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R天地] 给你一个战略头脑(全文)

[复制链接] 157
回复
4040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8-30 16:3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开头的话 “知识就是力量”,所有的知识力量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驾驭自然力的自然科学,包括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工程技术知识;另一类是驾驭社会力的社会科学及其相关学科。自然力大家都司空见惯:打雷闪电,狂风暴雨,火山地震……,人类控制住的自然力,就乖乖地为我们服务,如电力、水利等等,人类暂时控制不了的,如果能够认识,至少可以防范它的危害,如天气预报,如果连认识都不够的,只好任凭宰割,火山和地震到现在还经常夺取人们的生命财产。记得当年7唐山大地震之后,一时地震预报成为时尚,到处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晚上突然神经紧张的人失控大叫起来,人们纷纷乱走,慌乱之中有人从楼上跳下逃生,摔断了腿。后来发现是虚惊一场,一些“警惕性”高的官员甚至煞有介事地抓了一气“阶级敌人破坏”。直到今天,我们还不可以说能够真正认识了地震,并且利用这种认识来帮助我们防范地震危害。你问问科学家,说了半天“板块”之类,你把科学术语翻译老百姓明白的话,无非是“板块”(=地)“移动”(=震)而已,更多的名堂就没有了,文盲基本也就是这个水平。比较一下天气预报,一般老百姓就连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稍微专业一点儿的“气压”都不太明白,更不用说“厄尔尼诺”,因此,天气预报就有效的多。 自然力如此,社会力何尝不是如此?改革开放就是最好的证明,以前宣传上经常说我们解决了地球上最大的国家的人民的吃饭问题,难道中国人民除了“Survival”——活着——有煎熬的意思在里面,就不可能有别的活法吗?据说国民党逃到台湾去的时候,台湾的人均国民收入和大陆相差只有1美元,但是到我们开始“奔小康”——800美元的时候,他们已经是6,000美元以上,正在开始争取超过1万美元,其实我们如果没有以前的错误,早就可以奔1万美元去了。改革改掉了什么?开放开放了什么?其实只是一股力,一股社会力,这股社会力的名字就叫做竞争。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实行计划经济,实际上是垄断经济。一家企业垄断一种产品的一个市场,日子倒是过得舒坦,时间长了,弊端就出来了。举个例子,我国的民航机工业,最近引起一些讨论,实际上整个飞机工业都是如此:起步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半个世纪之后,还停留在落后的水平。比较一下苏联的例子就知道了。苏联和我们国家一样实行计划经济,经济和我们改革开放前一样,处在低效率的水平,但是飞机工业为什么会先进呢?很简单,苏联主要军用产品都是竞争的产物,同时有好几种设计方案,好几家设计局,好几家工厂在竞争一笔订货。飞机方面,由著名的米格设计局、苏霍伊设计局竞争战斗机订单,由伊留辛设计局和图波列夫设计局竞争民航机和轰炸机订单……,回过头看中国,基本上是由某一家企业“承担”的项目,没有长进,进步不快,是很自然的。现在搞市场经济,就是搞竞争经济,一个市场,千百家企业来抢,抢得到,自然哈哈笑,抢不到,日子当然难过。家家企业都想过好日子,怕坏日子,因此过的就不能那么舒坦。以前老百姓心目中的国营企业领导和政府官员都是一个模式:半旧的中山装,头上扣顶解放帽,背着双手,挺着肚子踱方步——只要把头上的帽子一换,和古装戏里的七品芝麻官没什么两样,都是那种闲庭信步,悠然自得的样子——过得很舒坦的样子。但是现在怎么样呢?从时兴词汇“拼搏”你就知道他们的日子不容易了。虽然不容易,但是市场上商品越来越丰富,品质越来越好,你就知道竞争在带来艰难的同时也就带来了进步,带来了繁荣。我们虽然仍然不能对温饱问题掉以轻心,但是越来越多地谈论生活质量之类20年前比较“奢侈”的话题。 谋略是人类认识竞争这种社会力的结果,也是利用这种社会力的手段。战略是谋略当中决定全局和长远胜负的部分,凡是有竞争的地方,就有谋略存在,如果竞争不是短期的和个别的事情,那么战略就存在了。举个例子,有没有见过猴子注册结婚?人为什么要办理婚姻登记之后才能成为合法夫妻?其实不合法一样可以生儿育女,一样可以恩恩爱爱,婚姻登记和结婚仪式等等,只是排除公开竞争,实现垄断的一种法律手段。为什么需要垄断呢?垄断在这里的作用是保护弱者——“没本事”的男人相对于大款、大腕是弱者,“老”女人相对于“小”女人是弱者,如果你没有把握永远成为独一无二的强者,这种垄断对你的现状是必要的保障。这和企业注册商标、专利的道理一样。台湾领导人追求“国际承认”,我们为什么不能答应——不让台湾另立门户,注册国际“户口”。阿拉法特想建立巴勒斯坦国,到处访问,以色列和谈不成,也是到处访问。怎么回事?阿拉法特到处说,现状是侵略的结果,“强扭的瓜”不甜,还是另立门户为好。以色列不得不承认当初“拐卖”得来的事实,“离婚”不是不可以,但是“财产”要留下,总不能卸门砸锅吧? 战略并不仅仅是“赳赳武夫”的事,其实“林妹妹”也有战略问题,只要你和别人发生竞争,就一定面临战略问题。 现在社会上流行起算命、看风水、看相来了,甚至邪教也有了市场,为什么呢?好像一个人不知道电这种自然力的道理,把房子建在山顶,受到电击之后,惊惶失措。想想我怎么这么倒霉?大概是昨天打死一只老鼠的缘故吧?以后他就给“鼠神”立了牌位,每天烧香磕头,祈求平安。下一次仍然受到电击,想想大概“心诚则灵”,搞块木头太便宜了,“鼠神”不满意,要盖大庙,塑金身才能表现诚意……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7:15:32 | 只看该作者
当时除了晋国和秦国具备统一中国的物质条件之外,楚国也具备条件。当时的楚国是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东临大海,北界淮河-桐柏山-伏牛山-秦岭,西依大巴山-巫山,南至大海。在灭亡吴、越之后,东面基本不受威胁。在北方,最薄弱的地理障碍是淮河,北岸是一批弱小的小国构成的缓冲地带。东北与齐国为临,但是中间有宋、鲁等国缓冲。正北方是三晋当中的韩、魏两国,楚国沿伏牛山到桐柏山建筑了城墙防御体系“方城”。西边的地理形势本来对于楚国是很有利的,险峻的秦岭、大巴山、巫山当中只有几条险要的峡谷通道∶丹水河谷,汉水河谷和长江三峡。在秦灭巴、蜀之前,楚国所需要关心的只是丹水河谷和汉水河谷,尤其是方便秦军后勤支援的丹水河谷。因为楚国拥有如此优越的地理形势,楚国的先王们在春秋时期积极北进,争夺中原。“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就是楚国人创造出来的。如果不是晋国联合诸侯抵抗,楚国统一中国的机会是很大的。可惜到晋国的国力衰竭的时候,楚国也被孙子和伍子胥领导的吴军攻破,直到战国时期没有完全恢复元气。更有甚者,楚悼王见吴起在魏国的功绩,邀请他主持楚国改革,可惜不被楚国贵族集团接受。楚悼王一死,吴起遇害,屈原受贬,楚国开始了屈辱的篇章。
楚国在春秋时期还是一个和秦国类似的落后国家,被中原列国排斥在外。经过与中原各国的经济文化的长期交流,楚国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基本上达到了中原各国的水平,并且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李耳和屈原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很遗憾的是,在整个战国时期,各国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启用申不害,魏文侯招贤纳士,开发河西,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威王用田忌、孙膑等富国强兵,燕昭王用乐毅称雄东方,但是楚国的改革是最短命,最没有成效的。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在整个战国时期日子过得最窝囊。尤其是楚怀王,更是给张仪象耍猴一般捉弄,最后被关在秦国,悲惨死去。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39:55 | 只看该作者
最后就是不能共享。象公路,有用、稀缺但是别人使用不妨碍你使用,所以你不会想占领一段公路。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就是想把几千年人们为之纷争不已的财产变成公共享用的东西,以此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目的。如果你能够使人们共同享用某种东西,那么他们就不会为这种东西你争我夺。
同样的道理,必争之人也有条件:
对于所要争夺的对象有占有欲,没有同性恋癖的女孩子不会去和男孩子争夺恋爱的对象,但是会和其他女孩子争夺男朋友。如果没有欲望,当然也没必要争什么东西。这种占有欲产生于对于竞争对象的效用的认识。
第二,还必须有“本钱”,我们叫做有实力。没有实力,只好放弃。在经济学上,把有购买力支持的欲望叫做需求,光想要还不行。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里面的小女孩在节日的晚上,擦亮火柴,在火光中看见了香喷喷的烧鹅,可是最后却饿死在街头。这个可怜的孩子有欲望,却没有实力——金钱来支持自己的欲望,因此她的欲望不能转变成为需求。我们一生中放弃了的竞争何止千千万万,多数都是自己没有那份实力,所以不得不放弃,像什么国家元首、世界首富、奥运冠军之类,如果有白给的机会,大概很多人都愿意“过把瘾”,因此自古以来,神话幻想总是长盛不衰,但是只有很少人认真考虑过如何争夺这些桂冠。
最后,还不愿放弃。所谓谦让,指的是自己想要又能要,但是偏偏就放弃的行为。人们可能出于很多动机要放弃不同的东西,无论如何,你放弃了,当然就退出了竞争。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东西是你不能放下的呢?你的孩子,你的老婆,你的事业,你的名誉……几乎无穷无尽。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只要全部具备,竞争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你想躲还躲不开呢!
