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段相声是这样说的: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没有疲劳还有牢骚,这一段相声真的是很经典,假如有了较多的工作经验以后,就能读出里面的真正含义来。本文主要说的是功劳和苦劳。
功劳是指什么?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工作业绩、工作实效,就是工作业绩与预期降服或基本一致的情况。功劳也指工作工作结果对于组织的贡献,通过资源的投入对于组织有预期的产出,而不是副产品。苦劳是指什么?就是指埋头苦干却没有工作实效,看似兢兢业业却没有取得相应的工作业绩,或许是熬时间,或许是凭资历,但是更经常的情况是在浪费资源。假如是老板会选择哪样,功劳还是苦劳?
现在站在与老板相对的员工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能力出众,业绩非凡,那么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功劳,但是能力平庸,无甚建树那么就会明智的选择苦劳。这种选择只会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标准来进行,每个人在这个问题都很理性,因为能够讲功劳的人,用功劳衡量自己无疑是更有利,而讲苦劳的人讲自己的工作年限和资历也是更有利,但是想一想任何一个公司的实际情况,到底是能力杰出的人多呢?还是能力平庸的人多呢?很明显,平凡的人永远是大多数,而杰出的人也永远是极少数。
这就产生一个疑问:工资奖金的发放依据是什么?到底是功劳还是苦劳,如果是站在不同员工类型的角度,能力强的人肯定会选择功劳为主要依据,按照某段时间的工作业绩和工作实效来进行工资奖金的计算,然而能力若的人却会按照工作年限和资历来说话,因为这样是对企业“忠心耿耿“、”毫无贰心“。但是能力才华与工作回报的对比,影响了人才的稳定和流动,人才一般会认为我有能力就应该获得高回报,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我就会选择能够实现自己预期的地方,这是经济理性的做法,当然也不排除,有其他方面的考虑而暂时留下来。而企业的工资体系和绩效体系到底反映的是哪种价值观,也影响了人才的稳定性。
企业工资分配方案中有哪种倾向性,就会损害另一方的利益,到底是要照顾大多数人,还是要照顾到少部分人,或许公司在采取一种模糊的兼顾的方案,其实都会影响其中一方的利益,期望的平衡状态实际上是很难维持的,何况这种兼顾的分配方案在双方看来都是不公平。企业方面要照顾大多数能力一般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一方面又要挽留能力突出的人员,这种初衷似乎做到了兼顾,一方面要体现工资的人性关怀,没有亏待老员工,没有因为公司的发展就抛弃了老员工,另一方面又要体现公司的效率价值原则,毕竟作为盈利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这些也只有以人才为杠杆才能实现。或许前者也有非人性关怀的思考,因为这样做还可以做到稳定大多数人员,因为仅仅只有人才的枝干还做不到企业发展的枝繁叶茂,而且假如仅仅以后者的标准来行事,那么会使企业缺少了一种人气,是企业内部工作气氛趋向紧张。这种顾虑使得第一种原则仍然在发挥着作用,而挤占了第二种原则发挥作用空间。
再想想天下自命不凡之类颇多,实际工作的时候是庸才,而进行实质分配的时候却自命英才,假如将人才化为第一集团,而将普通能力的化为第二集团,这种行为和心态,是想在两处讨好,其实还是追求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小的工作成绩和实效获取最大的工作回报,而如果企业工资分配标准不明的情况下,这种浑水摸鱼的情况肯定会屡见不鲜,而且还会成为一种不好的风气。这显然对于英才而言绝对是最大的不公平,因为他们是属于企业发展的关键人员,是关键而重要的少数人。
到底功劳和苦劳何为重?尽管问题很简单,其实暴露的是企业内部深层次的价值观问题,虽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却需要提供一个尚可公平的方案出来。或许可以再次玩一个中庸方案两者兼顾,在设置绩效考核方案的时候,将苦劳部分(工作年限)设立为固定薪酬部分,并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小幅调整,但是企业经营还需要体现效率原则,因此这部分要重点突出,要在福利薪酬部分要根据业绩来体现。这个问题好像是解决完了,其实还不然,到底增加1年该增加多少固定薪酬,不同级别的人员又应该增加多少才算合理,一年的“忠诚”又该如何去衡量和估价,这个话题还永远没有完成。
苦劳对于老板而言代表了什么,忠诚、赞赏还是高人工?或许上面的那个薪酬方案可以暂时平息员工的抱怨,但是对于老板而言却又有何种态度和观念?鱼和熊掌兼得是再好不过,但问题就在于鱼和熊掌往往不能兼得,引用老板的话就是:“人才都走了。”留下的那些都是平凡的人,或许是即使跳槽也没有比在这个企业有更好获得的人,于是老板们有一个这样的想法:人才留不住,而留下来的不是人才,而且很多人都是在混日子过。想一想那些老员工们,越有资历,意味着工龄工资越高,最后固定薪酬部分越来越高,这么高的人工也是对于其忠诚的报酬吗?不过企业变革的时候,这些人也是需要裁汰的人员之一,只因为老板的意识永远在变动着,而私营企业经营意识更多地是效率为先。
功劳又对于老板而言代表了什么?疑惑、激赏还是高人工?或许应该将心胸再开阔一些,至少要有些容人之量,这样双方彼此都放心,也会少一些猜忌。同时也应该给予其与能力业绩相称的报酬,而不是又在鱼和熊掌的两种意识之间打转,结果是永远的失去。给予其超过预期的报酬,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然而老板们经常善于精打细算,却很少人能有这么大的手笔去考虑人才的薪酬待遇问题,结果就是人才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可以埋怨这些人才们吗?或许追求更大的收益,是人才们心中的理想思考,但是老板们有没有给予其相应的回报呢?再结合一个近期的例子,发工资以后某个部门有两个平时不显眼的员工自离了,部门负责人找笔者问以后这种事情怎么处理为好,我给了很简单的两个建议:1.上级要为下属的工资水平负责;2.上级要少埋怨,多促进下属成长。建议的第一点就很关键,假如没有充分考虑到薪酬问题,那么上级绝对是不称职的,其实这个道理放在哪个层次都很合适。
每个人都在薪酬问题为自己进行理性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位置所作出的决策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心中的公平。老板们也不例外,但是老板们却考虑了更多,也需要深深考虑吧到自己利润的理性,毕竟减少人工意味着在一个蛋糕中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而老板心中的公平又体现在哪里呢?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再次深思的问题。
沐易于2009年11月22日 汕头某公司
该贴来自群组:栖息谷公益智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7 18:56:2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