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原创]《联想并购以后》

[复制链接] 53
回复
1806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9-9 16:1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联想并购以后-封面.jpg :

《联想并购以后》 

作者:李国刚、许明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事实上,国际化带给联想的,除品牌、技术与市场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文化融合带来的运营质变。国际化之后,联想先后导入了IBM、DELL文化,文化的融通与对冲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其间,联想不可避免地经历了阵痛和煎熬。

——联想董事局主席  柳传志

联想是个不甘寂寞的企业,2005年之前,它在公众面前几近透明,在并购IBM 的PC业务之后,联想刻意淡出公众的视野,独自承受并购的喜悦与痛苦。

有人形容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是“中国蛇”吞掉“外国象”。“蛇吞象”的壮烈,不在于以弱对强的冲击和融合,而在于消化大象实现脱胎换骨的升华。作为蛇的联想,并购一开始就决定了她无法处于强势,她也并没有什么成功的前例可循,在高管变动、组织结构调整和文化融合中,她不可避免地走了一些弯路,用柳传志的话说,“经历了阵痛与煎熬”,但联想保持了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步步为营,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战法,逐步消化了大象。

两位作者作为联想并购整合的参与者,也采访了大量的联想内部人士,能近距离看清联想并购后内部发生的重要事件,披露了大量不为外界所知的并购和整合内情,但作者并非事无巨细地记录,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对纷繁复杂的整合过程进行了梳理,呈现出每一个影响联想命运的关键细节。从这个角度说,这更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专业案例分析。

历经五年的吸纳和消化,联想已经不是并购前的联想。她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对中国企业的其他跨国并购行为,包括国内企业之间的投资和并购,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也是公众了解并购之后联想的首选,对管理学界的并购案例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简要目录——————————————————————————————————————

推荐序  蛇吞象:寓言还是样本?

前言:写给中国蛇

“中国蛇”吞“外国象”只是开始?

“中国蛇”走向国际化的道路选择

“中国蛇”的消化系统


 

第一章 联想为什么要跨国并购

新世纪杨元庆的新梦想

多元化的失败却为并购夯实基础

并购——联想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  联想整合战略的全景扫描

股价折射出的四个整合阶段

整合中的文化建设

从誓师大会看战略与方向的变迁

业务与业绩指标的变化

Lenovo品牌的诞生与成长

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第三章 从高管开始的人力资源整合

军衔对接

高管末班车

“不当官也有奔头”终于落到实处

高管团队从一元化到多元化

国际化人才从哪里来?


 

第四章 基于组织的运营整合

并购前组织架构的折腾

联想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组织架构

全球新组织架构,美国人唱主角

阿梅里奥时代的组织创新

柳、杨回归之后的“两元结构”

联想独特的“运营”体系


 

第五章 瞄准国际化的人才发展

员工和上级的绩效面谈

各层级组织的日常管理例会

高管圆桌会

气候报告与天气报告

“大头猴”出世

从EMBA、TOP100到国际轮岗

高管成长法宝——Coaching(辅导)

高潜力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和外派

员工培养理念

国际化能力提升进入管理者考核KPI

组织与人才发展能力的提升

HR Partner穿针引线,授人以渔

基于国际化能力提升的“联想发展年”


 

第六章 基于沟通的文化整合

美国价值观VS中国价值观

中西文化中思维习惯的差异

高管的文化融合

融合中团队管理方法的进化

沟通波段的调整

Think中国团队的特殊待遇

新联想文化的核心理念


 

第七章 内部标准的悄然变化

一脸严肃的任命变成国际化的微笑

关于“官方语言”

2005年之后联想招聘什么样的人

职业化素养

人力资源制度对接整合

以人为本的员工福利


 

第八章:联想国际化以后的第一个五年复盘

物理移植基因:洋为中用的技术、品牌、市场、管理

生物嫁接基因:经历国际化洗礼沉淀之后的联想方法论

杨元庆:如果我今天再做决定,可能还是同样的

联想整合5年的三步棋

联想并购得与失

附录:整合中关键人物索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8 10:06:14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54
发表于 2011-1-9 08:59:1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53
发表于 2010-11-11 07:53:33 |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不错
xus
52
发表于 2010-11-7 21:39:02 | 只看该作者
刚看到,慢慢读
51
发表于 2010-10-22 22:35:3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
5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09:44:28 | 只看该作者

《联想并购以后》试读连载已结束,感谢家人的关注!