这6个条件,还是我们控制驾驭竞争的主要手段。你想开汽车,自然少不了控制汽车的速度和方向,而竞争的强度和方向,就由着这6个条件决定了。
东西的效用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心理的感受,心理的感受虽然基本取决于客观的物质世界,但是人们的主管认识绝不是没有作用的。本来邮票是拿来通信的,价格低廉,后来人们发现它的收藏价值之后,身价何止百倍!过去革命战争年代,人们营养不良,如果有了什么好事,就拿“吃了肥肉”了比喻,尤其是消灭了大批敌人,就说是吃了一块大肥肉。见面问“吃饭没有”,发胖叫“发福”,是称赞的词汇。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肥肉的快感正在渐渐消失,营养过剩造成的负效用“痴肥”渐渐困扰越来越多的人,现在人们已经不再用“发福”这个词汇来认真地夸奖别人了。如果人们对于竞争某种东西提不起精神,我们可以通过宣传这种东西的效用来刺激竞争。如果竞争激烈到可能失控的地步,我们也可以通过贬低这种东西的效用来降低竞争的强度。另外,一个东西可能有多种用途,也就是多方面的效用,我们可以强调一些人们忽视的效用,贬低人们熟悉的效用来达到改变东西总效用的目的。因为效用和使用价值不一样,相当大程度上是心理感觉,可以通过灌输某种思想或者信念来加以改变或者调节大小。
但是光是效用的存在与否以及效用总量的大小还不足以决定人们对于东西的欲望。空气和水的用途可以说不可胜计,可是人们很少为它们展开竞争,因为它们的数量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很容易得到。改变事物的稀缺程度是人们常常用来改变竞争方向和强度的办法。
当然,具备了效用和稀缺两个条件的物品,还不能构成为竞争对象,还必须同时具备不可以共享这个条件才行。可以共享的东西,在经济学上叫做“公共物品”,例如国防、公路、桥梁等等,都是公共物品。如果一个东西成为公共物品之后,人们就没有必要去为获得它而彼此竞争了。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是希望把现在人们追求得最激烈的私有财产变成公共物品,以此来实现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人世间绝大部分邪恶现象的总根源的目的。但是要成为纯粹的公共物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增加消费者或者增加消费量,不会引起成本的增加;
不能妨碍或者阻止任何人使用,或者妨碍及阻止别人使用的代价太大,以至于得不偿失,没有意义。
目前我们对于私有财产还做不到这两点,对国防、公路等公共物品可以部分做到,只能对空气阳光之类完全做到[6]。也就是说,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就需要生产力有远远超越我们现在想象的发展,使得任何的占有行为就像和别人争夺空气一样可笑和没有必要[7]。
和共产主义相反,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是相反的做法——把本来是可以共享的公共物品变成私有物品或者小团体占有的物品。其实私有制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责任制,是把对于稀缺物品的责任、权利、利益完全统一起来的管理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对于稀缺物品的利用效率。因此私有制本身的出现,就是人类历史上已经完成的最伟大的革命。在私有制产生之后,公有制的遗产仍然存在,在适当的条件下破除这种遗产,常常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35:30 | 只看该作者

富兰克林研究知道电的道理之后,人们在房子上装上简简单单的一根避雷针就可以平安了,法拉第研究电磁感应之后,人们发明了发电机、电动机……电从令人们顶礼膜拜的恐怖的事物变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东西。当发生停电的时候,人们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但是最迷信的人也不会去拜“电神”。 今天人们感到不可捉摸的命运,大部分来自对于竞争的不了解,你看看庙里求签最多的是些什么呢?通胜上面,每天该干和不该干的事情,大部分和竞争有关。比如婚姻,前面提到,如果不是垄断,不合适就换过一个,就像跳舞的舞伴一样,因为垄断,所以反而刺激了实现垄断(结婚)之前的竞争,变成了“一锤子买卖”,这就麻烦了。求生孩子,如果每个男人都像中国皇帝一样,生小孩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只要自己有生育能力,那么多配偶让你挨个试,就象试衣服一样,这个没有孩子有下一个,这个生男孩,下个还可能生女孩……但是实行一夫一妻制度以后,把握就不那么大了,实行计划生育之后,又变成了“一锤子买卖”,大家又会感觉命运作弄人了。如果有位医学专家发明了“包生丸”,还分为“生男丸”和“生女丸”,确有功效,人们还会去庙里祈求生孩子,祈求生男孩或者女孩吗?至于说求富贵,更加是和竞争息息相关的事情。 如果人类永远朝拜“鼠神”或者“电神”,那么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电气化的日子,如果不是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所真正需要我们投入的地方,不仅没有帮助,甚至还会有害,至少的一点害处是“瞎耽误工夫”。有一位朋友,做生意失败,欠账还不起,每次去他办公室,看见他的桌子都和上次不一样,掉转了一个方向,说是“转运”。你知道财神爷的脸对着哪个方向吗?万一对上了屁股,岂不麻烦?最好在地上画上360度,每天转一度,如果有一天发达了,这就是对准了,以后就永远保持下去。至于“转运”怎么能快一些,最好把空调关了,换个吊扇,转起来还要快——你说一个人的精力都往这上面放了,他还有空去读书吗?有空去市场上作市场研究吗?有时间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经营之道吗?当然不行。最要紧的是,如果因为相信这些东西而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和得病不看病,不吃药,光练“法论功”没什么差别。如果算命的人一看你就说,你是个“倒霉相”,为什么?鼻子大“聚财”,你是“塌鼻梁”,活该一辈子受穷。如果广东人信这个邪——怪不得“番鬼佬”个个都是阔佬,鼻子是比广东人的大,今天就不会成为中国最早富裕起来的省份之一了:干不干都是穷命,不如落得清闲睡大觉;而如果俄罗斯人信这个邪,可能今天的一时落难就会变成永远贫穷:横竖有了大鼻子“聚财”,别的就不操心了。 把精力从无谓的事情那里拔出来,我们才能有机会知道事情的道理,战略就是竞争的大道理,有了深谋远虑,我们才能避免近忧。 虽然林妹妹和楚霸王都有战略问题,但是传统上,林妹妹不是这样看,她去“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去了,因此战略头脑先给“楚霸王”们预备。书中的分析,很多案例都是军事方面的和政治方面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决不是说其他方面就不需要有战略的头脑,只要你是活在两个人以上的社会里,竞争就难以避免,只要你不能马上决出胜负,战略的考虑自然需要。光知道放枪,不但不能打胜仗,甚至可能只会打败仗,所谓“知兵非好战”,不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军人,不可能有正确的军事战略。同样,只知道讲价钱,不会把生意做大做好。虽然你不一定是政治家,军人,但是,战略的头脑一样有用,正如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大事小事,只要是竞争引起的事,长远的事,全局的事,都是战略问题。 本书并没有系统地阐述战略原理和体系,只是把一些有用的战略现象和战略问题的心得拿出来和读者分享,在日常生活的竞争活动当中,知道利用竞争这一种社会力去为自己服务,去提高工作效率。消除对于竞争和谋略的偏见,正确地加以利用,就像我们中国人发明的火药一样,可以用来开矿修路,也可以杀人放火,不是火药本身好不好,是人使用的问题,如果我们正确认识了竞争,正确使用战略,就可以避免错误的用法

