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sunzimba - 

[读书评论] 【连载】战略经典《孙子兵法》对话录——《教儿子学〈孙子〉》

[复制链接] 175
回复
5017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
  ● 后方的账算好了,接下去算前线的账……
  ○ 也就是“因粮于敌”的账。
  ● 孙子说:“所以,聪明的将军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消耗敌国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动用敌国一石饲草,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钟:容量单位,每钟六十四斗。萁秆:泛指饲草。石:重量单位,每石一百二十斤。
  ○ 是否因粮于敌,会有二十倍差距?
  ● 你想,千里运粮,除了保证前线部队的补给,这一路上,押运的部队,随军的役夫,大量的牲口,岂不也要消耗粮草!
  ○ 哦,可以想像,那满载粮草的笨重车辆,前后相属,一望无际,蜗牛般地沿着崎岖的运输线爬行,一旦进入敌境,还免不了担惊受怕,万一半道上遭遇敌军偷袭……
  ● 如能因粮于敌,不仅可以减免我方的负担和损失,同时也在消耗对手的粮草,这样合计下来,岂止二十倍啊!
  ○ 而且,如能夺得敌国粮草,又可打击对手士气,提升我军士气……
  ● 这恐怕就难以用数字计算了。
  ○ 嗯,这“因粮于敌”四字,确实大有意味……
  ● 看来你不仅同意孙子的战略,还有了新的体会?
  ○ 我觉得“因粮于敌”,有点类似借力使力的战法——就如高手对决,当你把对方手中的剑视为自己的剑;无形之中,就等于多了一把剑。
  ● 对,此消彼长的道理,可运用于很多方面……
  ○ 你是说,不仅仅限于粮草?
  ● 我们看下去……


.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
  ● 孙子说:“所以,要士卒英勇杀敌,就必须激起他们士气;要夺取敌人物资,就必须以财货奖赏他们。”怒:激励。货:货财,这里指用货财奖励。
  ○ 既有精神激励,又有物质奖励,这是讲方法……
  ● 古话说“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当时很多士兵,尤其那些步卒,多是临时征调而来的平民,大家都冲着“财”和“赏”随军征战……
  ○ 具体怎么执行呢?
  ● 孙子说:“所以,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要奖赏最先缴获的士卒,并更换战车旗帜,混合编入我方车队之中,优待俘虏,善加使用……”已:同“以”。杂:配置。
  ○ 这是在“因粮于敌”之外,又增加了“因战车于敌”……
  ● 当时的战争,车兵是军队主力,由贵族武士担当,孙子强调夺取敌方战车,并以此作为激励士气的手段,一方面出于擒贼先擒王的战术考虑,另一方面恐怕与吴军的车战能力不强有关……
  ○ 吴国地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丘陵纵横,本不适合车战。
  ● 是啊,在当时的中原诸国,车战已有数百年历史,各种编队、阵法、战法已非常成熟,至于吴国,知道有车战这么回事,大概也只有七十年……
  ○ 那是还吴王寿梦在位的时候。
  ● 当时,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正打得不可开交。楚国叛臣申公巫臣向晋景公建议,联合吴国从南方夹击楚国,并亲自带了三十辆兵车出使吴国,受到了吴王寿梦的欢迎。巫臣向吴军传授车战的技术和阵法,鼓动吴人进攻楚国……
  ○ 吴楚交恶,是否由此开始?
  ● 是的。也许正因为吴军掌握车战技术不久,如能在战斗中夺取敌方战车,并插上自己的旗帜,这对鼓舞士气、提升自信心的作用多大啊!
  ○ 除了“因战车于敌”,还有“因士卒于敌”……
  ● 春秋时代对一般战俘的处理,或则罚作奴隶,或则以“献俘”方式杀死。由于这些士卒并非贵族武士,只要能善加安抚,很容易成为我方战斗人员。
  ○ 敌人的战车、士卒均能为我所用,则我方的战斗力又增强不止一倍了。
  ● 除此之外,想想还有什么可“因”的?
  ○ 什么都可以“因”吧——我想,尽量利用敌国的一切资源,应是侵略战的一项原则,比如当地的宣传机器,当地的行政资源,当地有号召力的人物,甚至当地的政府机构,如果可能的话……
  ● 所以孙子说:“……这就是所谓战胜了敌人,又使自己更加强大。”
  ○ 看来这“胜敌而益强”五字,亦是兵法的至高境界。
  ● 哦,说说你的理由……
  ○ 我认为,胜敌并不等于强,胜敌的结果如不能使自己更强,就没必要采取行动。
  ● 是啊,经过一场战争,战胜者不但占不到任何便宜,反而使军队损失惨重,国家元气大伤,也是常有的事……
  ○ 所以孙子才这样强调因粮于敌,因战车于敌,因士卒于敌……
  ● 尽量利用敌国资源,用尽可能少的代价和风险,谋取最大的利益,这就是孙子的行动原则——近代军事家提出的“以战养战”思想,也是基于同样考虑。
  ○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笔账算下来,还是值得。