更多精彩书籍连载请见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66203-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1 9:44:57编辑过]
4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09:38:05 | 只看该作者
 

国际化人才从哪里来?


联想曾在2001年提出自己的愿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在对这三大愿景不断地尝试探索的过程中,一个明显的人才策略变化就是大批地吸引“空降兵”来提升企业的专业能力。


似乎中国快速成长中的民营企业都经历过这个过程:


先是民营企业老板自己通过参加培训或者论坛,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提高,谋求企业长生不老、快速成长的“灵丹妙药”。所以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培训行业高歌猛进,并出现了一种有意思的现象:一群并没有实际企业运作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培训师们,不断地向企业家灌输如何发大财的秘诀。大批企业主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经过这样的培训之后,能力提升的程度可想而知。


听了很多课却没能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国的民营企业开始了第二种学习策略,那就是请高人。通常民营企业的老板会开出高价,目标对象是知名大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把公司的发展和未来前途一股脑儿交出去,希望通过“信任专业,充分授权”来实现企业的进步和提升。但很奇怪的是,这些高薪聘请的“空降兵”来到这些还没有规范化的企业,大都会水土不服,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企业主会慢慢抱怨这些经理人“有水分”,不好用;职业经理人也会抱怨民营企业老板不懂管理,企业经营不规范。看来外来和尚的经也并不那么好念。


联想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也经历了这两个阶段:从1998年到2002年之间,联想内部的培训多如牛毛,公司最后重视到把培训业务专门从人力资源部剥离出来,于2001年成立了“文化培训部”,并拨出营业额的若干百分点作为培训预算,希望通过培训提升全员的能力,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从2002年开始,联想也开始大批引进高薪水的职业经理人。而之前的联想,几乎没有一名“空降兵”,全部自己培养。2002年联想的核心高管团队——总裁室的人员中,全部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干部。而到了2004年并购之前,公司内部已经开始有了一批从惠普、戴尔、IBM等世界级公司招募的中高层管理者。例如曾经担任副总裁的马越(原惠普中国副总裁)、张后启(原汉普咨询董事长)、伊敏(原壳牌中国培训总监)等。而这期间,由于联想内部对于引进人才的文化准备不足,一度对于外部人才的吸引保留能力很弱。数据显示,2003—2004年,除IT服务(属于联想兼并业务并最终出售)以外引进的高级人才18人,2005年6月仍然在职的仅剩5人,流失率为72.22%。另一个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联想内部的高管群体中有30%是应届毕业即加盟联想(以下简称应界生),属于土生土长的联想人。其中总裁室27人,平均司龄13.4年,应届生10人(37%);总经理73人,平均司龄8.9年,应届生20人(27%);总监228人,平均司龄7.4年,应届生59人(25.9%)。这两组数据表明:联想在国际化之前,内部培养能力大于吸引保留高级人才的能力。


并购完成之后,国际化的人才缺口又成为联想的软肋。应届生虽然对企业认可度高,并在联想发展历史上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价值,但是没有管理国际化企业的视野和经验,加上过去3年沉淀下来的职业经理人少之又少,联想如何应对国际化带来的人才紧缺的挑战呢?