2.林妹妹和楚霸王的悲剧。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我国千古传诵的英雄美人的一曲末路悲歌。无独有偶,西方也有类似的悲剧—《安东尼与克里奥帕特拉》。当然,人物都有其民族特点:虞美人是典型的东方古典女性,忠贞不二,宁死不负夫君;克里奥帕特拉则是西方的一个“以色谋权”的淫妇,卖身投靠任何一个权势最高的男人。安东尼又是一个“天生情种”,两军酣斗的决战关头,竟然舍弃三军生死于不顾,扭头追赶情人 。而楚霸王的爱情,则除了《霸王别姬》悲歌一曲之外,历史没有留下更多记载,只有任凭想象。但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霸王与虞姬的爱情曾经干扰了他的霸业。 司马迁在记载了霸王别姬的悲剧后,紧接着记载了项羽本人对悲剧原因的认识,又谈了自己的看法。霸王别姬后,带800骑突围逃向家乡,不幸在途中被一恶意田父所骗,陷入沼泽,被5,000汉骑包围。霸王眼看突围无望,就对部下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意思是说,我自起兵以来已经8年了,亲身经历了七十多次战斗,所有胆敢阻挡我的敌人都被我击破,所有被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打过败仗,这样才能称霸天下。然而今天被围困在这里,这是老天爷要灭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因为是“天亡”,就没有“悔棋”的必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36:01 | 只看该作者
(克里奥帕特拉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她利用色相诱惑凯撒,让凯撒的罗马大军压倒和自己争夺王位的弟弟,自己当上了埃及女王。凯撒因为迷恋克里奥帕特拉,久不班师,授政敌以柄,后来遭到暗杀。凯撒死后,克里奥帕特拉很快勾引凯撒军队的新统帅安东尼,安东尼留住埃及不归,和自己妻子的兄弟屋大维反目,两军在希腊的阿克兴海面决战。据说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克里奥帕特拉怯阵逃走,安东尼丢下三军生死不顾,只身追赶,导致全军覆没。屋大维战胜后,率领大军进入埃及,克里奥帕特拉又想迷惑屋大维,不料屋大维不吃着一套,反而扬言要把她锁到罗马游街示众。克里奥帕特拉不愿受辱,用毒蛇自杀身亡。
克里奥帕特拉像中国的西施一样,是西方传说中的第一美人,安东尼要美人不要江山的事迹是迷倒西方人的浪漫故事。不过从战略的角度看,浪漫的爱情故事只不过是一桩冷酷的政治交易而已,实际上很可能远远没有文艺家期待的那么激动人心的效果。
把统治中心从贫穷落后的西方转移到发达文明物质资源丰富的东方,这是凯撒和安东尼所要追求的战略目标,也是早先亚历山大远征成功之后所追求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亚历山大到处拜访神庙,争取宗教界的支持,最后还想让人们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神明。凯撒和安东尼则想通过政治联姻获得东方统治阶级的认可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受到了家乡的同胞理所当然的妒忌和反对。亚历山大的战略在他去世之后又他的将领们实现——以东方为基地的塞留古王朝和以埃及为基地的托勒密王朝都比马其顿本土的王朝强大,证明了亚历山大的远见卓识。在凯撒之前的马略和苏拉的斗争当中,苏拉利用东方的力量战胜了马略的西方势力已经表明了东方战略的魅力。后来和凯撒共同建立罗马“前三雄”统治的克拉苏也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如果不是多亏安息人砍下了他的脑袋,恐怕凯撒很难依靠高卢的势力战胜他,因为他的基地在东方。凯撒和庞培开战之后,庞培没有恋战,赶紧逃到希腊,就是想依靠东方的资源,像苏拉反攻马略一样卷土重来,所以他据守法萨卢——一个和后来安东尼据守的阿克兴不远的地方,阻挡凯撒向东方进攻。他后来的战败和安东尼一样,被对手利用了家乡同胞的妒忌心理,瓦解了军队的士气,而自己在东方还来不及建立稳固的根基,以至一败涂地,不能东山再起。他们的东方战略在后来罗马帝国晚年可以从东罗马帝国的寿命远远长于西罗马帝国的历史事实中得到验证,是一个具有远见的战略,但是对他们本人来说,都是太有远见了,以至于不能够解决他们当时的眼前问题。
数字是根据历史学家的估计的出来的,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数)
-------------------------------------------------------------------------------
司马迁则不以为然,他认为,项羽灭秦,号称“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的意思是楚霸王的地位虽然没有维持到最后,但是也是从最近的古代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丰功伟业。不过项羽自己就背信弃义,背叛楚怀王,撕毁先入关为王的协议,更加放逐义帝而取而代之,做了这么多欺上瞒下,不仁不义的事情之后,再想埋怨诸侯王背叛自己,太难了,人家不过是效法你罢了。自以为武功盖世,以为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就可以成功,完全不注意古代遗留下来的经验教训,反而说这是霸王的事业。想靠武力征服来经营天下,五年就被别人灭亡了自己的国家,死在荒郊野外,还不知道觉悟,也不做自我批评,太过分了。说什么“老天爷要灭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简直是太荒唐了!项羽以为自己之败,失在天意,不在人谋,其实不然,是他的人谋不彰,才导致别姬自刎的悲剧。
后人常有误会司马迁本意,以为楚霸王是“有勇无谋”的一介匹夫,而各种文学作品更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其实历史上的楚霸王并非如此,按司马迁的记载,项羽是一个很有智谋的统治者,因此说他“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有智有勇,不拘俗套。他幼年时,不读诗书,不习刀剑,要学“万人敌”—兵法,后人误会项羽是武功盖世,大概是属于“武林高手”一类的角色,实际上根据记载,他主要是用兵了得,并没有在剑术一类的功夫上费多少心思。当他见到秦始皇巡游的盛大场面时,则认为:“彼可取而代之也。”足以证明他有见识,有大志。陈胜起兵反秦后,项羽家乡会稽的官员也想造反,拉他和叔父项梁入伙,他和叔父不愿为会稽守卖命,将其刺杀后自己举义旗。后来项梁统帅的义军被章邯统帅的秦军偷袭,项梁兵败身死,义军顿兵挫锐。秦军包围赵国重镇钜鹿,接替陈胜被推举为全国起义军首领的楚怀王命令宋义统帅大军救援,任命项羽为其帐下的大将。到了钜鹿附近,宋义不敢进军,坐失战机,项羽果断地杀宋义挥军救赵,创造了流传千古的著名战例“破釜沉舟”,全歼秦军主力,迫降其主帅章邯,为灭秦立下了头功。在楚汉相争的战争中,他在多次战役中表现了卓越的战场统帅的才能,消灭了许多割据称雄的势力。刘邦的汉军主力也曾多次被歼。可以说,就统帅才能而言,说他是中国古代的“拿破仑”、“汉尼拔”,并不过分。其中公元前205年4月的反攻彭城一战,项羽率三万精兵迂回奔袭刘邦的56万“五诸侯兵”,早晨发动进攻,到中午大破汉军,挤入泗水,杀十余万。楚军又乘胜穷追,把汉军赶到睢水边上,再次击破,又把十余万汉军赶入睢水屠杀,睢水为之不流。后来只是因为风暴骤起,刘邦才得以带数十骑逃走,连家属都舍弃不顾。整个战役击败5个国王,消灭56万大军,这个战役比较拿破仑的最辉煌的杰作1805年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以73000人,250门大炮对俄奥联军的86000人,350门大炮),汉尼拔于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战役(5万人对罗马军7万人)的规模大几倍,作为以寡击众的战例,兵力对比更为悬殊 。反映了项羽并非是谋略方面的等闲之辈。在具体的战役指导上,项羽的胆略和气魄是惊人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36:27 | 只看该作者
