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q1208 发表于 2007-2-9 17:41:2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sunwendao</i>在2007-2-9 17:01:40的发言:</b><br/><p>书名应该是《<a class="l" href="http://www.dangdang.com/product/9214/9214914.s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cc0033">如焉</font><font color="#551a8b">@</font><font color="#cc0033">sars</font><font color="#551a8b">·come</font></a>〉吧?是<font color="#551a8b">come不是com</font></p></div><p></p><p>晕!既然看书连书名都没看清楚,闹个大笑话!</p><p>看来com已经根深蒂固了,这就是网络的影响.</p>

会飞的猫 发表于 2007-2-9 18:05:26

<p>磨剑兄的读后感真的写得好,飞猫一时参战“美日已发动对华金融战争、外汇股市恐将失控”的贴子,忘乎所以,罪过。</p><p>晚上再来重复点一己浅见。</p>

会飞的猫 发表于 2007-2-9 21:11:03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ocq1208</i>在2007-2-7 23:46:09的发言:</b><br/><p>1、所谓“历史继承”问题。<strong>我们真正应该对历史继承的,不是所谓的物质财富,丰功伟绩,而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用文字和艺术记录下来的思想、智慧,只有这些东西才值得我们及后代子孙去继承、挖掘、发扬、光大。</strong>现在许多人在提倡学习西方,我们在学习西方的东西绝对不能遗忘中国的传统,中国五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散落着太多思想、智慧的珍珠,比如《孙子兵法》、《论语》、《易经》等等。</p></div><p>  古有云:“不知古,焉知今?” 我们也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我们也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把握未来。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复着。 <br/><br/>  每个人对历史、对管理之道的不同见解,将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形成千万种不同的行为结果。 <br/><br/>  历史,是今天的过去;今天,是历史真实未来的展现。 <br/>  历史,是真理的母亲,是生活的镜子,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br/><br/>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尤其酷爱古今史书,并对许多古书作了不少点评。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历史知识,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我们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这三点对伟人毛泽东的成长和中国革命的影响力之大! <br/><br/>  人们学习历史,学习思想理论,是为了能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启迪思维、加宽思路、增长智慧,从而在人们的心中起到“劝善明恶、记功司过、察往知来、激浊扬清”的良好作用,使每一个人能在错误、失败、选择和机遇中成长起来,在博奕交锋之中成长起来。<br/>  比如:我们要修一座水坝,就必须了解该河段洪水的历史记录,这样才能确定水坝的各种参数。现在经常提到的建造可以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大坝,有人会想为什么不能设计成能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呢?但是设计提高一个级别,成本就要大幅度增加,所以要在成本和标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设计者凭什么来确定这些标准呢?那就要依靠历史。 <br/><br/>  然,21世纪的今天,中华文明原有的巨大影响力正在日益失落和被抛弃,西方文化正在日益侵蚀、占据中国人的大脑、思想阵地和行为生活(例如肯德鸡、可口可乐、好莱坞大片、圣诞节等)。中华文明昔日的辉煌,已成为昨日之黄花,实值得大多数人深思与警惕。 <br/><br/>  对中华文明的来龙去脉,人们需要有一个起码的了解、研究,需要有更多的人将其正本清源,需要有更多关心、研究中华文明的学者专家、官员首长、人民爱好者,中国人才能谈得上进一步承传和光复中华文明。毕竟,中华文明经历了怎么样的起源、融聚、进化的具体过程,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知之甚少,又从何高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播华夏之文明,开万世之太平”这样伟大的高调呢?又凭什么“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呢?”<br/><br/>  …………<br/><br/>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史学传统的国家,丰富的史学遗产为世所罕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梁启超也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也就是说,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巨大的历史知识宝库。 <br/><br/>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可惜的是今天的人们对历史之了解越来越少,华夏文明日益没落,其前景甚忧。唐朝的一位著名史学批评家刘知几对史学的价值这样说道:“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史通·史官建置》)。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见任继愈《〈续修四库全书〉出版的重大意义》。 <br/><br/>  在中国的封建皇帝中,唐太宗是一个重视修史、重视在政治实践中读史、用史的贤明皇帝。在他身边,有许多精通历史的名臣,与他经常“商榷古今”,成为讽谏的专家,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虞世南、萧瑀、王珪、刘洎、马周等都是这样的人,他们对贞观时期的重大政治决策都起了很大作用,对唐太宗的为君之道产生了积极影响。唐太宗有一句名言,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以古为镜”,表明他注重借鉴历史。他常以自己的体会要求群臣多读“古籍”,提倡群臣“事之闲,宜观典籍”。有一次,他还送给以直谏著称的李大亮一部《汉纪》,说:“此书叙致简要,议论深博,极为政之体,尽君臣之义,今以赐卿,宜加寻阅”。 <br/><br/>  唐太宗李世民能够直面历史,敢于用历史上的嘉言懿行、明君贤相来匡正自己的言行,用历史上的昏君暴君庸君的腐败残暴导致国破人亡的教训时时提醒自己,表现出封建统治者对历史少有的自警勇气和自觉借鉴意识,从而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没有腐败的开明盛世——“贞观之治”。 <br/><br/>  …………<br/><br/>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常保此三镜,可以防己大过矣!<br/><br/>  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复着。我们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洞察未来!</p>