.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故兵贵胜,不贵久。
  
  —————————————————————————————
  ● 孙子重申:“所以,用兵贵在取胜,不在持久。”
  ○ 看来对于持久战,孙子有强烈的心理障碍——当时一场战争,究竟会持续多久?
  ● 春秋时代,车战仍是主要作战方式:战争双方多选择平坦之地为战场,布阵完毕,战鼓响起,双方或以阵形对抗,或混战厮杀,虽一时间旌旗翻滚,杀声震天,只要一方的车兵被击溃,战斗便告结束……
  ○ 所谓“一鼓作气”,指的就是这类战斗吧——那用不了多久,顶多几个时辰。
  ● 据史书记载,发生于春秋时代的一些著名大战,都在一天之内决出胜负,人们概括当时的战争规模是“车不过千乘,兵不过十万,战不过一天”……
  ○ 难道说,持续时间较长的战争,当时还没出现?
  ● 有啊。早在八十年前,楚庄王为争霸中原,大举进犯宋国,就发生了一场持续时间长达九个月的攻城之战……
  ○ 被围的城市现在哪里?
  ● 宋国的都城,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这场围城之战除了时间长,战况惨烈,还为后世贡献了至少三条著名成语。
  ○ 第一条是……
  ●〔鞭长莫及〕战争从这一年的九月爆发,直到第二年春天,双方还是相持不下。宋国派使者向北方的晋国告急。晋景公正准备派兵援助,大夫伯宗却说:“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既然老天爷要把宋国授予楚国,我们又何必与其争锋……”就是说,马鞭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即便有力量,也不能用在不该用的地方。
  ○ 后来比喻虽然愿意去做,但力量达不到——下一句成语呢?
  ●〔易子析骸〕夏季来临,宋国没有盼到晋国援兵,却仍然固守城池,楚军面对如此顽强的抵抗,无计可施,楚庄王甚至一度萌生退意。一天深夜,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悄悄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营帐,对他说:“我们国君派我把宋国的艰难状况告诉您:城中已经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 就是说,粮草吃光,大家交换孩子当饭吃;柴草烧光,大家拆散尸骨当柴烧。战争打到这份上,真是触目惊心——后来呢?
  ● 华元继续说:“……虽然如此,但想让我国订立屈辱的城下之盟,那我们宁肯与国家共存亡;如果贵军能退兵三十里,我们将惟命是从!”
  ○ 接下去,应是第三条成语——
  ●〔尔虞我诈〕第二天,楚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华元作为人质,前往楚营订立盟约,盟约上写着八个字:“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这意思是——
  ● 尔,就是“你”;虞,猜测之意。
  ○ 意思就是“我不欺骗你,你也不用防着我”,真是非常理想化的盟约……
  ● 是啊,盟约这样写,实际上双方仍然“尔虞我诈”,我欺骗你,你防着我——扯得够远了,我们回到正题吧。
  ○ 我想此战下来,楚庄王虽占得一点便宜,但这历时九个月的围城之战,应该也把他消耗得够呛,没什么值得夸耀——侵略战久拖不得,看来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 夜长梦多,所以孙子才这么强调“兵贵胜,不贵久”……
  ○ 看到或听到那“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惨象,任何负责任的将军或国君,都该好好反省才是。
  ● 孙子确实陷入了反省:如何在双方不受损失的情况下,战胜对手?
  ○ 这又有点钻牛角尖了,战争嘛,尽量避免我方损失还说得过去,怎能奢望对方也不受损失……
  ● 不管如何,经过深切反省,孙子得出了他的结论——这我们看下去就知道了。