公元206年,项羽大封诸侯于关中的戏这个地方,各诸侯王受封后随即启程往封地赴任。项羽在分封时顾虑到齐、秦、楚三地的诸侯可能叛乱,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秦地关中分割为三块,由当地人民恨之入骨的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据守,使他们因为不得人心而不敢造反,同时让他们封锁分到巴蜀的汉王刘邦;齐地亦分为三块,由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分别镇守;楚地分为四块,由他自己、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镇守;对原三晋之地也进行了分割处理。不料,因为有些诸侯王不服这个分配方案,
------------------------------------------------------------------------------
(数字是根据历史学家的估计的出来的,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数字,我们没有必要深究,只需要注意到所有的数字在两军对比的基本状况方面都是一样的。)
-----------------------------------------------------------------------------
内战立即开始。首先发难的是胶东王田市的大臣田荣。本来他是为田市打抱不平,要田市当整个齐地的王,恢复旧齐国,不想田市不买他的账,老老实实出发去胶东赴任。田荣一怒之下,杀田市,赶走田都、田安,割据齐地与项羽对抗。当时彭越在钜野泽(即后来北宋时期的梁山泊,这个地方大概比较适合落草为寇者选为根据地,因此很多朝代都有山大王盘踞)反秦,可能因为盗贼出身,被楚国旧贵族出身的项羽看不起,没有受封;陈余在南皮只封了三个县,他们都很不满,和田荣一拍即合。陈余进攻常山王张耳,田荣和彭越联合进攻项羽。
刘邦趁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突然袭击三秦,夺取了关中地区。项羽当时正在离开彭城到今天的山东一带进攻田荣的割据势力。张良给项羽写信:“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汉王没有得到当年约定应该得到的职位,现在要求得到关中为王,实现了当年先入关为王的约定之后,就会停止进攻,不敢东出函谷关与楚霸王争夺天下。按司马迁的说法,项羽好像是上当了,才倾全力攻打田荣。但是随后的战局表明,项羽很可能是将计就计,各个击破,避免两面作战。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全歼田荣的势力,即使首都失陷也在所不惜;另一方面,诱敌深入,使刘邦的大军离开坚固的函谷关阵地,再进一步离开荥阳附近的敖仓基地,深入到彭城一带的水网地带,孙子兵法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军,巧妙地制造假象出来,敌人一定上当;他抛下的诱饵,敌人一定会来夺取;他以利益引诱敌人上钩,而以军队等待敌人进入他的圈套。这样看来项羽很可能是故意上当,假装被田荣的残兵牵制在城阳一带,把彭城作为一个诱饵暴露给刘邦。刘邦果然中计,倾全力来,一举而下彭城。其实,按照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和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当时两军距离彭城(今徐州附近),刘邦比较项羽远将近一倍(刘邦军大约在荥阳、敖仓一带,今天郑州西北),而且项羽的大军就在刘邦进攻彭城的半路往北不远的城阳一带(今天的定陶以北),南下到荥阳至彭城的交通线上截击刘邦主力,保卫首都彭城是一般兵家常识。而项羽则不然,他沉住气让刘邦攻占彭城,并且派樊哙到瑕丘一带警戒。项羽继续把主力留在城阳围困田横所部,使刘邦集中注意力于此,而自己亲帅三万精锐绕过警戒的汉军,由胡陵迂回到汉军主力的后方,乘汉军“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戒备松弛之机,大举反攻。后来,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诸部的战争中也曾创造过类似的战例.铁木真统帅大军进攻塔塔儿部落,后方营地只留少数老弱守卫,企图叛变的主儿勤部落见有机可趁,便全军偷袭铁木真的大营,正在洗劫之际,不料铁木真率大军千里奔袭赶到,一下子把主儿勤人全部包围在大营中彻底歼灭。古代的首都和今天的不一样,大不了有些宫殿、“货宝美人”和粮草积蓄,并没有现代的工业基地、交通中心之类的意义,只要战争胜利,损失不会很大。楚霸王在这次进攻中又一反自己以往攻秦的“破釜沉舟”时“背水一战”的旧例,两战均把敌军驱入水中屠杀。这个战役指挥思想,和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的做法非常相似,当时,拿破仑引诱敌军把主攻方向放在自己的右翼,而自己却从中间的普拉欣高地突破,把敌军集中在左翼的主力赶下特尔尼茨湖,用大炮炸开湖冰,使大批敌军淹死。无独有偶,古代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特拉美西诺湖战役的指导思想,和项羽的也类似,自己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把敌人往水里赶,在湖滨全歼罗马军队三万人,只是规模和战果远不如项羽罢了。当然,楚霸王和拿破仑、汉尼拔一样,败在大战略的失误。按照司马迁记载,基本上是文治方面的失误,因此,项羽说他的失败“非战之罪也”,不是不会打仗,也有一定的道理。
5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36:46 | 只看该作者
楚霸王追击刘邦到荥阳成皋附近,其先头部队与韩信统帅的新锐的汉军增援部队发生遭遇战受挫,被迫停顿下来。两军相持于汉军在嵩山和黄河之间构筑的坚固防线。荥阳、成皋一带,南面是险峻的嵩山,北面是湍急的黄河,河对岸是太行山脉的上党地区,是秦当年防范六国后人暴动以及进攻中原平原和华北平原的战略基地,建设有坚固的要塞和巨大的兵站,尤其是位于黄河边上的敖仓,是当时全国的主要粮食集散地和储存转运仓库。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吴广统帅的起义军主力就在这里被秦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统帅的秦军主力牵制,无法入关进攻咸阳,结果只能派周文率领先头部队乘虚偷袭,因为孤军深入,被章邯领导的秦军击败。章邯后来反攻陈胜、吴广的张楚国,进入中原战场之后,很重要的制胜因素是得到荥阳守军的呼应和敖仓粮食的供应,依靠这些因素,击败了吴广统帅的农民起义军的主力部队。这时刘邦仓促率残兵败将逃入荥阳防守,在韩信的支援下稳住阵脚。为了争取时间部署防线,刘邦一面令萧何征发关中老弱参军,一面派随何去动员楚霸王的干将九江王英布叛楚,从南面攻击项羽侧翼;派人叫彭越出锯野泽,从北面攻击项羽的后方。刘邦送随何时叮嘱道∶“公能说九江王布,使举兵叛楚,项王必留击之;得留数月,吾取天下必矣。”可见刘邦当时形势之危急。