人才培养的规律是,培训在培养中的价值大约只占10%,工作中的人际辅导约占20%,剩余的70%则主要来自于工作中的实践。联想用了近20年的时间才弄明白这个道理。人才的培养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所以2005年联想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从并行岗位编制、薪酬预算倾斜等多个方面,鼓励各个部门储备、培养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具体措施包括:


招聘和培养数量的要求:每个价值链部门最少招聘、储备2名外部国际化人才和培养2名内部有国际化潜力的人才。


为国际化人才储备创造环境:明确岗位是副总裁助理、2 in 1 box(2人并行做一个岗位)、设立外部招聘高级人才绿色通道,为每个部门增设特殊岗位编制等。


招聘外部人才:高层管理者主导外部人才招聘工作,在内部进行国际化人才举荐,高管亲自担任指导人等。


2005年开始,联想经过了集中的外部招聘,挑选出了几十名国际化人才,这些人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1. 英语口语流利;


2. 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


3. 工作年限短,职业价值观简单,容易融入联想。

当时这批人在联想的岗位基本都是副总裁助理或总经理助理,主要任务就是陪同高管出席各种会议,特别是在英文会议上充当翻译。


针对内部人才的培养,联想还启动了一系列培养计划,包括TOP 100计划,即选派100名中国优秀的管理者到国外去轮岗、学习,配备外国高管担任导师等。


2005年开始储备的国际化人才,数量最多的还是依托外部空降人员,特别是从国际化企业来的中高端人才。而且由于联想国际化之后的土壤更加包容、职业化,所以从2005年开始加盟的高级人才相当多的一部分得到了成功保留。



4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1:02:38 | 只看该作者
 

快速成长


贺志强:联想原高管为数不多的稳健派,一直负责全球研发工作,三任CEO期间都没有“下课”。

吕岩:整合中一直负责中国的台式业务,向美国的产品集团负责人奥沙立文汇报。2008年联想出售手机业务时,被收购方点名出任联想移动CEO。2009年联想回购手机业务后再次回归联想。

陈绍鹏:不必多说,整合之后所带领的业务一路高歌猛进,使联想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成为联想业绩的中流砥柱。且所管辖的范围不断扩大,从2005年负责中国市场发展到2009年负责全球新兴市场,笔者大胆预测,此人未来会成为联想CEO的候选人。


平稳发展


乔松:在并购之前负责商用业务,和负责消费业务的刘军并列;在并购谈判中,由于英文很好,所以一直是谈判的主力成员。整合开始后,一直以高级副总裁身份负责全球采购工作,但一直没有向CEO直接汇报。

李祥林、杜建华、刘晓林、夏立、陈旭东、李岚等,在联想内部或有成长、或有失落,但都平稳地当着副总裁,负责中国或亚太区的一些具体业务,但都再也没有进入到联想的核心决策层。


黯然离开


俞兵:2004年7月28日,联想集团与亚信科技在京签署协议,联想集团以其IT服务业务主体部分作价3亿元,置换亚信公司15%的股权。双方通过业务资产和股权置换的方式,实现了亚信公司与联想集团IT服务业务的合并。与此项业务相对应的就是原联想IT服务系统负责人俞兵率领全体团队加盟联想亚信。俞兵正式退出联想集团。


2006年1月4日,亚信集团正式宣布联想亚信第四季度业绩严重下滑,联想亚信董事长兼CEO俞兵离职。俞兵随后几年内开始运作自己的电脑渠道公司腾创科技。偶尔也会作为嘉宾出现在联想内部一些大型活动中。

刘志军:曾经是联想移动负责人,由于业务特殊,在整合中也很少受波及,所以长期在移动总经理岗位上工作。在2008年1月,在手机业务亏损时,阿梅里奥出售手机业务给联想弘毅之后,便被安排到了国外,一边在哈佛进修,一边负责联想内部一些项目的推动。2009年12月20日的夏新手机业务二度拍卖会上,刘志军的团队和四川九洲、中科创投临时组建的一个名为“九九兴兴”的公司,出资1.35亿元,众望所归,成为夏新手机的新主。