.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
  ● 孙子最后说:“所以,懂得用兵的将帅,是民众生命的掌管者,国家安危的主宰。”司:主管、掌管。
  ○ 这部兵法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仿佛又在这里浮现……
  ● 是啊,“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战争拖延一天,你背后的人民就多付出一天牺牲,国家就多一份危险。
  ○ 不以单纯的杀敌立功为能事,可见他是一位负责任的将军。
  ● 我怀疑,这不过是对吴王阖闾的又一次警告——宋代的兵法家何氏读到这里,也颇为感叹:“孙子首尾言兵久之理,盖知兵不可玩、武不可黩之深也……”
  ○ 嗯,战争不是儿戏,战争需要算账……
  ● 这一篇的中心,基本上就是一份战争预算报告。
  ○ 对了,你刚才提到的那位何氏,他是谁?
  ● 何氏,据说名叫何延锡——顺便说明一下:自曹操之后,历代为《孙子》作注解的人层出不断,宋代以前,主要有十一家,人们习称“十一家注孙子”,何氏便是其中一家……
  ○ 其他各家,都有哪些人物?
  ● 曹操之后,有南朝的孟氏,唐朝的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宋朝的王皙、梅尧臣、何氏、张预……
  ○ 那个杜牧我认识,人称“小杜”,是个诗人,居然也谈兵法。
  ● 诗人为何不能谈兵法?
  ○ 这倒是,曹操也是诗人——关键是这位小杜的注解水平如何?
  ● 反正他的注解,是十一家中话最多的,相比之下,有实战经验的曹操,却是十一家中话最少的——其余的,你自己去看吧。
  ○ 文人就是话多,想必和你我一样,尽是纸上谈兵……
  ● 呵呵,闲话少说,战争马上开始,我们还是关注孙子吧。

.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战篇》完。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22: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谋攻篇]
  


  
  ● 什么是攻?
  ○ 攻,就是攻击,就是主动进攻。我们讲过,孙子这部兵法,就是为吴王阖闾制定的侵略计划。
  ● 发动侵略战争,目的是什么?
  ○ 用武力给对手一些教训,或者,掠夺对方的土地、资源……
  ● 但孙子的进攻,是“谋攻”。
  ○ 那应该是运用智慧,运用谋略发动进攻……
  ● 孙子的战略,是“全”。
  ○ 这就意味着,征服,不局限于使用武力?
  ● 对,所谓全,就是实施整体战,除了动用武力,还包括谋略战、外交战、情报战、心理战等等……
  ○ 照此说来,还应包括经济控制,文化渗透……
  ● 是的。整体战的目标,就是在没有任何损耗的情况下,战胜对手。
  ○ 这就是上一回提出的问题了,不但自己没有损耗,连对手也没有损耗,真是闻所未闻……
  ● 这是孙子对战争进行整体反省后得出的结论。
  ○ 以不战而胜为目标,虽令人神往,但是否太理想化了,怎么可能?