当时,由于刘邦偷袭彭城惨败,各路诸侯纷纷叛汉附楚,特别关键的是封地在今山西西南临汾、侯马一带的魏王豹,控制山西其余地方和河北的赵王歇、陈余,都背叛了刘邦。如果项羽及时派出得力的部队支援,控制上党到临汾一带的中条山山地,并且西渡黄河进攻刘邦的关中后方,迂回荥阳防线,则刘邦必无法在荥阳立足,不得不向关中撤退。一旦控制敖仓,项羽兵精粮足,战略主动权就掌握住了。如果再占领函谷关,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可以从北方、东方、和南方三面进攻关中平原,迫使刘邦在不利的形势下接受决战,否则,只有退回汉中等死。可是当时项羽只想到派九江王英布进攻武关,沿丹水河谷进入关中,配合自己亲自统帅的由荥阳进攻的主力,构成钳形攻势,夹攻刘邦,忽视了无能的魏王豹坐镇的最关键的中条山战场。不料英布因为彭城战役的生死关头时没有积极协助项羽反攻,只派4,000人应付,此时生怕项羽怪罪下来。项羽偏偏派使者以此压迫英布出兵,英布担心楚破汉之后项羽以此为由报复自己。由于随何的努力劝说,英布杀楚使,举兵反楚归汉。与此同时,刘邦却派出最能干的韩信率军出击山西、河北战场,从根本上扭转了战略形势。
刘邦利用项羽的失策,派韩信率精锐部队连克魏国、赵国,控制了今天的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巩固了关中东北的形势,并且屯兵于修武,隔黄河威胁楚军侧背。
项羽虽受彭越、英布牵制,但很快分兵击破英布,赶走彭越,复至荥阳前线,猛攻刘邦防线。刘邦以荥阳为核心据点,筑甬道通敖仓。项羽舍荥阳于不顾,全力破坏敖仓甬道,类似后来官渡之战中曹操袭击乌巢的战役指导,汉军乏食,渐渐支持不住。刘邦求和不成,派陈平使反间计离间项羽君臣,使项羽赶走范增。但是缓不济急,眼看荥阳失守在即。刘邦遂用纪信化装自己诈降,诱开楚军,然后乘乱逃走。楚军在追击中攻克成皋,刘邦逃回关中重新组织力量,出武关,机动于宛、叶一带,威胁楚军侧后。这时,彭越进攻下邳,大破楚项声、薛公军,斩薛公,迫使项羽亲自率主力回救彭城。刘邦乘机反攻,收复成皋。彭越实行类似后来工农红军的“敌进我退”的游击战略,见好就收,躲进山里。项羽打不着彭越,又回师连克荥阳、成皋。汉军退守洛阳、巩县防线。敖仓失陷,项羽再度扭转战局。刘邦北渡黄河,驰入韩信驻扎在修武的军中,尽收其主力,威胁项羽侧后。同时派一支游击部队渡白马津,配合彭越袭击楚军后方,迫使项羽再度回救后方。刘邦立即反攻成皋、荥阳防线,歼灭楚军留守部队。项羽又回到荥阳与刘邦对峙。这时,因为韩信破齐,项羽派龙且率大军救齐失败被歼灭,另外,长期消耗战也使项羽兵力不足,这一次终于不能象以往那样立即突破荥阳防线了。项羽不得不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以西属汉,以东归楚。
这时,龙且大军被韩信歼灭,楚强汉弱的形势发生根本转折。项羽派武涉说韩信叛汉附楚不成,齐人蒯通亦劝韩信独立,也不成。
议成,双方罢兵休战,各自撤退。但刘邦受张良鼓动,约彭越、韩信追击项羽,但韩、彭按兵不动,刘邦又被项羽杀了个回马枪,败回荥阳防线。    
最后,刘邦接受张良建议,分封彭越为魏王,韩信为楚王,于是,各路大军分进合击,将项羽困在垓下。
中国有句话叫“败军之将,何以言勇”,但是似乎也没有几个中国人曾经怀疑过楚霸王的“勇”,至于“智”方面,如前所述,只是不足,并非没有。中国人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奉行的是“胜者王侯败者贼”的标准,这和西方的文化不同。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决定性败仗扎马战役和项羽的垓下战役都发生在同一年,但是汉尼拔的帅才在西方世界一直被奉为经典,流芳千古,虽败犹荣;而楚霸王则在中国遗笑后世。按照西方的标准,楚霸王在历史上,尤其是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至少应该和拿破仑、汉尼拔不相伯仲,甚至要高一些才合理。在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在军事上能够与他对阵的只有韩信,而且那一次对阵是在三比一的相当悬殊的兵力对比的形势下,一战定乾坤的,就象汉尼拔的扎马战役,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隆美尔的阿拉曼战役一样,胜负的结局是最终的,但是战场指挥员的素质却并不能由此确定是战胜者高于战败者。就象历史没有因为一时胜负就判断西庇阿优于汉尼拔,威灵顿超过拿破仑,蒙哥马利强过隆美尔一样,在战场指挥才能方面,也不能断定韩信就比楚霸王强。
6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37:02 | 只看该作者
后人对于楚汉相争当中,关键性的“鸿门宴”的戏剧性内容总是津津乐道,以为如果项羽按范增的意见杀掉刘邦就可以避免后来的下场。这是一种误解。项羽杀了刘邦,如果继续沿用他的错误的政略,会有另外的人来收拾他。当时有英布、彭越和许多他原来的部将追随刘邦反对他,甚至连韩信本来也是他手下的一名士兵。
他在政略上的致命错误是一反秦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恢复西周的分封制,致使诸侯坐大;另外,他定都彭城,使自己处于“四战之地”,使自己在后来形成的军阀混战中没有优越的战略形势。如果他定都在关中或者洛阳,诸侯纷起之后,他仍然可以在有利的地理位置上将对手各个击破。他实行残酷的烧杀政策和任人唯亲的政策所造成的后果,都不是他的军事天才所能挽救的。
如果楚霸王实行这样的政略,局面将大不一样∶
一、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诸侯王食国而不治国。全国统一由中央政府的官僚机构治理,诸侯王集中居住在京城,任职中央政府,不任职封地。对于封地只有分配权(以封地税收的一定比例为收入)和监察权,没有行政权,当然,更没有军权。
二、定都咸阳或者洛阳,切实控制原来秦晋的地盘,尤其是今山西陕西和河南西部。
三、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
四、实行鼓励学术,繁荣文化的政策。
这些,都是刘邦建国初期实行的政策,这些政策是在认真检讨秦始皇和楚霸王施政的得失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儿女情长,可以说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永恒的主题,这里又是竞争的另一个“战场”—所谓的“情场”。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举世公认是《红楼梦》,里面故事的主要线索就是围绕着贾宝玉的爱情故事展开的。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书中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公主,反而有一位在情场上“所向无敌”的宝二爷。有人跟他争长辈的恩宠,却无人与他争风吃醋争夺女孩子的爱情。情场上的竞争发生在那些“至清至洁”的女子们之间。为人熟悉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之争。她们的竞争战略是根本不同的。
