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管理综合] 民营企业中的潜规则

[复制链接] 71
回复
1348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8: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rainman在2007-1-14 16:47:33的发言:
3、 在飞机上看到报纸上吹老板父子的文章,千万不要和邻座讲我就在这家企业工作。为什么哪?


  这一类故事,大多是干骗人的勾当,有些是用后期他人的钱来偿还前面的到期约定;有些纯粹是狗皮膏药,谎话重复千遍就是真理,牛皮吹破天不偿命不用上税。所以怕邻座……知道。

  看到第三条,飞猫不由想到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俺为一位小型传销企业老板分析运营发展模式和企业未来前景的事。

  当时,该老板与大家谈及经营传销企业的苦闷(飞猫也在场,后来越听越有兴趣),并说现在一位客户,欲花一大笔购买他的传销产品,但该老板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说:“我真不知道自己这样干下去,到底是赢,还是亏呢?我是越算越糊涂。我该不该接受这个客户的购物款项呢?”

  飞猫当时一听,想不到这个世上居然还有“推钱出门”、“不能预计发展前途”的傻老板,呵呵,心里不由感到“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从而由好奇——到感兴趣——到彼此深入交流——再到我帮该老板分析运营发展模式和预测企业未来前景。

  飞猫根据该老板所说的企业情况和运营模式,第一次分析得出的结果是该老板是赚大钱,为了谨慎、防范风险起见,也为了该老板是否追加投资起见,飞猫又重新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二次分析得出的求证结果,却让飞猫自己都大吃一惊:生意做得越红火,做得越大,该老板实际亏本就越大!而维持传销企业能够不断运营下去的命脉,在于后面流进来的钱(也就是新发展的下线)必须大于前期传销员在约定中的劳动报酬所得,然而,理论始终只是理论,从古至今,这个世上还没有永远走顺风路、不断赚钱的企业!这与传统企业正当的经营方式根本就是背道而驰!

  在我的分析之中,该企业唯有二条出路:

  1、发展到后期,选定一个好的时机,企业破产倒闭、老板卷巨款外逃!(骗局)

  2、必须改变现有的运营发展模式(主要指传销员的薪酬待遇体系),如果在理论上可以实现企业生意做得越大、老板所得的钱越多,那么在现实中才是可行。反之则反。(传销企业不成为骗局,还是可行的)

  该老板听了我的一番分析,看了我的分析书,十分认同我所说的。让飞猫想不到的是,该老板在二个月后,接了那个客户的购物款项后,就将企业关门溜之大吉了。想不到他想关门溜之大吉的速度这么快。

  这是飞猫的陈年旧事,想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4 18:50:54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7-1-14 18: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前的社会上,因为钱而出卖良心的人也不少。越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方,这种人的比例越高,反之亦反。先哲马克思说得好:“凡是以金钱来衡量一切的人,必将导致良心的泯灭和愚蠢的行为!”

人们经历了“八年抗战”,从而知道人性的团结奉献;人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从而知道人性的残忍无情;人们经历“经济改革开放”,从而知道人性的贪婪自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4 21:54:13编辑过]
板凳
发表于 2007-1-14 19: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分子运动方面的力学原理理论,恰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运用到人类这一行为科学中(注:不是在所有的人类行为中,都可以完全的运用,它亦有特定的适应环境)。

  分子之间永远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斥力,另一种是吸力。在一定范围内,两个分子的距离越近,它们之间的斥力大于吸力,距离越远,吸力大于斥力。人类之间同样存在两种力量,一种是协作力,另一种是攻击力,距离越近,利益关系越密切,攻击力将大于协作力,人们更像小人;距离越远,利益关系越松散,协作力将大于攻击力,人们更像君子。

