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原创]“杨三角”与毛泽东思想

[复制链接] 33
回复
997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3-1 23: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三角”与毛泽东思想

第一次接触杨国安教授的理论时,我便拍案叫绝,杨教授提出的“企业成功=战略×组织能力”理论,简单而深刻,与毛泽东思想中“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不仅内涵相合,且方法一脉。如果杨教授不是生于台湾,受教美国,倒是真可冠以“毛泽东思想活学活用标兵”的光荣称号。

命名标兵是笑谈,但毛泽东提出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思想已经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企业成功=战略×组织能力”的论断可以理解成是这一正确,有效的理论在企业的延伸应用,所不同的是,杨教授已经将干部的概念,拓展为员工,适应了企业的组织特征。

杨国安教授在《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一书中,提出了组织能力的3个支柱:员工能力、员工思维模式、员工治理方式,将其形象的比喻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彼此即构成整体,又相互支撑、相互制衡。书中结合案例给我们讲了战略清晰的企业,如何使其所聘员工达到:能力上胜任工作、心态上肯于主动,文化制度上支持员工进取。

在看杨教授的著作时,还是常常令我想起毛泽东思想中的一些相似内容。毛泽东的著作中大量的内容都是讲干部培养,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总结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确定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与“德才兼备”的选拔原则。并且明确指出:“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

毛泽东的干部路线与原则是结合当时的战略,杨教授的“杨三角”是结合现实企业的发展战略,两者具有理论同源,殊途同归的特征,其根本目标都是指向两个字“成功”。

有了61年前毛泽东思想的成功实践,我们可以很有信心的讲“杨国安老师给中国企业指出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P.S.“杨三角”相关讨论贴汇总:
fisherljy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企业持续成功的秘诀》其书其人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40629-1.html

fisherljy
杨国安:未来30年将出世界级中国企业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42004-1.html

fisherljy(渔人码头军元兄)主持2010年3月每月一书。
每月一书之2010年3月推荐书目《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企业持续成功的秘诀》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45560-1.html

brainman兄
“杨三角”与毛泽东思想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45654-1.html

yadove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读书笔记PPT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46243-1.html

阿懒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学习分享PPT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52356-1.html 

katherine0614
我读《组织能力的杨三角》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46578-1.html

渔人码头

渔人码头论见:我们缺少德鲁克,还是缺少杨三角?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48552-1.html

渔人码头论见:《组织能力的杨三角》讲了很多管理的科学部分,更适合于小企业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48019-1.html

渔人码头论见:杨三角;no magic,only basic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47991-1.html 

该贴来自群组:栖息谷公益智库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懒讲的很对,我认为,杨教授提出的“企业成功=战略×组织能力”理论不应算发现,属于创新。创新之处有二:

第一是那个“×”号,在战略正确假设前提下,将组织能力与成功的关系做一个定位;

第二是“杨三角”的描述,揭示“能力、心态、环境”与组织能力的关系,至于选对人、文化变革、制度建设....都是属于“杨三角”的扶“正”的方法。

 

这类创新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有时想到而没有展开,例如我曾讲过:企业成功=董事会能力×运营团队能力×社会经济环境系数,与杨教授的理论也是异曲同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2 10:13:48编辑过]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5: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游侠在2010-3-2 14:17:52的发言:

    赠杨教授


 

公司战略天地人,

组织能力精气神。

杨师三角美名传,

商学两界定乾坤。


若有慧眼看红尘,

菩提明镜皆有门。

听君一言心有犀,

策马千山雪无痕。

踏雪无痕需轻身,杨氏三角非腾云;尊师敬长言有度,商学何必论乾坤。 

哈哈,有点过,“商学两界定乾坤”游侠莫不是要把杨师架到火上烤不成?“听君一言心有犀,策马千山雪无痕”难道杨师是教授轻功的?让学员课后都天马行空,不踏实地。

 (玩笑一下,游侠莫怪,想你恐无此意)

4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21: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aomugeda在2010-3-3 19:56:00的发言:

飞猫点了火,游侠可以接招嘛

另外brainman老师对那个乘号作为创新的一个理由,不过个人感觉对乘号的解释是不是还可以再深入一些

很多人还没有看过此书,对乘号的释解大家可多多发表意见,

我以为这个乘积关系可以作为一种诊断方法。

“杨三角”的应用价值之一在于让企业家基于三个点的平衡来思考组织能力问题。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21: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游侠在2010-3-2 16:49:52的发言:

——以后如果有缘见面,我再和你细说个中原委。

不过我的原意完全不是你表达的那样,呵呵。

我俩约定:当你听完我当面和你细说之后,你一定会再发一个完全不同的帖子的:)

哈哈,那是玩笑啦。

“菩提明镜皆有门”,古往今来,对文字的不同解读可是造就了千万冤魂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10: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游侠在2010-3-3 22:00:25的发言:

乘号的意思是:一项为零,结果为零

谢谢brainman兄专开此贴,也希望大家踊跃参与,不枉brainman的一片好意、一番苦心

游侠言重,昨天与一位家人交流,谈到家园的文化,感慨社会:等“享”者众,肯“分”者寡。“分享”是一种非对称的双向交流,参与者越多,受益越大。开新贴,无非是增加阅读参与量,进而获得更多分享而已。

至于乘号的意思,brainman以为“一项为零,结果为零”仅是结果之一,毕竟“零”是绝对化,组织能力为“零”的例子似乎不多。这里便涉及组织能力的度量设计,这便属于企业诊断范围,我说乘号具有诊断价值,即如此。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gsol2000在2010-3-6 21:13:08的发言:
听得我也想看看杨的书了。
值得一读!原书的读者群看似高层,不过,理论是可以套用到部门,团队的。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22: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在2010-3-6 18:16:32的发言:
有点夸大其词。

管理学包含了艺术的成分,如果tracert兄觉得在管理技术层面已经与杨教授有太多的共通,brainman以为,可以从“艺术”层面来理解“大师”的评价。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11: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在2010-3-8 17:09:47的发言:
 

明茨伯格给管理也画了一个三角形,分别是科学、艺术、技术,按brainman老师所言,杨教授的杨三角应该属于技术与科学和艺术那条线上一个交点的连线。

三角形是自然界中构成平面的最小几何形式,推展到企业管理,brainman以为,任何管理理论都可以最终优化为三角形结构。爱中华老师的判断很到位,brainman甚至以为可视为垂线,爱中华老师以为如何?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6: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pwzlr在2010-4-23 10:13:38的发言:

以下话值得商榷:

游侠言重,昨天与一位家人交流,谈到家园的文化,感慨社会:等“享”者众,肯“分”者寡。“分享”是一种非对称的双向交流,参与者越多,受益越大。开新贴,无非是增加阅读参与量,进而获得更多分享而已。

 

问题:为何“享者众”,而“分者寡”?

1、正确永远是少数者。所以,能做出拿出来“分”的人这种厨师就少了。

2、能拿出来“分”的东西,这种食品很耗人精力,无不凝结时间,精力,挑灯夜战还不行,需有技艺高深的“厨师”,所以,这种这种能“分的东西”本身就少。天材地宝,不是天天都有的。

3、藏技自珍者有之。

如果,人人有脑人之境界,天下大安矣!

 


记得飞猫以前的签名,大意是: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我有一个知识,你有一个知识,交换后每人有了两个知识。知识交流,相同的个体付出,参与交换的人越多,参与者受益越大。

我以为,每个人都有可以拿出分享的东西,如对《杨三角》的理解,甚至书中一句话、一个案例的解释。

分无需设定门槛。

藏技自珍者不仅是有之,而是甚众。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