林黛玉实行的是现代派战略,注重与贾宝玉的个人交往,强调情投意合。用感情和交往“保护”她的“感情俘虏”,不让情敌染指。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一开头就说:“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一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把那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孙女儿倒且靠后了;就是宝玉黛玉二人的亲密友爱,也较别人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不忿;宝钗却是浑然不觉。”一般人以为贾宝玉喜欢林黛玉是因为林黛玉漂亮或者人品高尚,其实按照曹雪芹的原文,情况恰恰相反,林黛玉论美貌不如薛宝钗,比人品也不及薛宝钗。因此林黛玉充满危机感,整天以泪洗脸就不奇怪了。不过贾宝玉并不重视美貌和人品,倒是很在意高山流水遇知音,珍视那份和林黛玉心心相印的感觉。但是要女孩子相信这个贾宝玉独一无二的感觉,就很困难了。按照英国战略家利德尔·哈特的思想,林黛玉的战略是“直接路线”战略,薛宝钗的战略是“间接路线”战略。林黛玉在感情方面,虽然百战百胜,薛宝钗最终也没有赢得贾宝玉的爱情,但是在婚姻和人际关系上,林黛玉却和楚霸王一样,陷入了薛宝钗设下的的“十面埋伏”之中,最后“焚稿断痴情”。如果把性别颠倒过来,和“霸王别姬”一样的是“美女别情郎”,不过是把“霸王别姬”当中的英雄末路换成美人迟暮罢了。
薛宝钗则和刘邦用的是近似的谋略,虽然她也用“金玉良缘”的说法,美色,才华去争取贾宝玉的爱情,但是她的更多的心思是放到了对林黛玉的“软打击”和迂回包围之上。时时处处挑引林黛玉,让她充分暴露自己的刻薄,心胸狭窄,使她结怨于贾府上下。而自己却谨遵当时社会所公认的贤淑标准做人,争取人心,尤其是争取在当时能够决定婚姻大事的长辈得人心,最后,连心痛林黛玉的贾母也愿意选薛宝钗为孙媳妇,最终在婚姻上战胜了林黛玉。高鄂在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把林黛玉临终前的悲剧写得不亚于霸王别姬的四面楚歌:几个贴身丫环照料着不久人世的黛玉,贾母还派人来叫紫鹃去行调包之计,丝毫不管黛玉死活;另一头则是她的情敌大事祝贺情场战胜,热闹非凡,就跟韩信的四面楚歌一样。把“世外仙寂寞林”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相提并论,在艺术形象上的不和谐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就谋略得失上而言,两人却是别无二致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37:30 | 只看该作者
现代人可能以为薛宝钗最终也没有赢得爱情,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不算成功,不过《红楼梦》确实发生在古代,我们应该注意古代人的感受。贾宝玉爱林黛玉,林黛玉沐浴在爱河之中,应该很开心才对,按照现代人的说法:“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即使没有能够结婚,今生今世也没有白过。但是,我们可能没有注意,林黛玉虽然得到了爱情,但是她追求的并不是爱情,而是贾府女主人的社会地位!——天啊!不会吧?林黛玉的思想那么新潮,她可是和贾宝玉一样看不起那些只知道四书五经的书呆子的——很遗憾,林黛玉对于当时女人的事情却没有想得那么开。我们可以看看《红楼梦》中的片断:贾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因为看不惯袭人得到宝玉的宠爱,对自己不够尊敬(其实当时袭人正在生病,这是一场误会),在贾宝玉的房间里面大骂。王熙凤把李嬷嬷哄走后,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拍手笑道:‘亏她这一阵风来,把个老婆子撮了去了。’“宝玉点头叹道:‘这有不知是哪里的账,只拣软的欺负!又不知是那个姑娘得罪了,上在她账上了——’一句未完,晴雯在旁说道:‘谁又没疯了,得罪他做什么?既得罪了他,就有本事承任,犯不着带累别人!’”
看官留意,晴雯受不了宝玉宠爱袭人,因此吃袭人的醋,看见李嬷嬷闹事骂袭人,幸灾乐祸,袖手旁观。李嬷嬷走后,犹嫌不过瘾,还要说上几句刻薄的话刺激袭人。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反而为袭人被骂终于结束感到高兴,为什么?为什么她们不在乎自己的未来丈夫和丫鬟有一手?
拿一个现代的例子来想想:如果老板娘对于老板和小秘之间的卿卿我我完全没有反应,你能说老板娘和老板之间有爱情吗?而林黛玉还是个出了名的“小心眼儿”呢!不过她只为贾宝玉和小姐们的来往生气,但是从来不在乎贾宝玉和丫鬟之间发生了什么。因为小姐才具备当贾宝玉大老婆的资格,而丫头只能够当小妾,无论如何不能和正式的妻子相提并论。因此我们知道,林黛玉、薛宝钗争夺的目标是贾宝玉的正妻的位置并不是独占的性伴侣,其次林黛玉重视贾宝玉作为思想感情上的知音——曹雪芹称之为“意淫”。这些和我们今天流行的独占的爱情和性伴侣、法定的一夫一妻制作为男女互相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认定薛宝钗没有得到贾宝玉的爱情就是失败。就像现在满街的老夫少妻,你说人家没有爱情因此失败?老夫未必不爱少妻,少妻未必不爱老夫,因此你不必为如花似玉的少女挽着两鬓斑白的老人感到遗憾。即使他们之间真的没有爱情,老人找到了护士,少女找到了饭票,未必不是各得其所。如果一个女孩子说:“爱情又不能当饭吃!”,她终于如愿以偿地嫁了一个富甲一方的阔气老头,从战略上说,她是成功了。至于嫁老头好不好,除了她自己的感觉,谁能说什么呢?何况贾宝玉还不是老头,是一个英俊才子,薛宝钗能嫁给他,是那时的女孩子认为的最大的胜利。
林黛玉的母亲去世,父亲把她送到外婆家。薛宝钗的父亲早逝,跟哥哥、母亲一起到贾家。从讲究家庭背景的封建社会来说,林黛玉在一开始就占了上风,她的父亲活着,正在当大官。薛宝钗却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虽然财产很多,但是在权势上始终无法与林黛玉的家庭抗衡。
除了家庭背景的优势外,林黛玉与贾宝玉因为相识早,一同住在贾母房中,与贾宝玉的关系比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关系密切。同时,林黛玉与贾母的关系也比薛宝钗与贾母的关系亲密得多。
按照现代的观念,林黛玉很早就应该伤心了:贾宝玉开始“失身”于太虚境,后来又与袭人“初试云雨情”,接下来是和秦钟展开“同性恋”……不过好在林黛玉虽然小气,但是对于这等男欢女爱的事情倒是看得开,没在意。可是接下来薛宝钗的大举进攻,却让她不得不防了。
首先,薛宝钗拿出金锁来配贾宝玉的宝玉,意欲缔结“金玉良缘”。林黛玉急了,顾不得骄傲矜持,赶到薛宝钗住的房间来“搅局”,不让薛姨妈有机会灌醉贾宝玉,留宿在梨香院。最后还亲自“保驾护航”,把贾宝玉送回住所中。第二天,贾宝玉上学,特地来向林黛玉辞行,林黛玉开心极了,还特地问一句:“你怎么不去辞你宝姐姐来呢?”——那意思分明是庆祝粉碎了情敌薛宝钗的第一次进攻,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这一战,直比得上楚霸王彭城之战大破刘邦56万大军的辉煌战绩。不过,接下来形势逆转,林黛玉父亲病重,她不得不回家探望,但是也无力回天——父亲竟然撒手人寰。本来林家压倒薛家的形势一下子颠倒过来:薛宝钗好歹还有母亲兄长,而林家竟然只剩一个孤苦伶仃的林妹妹了。这就好比楚汉相争,韩信巧渡黄河连续攻破魏赵代三地,楚霸王陷入四面受敌的被动形势之中。回到贾府之后,担心贾宝玉变心,借着误会贾宝玉把她送的荷包转送别人,剪烂了正在织的香袋,试探贾宝玉,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第二场大会战发生在元春省亲的时候,曹雪芹这样写道:“原来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元妃只命一匾一咏,到不好违谕多做,只胡乱作了一首五言律应命罢了。”结果在元春那里,两人算是平手。然后战场又转移到贾宝玉身上,薛宝钗出“老千” ,帮助贾宝玉做诗,改“绿玉”为“绿蜡”;林黛玉也不甘示弱,干脆帮助贾宝玉写了整整一首诗,揉成纸团仍给他。仍然打成平手,就像楚霸王和刘邦相持于荥阳-成皋之间,战况惨烈,反复拉锯,但是双方都不能获得决定性战果。