  为什么蒙古人或偏远地方的人豪爽好客,因为人口密度小,自然环境恶劣,人类只有协作才能生存(原始社会的自然环境、民主政治、人文精神不正是如此吗?)。一个牧民二个月没见过陌生人,突然看到远方的来客,他没有理由不热情,客人是他的信息和观光对象。而南方人或都市人为什么如此势利和工于心计,因为人口密度过大、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大,一不小心人们便可能相互伤害,他们可以依赖家庭或其他途径生存,而不必非要讨好某一个人。
  这就是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远交近攻”策略很流行的原因所在,夫妻之间“小别胜新婚”的原因所在。论坛的网虫们,不也正是如此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4 19:04:51编辑过]
4
发表于 2007-1-14 19: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rainman在2007-1-14 18:54:36的发言:

后两项同意,第一个保留意见。

请谈谈您的看法。

5
发表于 2007-1-14 19: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brainman以为,日本人之间是充满竞争的,但对外是团结的,这正是岛国地缘因素。

说得对。有些人看问题,往往是囫囵吞枣、刻舟求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

6
发表于 2007-1-14 19: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奴性二字,飞猫认同,这也是人们在面对巨大困难、危机的时候,心无所恃的自然的心理表现,大多数人更多的是逃避心理、从众心理。

但我们却能从毛主席、周恩来和一班开国功臣、红军身上看到了今人所难以具备的、令人震惊的团结奉献精神。

这是二个不同的面,区别看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4 19:51:55编辑过]
7
发表于 2007-1-14 20: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有钱、雄才大略的企业家,往往是低调做人,低调做人对于企业家而言,有许多好处,反之亦反。任正非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飞猫见过一个企业老板,吹牛的功夫绝对一流,敢吹嘘他的企业将来是全世界最大的。让飞猫也不由感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5 12:40:26编辑过]
8
发表于 2007-1-14 20: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领导自曝竞争上岗十大猫腻    



  近两年,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选拔干部的程序发生了很大变化,竞争上岗受到了各界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日渐普及。但是,从记者接触到的一些干部和群众的议论看,竞争上岗中不公开、不公正、不规范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个别领导仍然利用竞争上岗玩弄程序、操控人事。
  
  某日,一位领导醉酒之余,向记者掏心窝子,说:记者同志啊,许多单位领导讲,现在选拔任用干部要通过竞争上岗,操作起来比过去党委直接讨论任命要复杂,特别是要提拔某一特定人物一般很难。本人对此不敢苟同,因为从我单位连续几年开展竞争上岗的情况来看,除第一次因为经验不足出了一点偏差,后来几次都得心应手,如愿以偿。
  
  我现在的体会是:有了竞争上岗这把金钥匙,过去不敢或不好意思在党委会上提出给以提拔重用的人,现在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走上领导岗位。这几年,我单位从联合国获奖回来的全部人员、国家颁奖人员、有上百篇文章见诸重要报刊杂志的人员、以及业务工作挑大梁的人员,都有通过竞争没有上岗的。只要是我想提拔的人,却一个也没有漏掉。
  
  竞争上岗都是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都是经得起检查的,工作总结上级领导都是肯定的。我因年龄关系即将退位,我有责任有义务做好传帮带。为防止接替我职务的同志犯不该犯的错误,现将我经过实践行之有效的掌控竞争上岗十个技巧总结出来。请注意,外人知道了要说是“十大猫腻”。因此,需要保密。
  
  一、放风放线、静候大鱼
  
  平时与自己来往密切的人、有上级主要领导打过招呼要提拔的人、为我办过大事又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我早已心中有数。专门为这几个人搞一次竞争上岗没意思,每搞一次都要有较大的收获才行。
  
  竞争上岗前要早放风,可能是对下一级领导岗位全部“洗牌”,也可能是其中一部分领导岗位拿出来竞争,也有可能只竞争现有空缺领导岗位。反正不说死,待放风后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风放出去,就象放长线一样,一定会有“大鱼”上钩。
  
