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佛学交流] [原创] 悟空

[复制链接] 14
回复
451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3-12 14: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想,佛教经典里的语句,最被世人所熟悉的大概就是这句了吧。都进了歌里了。本来是金刚经后面,心经里的一句。前面的一句是“色不宜空,空不宜色”。我以前也并不知道,后来才发现。以前理解,就是和佛教的看破所关联,花花世界,其实是空的。我们能看,能听,能摸,但是不是看到的就是有那没一回事呢?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但我们知道的,所理解的是不是就是真的,许多时候,执著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值的呢,很难说,都是不定的。或说根本就没什么,所谓“死去元知万事空”。大限将至,才想到来日无多,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人们老好说,来日方长,其实谁都是来日无多。许多时候就要看的开一些。我经常买东西,被人宰了以后就安慰自己说,得不偿失的多呢,很有一点阿Q的精神。很想达到的那种境界就是,可以进退自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人的精神上的修养,真的是比较难达到的。既要能看空,又不厌世。佛教里的公案,盲龟浮木,说一只瞎眼的乌龟,游在大海了,大海上有一块木板,木板上有一个洞,刚好能让这只乌龟钻出去,而这只乌龟则是五百年一出水,你说正好让它钻到那个洞里有多难。得人身者不易,就如同这种情况。所以…… 色不宜空,还是要去兴高采烈的去生活。大隐隐于市大概也有这个意思吧。



我自己思绪不条理,作文经常是没有逻辑性,大家要是能有一点感悟,那我可就太高兴了,看到你们留言,说明还是有人能理解我所说的。虽然我说的也没什么中心。
15
发表于 2004-3-20 10:39:00 | 只看该作者
对。很对!


其实对于一个修为中的人来说,空也好,本来也好,最终的最终就是解脱。在日常中就是用一个正确心态怎样去做人的问题,修善养德。


--佛法是行而上的科学。佛法给我们认识事务的一个起点。对事-无常,对我-无我,对过程-无欲。


所以对于自己来说,无论在道理上钻得多深,认识得如何透,如果不是用在脚踏实地、切切实实的修为上,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


--将佛法落实于生活其实很简单。举个例子:在馆子里吃饭。当服务员小妹给你到好茶的时候,面带微笑,对服务员小妹说一声“谢谢”。而不是报着“老子付钱,你该为我服务”的心态。再看看这样做带来的“果”,服务员小妹会非常关心你的用餐,你也就不会因为服务员小妹的“懈怠”而耽误时间了。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只要你去发现,你会越来越敏感,于是有一天你发现,生活是如此美好,有阳光、空气、有水!


“朗朗乾坤澄镜现,八风摧来了无痕。”


--不远,从来就不远!刹那间而已。不过,苏子也有“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笑话。赵州和尚教人喝茶--杯空方能再斟水。永远是空的杯子,永远会有水入杯中,这是赵州和尚教人开悟的道。如何能空?倒掉杯中的水。
14
发表于 2004-3-20 07:44:00 | 只看该作者
当年禅宗的南顿、北渐之分,在历史上争论了很长时间。争来争去,可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他们指的只不过是对一个理的认识。对这一个理,有人是一下就认识了,有人是慢慢认识的。其实无论是一下认识了也好,慢慢悟到了也好,都是悟出来了。哪个也不错,是吧?
其实对于一个修为中的人来说,空也好,本来也好,最终的最终就是解脱。在日常中就是用一个正确心态怎样去做人的问题,修善养德。所以对于自己来说,无论在道理上钻得多深,认识得如何透,如果不是用在脚踏实地、切切实实的修为上,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而且还很容易就堕入社会的浮夸风气或文人相轻的陋习中。使得自心就有碍可挂了。这一点不得不警惕啊!
若然时时“朗朗乾坤澄镜现,八风摧来了无痕。”则应该不远矣。
13
发表于 2004-3-19 23:21:00 | 只看该作者
对。但要了义!
12
发表于 2004-3-17 23:24:00 | 只看该作者
无常本是规律。
11
发表于 2004-3-17 23:18:0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佛家、道家的思想了解的少,也不太懂,在此要向大家好好学习了:):)
10
发表于 2004-3-17 08:21:00 | 只看该作者
近了。心无挂碍--心本空,何碍可得挂? “金剛般若波羅密”讲“所断”和“能断”。“所断”需看清,方“能断”。 能看清所断之“物”是谓“静”,“能断”“所断”之“物”是谓“净”。 “能断”“所断”归于“涅槃寂静”是谓“金刚”。“般若”者是谓“涅槃寂静”之本。 拙见!不妥之处海涵。
9
发表于 2004-3-16 22:47:00 | 只看该作者
一己之见:心无挂碍,处事完善,是为空也。前人有云:心中无事,日日好日。诚斯言也。
8
 楼主| 发表于 2004-3-16 18:06: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对我的评析还是蛮有道理的。再说,这也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聪明的人未必快乐,那些大的哲学家,更是时常怀有一种精神上的痛苦,或感伤。我们遇到一些不痛快的事时不妨放宽眼界,看空点。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人笨一点未必不是好事。所以王安石说,人生烦忧识字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人长大了,就不会有那种特别高兴的事了,记得小时候,考了第一名,得了一个红旗本,高兴得站在主席台上就笑开了。恐怕再也不会有那样的发自内心的开心的笑了。或许谈个女朋友会吧,我看也难说啊。(又跑题了……)
7
发表于 2004-3-16 14:47:00 | 只看该作者
扬子:你把“行而下”的学习当成“悟”了,“悟”是“行而上”的学习。这就是现代人的毛病,多而抓不到根本。聪明非智慧,需要清其界。悟其本,穷其义。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