蓝烨:作为杨元庆跑渠道时的18棵青松之一,长期负责销售业务,在联想内部业绩突出,善于扭亏为盈。2008年1月,联想出售手机业务时,被收购方指定到移动负责销售业务,担任常务副总裁。之后由于某些小事与联想出现感情裂痕,带着不愉快于2008年8月加盟方正科技,担任总裁,随后蓝烨放言:与联想逢单必争!联想自己培养了15年的销售精英最终成为联想在中国市场最难缠的对手。

张晖:2008年底,集团副总裁兼全球消费笔记本电脑事业部总经理张晖辞职,加盟俞兵创办的电脑渠道公司腾创科技,并出任总裁一职。

郭明磊:女,2007年1月15日离开联想,应该与当时更换全球供应链负责人有直接关系。

张后启:2009年3月底离职,曾经是刘军的重要参谋,两类业务模式提出者之一。


老联想的新兴一代


整合的5年多时间里,联想中国内部也提拔了大量的副总裁,这几年内部提拔的副总裁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是业绩优秀;第二是年轻。


周庆彤:1997年清华大学MBA毕业,2002年加入联想;在企划部门担任高级经理,一年之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海外归来后再次回归联想,参加并购整合项目,并出任战略财务部总经理;2006年被提拔为副总裁,负责财务工作,当年33岁。

贾朝晖:1995年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加入联想,从事台式研发工作;随后在数字家庭事业部、消费台式事业部、全球台式电脑营销部等部门担任第一负责人;2007年被提拔为副总裁,负责全球台式电脑业务,当年37岁。

张瑾:女。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后直接加入联想,在人力资源部门做过员工发展、培训、战略人力资源等工作;2007年被提拔为副总裁,负责大中华区人力资源工作,当年34岁。

关伟:首钢工学院本科毕业,1996年加入联想,一直从事供应链工作;2007年被提拔为副总裁,当年34岁。

汤捷:2000年浙江大学硕士毕业直接加入联想,在营销系统工作数年,业绩出众;2008年被提拔为副总裁,负责新兴市场的渠道建设,当年34岁。

刘杰:1997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直接加入联想,一直在消费业务做营销工作,是联想不多的消费产品市场专家;2008年被提拔为副总裁,负责联想研发系统产品链工作,当年38岁。

姚映佳:1996年齐齐哈尔轻工学院毕业后加入联想,一直负责电脑的工业设计工作,最为著名的业绩就是北京奥运火炬设计团队负责人;2007年被提拔为副总裁,当年34岁。

魏伟东:1997年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1998年加入联想,一直负责联想的产品研发工作; 2008年被提拔为副总裁,当年37岁。

除了年轻的副总裁,联想在整合期间,涌现了一大批中高层骨干(高级总监/总监/高级经理)力量,这批人大多数年轻有为、业绩出色。


这些年轻人是联想国际化的最大受益者,国际化的联想给他们提供了更大、更广阔的发展舞台,让他们有机会在其中尽情施展才华。


黄皮肤的“空降兵”


联想除了在内部提拔自身培养的人才之外,同时也开始加大引进“空降兵”的力度。联想开始有意识地引进“空降兵”是在2002年,但是由于联想的文化土壤过于“硬”,所以这期间引进的高级人才存活率很低。截至2005年6月,这期间引入的18位高级人才(不含联想IT服务并购进入的人才),仍然在职的仅剩5人,流失率为72.22%。


联想国际化以后,在整合的过程中,企业的氛围、工作习惯、企业文化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高层非常注意对高级人才的尊重,“空降兵”的存活率大大提高。在此期间,联想一方面加大了引进高级人才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会使用和发挥这些人才的价值。


国际化之后,在海外自然有大批的优秀人才引进,特别是阿梅里奥时期空降了大批的洋面孔职业经理人,这个自然不必表述。我们来盘点一下国际化期间加入联想的黄皮肤“空降兵”。


