种</I><I>“</I><I>缺口做法</I><I>”</I><I>到底是试探选择好员工呢?还是意图淘汰不好员工呢?还是给员工找点事做呢?</I><I> </I></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I>值得商榷。</I></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其实我上面这段话,并不是挑战林先生的观点,因为我知道他是有能力知道什么时候对什么人用这种方法的。但是看到大多数网友都是持肯定态度,又言之切切的说“值得效仿”,我觉得这是比较危险的,为了平衡观点、使理论更加丰富些,所以我写出上面那段话来提醒大家多思考些。</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其实每个名人的单一理论背后,都是有很庞大的复杂论据在支撑的。</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同样一套理论,什么样背景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对待什么样的事情,面对什么样的人,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副作用……都是有着很大变数的,可以说每个环节和关键点都很重要。想做好一件事,真的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支持,才有可能作的完美。</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而我们平常听名人讲座或者课程,一般只能听到论点,但是很难听到全部的论据和论证,以及支撑论点的“背景与前提”。如果自己不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证,而是盲目的学习和实施,那危险程度就可想而知了。</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至于有些朋友盲目实施,或者由于其他的不确定因素而导致自己的失利,由此而把责任强加在讲师和课程的头上,而得出“这个讲师的课程没有用”甚至更加主观臆断的说出“这些老师都是骗钱的”这样的话来,就是更加不应该的了!</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因此,让我们多一些理性,记住:避免“听课学习无用”论,首先就要“习惯全面思考”先!</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4、“这个课程题目我蛮喜欢,但是老师的背景行业和我现在的行业一点关联都没有。估计听了效果不大。”</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这个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还是比较片面的。因为这种课程的适合与否并不是完全与行业有关,而是与你的目的和自身的经验有关。</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你的目的是学习实际的操作性的培训课程以确保实践工作,那么老师行业经验可能就是很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因为他可能会对你的工作给与具体的指导。</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但是如果你对你的行业或者岗位已经很了解,希望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希望从理念和方法上有所改进和发展,那么,听取其他行业的那些你不熟悉的经验和方法论可能就是上上之选了!这样有助于你触类旁通,吸取各家之长。</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5、“这部分我愿意听我就多听点,那部分没意思我就少听点。”</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问题同第三点,需要全面了解、全面分析,任何单一论点的背后都会有其他的相关论点和论据的支撑。</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另外,一般如果是付费培训的话,很难说选择听几部分就给几部分的钱。既然也交了费用,为什么不多听一些呢?如果听到的内容你自己也已经理解到了,那么岂不是多了一个经过他人验证的思想;如果听到的内容和你无关,或者你也不懂,那么多了解一点总没有坏处吧,总比聊天和睡觉好得多吧。</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五、如何进行参加培训课程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回顾?</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不管学习什么,听什么培训,学习的三部曲总是不会变的——课前准备、课上学习、课后回顾。1、课前准备</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谈到学习效果,那么有目的的学习肯定应该比随机学习整体效果要大得多。</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我们在参加一个培训课程之前,最好先了解主办方的相关信息,讲师的具体背景资料、课程的成熟度,如果有课程的框架大纲就更好了,可以事先准备好课程的重点部分。</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再有,就是带着问题去听。有了问题、有了针对性的听课,才能更准确的把握好课程中最适合自己的关键环节。课程不能解决问题,但是课程却可以帮你解决疑惑,为你指点方向。</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另外,那么在参加一个培训之前需要准备以下几件物品,仅供参考:</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1)笔记本和笔。用来记录。</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2)名片。如果现场有其他人,可以交换名片以进一步交流。</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3)口香糖。与人交谈前应该保持口腔清洁。</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4)录音笔。在培训主办方没有声明不许带录音设备的情况下,如果课程事先你就很认可,希望回去再重新温习的话,那么可以带上录音笔。如果主办方有规定不允许现场录音以维护版权的话,切莫做此事,有损行业道德!</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在时间上,也应该有一定的考虑。拿我个人来说,我习惯提前半个小时到场,到场后我会看工作人员布置会场、安排事务,更重要的是看他们接待学员。而且,我也会与邻座的学员互相认识、交流名片,一方面可以结交朋友,另一方面又可以互相分享更多的信息。</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2、课上学习</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很多朋友以为:“课程中的学习就是多听多记呗。”这句话没错,但是看似简单,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里面:我们听培训时,当然是全能听到、全能记下为宜,但是对一般人来讲这是很难做到的。如果听得入神,就经常忘了记;如果只是记录,那么写字肯定没有讲师讲得快,可能这句还没有记完,下句就已经过去了。那么到底是应该以多听为主还是以多记为主呢?</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因人而异,因目的不同而异。</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有些学员,可能对课程本身其实没有太大的兴趣,而只是以开拓思维和理念为主,以中间某部分重要环节为主,那么自然可以少记一些,只要把自己在课程中闪出的灵感和某些重要理念和心得记下来就好。</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而有些学员是抱着更高的目的来听课的,本身对课程就很感兴趣,而且可能是公司外派听课并且回去需要与大家分享内容的。在这种情况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以记为主,包括讲师讲到的案例分析、小游戏和互动以及学员的回答等。</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另外,在课程中间休息的时间里,也是我们与其他学员和老师交换名片、沟通的好时间。</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3、课后回顾</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课后回顾又分为现场和离场两部分。</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一般来讲,课程结束后,讲师在现场逗留一段时间,会有学员上来问问题或者签名、合影留念。这段时间是最好的与讲师沟通和问问题的时间,一方面自己可以问,另一方面还可以听到其他学员问讲师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分享的大好时间。很多人都说,对他自己而言,这一小段时间,可能比整个的课程还有效果。</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离开现场后,根据一般的人的习惯,要么把讲义往单位或者家里一扔,要么和朋友大侃特侃一下,回头过个一两天就好像没有这么一回事似的。</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以我的经验,再好的课程,对你感动再大,如果没有后来的回顾,都是几乎没有效果的。当然,由此也产生了“那些老师讲的不错,不过不切实际、没有用”这样的论调。是培训没有用吗?一般来说不是,应该说是:你根本没有用它。</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在这里推荐一个好的心态给大家。</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很多人都知道那句话:你自己觉得懂了,未必是真的懂了;但是如果你能把你学的东西讲给别人听,让别人懂了,那你才是真正的学懂了!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确实也是最难做到的。因为像做到这点,最主要靠的不是能力,而是态度。没有好的态度,再高的能力也没有用。</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还是以那句话来结尾:“态度决定一切”。培训课程可以培养和教导你的态度,同样,好的态度也能让你更好的学习培训课程。在这里,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想的到、学的到、做的到,最后还要——做得好! </DIV>
<DIV style="TEXT-INDENT: 2em"> ——笑之手笔</DIV> 写的太好了,我要好好学习一下 <p>不错。</p><p>对于培训师也可以学习以备回答受训者的疑问。</p> 说的非常好 培训不是别人的事 关键在于个人的态度与行动 辛苦,谢谢! 好 <p>谢谢楼主分享.</p> <p>受益了,很有参考价值</p> 谢谢分享 培训的作用在于引导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