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古董 - 

hover领导进来

[复制链接] 73
回复
867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发表于 2004-2-21 0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古董兄的一番评述,看来也是西蒙派的。有限理性多少启发和影响了一大批人,搞理论的,搞实务的,尤其是那个兔子(是兔子还是什么生物来着?)找食物的那个例子简直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原来一个彼此联系如此紧密(受马克思的联系观点的熏陶)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空旷松散的世界。尤其是在我思考企业这个问题的时候,对我启发特别大,当然也是受制度经济学的一点影响。扯远了。


企业实在是一个太复杂的集合体,从任何一个学科角度切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复杂的横截面,需要把若干个横截面再恢复成一个对企业的真实看法太难了。幸亏我们不是要通过一些诸如模型的东西来刻画企业,而是针对问题借助模型来寻找答案。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首先是选择模型。如果把模型看作是对企业诊断的一个截面,那我们可以设想若干种模型,理论上是无限的,就像一个立体的东西可以分割成无限个面一样。问题是选用的模型是不是抓住的问题的实质所在,或者说是最关键的东西。什么是最关键的东西可能需要直觉。


其次,检验模型的假设。模型本身的逻辑一般是没有问题,主要是输入的事实是不是符合模型的假设。我们学习模型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尤其是模型隐含的假设!有些隐含的假设可以从逻辑角度补充,有些可能就是和模型提出的背景有关。


模型本身是没法给我们正确的答案的。原因之一是模型只涉及到战略制定这个阶段。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有一个断层,那就是组织行为。如果再加上一个中间变量的话,组织结构也可以算一个。(这个说法来源于我的一个朋友,很多管理学者都试图在战略和行为之间建立一个可靠的桥梁,嘿嘿,哪些人我就不记得了,这是个可以从多个学科研究的问题)战略最终要落实到行为上才算完成。


模型能给我们一个规范的思考问题的方向。你看波特在解释五中力量的时候罗列了多少因素,并不是说要对每个因素都去研究一番,而是提示你考虑的方向,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浏览一下这些因素,可能你会对其中的某几个因素特别感冒,然后再收集信息来进一步思考。
沙发
发表于 2004-2-21 0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西蒙在他的论文里也充分肯定了直觉对决策的重要性,但他也指出决策直觉是来自经验,是已经简化了的理性思考的影子,甚至是一种反射(这不是他的原话,意思大概是这样)。如果你对模型已经很了解了,摆脱模型去思考战略问题就是另一个层次了。毕竟一种模型是局限于一个学科中的,而我们的思考可以天马行空,贯穿学科,贯穿时空。


再赘言一句,如果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觉得用理性思维去考虑战略问题是不可能的,这是怀疑论者的看法。古董兄,本人并无冒犯之意哦!毕竟我才刚开始在这里发言,还希望能和各位好好探讨。
板凳
发表于 2004-2-23 0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说,在我开始接触管理学时,我就有这样一个困惑和障碍: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经济学成了一个救生艇,呵呵,怎么说,他让我觉得在没有经验支撑的情况下可以对这门学科有分析的工具和理论基础。延伸下来,这是我思考战略管理问题的一个思维框架的桎梏,我不得不承认。


企业家很像那只兔子,可能他有众多的目标,他感觉自己是在凭直觉作决策,我想那只是因为问题的复杂性或者目标的多重性让他在有限时间的压力下做出决定。我抱着一些理想主义的想法认为企业家理性而不是直觉在决定决策。


再回到西蒙,我认为他很伟大,是因为他打通了,至少敲开了经济学和心理学或者行为学的通道。这是一个理论上的突破,并不影响实际管理中人们的决策思路。预测是理论的一个重要功能,经济学在这个功能上还太欠缺。管理学科,尤其是战略注重预测功能,不可能采取那么严格的假设,才导致两门学科的分歧这么大吧。


在这个简单问题上的确可以直接问老板,这是一个已然存在的事实。讨论这个问题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时候可以用直觉,如何降低我们直觉失误的可能或者减少直觉失误带来的损失。


另外,我认为波特虽然是经济学的思路,但他做的的确是实务型的工作,包括他的书。他的书我觉得对搞理论的没有太多看头,但对搞实务要有用得多。


不知道古董兄对经济学了解程度如何。我本身也不是学经济学的,除了制度经济学,我对其他流派所知甚少。我自己的感觉,如果说学管理的需要什么经济学的知识的话,除了那些基本的必要经济学知识之外,制度经济学是和管理学联系比较紧密的一个分支。可以帮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企业问题,但并不是要去解决企业问题。建议可以了解一下:)
4
发表于 2004-2-23 2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属于学院派的代表,难免会钻学术上的牛角尖,而且我真正学习管理时间并不长,学识还是很有限的,喜欢古董大哥的批评,呵呵。。


