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已被千万个企业所认同,但目前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始关注如何体现培训绩效?因为培训本身作为一种服务,它的成果无法以直观可见的方式展示并进行量化评估。培训市场的不规范和企业培训系统的不健全,使培训陷入尴尬和矛盾的境地:企业埋怨培训机构培训无效,培训机构却满腹委屈无处诉。 该如何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如何获取高效的培训成果,首先要认清企业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当前,企业对培训的作用和功能有扩大化认识的趋势,试图用培训解决组织智商提升的全部问题。准确的讲,培训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留住员工的作用,但确实能为留住员工提供系统支持。当前企业在员工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缺乏实践性。培训以后企业几乎没有就培训内容在工作中的实践,拟订实施和绩效评估计划,进行过程检核和绩效跟踪,从而通过鱼缸会议、头脑风暴、KNOW-HOW、专题研讨会等形式进行知识剥离与知识共享,为组织智商的提升搭建基础平台。突出表现在当员工在接受培训时,觉得学到不少新知识,听得心情激动,血气沸腾,摩拳擦掌有大干一场的冲动,但离开教室回到工作中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新知识、新方法并未被消化吸收,并在实战中得到有计划有组织的运用。因而不难理解为什么培训后组织绩效仍无大的提升。 2.缺乏培训指向。企业中的培训往往是公开课的培训。比如说请个专家来讲BPR,将企业中负责人力资源的员工、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后勤人员都叫来听。这其中一部分人是确实需要,另一部分人可能是不需要。行政人员想得到的是提高办公效率的培训,研发人员想得到的是如何使研发得到有效管理。不同的人接受的培训内容是不一样的,他们不希望参加太多的公开课。而是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性,工作岗位,在培训前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明了他们想得到何种培训,这样使得个人所需培训有指向性。这一点企业往往缺乏认知。其实培训内容质量优劣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科学的调查分析和培训规划(年度)设计,这需要专业公司的帮助,换言之企业更多的培训需求是个性化的内训。 培训的内容如何跟工作相互结合,也属于指向性问题。当前很多企业的培训与员工的能力、绩效的提升,与员工的职业生涯企划之间缺乏明确的联系,缺乏连续性。培训结束后,员工并不是很清楚今天的培训与能力的提升,绩效的提高有什么关系。 3.企业在培训中的态度存在知识的偏差。企业在培训中试图通过培训使得员工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这种想法是有偏差的。就培训本身来说,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多的是在意识和知识上使得员工的观念和知识结构得到改善。企业往往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去做培训,没有将它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更谈不上从战略的高度围绕培训进行系统的体系建设和组织设计。 4.企业对于培训投入心存疑虑。有些企业在巨资投入员工培训后,仍在发生人才流失的现象。面对这种状况,企业往往担心自己变成“黄埔军校”,从此对于培训的投入和关注再也不如往昔,培训工作也因此踌躇不前。事实上对于员工而言,他们所需的培训远远没有得到满足。而企业将自身主观认为应该提供的培训课程当作了员工需要的知识强行让员工接受,实际上,这非但没有起到帮助员工的作用,反而使得员工觉得公司的管理缺乏规范,公司的培训架构有很大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积极投入的企业,员工不但不领情反而对参加培训有抵触情绪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