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brainman在2007-1-23 14:01:15的发言:秦始皇用人之计:包容为上 容得下比自己强的人 brainman以为,这一句前一半“包容为上”是对的,讲用人不必求全责备,像曹操不用弥衡,就是欠缺包容。后半句“容得下比自己强的人”就是一句典型“屁话”,是心术不正之人的臆语。 就帝王而言,唯有“俱帝王之气”的人才有和自己比“才”的资格,回顾历史,俺看到的只有一个“杀”字。 帝王与臣子本身地位不同,根本不具备可比性。犹如人可以养马,因为马比人奔跑快,有耐力;人可以养狗,因为狗比人嗅觉灵敏,可以预先于人发现危险。帝王用人,犹如人豢狗、马,唯一“工具”而已。 王老师点评得有理,后一句是屁话,典型的心术不正之语。不过,飞猫也有另外的看法。 “秦始皇用人之计:包容为上 容得下比自己强的人”,此文标题的后一句“容得下比自己强的人”用词有些欠妥,模糊化。如果改成“容得下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就对了。另外,对于这类真正的优秀人才,也可以采用分权管理办法(类似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这一招的前前后后都耍得很漂亮)
中华智慧古书《黄石公三略》有云:“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诚乃古人不欺今人之智慧大理也!《黄石公三略》诚乃古之大智大慧者所著的上乘领导管理之道,言简意深,系统科学。这是飞猫自小最喜欢的古书之一,俺也常常温故而知新,喜欢在文中引用之。
领导者用人的原则之一:注重发挥人才的长处。 企业聘请人才是因为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要重视的是员工能出什么成果,而不是他有什么特点。优秀的领导者总是以“他能干什么”为出发点,注重发挥人才的长处,而不是克服其短处。他们总是问“他能干什么”,而非“他不能干什么”。人总是有缺点的。一个没有缺点的人与一个没有优点的人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也仅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任何想在组织中任用没有缺点的人的想法,最终造就的只能是一个平庸的组织。所谓各方面均优秀的人才根本没有,因为人只能在某一领域达到卓越,最多也只能在几个领域达到卓越。人无完人,特别是强人,总是缺点与优点同样鲜明。北欧联航的卡尔森,因为好出风头,许多董事不喜欢他,但他们还是愿意选他当总经理;德国大众公司的皮埃切,骄横跋扈,但这同样无碍于他继续做大众公司的领路人。组织的最根本任务是出成果,既然如此,首先应该关注的应该是员工能贡献什么。过份关注员工不能做什么,只会打击员工的自信心,他自身也发挥不出什么作用来。老想克服别人的缺点,组织的目标就要受挫。因为在组织内部只有成本,成果存在于组织之外。个人有缺点,但是组织却可以通过有效的人员搭配,相对完满起来;一个科技人员,可能很不善于人际应酬,把他纳入组织当中,只要安排适当,就可以发挥他的科技之长,而让其他擅长交际的人来补其之短,这样组织就同时拥有科技与交际两项优点了。谨记:成功之道,不在于克服了多少缺点,而在于多大程度地把优点发挥出来。
我们看一个人,是看他整体的缺点大于优点,还是优点大于缺点,这是最重要的。如同邓小平先生对毛主席的中肯评价:“七分功,三分过”。同理,头头们能容得下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心里早已把下属与自己的整体优劣比较过,全局依然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这方面,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案例是“汉王刘邦与汉初三杰”。
刘邦打天下时,手下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其中萧何、张良、韩信居功至伟,被史学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的评价精确而深刻,有一次他在酒席宴问群臣自己为什么能得到天下,而项羽比自己势力大得多却失去天下又是为何?群臣的对答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刘邦笑了笑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然而,就是被刘邦亲自称之为“人杰”的三个人,均功劳盖世,日后刘邦对他们的处置方法却却大不相同。三杰之中,刘邦对韩信从来就没怎么放心过,对萧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对张良则似乎从来都没疑心过。究其原因,韩信手握兵权,而且攻齐之后又主动求封为齐王,犯了帝王家大忌,刘邦对他有疑心一点也不奇怪;萧何与刘邦同乡,在关中也是有着自己势力的,且深得民心,刘邦因此对他也一直放心不下;而张良则是跟在刘邦身边的,淡泊名利的为人使刘邦对他相对放心得多,而且张良是外来户,不象萧何的根深蒂固,这也是日后刘邦有不同方式处置“三杰”的主要原因。
张良世代为韩国贵族。秦末乱起,张良也组织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反抗暴秦,在留县遇到刘邦,两人很谈的来,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这才有了“约法三章”灭亡秦朝;鸿门宴有惊无险,被封汉王;火烧栈道,使项羽放松了警惕,为日后的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下了基础。后来张良从彭城再投刘邦,受封为“成信侯”。做为实际上的军师,开始与刘邦真正合作,帮助刘邦灭项羽,平定天下。刘邦封赏功臣时,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谢绝,只要了“留”这个地方。功成名就的张良此时已形同隐居,除了在封赏功臣、建都问题上出了点主意外,就是后来在保护太子上发挥了作用。在刘邦的三杰中,张子房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使得刘邦一直尊重张良。