魏江雷:2007年3月,时任中国惠普品牌总监的魏江雷低调离职并加盟联想,出任联想大中华区主管战略及运营的副总裁。加盟之后,他用过去的工作经验给联想带来三个理论——方法论、程序、经验。方法论是用来讨论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程序是解决这个方法的具体步骤;经验则是用来辅助执行这些步骤。比如企业的销售出现问题,有些人一开始就想着换掉销售主管,结果发现不是销售的问题,又去换市场主管,这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需要了解用什么方法,然后再怎么解决,而不是病急乱投医。

童夫尧:2005年从戴尔离职加入联想,担任联想副总裁兼大客户业务总经理,全面负责联想大中国区大客户业务工作,此前他担任戴尔中国华东区总经理。童夫尧1991年开始从事IT行业的销售工作。曾在戴尔任职9年半,负责渠道、大客户销售和销售管理工作。从加盟联想开始,童夫尧走访客户,给全国大客户经理以及渠道做销售管理培训,牵头推进成立了专业的联想内部销售团队,完善了大客户的销售管理系统,建立起基于客户数据库的“RAD客户分析”体系,确定了R/A/D的分类标准,强调过程管理,加强对客户的精细化管理,并已将这些观念形成制度推广到大客户业务的日常工作中,深化了联想关系型模式的做法。

刘晓玉:2007年加入联想,新加坡人。被王晓岩从SAP美国挖到联想,负责联想全球IT系统应用开发工作。

黄伟明:香港人,2007年5月接替退休的马雪征出任联想CFO。黄伟明在获此任命前,是联想集团的董事会成员及审核委员会主席,同时是全威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兼CEO,以及林麦集团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

吴亦兵:1996年进入麦肯锡公司,2000年成为麦肯锡北京分公司的董事,曾参与2001年联想分拆。2004年联想集团并购IBM PC业务时,吴亦兵以麦肯锡顾问的身份经历了联想谈判和收购的全过程。此后,吴亦兵借调联想集团,历任联想集团首席整合官、首席战略官、首席转型官兼首席信息官。2008年,柳传志酝酿联想控股新规划,吴亦兵正式从麦肯锡离职,加盟联想控股,并在内部快速上位,成为联想控股仅有的两个常务副总裁之一。2009年底离职加盟中信产业基金担任总裁职务。

洪月霞:原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大中华区负责人,随联想并购加入联想,在联想内部担任全球台式运营副总裁。在2009年离开联想,又回到IBM公司。

仪晓辉:原IBM个人电脑业务中国的销售负责人,随并购整合加盟联想,负责Think电脑中国的业务,随后不久被提拔为副总裁,在2009年荣获联想内部最高的“联想奖”。

高岚:2009年8月加盟联想,正式成为联想集团新兴市场人力资源副总裁,接任刚刚离职的张瑾。此前高岚在诺华制药、BP石油及汤姆逊工作过。

4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0:06:38 | 只看该作者
 

高管团队从一元化到多元化


在并购之前的联想,出任副总裁以上职位的人有两类,第一类是因为并购产生的高管,如2003年联想IT服务并购中望,任命中望董事长孟霖为副总裁,联想IT服务并购汉普,任命汉普董事长张后启为副总裁,将惠普的马越空降为副总裁负责IT服务等;第二类是联想内部培养提拔的人员,这些人共有的特征是“业绩出色+资历深厚”,都是千锤百炼、久经考验的“老联想”。在2004年联想并购之前,这一类的人员包括:

高级副总裁:马雪征、刘军、乔松、俞兵、贺志强、王晓岩。


副总裁:吕岩、陈绍鹏、王晓春、杜建华、刘志军、刘晓林、刘秀稳、乔健、白慧敏、蓝烨、郭明磊、夏立、张晖、陈旭东、李祥林、李岚、张后启。

以上23人,除了张后启是2003年因并购加盟的之外,剩余的22人均是在联想工作多年、立下赫赫战功的人员。在2005年之前的联想,能够被提拔到副总裁岗位的人都是在柳传志“赛马中识别好马”、“责任心+上进心+事业心”两大规则中脱颖而出的精英。