  二、竞岗年龄、可宽可严
  
  一般年龄较大的人,特别是其中有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人,脑袋都比较僵化,放风阶段找领导汇报思想的比较少。他们想的一是按常规都是“竞”掉老的,干脆坐以待毙;二是“竞”上也干不了几年,怕投入没法收回。因此,我们竞争上岗当然也就把矛头指向老同志了。
  
  放风阶段一般年轻人做得较好,他们有上进心,朝气蓬勃,能理解领导意图。所以,我们做方案一定要为年轻同志着想,上一年龄段“切”得多一点,下一年龄段“竞”上的机会就多一点。干部年轻化也符合党的政策嘛,这一原则一定要坚持。
  
  但是,对于个别与我关系不错的需要保留在岗的老同志怎么办?这很好办。一是可以不将该同志所在岗位拿出来竞争;二是设定本单位只有这位老同志才具备的特殊条件,待没人竞争后,还得请他回山。
  
  不过这里切记一点,竞争前工作要过细,一定要对这些人了如指掌,我就走过弯路,去年竞争上岗就补发了两次放宽年龄的通知,显得很不严肃。
  
  三、设置条件、确保重点
  
  精心设计竞争上岗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为了保护重点对象竞争某一特定岗位的关键环节。比如,某个岗位我已有意识给某个同志留着,但其他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的人要来竞争,怎么办?于是就根据重点保护对象的特有优势来设计条件,如竞争此岗位必须是现在正从事该项业务两年以上的同志、必须是大学本科以上文凭、必须是两年以上党龄、必须达到英语6级、必须具备计算机硬件知识,等等。
  
  如果有人要问,基本同样性质的两个岗位,为什么一个要求懂业务,另一个却没有要求?你可以回答,没有设置业务条件的岗位是作行政领导。
  
  在此请注意,附加条件的岗位不要太多,一般不宜超过二分之一,多了就有“内定”之嫌,群众就会议论说有猫腻。
  
  四、出题笔试、要当戏演
  
  我们笔试一般就考一篇文章。为了让大家相信这是公正的,我们都做到了考试前当场开封。上级机关对口的下级关系多,上级机关出题不容易保密,特别是只考一道作文,一句话漏就全漏了。至于找谁出题,题目是什么,只有我一人知道。重点保护对象中,我只担心不到五分之一的那么几个人,因此必须通过渠道提前两天告诉他们。
  
  我对请来改卷打分的教授要求,文章规定必须两千字以上。因此,凡是写满两千字的就让他及格。这对教授改卷来说轻松多了,可他不知,只要我视线范围的人满了60分,下一步就好操作了。几次竞争上岗,我的司机、秘书等都考得不错,反过来有的平时写大文章的同志却不及格,这一关刷下的人对我可是没一点怨气。
  
  不过,有时也要应付一些意外情况。上前年,有一个重点对象不及格,气得我三天没放二氧化碳。冷静一想,该同志确实不错,于是补发一个通知,该同志竞争的岗位因特殊原因不拿出来竞争了,后来直接给他下了命令。
  
  五、演讲打分、秘而不宣
  
  在重点人选中,有的演讲结巴,甚至可能上台就打抖。为了不让他们在这一关得分太低,我规定评委打分不举牌,只用一张小白纸写上分递过去,由统计员相加即可。因为举牌群众会看出某评委对某人有偏心,那样谁还愿意当评委得罪人。我自己是评委,跟个别评委也有交待,加上重点人物再拉近乎一两个评委,所以一般演讲最差的基本可以保证得分不是最低。评委中我们还聘请有上级纪委和人大的同志,他们人少左右不了得分。
  
  六、群众投票、定人清点
  
  在投票这个环节上,我也不敢麻痹大意。首先我选定一个负责人,暗示他把好统计关,原则上“那几个人”得票只要居中就行。因为群众基础是将此人推向领导岗位的最佳理由,竞争后期我也好为他说话。群众投票不要当场统计公布,由负责人收集起来,第二天或第三天再安排两人一起统计,一星期后将统计结果经我过目再公开。还好,这连续几年竞争上岗在群众投票问题上,还没有听说有任何议论。
  