萧何与刘邦同乡,刘邦起兵不久就与曹参一起追随刘邦,对刘邦可谓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萧何慧眼识才可以说无人能及。首先是看准了市井无赖的刘邦,终生追随;其次是看好韩信,强力推荐。萧何功高位显,想当然地引起为人刻薄的刘邦的猜忌,曾经三次怀疑、试探萧何。汉三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于京县、索亭之间。刘邦一边在前线打仗,一边担心后方局势,多次派使者慰劳萧何。有人对萧何说:“如今陛下在征战沙场,餐风吸露,自顾不暇,却多次派人慰问阁下,这不是明摆着有怀疑阁下之心吗?我替阁下拿个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战的全部奔赴前线,这样大王就会更加信任阁下了。”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汉十一年,汉将陈豨谋反,刘邦御驾亲征。其间萧何帮助吕后杀掉了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已经服诛,派人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为相国的卫队。满朝文武都来祝贺萧何,只有召平前来报忧。他对萧何说:“恐怕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征战,而阁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险,却无端加封阁下、为阁下增设卫队,这是由于淮阴侯韩信刚刚在朝中谋反,皇上因而有了怀疑阁下之心。增设卫队保护阁下,其实并非恩宠。希望阁下谢绝封赏,把全部家产都贡献出来资助军队建设。这样皇上必定高兴。”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汉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听萧何都在干什么。回报说:“萧相国在京安抚百姓,拿出财产资助军需,和平定陈豨反叛时一样。”于是又有人来对萧何说:“恐怕阁下离灭族之祸不远了!阁下功高盖世,无以复加。阁下当初入关,已经深得民心,治国有道。十余年来,百姓都已归附于您,您还要孜孜不倦地争取百姓的拥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询问阁下所作所为,就是唯恐阁下控制关中动摇汉室。现在您不如做一点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来‘自污’,败坏自己的好名声,这样皇上才能心安。”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刘邦三次怀疑萧何,而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没有被顺境冲昏头脑,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所以萧何三次都做到了处变不惊,不动声色,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直至将刘邦的疑心消弭于无形,从容化险为夷,居然幸免于难。
刘邦对于韩信可以说是用足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帝王铁律,这一方面是刘邦在故意找磋,一方面也是韩信没有政治上的大局观,定位不准造成的。他是刘邦部下,但却犯有以功要封的重大原则错误;如果不想臣服于刘邦,就该在手握重兵时早做打算,但他心怀“妇人之仁”,最终狠不下心肠反叛刘邦,使得自己在利用价值用完后被刘邦所收拾。直接原因很多:其一是帝王们对手握重兵的将帅一向最为忌惮,而且还是像韩信这样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任何一个有作为的帝王都不会对其掉以轻心;其二是韩信中途投奔刘邦,不象樊哙、周勃、曹参等是刘邦的子弟兵,本来刘邦就不相信他;其三是他在打下齐鲁之地后向刘邦伸手要官,以功要挟封他为齐王,犯了帝王大忌;其四是虽然是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上近乎白痴,既没有张良的淡泊名利,潇洒瓢逸,也没有萧何的深沉老练,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局面的政治手段,终于使自己走上绝境;其五犯的几个低级错误更是让刘邦抓住了借口。象开始收留钟离昧而又杀掉钟向刘邦献媚,满腹牢骚到处喊冤,与陈狶暗通消息等,都直接促使他速亡。
………… 《黄石公三略》有云:“圣人体天,贤人法地,智者师古;是故三略为衰世作。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人咎。” 南怀瑾老师注语:本节育三略之用,顺时势而已。圣者用事,顺天道自然之理,行不言之教,治而无功,成而无名,自合于道。贤者应世,推物理,顺人情,以成其德。智者则以史为鉴,观盛衰之源,察得失之兆,以杜斩防微。故本书三略,上略乃应太平世而作,中下二略乃因衰世而作也。故上略之势,以经治国。中略之势,识人才,明权变。下略之势,设道德之防,察安危之兆,明忠奸之辨,行权霸之术也。 《黄石公三略》有云:“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亡者,非表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悦其心。夫人众一合而不可年离,权威一与而不可卒移。还师罢军,存亡之阶,故弱之以位,夺之以国,是谓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论驳也。存社稷罗英雄者,中略之势也,故势主秘焉。 ” 南怀瑾老师注语:本节总结全文。凡为属下者,亦不可不知三略。而中略为霸者之术,极其驳杂,其要在知人用人,通权达变,故为帝王之秘学,不肯轻泄。人臣深晓中略,外可收敌竟功,成事取位。其内用则知如何自处。盖众既合则不可卒散,权威既具则不可卒离。此基于势也。鸟死弓藏,狐绝狗烹;犹人主刻忌,为上寡恩,此亦基于势也。昔伍员、文种,深知霸略而不知自处,岂不惜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4 11:19:3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