联想国际化之后的中高层(包括高级经理、总监、正副总经理、助理总裁、副总裁、高级副总裁、总裁)干部越来越多。老联想发展到2001年的时候,副总裁及以上15人,助理总裁20人,总经理35人,总监/副总141人,经理500多人,总计管理者约710人。而当时联想的员工总数(不含工人)不过4000多人,管理者比例为17.8%,中层及以上的约占5.3%。


发展到2005年并购之前,经理虽然没有大幅增长,约有423人,但高级经理/总监却增长到280人,比2001年翻了一番;副总裁及以上20人,助理总裁15人,总经理59人,总计管理者797人。此时联想员工总数(不含工人)也只有4300多人,管理者比例约18.5%,中层及以上人员比例大约提高到8.7%。


并购之后,联想在5年内,借鉴了跨国公司的做法,空降和内部提拔了大量的副总裁,现在看联想内部副总裁如雨后春笋,截至2010年初,公司全球共有副总裁及以上人员近百人。而2005年整合之前的副总裁及以上人员不过20人而已,至于总监、高级总监、经理更是多如牛毛。


我们先来盘点一下老联想的高管在整合5年之中发生的变化,其中4人退休,6人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还在继续战斗的只剩下13人,2005年联想并购之前,联想副总裁级别的人离开是“地震事件”,事实上也几乎没有离开的。国际化之后,高管的进出沉浮也变得平静如常,大家职业化的意识越来越强,也就会非常平静地对待类似“刘军外出学习、复出”之类的事件。我们来盘点一下当年的副总裁及以上人员在联想整合中的变化。


功成身退


马雪征:女,1990年从中科院空降到联想,曾经在中科院担任时任院长的周光召的秘书。2000年联想分拆之前,与杨元庆、郭为同为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且排名还在杨元庆之前。2001年随分拆进入杨元庆高管团队,出任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长期负责联想的资本运作,领导团队与IBM进行长达数月的艰苦谈判,最终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整合过程中,一直担任CFO,在中美双方高管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候,也无人能撼动其位。


在中国的商界,她是一位低调的女性领袖,曾经连续3年荣登《财富》杂志所评选的全球最有权力的商业女性的榜单。2007年5月23日晚间,联想集团在香港公布了截至2007年3月31日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联想CEO阿梅里奥在业绩报告会议中宣布,联想高级副总裁及首席财务官马雪征退休,继任者为黄伟明。


马雪征在联想工作了17年,从37岁到54岁,她加入联想时,联想只有几十个人;当她离开时,联想已经是全球第三大PC厂商。联想集团历史上的几件大事——1994年,联想在香港上市;1996年,香港联想与北京联想合并;2000年,联想集团与神州数码分拆——都是这位“铁娘子”在幕后操盘。

还有王晓春、刘秀稳、白慧敏这三位女将都是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在联想内部退休。


几经沉浮


刘军:2006年8月31日,联想宣布,负责全球供应链工作的高级副总裁刘军暂停工作一年,“参加高级管理人员学习”,由戴尔公司原副总裁加里·史密斯接替刘军的职位。这个人事变化的动议来自时任CEO的阿梅里奥。如果换成一般的职业经理人,刘军应该是直接离职,并且凭借刘军的资历,在中国各大公司中应该是被争抢的香饽饽。但这就是联想培养人才的独到之处,杨元庆为刘军设计了“潜伏”计划:首先同意CEO的意见,保证联想业务不受影响;其次给一个名正言顺的潜伏名义,派刘军外出学习,期间所有费用全部由联想买单,且个人收入一分不减;最后让刘军在斯坦福大学潜伏期间,做好消费业务东山再起的各项筹备。