  七、调查考核、也是关键
  
  走完了笔试、演讲、群众投票等程序,接下来就该搞组织调查考核了。这个调查考核小组,一般由人事、纪检各出一人,再找一个副处长或助理调研员。调查考核小组主要是找群众谈话和分期分批再进行群众投票等,至于到时给调查考核对象打多少分,这是要集体讨论的。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意见还是起主导作用的。
  
  所以,调查考核还是很关键的。我单位竞争上岗在这个环节就出现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通过调查考核打分后,原第一可退到第四,原第二可退到第五。实际上,调查考核也看不出有什么偏心,一般相差就在几分之内。有一位同志笔试得第一,演讲得第二,两项积分仍然排在第一,群众已有人开始叫他请客了。但没想到最后总分出来是第四名,比第三名只少0.2分,使他与党委挑选对象无缘。

  八、张榜公布、不填姓名
  
  通过笔试、演讲、群众投票、调查考核4道程序,总分出来了,需要张榜公布。为了让竞岗人员在榜前无法与对手对照得分情况,我要求张榜不要填写姓名,因为每人都有自己的竞争上岗号码,对照号码查自己的得分情况就行了,这样可以避免产生情绪波动和不稳定因素。这种做法对不去攀比的人无意义,但对想去攀比的人来说,还真让他无法去比,有气无处生。都是国家公务员,没有根据的话不能随便乱说,那是要负责任的。
  
  九、三人取一、党委圈点
  
  方案中规定,党委根据竞争程序,对筛选出的前3名进行研究,这符合优中选优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原则。三人取一,可以是第三,也可以是第一。上会之前,人事处长已根据我的意思进行了圈点,当然也采取不开会的形式与其他党委成员进行了沟通。我们的党委比较团结,大家都非常知趣,只要是我的意见,他们都没有意见。
  
  这里还要告诉大家一点的是,三取一,还可六取二。一个科处室只竞争一个副职领导,那就三个之中点一个。假如一个处室竞争两个副职领导,那就可以按名次在前三名中选一个,后三名中再选一个。这主要是根据前面竞争得分的情况来定,有时又发现后三名中还有可提拔对象,那就采取六选二的做法,扩大党委的挑选权。前年竞争上岗我们就让几位第六名上了,群众也没有一人提出过意见。
  
  十、虚职安抚、皆大欢喜
  
  如果第一名被任命,后面不可能有意见。但如果任命第三名,特别是任命第六名,前面的同志一定会产生想法。这时我们需要放风出去,将竞争上岗得分情况作为参照,下面即将下一批非领导职务的命令,让有想法的同志稳住情绪。
  
  当然,非领导职务也不是随便给的,因为这也算提拔。所以我还要一个一个斟酌,那些走程序没有把握好得了高分的同志,始终没有睡醒,这种人绝对不能照顾,因为非领导职务也是有限的。不过,为了给高分同志一个承认,总结时我们专门强调,要把得高分的同志输入后备人才库,或将他们推荐给其它用人单位。这样,让他们还能看到希望,心情就平静下来了。
  
  如上所述,你看,掌控竞争上岗还有什么为难的吗?

9
发表于 2007-1-14 20: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rainman在2007-1-14 20:09:18的发言:
从我接触的人来看,崇洋心态在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还重。飞猫怎么看这个问题?