.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22: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
  ● 孙子说:“一般用兵的原则是:使一个国家完整地屈服为上策,用武力击败这个国家次之;使一个军完整地屈服为上策,用武力击败这个军次之……”国:国都,亦泛指国家。
  ○ 感觉孙子讲这两句话时,站在高高的云端……
  ● 怎么会有这感觉?
  ○ 说不清楚,反正这两句话,流露出一种驾御全局的控制力,一种征服者的气魄——仿佛敌国君臣和上百万敌军,都匍匐在他的脚下……
  ● 思考大战略和部署军队一样,首先得占领制高点——相对于当时甚至后世,孙子思考战争的高度和宽广度,确实难以企及。
  ○ 对不起,听了两句就忍不住打岔,他还没说完吧……
  ● 孙子继续说:“使一个旅完整地屈服为上策,用武力击破这个旅次之;使一个卒完整地屈服为上策,用武力击破这个卒次之;使一个伍完整地屈服为上策,用武力击破这个伍次之。”
  ○ 这里涉及军队的编制……
  ● 周朝的军制,一般分为军、师、旅、卒、两、伍等级,其中,12500人为军、2500人为师、500人为旅、100人为卒、25人为两、5人为伍——当然,这只是大概的情况。
  ○ 古代和现代的军制,其实也大同小异。
  ● 不仅军队,只要是有组织的人群,不是乌合之众,都差不多吧。
  ○ 照他的意思,不仅全军之主帅需要掌握“全胜”的整体思想,连我那些旅长、排长、班长们也要深刻领会……
  ● 是的,不仅战略和战役,甚至小规模的战斗,都必须以“全胜”为首要目标。
  ○ 仍然觉得这个要求有点高……
  ● 这个高,应该是高超的高——我们看下去。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8 22:15:41编辑过]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22: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 孙子说:“因此,百战百胜,算不上高明中的高明;不动用武力就使敌军屈服,才是高明中的高明。”
  ○ 他是说,用武力摧毁敌国和敌军,并非战略上的首选?
  ● 是的,整体战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孙子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 我却认为,百战百胜同样能达成目标,并且可以更有力地震慑对手,有一句古诗说得好:“但得将军能百胜,不须天子筑长城!”
  ● 那我问你,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 自然是打垮对手,如果是侵略战,还应包括掠夺敌国的领土、资源……
  ● 那么,战争本身不是目的?
  ○ 战争只是手段……
  ● 也就是说,只要达到屈人之兵的目的,迫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既可使用武力,也可采用其他手段,是不是?
  ○ 应该是吧。
  ● 那么,在诸多手段之中,哪一项成本最高?
  ○ 自然是战争,这在《作战篇》探讨过……
  ● 我们在作战略选择时,是选择成本高的手段,还是成本低的手段?
  ○ 这个——自然是成本越低越理想。
  ● 发动战争,不是为了炫耀武力,也不是为你手下的将军们提供一个表现勇敢精神的舞台,战争乃是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 这我知道。问题在于,这么高的境界是否具有现实性?如何实施?
  ● 这个他后面会说……

.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22: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 什么是伐?
  ○ 伐,就是砍伐,如伐木;还有就是进攻,如讨伐、征伐……
  ● 伐的本义,是杀人。你看这“伐”字,左边“人”,右边“戈”,或指杀人,或指掌握生杀之权的人;后来引申出讨伐、征服的含义……
  ○ 孙子不是不主张杀伐么?
  ● 这要看用什么手段了——接下去,他提出了四种杀伐之道……
  ○ 目标制定了,接下去是手段……
  ● 孙子说:“所以,上等的用兵之道,是以谋略征服对手;其次,是以外交征服对手;再其次,是以武力征服对手;最下等的,才是攻城。”
  ○ 有几个问题……
  ● 但讲不妨。
  ○ 第一,他所谓的“伐谋”,就是运用谋略,使敌国缴械投降?
  ● 是的。后世的兵家常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孙子的伐谋,核心就是攻击对手的心理,摧毁其精神力量和战略企图……
  ○ 有什么具体手段?
  ● 比如威慑、分化、制裁、封锁,再比如策反敌国高层人员,培植反政府力量,动用宣传机器展开攻心战,和平演变……
  ○ 嗯,伐谋的目的,不在杀死对手,而在控制对手,瓦解对手。所谓兵不血刃,杀人于无形——不过多少有点不厚道。
  ● 你以为“一将功成万骨枯”才是厚道?如果哪一天,全世界的冲突都用伐谋的方式解决,那才是真正的厚道呢。
  ○ 第二个问题,伐谋是谋略战,伐交是外交战,是不是?
  ● 是的,外交上所谓的折冲樽俎,也是兵法。
  ○ 那请问,伐谋和伐交,有什么区别?与此相关,伐兵和攻城,又有什么区别?
  ● 这是以战略目标为核心,通过成本核算,对进攻手段进行的细分:伐谋和伐交,都以“全胜”为目标,但伐交的成本高于伐谋,所以退居次席;同样道理,伐兵和攻城,都以“破国”为目标,但攻城的成本高于伐兵,所以最为下策。
  ○ 这么说来,伐交也就是伐谋,差别只在于成本?
  ● 是的。比如说,春秋战国之际产生的纵横家,就专门从事伐交工作……
  ○ 据说这些纵横家非常了得,个个能以三寸之舌退百万之师。
  ● 纵横家又称策士,非常雄辩,算是十分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流浪天下,以布衣之身游说各国诸侯,利用各国间的利益和矛盾,充分运用威慑、离间、讹诈、利诱等手段,期望不战而屈人之兵……
  ○ 以最少的损失,换取最大的利益。
  ● 但对孙子来说,伐交需要动用国际力量,你想,派出外交使节或利用纵横家进行穿梭外交,争取同盟国和国际舆论支持,岂不都得花钱?
  ○ 那些所谓的同盟国,都不是省油的灯……
  ● 是啊。相对来说,伐谋求诸己,伐交求诸人,伐谋比较主动,伐交多少有些被动……
  ○ 嗯,有道理。孙子这段话,至少给我两点启发。
  ● 说来听听。
  ○ 第一点启发是,实力第一,求人不如求己。因为无论伐谋还是伐交,自身拥有强大的实力,最为关键。
  ● 孙子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本身就是一种强势战略,是实现霸权的一种途径。
  ○ 实力雄厚,才有伐谋和伐交的本钱。想那些小国和弱国,自顾尚且不暇,哪里还谈得上不战而屈人之兵。
  ● 这一点我略有异议……
  ○ 你也请讲。
  ● 小国和弱国运用伐谋或伐交战略,可以暂时自保,可以拖延时间,可以迷惑对手,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发展自身实力,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不知哪一天,一跃成为强国大国,也未可知。
  ○ 哦,或远交近攻,制衡对手,或韬光养晦,含羞忍耻……
  ● 扯远了。说说你的第二点……
  ○ 第二点是,凡事都要考虑成本。象吴国那样的新兴强国,如欲称霸天下,就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在无谓的争斗中消耗过多武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所以,孙子才向吴王阖闾递交了关于伐谋、伐交、伐兵、攻城的四份预算报告,让他比较一下……
  ○ 呵呵是吗,说不定那吴王,此刻正热衷于伐兵和攻城呢。
  ● 下面,孙子就描绘了一幅春秋时代的攻城战图景……