在没有接触制度经济学以前,我对德鲁克很是尊敬(当然,现在还是认为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预测家)。从实务,从管理自己的人生的目的出发,德鲁克的书很有指导性。。。(未完)


刚写了半个多小时今天听调研报告会的心得,一不小心弄没了,555555,好伤心啊!!今天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写了。。


不过,还是很高兴有这么些朋友在认真地讨论:)
5
发表于 2004-2-24 2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hoho~~古董的搞笑版很有意思! to古董:“批评”这个字眼对我来说是个褒义词:) to loz721114 and all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总在想既然学科(战略管理和经济学)对实践的指导性这么弱,甚至还会误导实践,那还有什么研究的意义?我翻阅了一下罗宾斯写的《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有句话和大家分享一下"面对选择这个或者那个的问题时,我们无权求助于经济学做出最后的决定,经济学并不能免除我们做出选择的义务。但经济学是我们能了解我们所作选择的含义。"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评论战略管理学科上。要选择企业发展的方向,理论、模型只是提供了一定假设条件下的可能性,选择权或者叫决策权在管理者手中。事实能证明模型的错误吗?显然不能,因为模型是有前提的。但事实能证明一个决策者的失误。 我并不是想借权威来否决实践中切实的感受。只是人们是有这种把主观判断错误归结于外部客观因素的倾向。在这个意义上,我想,理论、模型抱怨的决策者们或许可以反省一下自己。
6
发表于 2004-2-26 0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to古董:你没有注意我用一个长头发女生作头像吗?呵呵,这就是出生在开放时代的女性的幸运,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开阔的知识范围,可以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一起这样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如果有什么我自认为能让你这位老家人赞赏的,我想是我认真对待了别人提出的问题和批评(我是指特意去图书馆查阅书来寻找回答问题的思路和答案)。在这样的网络平台上,任何一个认真思考和回答别人问题的人都是可爱的。在这样浮躁的世界里,我觉得,这很珍贵。很感激你的肯定,给了我继续学习和思考的一些动力。 我很尊重实务者对管理学科的看法,我没有实践的经验,无法想象理论能在实践中起多大的作用。但从管理发展史来看,实践走在理论的前头,尤其是战略管理。但这样有个对一个学科致命的缺陷也在此:各立其说,没有统一的概念框架。就我所知,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论战,希望能使管理的各个学派统一起来,但没有成功,出现了管理理论丛林这个说法,明兹伯格就是研究这个的。没有统一的概念框架和分析方法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科研究的不连续性。 我和我的几个同学交流过,大家都没有继续读博研究的想法,即使在刚入学的时候我还有这个想法(主要因为当老师时间上,言论上相对比较自由)。看国外的研究,虽然很规范,但偏形式主义和实证主义。在我们现在学术环境下很难有什么作为,要么沦为技术工人(搞实证分析)要么就是有创新的想法但是需要独立门户,你要自创一套语言来阐述你的想法,等你死了,你的想法就成了历史的尘埃。何况在中国各立门户的管理学者多的是,没必要搞别人看不懂的理论了。这么说不是要打击那些想搞理论研究的人。我很敬佩那些有深刻思想而且不惜用深刻语言来阐述它们的学者,但这样,中国管理的研究很难入国际的主流。搞实证的,我更应该向他们鞠个躬,他们花了很多心血,通过大样本或小样本研究来尽力寻找管理中的共性——这是学科的基础研究部分。他们当中肯定个个对管理理论有独特的理解,但为了学科的连续性,他们在做这些甚至有些枯燥的技术统计工作,值得我赞一个(也可能正在做这种工作的人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希望管理的共性结论能更多,这是beckhan的愿望,也是大家的愿望。这是插话。注:以上观点部分来自我的一个朋友,挺厉害的一个男生:) to janechun,现实的管理活动实在是一个太复杂的研究对象,如果不做假设就无法用抽象的逻辑符号和数学语言来推理,这种推理是完美的,可靠的。如果我们要得到可靠的结论,那就要用这种抽象逻辑语言去推理,那就要接受那些苛刻的假设。如果不愿接受那些假设,而是用我们的日常语言去描述,结论往往是深刻的,有时候深刻得没法检验。那就需要自己去判断结论的可靠性。总得自己承担点风险吧,要不要管理者干吗?呵呵,随着学科的发展,更加可靠的又不是那么脱离实际的理论会出现的。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管理思想。我们宿舍一个女生当初考研究生时觉得自己颇有些管理潜能的:她思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后写一些个人心得,然后对比书本上的理论很相似。但上了研究生以后却不敢写文章的,觉得什么都被人研究过。我也有不敢动笔的这种挫折感。但现在在家园上写东西,很随意,有什么想法就写,不怕撞车,不怕被人嗤之以鼻。写研究类的文章和写感想真是不同。我想,家园是不可能成为研究管理最好的平台,但是可以成为交流管理思想的最好平台。 还有些想法,明天再写。感觉这个帖子有点长,而且从题目看不出来在讨论什么东西,是不是要再开一个贴讨论?
7
发表于 2004-2-28 0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这个帖子实在太热了,大家都舍不得重新开贴了,呵呵,那就继续咯!