  这也正常,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走嘛。在一些人眼中,民营企业的工资待遇一般与能力、成绩相挂钩,社会福利保障少,企业抗风险能力低,与外企相比那确实是差。同样的行业,同样的工种,凭什么同工不同酬呢?这也是人们崇洋心态的根本原因之一。他们属于“跳一跳也许可以摘到桃子”的人,这种心理也正常。

  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遥望外企却又担心自己能力不够、经验不足……,前怕狼后怕虎,相对来说,民营企业的人比国营企业的人更能干、敢干。国有企业的人属于“跳二跳,才能摘到桃子”的人,其跳的风险比民营企业的人大一些。所以,认清自己,少作美梦,眼不见心不烦,其崇洋心态比民营企业更少。

  一己浅见,请王老师指正。

10
发表于 2007-1-14 20: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飞猫摘录经济学网友高木先生的文章:

         经济学基础理论误区——答茅于轼提出的7个问题

                  文/高木


  1994年,茅于轼先生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提出了七个经济学问题,据说是难倒了不少北大师生。我认为茅于轼先生这七个问题,含金量非常高,如果中国的经济学人,真弄明白了这七个基础性问题,那么,就完全有能力独创出属于中华民族的经济理论,从而指导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摆脱种种困境,真正走上强国富民之道!

  网友陈六子等先生多次邀请我回答这七个问题,想必也代表茅于轼先生的意见,很高兴参与到这七个经济学问题的讨论中,希望茅于轼等先生,以及更多的朋友,不吝赐教!

  茅于轼先生的七大问题是:
  1.何以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
  2.投机活动是否创造财富? 
  3.交换能否创造价值?
  4.汇率是由什么决定的? 
  5.“有计划、按比例”有什
  6.钱能不能度量价值?什么条件下它能?什么条件下不能? 
  7.是什么决定了一物的价格? 

1.何以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

  茅于轼先生问道:【从简单劳动如餐馆里洗碗,到复杂劳动如外科手术大夫,几乎一切行业中中国的从业人员所得到的待遇远远比不上美国同行的待遇。我们也可以不用货币收入,通过汇率折算,而可以直接比较吃、穿、住、用、玩的实际生活水平,这一结论仍旧成立。有的经济学家解释说,一般而言,美国工人使用的工具先进,所以同样劳动产出的价值较多。可是拿洗碗,理发等服务业来说,工具的先进并不起多大作用。再说中国也有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生产线,那甲工人的待遇仍不能和美国工人衍比。由于穷国和富国同工不同酬,当他们之间发生贸易时,富国包含少量劳动的产品可以交换穷国包含大量劳动的产品,因而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富国剥削了穷国。可是在没有贸易往来时,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仍旧存在,这显然不能用剥削来解释。正因为存在这一现象,所以不少人希望移民到富国去,使自己支付同样的劳动能得到较好的享受。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一切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财富唯一的泉源。根据这一理论,质量和数量相同的劳动应该创造出相同的价值,可是政治经济学从来没有对富国和穷国同工不同酬的事实作出任何最起码的解释。 何以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 】
  
  我认为,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货币总量与实体经济总规模的比例是否相同
  假如有AB两个国家,人口数量和资源条件基本相当,实体经济总规模(抛开货币计算的实物产品和劳务产品的产出、交易和消费总规模)也基本相当,货币周转速度也基本相同,假如A国境内的货币供应总量(M2)是10万亿A国元,B国境内的货币供应总量(M2)是20万亿B国元,那么,如果A国劳动力每小时平均报酬量是10个A国元的话,一般来说,B国劳动力每小时平均报酬量就是20个B国元。
  
  (2)货币周转速度是否相同
  假如有AB两个国家,人口数量和资源条件基本相当,实体经济总规模也基本相当,货币供应总量(M2)也基本相同,都是10万亿A国元或B国元。但是,例如A国储蓄率很高,导致货币周转速度是每年0.5次,B国储蓄率很低,消费信贷发达,境内货币周转次数是每年1次,一般来说,如果A国劳动力每小时平均报酬量是5个A国元的话,B国每小时平均报酬量就是10个B国元。
  
  (3)总体劳动生产率是否相同
  假如AB两国大多数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基本相同,但是B国某些行业劳动生产率很高,导致B国总体劳动生产率高于A国,那么,在报酬平均化的作用下,B国境内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和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劳动报酬会逐步趋于一致,就会导致几乎所有工种的B国劳动报酬高于A国。
  