会飞的猫 发表于 2007-2-9 22:20:23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ocq1208</i>在2007-2-7 23:46:09的发言:</b><br/><p>2、思想的产生和演变。<strong>我们喜欢安定、和谐,但只有冲突、危机、动荡才能激发人类深层思考,这就是为什么乱世能更多的出思想家、哲学家的原因。</strong>这真是人类的一个矛盾,本身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哲学问题,乱世出思想家、哲学家,盛世出经济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是拯救人类的人;经济学家、科学家却可能是毁灭人类的人。不过,对于个人成长来讲,经历一些危机和挫折,确实是让一个人成熟和进步的有效手段。</p></div><p></p><p>  磨剑兄的这个论点说得非常好,这也就是“乱世出英雄,乱世出哲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今天这个世界所谓的英雄,主要是指他在社会中立了多少言、多少德、多少功而矣。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英雄吗?!</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0000" size="3"><strong>  圣人大过,贤人小过,庸人无过。人们除非历经了许多大错和教训,否则无人能够变得伟大或更优秀。(毛主席称不上圣人,但其一生英明神武,富于远见卓识,可惜晚年依然犯下大错)。</strong></font></p><p>  英雄只有在乱世之中,才能有较多的机会、足够大的平台展示他“立言、立德、立功”的智慧、道德和才能,而不会像在盛世里受到什么过多的发展限制。例如古代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六国的时期,优秀的英雄们、哲学家们,层出不穷。</p><p>  盛世里的人们往往贪图安逸享乐,畏惧风险与失败,不愿创新尝试新事物,讲究森严的等级秩序,按步就班、循序渐进的发展,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生活与工作,有点像温水里煮着的青蛙一样。</p><p>  英雄,多半出现在乱世,也只有乱世中的英雄更像真金不怕火炼的英雄。毛主席有一句话说得好:“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闯王李自成贪图安逸享乐的下场、没有穷将剩勇追穷寇沽名钓誉的西楚霸王项羽、秦二世胡亥的短命王朝……,就是“高贵者最愚蠢”的历史见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苏秦悬梁刺股、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就是卑贱者最聪明的历史见证!正所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p><p>  乱世的变数大,机遇和挑战并存,什么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有智、有德、有才之人容易崭露头角,获得明君伯乐们的青睐;盛世则和平安逸,社会等级秩序森严,按步就班,循序渐进,英雄们要想脱颖而出,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受到诸如资历、学历、裙带关系、道德品质、自身某些条件不合于世……等等的限制,就算缺了你这个英雄,人家还是活得很好,国家企业照样转嘛。乱世出英雄,时势(这个时势主要指天下百姓)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例如周文王讨伐纣王……等故事),正反相生,矛盾统一。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趋势就是:唯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嘛! <br/></p><p>  毛主席称古之曹操是一位真英雄。但是他在当时被认为是窃国大贼、一代奸雄,为许多人所否定。事实上,他是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社会的进步、天下百姓的生存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有效保障。他是被奸雄化了的“乱世英雄”,这是当时世人庸俗思想的偏见。</p><p>  古有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如其时不遇,则没身而矣,田园养老罢了;若能乘时乘势而起,则能创大的功德矣。<br/><br/>  昔日三国的曹操,能崛起于孙权、刘备等诸英雄之上,皆源于他能得“天时、人和”之利也。天时,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人和,指曹操求才若渴,几次在全国范围内颁布《求贤令》征集人才。所以,曹操能建立如许的大功业,非偶然之因素也。但如果当时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客观环境,没有周天子弱、诸侯强的势力格局,曹操焉能成为一代历史英雄乎?恐怕也多是田园养老的命运格局。<br/></p><p>  …………</p><p>  李广是陇丁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他家世世代代擅长射箭,李广也以善射出名。汉文帝的时候,李广在一次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了战功,被提拔为皇帝的持卫官。李广经常陪著汉文帝出去打猎,他那百发百中的箭法,每次都使汉文帝满载而归。汉文帝很高兴,他曾经对李广说:“可惜你生在今天,只能陪著我打打猎,要是你生在高祖那个时候,封个万户候是不成问题的。” <br/>  这个故事深刻的折射出乱世和盛世的环境格局,导致英雄们的命运也是大为悬殊的。盛世时期的各朝各代都有能人高手,例如李白一生任侠,深为皇上器重,却只能在盛世做个大诗人。谋定天下的张良,其师黄石公也只是田园归老,没身而矣。太多的事例,枚不胜举。</p><p>  一般而言,乱世里的英雄多以“客观实际、任人为能”为检验标准,而盛世的英雄大多是以个人喜好、任人唯亲为检验标准。当然,凡事有例行也有例外,这里只要指概率而言。英雄在乱世有更有机会展示自己,明君伯乐也倾向于大力选拔人才,只要你有智、有德、有才就行,能为自己和周围人带来更多利益和光明前途。而盛世则掺杂了较多的人为及社会环境因素,遇到明君伯乐,英雄还有机会发挥自己。否则,要么田园养老、没身而矣,要么被枪打出头鸟……。枪打出头鸟……这一点,古代的韩非子在《韩非子·说难第十二》中说得很好。</p><p>  在此,飞猫不由想到了古代李斯“粮仓硕鼠”选择积极环境的优秀哲学思想。可惜的是,李斯大人却忽视了“选择良师益友”的优秀思想也是同等的重要、同等的明智。飞猫浅以为:一个人若能真正知道并选择积极的环境、选择自己的良师益友,则其人生多能获得成功矣。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成败在谋,安危在德。 </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8" border="0"><tbody><tr><td><!--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body></table></p><p>  …………</p><p>  圣人大过,贤人小过,庸人无过。  <br/><br/>  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称之为“学园之灵”,恩格斯称之为“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观点被西方人奉若神明,他本人也被奉为绝对权威,他凭着“自信的直觉”,做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将近2000年。  <br/><br/>  1590年的一天,年轻的比萨大学数学教授伽利略,邀请比萨的一些学者和大学生来到斜塔下面,他和他的助手登上斜塔,让一个重一百磅和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由塔上自由下落,轻的和重的几乎同时落地。伽利略把实验重复一次,结果仍然相同。伽利略的实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臆断,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伽利略发现了真理,但却触怒了比萨大学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信徒,他们攻击伽利略胆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必定是圣教的叛徒。伽利略被赶出了比萨大学,但他由于这个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当时他刚26岁,是他当教授的第二年。伽利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581年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在大学里,伽利略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在宫庭数学家里奇的悉心辅导下,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结合起来,获得了精密的测量方法,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589年夏天,他受聘为比萨大学数学教授,年仅25岁。  <br/><br/>  21世纪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对亚里士多德“自信的直觉”奉若神明呢?!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说过的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p><p>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9 22:43:44编辑过]