我想古董兄漏看了框架前的两个字:概念。我认为,和其他学科比较,这是管理学的一个内在的缺陷。概念框架是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就像一门语言一样。因为我有会计的背景,所以对这个特别有感触。在我国会计改革之前,老外看不懂咱们的会计报表,不知道我们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如何。古董如果你真的够“老”的话,应该知道以前的会计报表不是现在的资产负债表等等吧。会计里的概念框架就是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账户),这样,企业间就可以相互比较和沟通了。管理学要不套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如规模经济),要不根据实际经验创造概念(如产品生命周期,核心竞争力),后者居多。对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一致的说法,导致我们无法判断现实中的哪些情况是属于这个概念的外延,也就更谈不上应用在这个概念基础上的一些推论,要么顶多是似是而非。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就是典型。我是从学科比较这个角度来评论的,至于是否需要这样一个概念框架或者能否建立这样一个概念框架,我没法回答这样一个大问题。


古董提到了框架真把企业给“框”住的情况也是有可能的,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概念框架的缺失是学科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现实中很多人滥用概念,甚至炒作概念。像学习型组织啊,核心竞争力啊,看似说得头头是道,其实根本没有读过彼得·圣吉,哈默尔的书,很可能就是觉得耳熟就用上了。相反,很多企业已经用了理论上比较前沿的方法,自己却没有发觉,只是觉得很有用。比如一个做方便面的企业zl就用到了深度营销的方法,取得很大的成功。


我再想就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关系再说点我自己最新的感受——来源于成绩。在读经济学方面的书的时候,我的确觉得经济学非常奇妙,正像古董指出的那样,我的思维受到经济学的牵引。我非常辛苦的用博弈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海尔流程再造的两个问题。文章虽然写得很仓促,阐述得不够清楚,但至少是原创的想法(老师强调要原创),但从成绩上看似乎她也不太欣赏这样的思路。我也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论文思路,的确已经偏离了管理学的思路,用一个复杂的模型去阐述简单的道理。要把文章写的深奥很容易,但要写的简单深刻就难了。以这点心得和在写论文的朋友们共勉。


我也挺佩服古董能准确的表达自己想法的精炼语言。我在阐述的时候难免会用一些方法论上的词汇,自己看起来都觉得有些生涩,呵呵。。还要多多练习啊。
8
发表于 2004-2-28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是实践性的活动,理论是销售给企业管理者的;严谨的逻辑和理性并不重要,因为企业的管理本来就是反逻辑的,探讨企业存在的目的、原罪动机、发展因果关系等等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我想我犯了营销上的一个错误:没有好好分析管理理论的顾客——企业中的管理者的需求,而一味的追求理论上的逻辑完整性,就像企业一味追求高端的产品却没有销路一样。在学习的同时也需要多和“顾客们”打交道啊!呵呵,书生们只能做些加工,去粗取精的活儿,原料也要来自顾客呢!


看来首先是一个态度的改变呢!在管理学里,不是理论的霸权。
9
发表于 2004-3-1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在课堂上听到一个和这个帖子有关的观点,觉得挺有道理,和各位家人分享一下。 某经济学老师认为在当今中国管理学不如经济学受重视的一个原因如下:当外部制度成本过高,对一个企业收益影响程度过大时,内部成本管理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需要关注,预测制度的变化,不断的进行管理变革。家园一些帖子也提到这个问题,尤其是国企。所以,我们在研究管理时会受到经济学的影响,一方面是学科交叉的缘故,另一方面也和我们的环境有关系。我想,大家在做战略的时候,应该花了很大的功夫或者成本在政策研究和对策上吧,而政策分析和经济学很相关。 to marner:进入一个新行业只能接受它的游戏规则,生存能力很弱,只能尽量去适应这个行业环境咯。当然,聪明的人会把握一些机会来改变这种被动。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