  (4)国际贸易是否平衡
  在国际贸易中,如果A国对B国贸易常年处于出超,A国大量实物产品输入B国,B国用本国货币大量支付A国货款,A国把B国货币当作硬通货而大量储备起来。那么,B国就可以有恃无恐扩大财政赤字总规模,或者是悄悄直接大量发行本国货币,用于支付庞大的政府开支、军费开支和社会福利,就会导致B国劳动力报酬远远高于A国。
  A国付出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代价,输出了大量的有使用价值的产品,虽然少数富人和政府增加了一些B国货币等虚拟财富,但是A国广大民众减少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劳务和资源环境。强制结汇后国家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国内基础货币总量也要同步增加,因此又导致A国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量严重缩水,A国整体生活水平和质量就会人为地处于劣势,国际和国内金融风险同步增加。
  
  (5)汇率如何
  如果AB两个国家货币总量与实体经济总量之比,货币周转速度,总体劳动生产率都基本相同,两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也保持着平衡,每百元A国货币和每百元B国货币在本国购买力基本相同,但是在外汇市场上,如果人为的让2元A国货币才能交换到1元B国货币,那么,在两个国家之间仍然会出现同工不同酬的假象,两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也就无法保持平衡。
  例如,两国境内售价都是1元本国货币的口杯,在汇率的误导下,A国企业主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就会把本国生产的口杯产品销给B国,虽然销售价也是1元(B国货币),但是1元B国货币却可以在外汇市场上换回2元A国货币。仅仅通过出口贸易,A国企业就获得100%的毛利润,因此,A国各家企业都会趋之若骛地从事向B国出口的贸易。在汇率自由浮动的情况下,如果A国企业都愿意把产品销售后所得的B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换回A国货币,那么A国货币就会升值,B国货币就会贬值,迫使汇率趋近1:1后,出口优势就会丧失。但是,如果A国政府为了鼓励出口,人为地把本国货币咬紧B国货币,把汇率固定在2:1的弱势地位上常年不动,并且为了稳定汇率,常年实行强制结汇政策,A国企业出口换回的B国货币,都被政府用2:1的比例换成A国货币,A国企业出口优势就会长期保持,A国的国民财富会逐步被B国所抽空。同工不同酬的鸿沟不仅无法添平,而且还会加剧.
  
  (6)劳动力供求关系如何
  如果AB两个国家货币总量与实体经济总量之比,货币周转速度,总体劳动生产率都基本相同,两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也保持着平衡。但是,如果A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问题严重,B国人口相对较少,劳动力过剩问题不是十分严重,那么,劳动力过剩问题严重的国家,劳动力价格就会相对偏低。
  从人均资源占有量上进行比较,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7) 劳资力量对比如何
  如果A国劳动力没有自己的工会,在与资方的抗衡中长期处于任人宰割的劣势,而B国劳动力不仅拥有自己的各色工会,并且在与资方的谈判抗衡中拥有一定的力量。那么,拥有工会并且抗衡力强的国家,劳资分配就会相对平衡,劳动力报酬就会相对较高,反之较低。
  
  (8)知识产权多与寡
  如果A国是市场经济模式的后来加入者,B国是老牌的市场经济国家,那么,许多行业的技术的知识产权早就被先入为主的B国所拥有,那么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A国就会长期处于竞争劣势,许许多多高附加值的产品技术就会被B国所垄断,在国际分工中,A国只能从事被B国所放弃的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型、资源消耗型产品的生产。导致相关行业A国劳动力每小时的产值非常低,B国劳动力每小时的产值非常高。在报酬平均化趋势的作用下,最容易导致两国同工不同酬的差距的扩大。
  
  由此可见,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甚至是交织作用的结果。中国和美国同工而不同酬现象的出现,也概莫能外。不知道茅于轼先生是否同意如上分析?

  …………

  高木先生对于经济之道颇有真知灼见,也是经济学网络上的知名人物之一。飞猫与高木先生也有过不少交流。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