元春省亲之后,贾宝玉积极到林黛玉住处走动,虽然薛宝钗和史湘云几度骚扰,但是没有改变局势:贾宝玉已经选定林黛玉为自己的结发妻子的第一人选。不过接下来,薛宝钗生日,贾府上下庆贺,规模比去年为林黛玉祝贺生日要大,表现出贾府上下对薛宝钗的重视,林黛玉大为不快。后来,元春下谕,让贾宝玉和所有姐妹们住进大观园,黛玉葬花,和宝玉一起看《西厢记》,很开心。当贾宝玉被贾环陷害,烫伤了脸,林黛玉去探望,凤姐甚至打趣说她是贾府的媳妇,反映出似乎贾府的掌门人已经默认林黛玉的身份了。这个形势,已经相当于楚霸王在荥阳围住了刘邦的局面,不过煮熟的鸭子居然飞走了。
薛宝钗在危难时刻,坚持自己的迂回战略:
通过母亲向贾府的长辈散布“金玉良缘”的说法——古代人比较迷信,这种巧合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当然也是代表女孩子家庭委婉地求婚——从古到今,女方求婚被中国人在习惯上认为掉价,所以不好明说,只能绕弯子;
利用金钏自杀,贾宝玉母亲王夫人自责的时机,开导王夫人,帮助她推卸责任,等于在危难之中解救了王夫人的灵魂,立刻博得王夫人好感。当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将她列入未来媳妇的人选;
利用贾府为自己贺寿的机会,争取贾母好感。曹雪芹这样写道:“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贾母更加喜欢。次日,先送过衣服玩物去,王夫人、凤姐、黛玉等诸人皆有随分的,不须细说。”
8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37:48 | 只看该作者
争取史湘云的同盟,史家财雄势大,史湘云又直来直去,很多薛宝钗不方便说的话都由她代劳了;
争取袭人的同盟,袭人是和贾宝玉相处时间最多的人,而且也是思想正统的人物当中唯一获得贾宝玉好感的人,最后还是贾宝玉实际上的妾侍。从袭人的角度,主母的人选关系自己一生的幸福,自然千方百计发挥影响力,她和贾宝玉朝夕相处,拉拢她的意义就和现代人走领导夫人路线争取领导重用一样,不过薛宝钗的做法在现代看来有点儿滑稽:走小老婆路线争当大老婆,这是因为古代的小秘和老板娘的地位是铁定的,不可以颠倒的,所以薛宝钗并不在意袭人当贾宝玉的妾侍;争取其他贾府下人的好感,造舆论;让兄弟薛蟠做贾宝玉的朋友。
虽然和林黛玉是情敌,但是还是通过关心爱护和劝解,使得林黛玉放弃敌意。一方面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影响最大,不能让她在贾宝玉面前说自己不是,另外将来数女共事一夫也有很大的机会,何不未雨绸缪,搞好关系?
不能拿现代观念来解释古代人的思想。前面我们看到,甚至连林黛玉这么“小气”的女孩对于贾宝玉这个“天生情种”到处留情乃至“失身”都那么想得开,薛宝钗自然对于今后和林黛玉共同成为贾宝玉妻子有所准备,何况贾宝玉已经有袭人了,再多几个性伴侣也无所谓,只要把大老婆的位置留给自己就行了。看官留神:在这里,薛宝钗面对的并非一般女孩子所面临的爱情竞争,嫁不成贾宝玉可以嫁别人,因为家族、地位等的问题,她比现代的女博士找对象还要麻烦——除了教授和博士后,文化水平低的只有中央委员、省长、市长、大明星还可以考虑,合格的人选太少。对于薛宝钗来说,除了贾宝玉,她几乎没有选择,因为她有限的社交圈里,只有贾宝玉一个合格的男性,如果嫁不成贾宝玉,就只好胡乱委身于任何门不当,户不对的男人了,这是像她这样一个有才华又工于心计的大家闺秀所不甘心的。但是她并不是一个狠毒的女子,没有采取故意置林黛玉于死地的措施,林黛玉后来的夭折是贾府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事情,因此,她当然会想到林黛玉不放弃,贾宝玉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结果,可能将来要共同成为贾宝玉的妻子,她所争夺的,只是在名次上比林黛玉领先罢了。如果贾母能够有薛宝钗的战略眼光,应该为她的宝贝孙子安排一个“通吃”的结局,这样可以做到皆大欢喜。
从战略目标上说,薛宝钗是成功了,但是后来贾宝玉宁可出家也不愿意和她“苟合”确实是始料不及的,这和刘邦大封诸侯王后来导致后代自相残杀的结果一样,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我们探讨战略,只能达到“尽人事”的效果,至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好“听天命”了。不过,这样的现象并不能作为战略头脑没用的理由,就像我们如果学习经济学并且活学活用,发了大财,但是不料孩子却因为生活太富裕而被宠坏了,和一班狐群狗党犯下强奸妇女的罪行,你能说经济学没有用吗?你只应该说经济学不够用,只能帮助你赚钱,不能帮助你教育孩子,你还需要其他方面的知识。战略学的知识也是如此,它让你克敌制胜,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至于这个东西你应不应该要,到手了之后怎么办,都是属于其他“头脑”应该操心的事情,它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人们常说,“中国人喜欢窝里斗”,其实无论哪个民族都喜欢窝里斗,窝里斗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人家甚至还要堂而皇之地到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去斗。当年伏尔泰曾经这样形容他的法国同胞:“这种闹纠纷和闹党派的劣根性从宫廷传到边远小城。连王国的村社也受其影响。因无法规可循,事事都会引起争吵。甚至在巴黎教区各教堂,也有人大打出手。各种宗教仪仗队,为了各自旗幡的荣誉而互相殴斗。巴黎圣母院的议事司铎经常与神圣教堂的议事司铎撕打。高等法院和审计法院,就在路易十三把王国置于圣母玛丽亚庇护之下那天(1638年8月15日),为了居先权在巴黎圣母院聚众斗殴。“几乎王国全部村社都有武装。几乎人人都表现出决斗的狂热。这种陈旧的野蛮习俗以前曾经得到国王本人准许,因而成了民族特性。他和内、外战争同样使国家人口锐减,田园荒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半受战争骚扰的二十年内,法国的贵族死于自己同胞之手的,比死于敌人之手的为数更多。”
似乎法国人在那个时候,比我们中国人更荒唐。听说古代文明发达的希腊人今天堕落到一方面和土耳其争夺塞浦路斯主权,另一方面直到现在还是村村堡寨,自己同胞之间经常互相大动干戈,变成一个在国际上只有美好回忆,而没有美好现实的无足轻重的小国。
为什么我们人类自己会互相斗争呢?为什么不“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如果以人类来说,谁是外——外星人?)”呢?没必要。如果一间办公室没有“办公室政治”,人人下班都赶着回家买菜,上班都在喝茶看报纸等任务,“公事公办”,这间办公室肯定没有生气。如果商人之间不展开“你死我活”的市场竞争,我们现在还生活在蛮荒时代,所有的产品都会是祖宗十八代以前使用的,而且以高昂的价格出售,你爱买不买。如果男女之间没有情场竞争,女人就不会打扮得花枝招展而是蓬头垢面,男人就不会发愤图强而只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只要竞争是保持在社会理性的控制之下,竞争各方就只能够靠显示自己的实力来获胜,不能靠野蛮地破坏对手的实力获胜,这样的竞争能够促使人们把资源投放到实力的建设当中去,而大多数实力要素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构成要素,竞争各方的实力增强了,文明就进步了。