ocq1208 发表于 2007-2-9 22:34:31

真佩服飞猫兄组织文章的能力,这绝对是值得我认真学习的地方.

会飞的猫 发表于 2007-2-9 22:49:18

<p>磨剑兄客气了,我们是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p>

小强 发表于 2007-2-11 10:54:00

友人强烈推荐,准备春节拜读。

vipgao 发表于 2007-2-11 12:52:51

回复:(ocq1208)一部缔结沉甸甸思想的作品——《如焉...

<p>&nbsp;&nbsp; 看完推荐和导读,就去下载了,借着周末,看了几页就完全放不下了,推了所有乱七八糟的事情,一个慢慢品读起来,虽然现在只看到44节,感觉已经被洗脑了!</p><p>&nbsp;&nbsp;&nbsp; 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此书!</p>

vipgao 发表于 2007-2-11 14:38:15

回复:(ocq1208)一部缔结沉甸甸思想的作品——《如焉...

<p>&nbsp; 看到书中父女孙三,经过半世纪的沧桑,相聚,自己鼻子酸酸,眼泪也止不住稀里哗啦起来!便忍不住再来跟上一贴,顺便帖上下载!</p><p>一天没出门看完了,可以吃饭,洗澡,睡觉了。有得思考了,开始考虑起来自己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p><p></p><p><br/>&nbsp;</p>down60102.asp?ID=68854<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1 20:46:53编辑过]

mlh66 发表于 2007-2-12 14:31:12

<p>看了楼主的读后感,回去把如焉读完了,倒不觉得如焉矫情,她的生活背景、性格导致她的所作所为,应该说如焉是个率性的人物。达摩、如焉虽然欣赏他们,但在生活中却不敢向他们学习,更多得需要向江晓力学习,适时适景。梁晋升我也不喜欢这样的人物,觉得不应该是个副市长的角色。</p>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一部缔结沉甸甸思想的作品——《如焉@sars.come》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