.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22: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车旁)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
  ● 谈到攻城,孙子首先说:“攻城,是不得已采用的办法……”
  ○ 谈到攻城,他脑海里一定浮现出八十年前楚庄王对宋国发动的那场围城之战,历时九个多月,太惨烈了……
  ●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其城堡建筑也出现了各种型式,有组合的内城外城,有连体的大城小城。即使象吴楚之间那个不起眼的蔡国,据一份考古报告说,其城墙的总长度就有10490米,宽度15~25米,最厚处达到70~95米;外城墙还被一条宽70~103米的护城河保护……
  ○ 象这样坚固的城池,我想,只要粮草充足,即使守军再不济,也能将攻城大军抵挡上几个月吧。
  ● 我们看孙子做的预算:“修造攻城的各种战车,准备攻城的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能竣工……”橹:大盾。贲辒:攻城用的四轮车。距堙:用以攻城而堆积的土坡。
  ○ 这里好像出现了几件攻城的武器……
  ● 先说“贲辒”——那是一种覆盖犀牛皮的四轮车,以粗壮的木材制成,下面可容纳十个个人;其任务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运土填壕……
  ○ 就是运送泥土将城墙前的壕沟填满?
  ● 是的。第二项任务是,城壕填满后,将攻城器械运至城下,攻击或挖掘城墙。由于这种攻城车覆盖有犀牛皮,可有效抵挡城墙上敌军的弓箭和石块、火器等抛掷物。
  ○ 那“距堙”又是什么?
  ● 距堙,就是在城外构筑高于城墙顶部的土山,以便俯瞰城内的防守状况。据说,也有将高高的土山一直堆到城墙边,形成入城的通道。
  ○ 真是工程浩大。孙子在这里还只是举例说明,实际的攻城器械远不止这些吧?
  ● 那当然,除了贲辒、距堙,还有钩、冲、云梯……
  ○ 唉,可惜当时没有远程精确制导的武器,没有轰炸机和侦察卫星,才这么麻烦。
  ● 你以为这些现代武器就不需要成本了?科研经费、仪器、时间、人力资源等等,你做一份预算试试,投入恐怕更惊人呢。
  ○ 这倒也是,战争,在任何时候其实都一样。
  ● 何况这个时候,对手也没闲着……

.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