给你一个战略头脑,让你去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保持清醒,不要心烦意乱,不必退隐山林,投入竞争,做一个胜利者,并且是笑到最后的胜利者。因为战略学是应用学科,实践性很强,战略运筹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重,因此本书在体例上采用大量的案例分析和逻辑推理并进,一方面不至于让读者烦闷于长篇大论,又不至于陷入个别事件而局限了自己的视野。虽然案例的选择应该照顾到各方面的读者,但是我们仍然不得不集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很多读者感兴趣的家庭、企业等等方面的案例不多。主要的原因当然首先是国家大事,历史学界首先进行了科学的研究,所有的事情经过大概我们有了基本不错的了解,因此我们不必纠缠于细节的真实性。而“清官难断家务事”一句俗话就封锁了我们利用真实家庭案例讨论的可能,书中只是讨论了《红楼梦》当中的故事,当然因为是文学作品,虚构的成分很多,仍然不能令人满意。企业的案例虽然不少,但是局外人的心得多数只是皮毛,很多真实的情况已经被金钱折射,公布的情况不能让人明白究竟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再说,如果讨论现在的企业,不是有吹捧之嫌,就是可能损害人家的名声,这个麻烦还是不惹为好。这两方面的朋友只好自己从身边经历的事情当中慢慢品味,细细玩赏个中奥妙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39:34 | 只看该作者
3.你为什么会和别人发生矛盾? 战略,战略,不战要略干什么?没有竞争,就谈不上战略。现代企业家动不动就要制定企业战略规划,进行战略投资,香港甚至连污水处理的规划都叫“策略排污”,也不知道他们要和谁斗法,难道是臭水沟不成?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了解什么是战略(香港和东南亚一带华人喜欢把战略这个词翻译成“策略”)。如果我们只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则我们应该用计划或者规划这两个词,例如城市发展规划,排放污水的规划等;如果我们讨论城市发展战略的时候,我们讨论的是这个城市和其他城市或者地区的竞争问题,這是战略和长期计划或者规划的区别[4]。但是人们之间为什么会发生竞争呢?数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充分必要条件,意思是说如果一定的条件满足了,某种数学关系就必然成立。我们也可以借用这个概念,表达竞争产生的条件。 一个是可争之物,一个是必争之人,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合起来就构成了竞争的充分必要条件。 可争之物是指竞争的对象,在法律上的用词叫“标的物”,竞争各方所要争取的东西,可以是物质的,例如金钱、住房,也可以是精神的,例如荣誉、爱情之类。 很多人喜欢标榜自己“与世无争”,如果这个世界上人人都能够做到,确实就没有竞争的立足之地了。实际上,真正能够做到“与世无争”的,几乎没有几个人。因此竞争不愁没有人添油加醋。 再仔细想清楚,原来可争之物也是有条件的: 必须有效用,没有用的东西不会钩起人们的欲望,没有欲望,自然也不会有行动。这个道理大家比较容易明白。在这里,有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要搞清楚:政治经济学的“使用价值”和西方经济学的“效用”是不同的。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指的是客观的东西。中国的第一块传国玉玺据说是“和氏璧”,相传“和氏璧”包藏在顽石里面,别人不知道,以为是一块没有用的石头,只有卞和知道(天晓得他为什么知道!)这是一块稀世珍宝。卞和拿去进献给楚国国王,国王和身边的大臣和仆人都不能辨认,就把卞和赶走。卞和认个死理却又说不出自己的道理,也不知变通,反复进献,后来被国王当成骗子砍掉双脚。国王的一个大臣发现卞和独自在发现“和氏壁”的荆山下哭泣,就问明情由,最后找玉石工匠打开顽石,终于发现里面的稀世珍宝,为了纪念卞和对自己国王和真理的忠诚和执著,楚王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壁”[5]。一个东西有用,我们在客观上需要它,但是自己不一定知道,这个东西对于我们有使用价值,我们对它有需要,但是因为不知道,所以不会主动追求获得它。人们在消费物品的时候,心理上得到了一种满足,这就是效用。效用产生于人们对于需要的认识,知道这个东西对我有好处,想得到这个东西,产生了欲望,促使人们采取行动。 -------------------------------------------------------------------------------------- ([4]比如香港,排污规划谈不上“策略”,但是最近特区政府估计“百万港人考虑移居内地”,“三年内有30多万港人打算到深圳置业”等等倒是真正的战略性问题,因为发生了和内地,尤其是深圳的竞争,竞争目标是香港居民的“钱包”——购买力。香港政府为了解决这类竞争所做的规划,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规划。 [5]从卞和的双脚开始,这块宝玉总是带给他的主人灾难:赵国国王赵惠文王得到之后,引起了秦国国王秦昭襄王的兴趣和挑衅,提出用15座城池来换这块珍宝,实际上是想通过强抢宝玉来破坏赵国国王的威信,打击赵国军民抵抗秦国的士气。如果不是蔺相如在廉颇武力后盾的支持下,运用妙计“完璧归赵”,可能赵国就有“血光之灾”。秦统一中国之后,秦始皇变法,不法古,把传统上代表国家最高权力的“九鼎”废除了,以“和氏璧”刻就的玉玺代表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独一无二,取代表示九州联合,重视地方权力的九鼎。但是到了他的儿子,就在脖子上挂着这个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宝贝,投降了刘邦统帅的农民起义军,后来被报仇心切的项羽所杀。这块传国玉玺到了汉朝,到王莽篡汉的时候,王莽派人逼宫,孝元皇太后拿玉玺打领头的人,打崩一角。到东汉末年,在董卓挟持汉献帝逃离洛阳的时候,被孙坚所得。袁术指使刘表截击孙坚,抢夺传国玉玺,为了这块玉玺,孙坚在与刘表的战争中身亡。后来孙策以传国玉玺抵押,获得袁术的军队,恢复了孙坚在江东的基业,而最后一个获得传国玉玺的袁术,因为想当皇帝受到曹操和刘备讨伐,死在兵荒马乱之中,从此这件神奇的宝物就在历史上消失了。) -------------------------------------------------------------------------------------- 第二个条件就是这个东西还必须稀缺。人们常常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实际上便宜不便宜和东西的好坏,即效用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非常有用,不可或缺的东西大家不一定会珍惜,很有用的东西可能一钱不值。你不信?你是否曾经为空气花过一分钱?可是你有哪一分钟能够脱离空气而生存?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憋住气超过一分钟,如果你真的能够全无防护地掉到真空的环境里,后果我就不用说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可是人们形容共产党好处的东西,都是不值钱的:例如阳光、雨露之类,相反如果拿钻石珠宝黄金之类的东西来形容,大家会觉得不合适——党的领导像钻石一样宝贵,党的关怀像黄金一样难得——什么话?!这样说像话吗?为什么不像话呢?钻石和黄金怎么能和阳光空气相提并论呢?黄金和钻石那些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那里比得上党的领导和关怀呢?因此,“物以稀为贵”而不是以有多大用为贵,不贵的东西未必没用,昂贵的东西未必有用。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