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04-8-30 16:39:55
|
只看该作者
最后就是不能共享。象公路,有用、稀缺但是别人使用不妨碍你使用,所以你不会想占领一段公路。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就是想把几千年人们为之纷争不已的财产变成公共享用的东西,以此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目的。如果你能够使人们共同享用某种东西,那么他们就不会为这种东西你争我夺。
同样的道理,必争之人也有条件:
对于所要争夺的对象有占有欲,没有同性恋癖的女孩子不会去和男孩子争夺恋爱的对象,但是会和其他女孩子争夺男朋友。如果没有欲望,当然也没必要争什么东西。这种占有欲产生于对于竞争对象的效用的认识。
第二,还必须有“本钱”,我们叫做有实力。没有实力,只好放弃。在经济学上,把有购买力支持的欲望叫做需求,光想要还不行。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里面的小女孩在节日的晚上,擦亮火柴,在火光中看见了香喷喷的烧鹅,可是最后却饿死在街头。这个可怜的孩子有欲望,却没有实力——金钱来支持自己的欲望,因此她的欲望不能转变成为需求。我们一生中放弃了的竞争何止千千万万,多数都是自己没有那份实力,所以不得不放弃,像什么国家元首、世界首富、奥运冠军之类,如果有白给的机会,大概很多人都愿意“过把瘾”,因此自古以来,神话幻想总是长盛不衰,但是只有很少人认真考虑过如何争夺这些桂冠。
最后,还不愿放弃。所谓谦让,指的是自己想要又能要,但是偏偏就放弃的行为。人们可能出于很多动机要放弃不同的东西,无论如何,你放弃了,当然就退出了竞争。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东西是你不能放下的呢?你的孩子,你的老婆,你的事业,你的名誉……几乎无穷无尽。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只要全部具备,竞争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你想躲还躲不开呢!
这6个条件,还是我们控制驾驭竞争的主要手段。你想开汽车,自然少不了控制汽车的速度和方向,而竞争的强度和方向,就由着这6个条件决定了。
东西的效用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心理的感受,心理的感受虽然基本取决于客观的物质世界,但是人们的主管认识绝不是没有作用的。本来邮票是拿来通信的,价格低廉,后来人们发现它的收藏价值之后,身价何止百倍!过去革命战争年代,人们营养不良,如果有了什么好事,就拿“吃了肥肉”了比喻,尤其是消灭了大批敌人,就说是吃了一块大肥肉。见面问“吃饭没有”,发胖叫“发福”,是称赞的词汇。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肥肉的快感正在渐渐消失,营养过剩造成的负效用“痴肥”渐渐困扰越来越多的人,现在人们已经不再用“发福”这个词汇来认真地夸奖别人了。如果人们对于竞争某种东西提不起精神,我们可以通过宣传这种东西的效用来刺激竞争。如果竞争激烈到可能失控的地步,我们也可以通过贬低这种东西的效用来降低竞争的强度。另外,一个东西可能有多种用途,也就是多方面的效用,我们可以强调一些人们忽视的效用,贬低人们熟悉的效用来达到改变东西总效用的目的。因为效用和使用价值不一样,相当大程度上是心理感觉,可以通过灌输某种思想或者信念来加以改变或者调节大小。
但是光是效用的存在与否以及效用总量的大小还不足以决定人们对于东西的欲望。空气和水的用途可以说不可胜计,可是人们很少为它们展开竞争,因为它们的数量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很容易得到。改变事物的稀缺程度是人们常常用来改变竞争方向和强度的办法。
当然,具备了效用和稀缺两个条件的物品,还不能构成为竞争对象,还必须同时具备不可以共享这个条件才行。可以共享的东西,在经济学上叫做“公共物品”,例如国防、公路、桥梁等等,都是公共物品。如果一个东西成为公共物品之后,人们就没有必要去为获得它而彼此竞争了。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是希望把现在人们追求得最激烈的私有财产变成公共物品,以此来实现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人世间绝大部分邪恶现象的总根源的目的。但是要成为纯粹的公共物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增加消费者或者增加消费量,不会引起成本的增加;
不能妨碍或者阻止任何人使用,或者妨碍及阻止别人使用的代价太大,以至于得不偿失,没有意义。
目前我们对于私有财产还做不到这两点,对国防、公路等公共物品可以部分做到,只能对空气阳光之类完全做到[6]。也就是说,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就需要生产力有远远超越我们现在想象的发展,使得任何的占有行为就像和别人争夺空气一样可笑和没有必要[7]。
和共产主义相反,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是相反的做法——把本来是可以共享的公共物品变成私有物品或者小团体占有的物品。其实私有制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责任制,是把对于稀缺物品的责任、权利、利益完全统一起来的管理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对于稀缺物品的利用效率。因此私有制本身的出现,就是人类历史上已经完成的最伟大的革命。在私有制产生之后,公有制的遗产仍然存在,在适当的条件下破除这种遗产,常常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