果然,仅仅过了一年,刘军回来了。2007年10月26日,联想集团宣布,任命刘军担任高级副总裁兼消费集团总裁,负责联想全球消费PC业务。至此,联想全球消费PC业务管理架构全部就位。此项任命宣布之前,刘军就已经积极筹备消费业务群的各项事务了。


如今刘军带领自己创立的“IdeaPad”品牌,正在横扫全球消费市场。2010年春季,Think产品负责人弗兰·奥沙立文正式退休,刘军全面接管联想全球产品集团业务,达到他本人在联想事业的巅峰。

王晓岩:女。整合开始的时候,王晓岩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因为作为联想的“大内总管”来说,她的专业广泛,管过财务、人力资源、信息化、ERP、内控、审计等,这样的全才到了专业化分工非常明确的国际运作模式下,就不好找到位置。整合之初即2005年初,她的定位是CIO(首席信息官),但在2005年10月全球加速整合的时候,就不见踪影,在全球架构中没有王晓岩的位置。从2005年底到2009年初,这几年间,王晓岩在联想内部的信息很少,虽然还是高级副总裁,但没有具体负责的业务,只是在内部负责一些具体的项目。2009年3月,CEO阿梅里奥辞职、杨元庆组建团队的时候,王晓岩复出,担任CIO。

乔健:女,联想集团内部的女强人。整合之前是联想的人力资源负责人,整合之后曾一度没有岗位,但仍然发挥着内部沟通协调的作用,曾经担任亚太区人力资源副总裁,2009年3月随着杨元庆回归CEO岗位,被任命为战略和规划副总裁,直接向杨元庆汇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09:23:32 | 只看该作者
 

 “不当官也有奔头”终于落到实处


“不当官也有奔头”,是2000年联想研究院第一次在内部做“研发专业序列”项目的时候提出的响亮口号,鼓励研发人员不要一味地追求当管理者,而是为更多的研发人员开辟另外一个发展路径——专业序列。


从2000年建设并推进专业序列开始,一直到联想并购整合之前这5年的时间里,联想的专业序列覆盖的职位不断扩大,包括销售、人力资源、财务、法务等多种职位都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序列,为员工的专业化发展和晋升提供了路径。但是,有一个一直困扰人力资源的问题,那就是:员工的专业序列如何与薪水同步?


这里要补充一下的是,并购前联想的窄带薪酬体系是“岗位定薪”,即不管你多专业、能力多强,主要的定薪依据是你从事何种岗位。岗位责任大、难度大,那薪酬就高,反之就低。所以联想在推行专业序列时,面临最尴尬的员工问题就是:“我晋升到专业序列的专家级别了,你们也说这个级别和总监是一个层级,那我的薪水何时能调到总监的薪水级别?”


这确实是一个麻烦事,一方面如果沿用原来的“岗位定薪”不可能调整薪酬,因为专业序列是职称的晋级,不代表岗位的变化;另一方面,如果员工走上专业序列但没有实质的待遇变化,就会影响专业序列的可信度。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问题一直无解。并购整合开始以后,联想人力资源部门详尽地学习了IBM的整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发现IBM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IBM全球几十万员工都建有清晰的岗位序列,全球几十万人使用统一的岗位序列体系和规则。48个岗位序列,确定了每一个岗位的称谓,并且每年根据业务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更新。IBM的专业道路清晰,岗位序列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尤其是薪酬体系的基础,并基于岗位序列建立了宽带(broad-banding)的薪酬体系。


而在2005年的联想,68%的员工尚未建成与其岗位相对应的岗位序列,未建立岗位称谓规则,这部分员工的专业发展路径不清晰,非常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发展和保留。同时,薪酬体系缺乏规范的岗位体系作为基础和依据,也不利于与市场薪酬数据做对比,定薪缺乏足够的客观依据;那种窄带的多级别薪酬体系不利于能力和绩效导向的建立,更不适应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继承并改进了IBM的岗位序列及薪酬管理体系之后,新联想才真正意义上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序列管理方法。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