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经典话题:左倾,还是右倾?

[复制链接] 20
回复
277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6-15 14:3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说法,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叫做左倾,而生产关于落后于生产力水平就叫做右倾,不管左倾还是右倾,都是不适宜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社会的进步,只有两种关系适宜的时候才能使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笔者在这里盗用一下这两个词汇,也说一下中小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左倾和右倾,而且这种状况更突出地体现在企业管理高层之中。

      中小企业生存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包围之下,只要存在利润的地方,只要利润率较高的地方都不能避免资本的大量流入,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限于自身的实力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而更多地是处在大型集团的夹缝中生存。中小企业也更多地扮演了一种跟随着者的角色,不断地为自己树立标杆,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和学习的目标。假如那些大型的企业集团中出现并流传出一种新颖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时候,中小企业就会迫不及待的去模仿,去嫁接,因为这些企业认为,通过学习这些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可以使自己的经营管理更成功,也会逐渐变成期待中的标杆企业。

      中小企业很少能不被这种新奇的技术和方法所迷惑的,而社会也有一些职业的机构专门为这些企业讲解和培训,向中小企业传授那些大型企业集团所谓的成功之道。而中小企业的高层也幻想着,通过学习大企业的那些成功经验,也会使自身变得和那些成功的企业一样成功。然而却忘记了自身的实际情况,没有做好对于自己的准确定位,而学习到的那些方法总是在管理实践中处处碰壁。这种尝试在中小企业中进行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然而最后发现投入巨资,请了许多名师,企业并没有向着期待的方向发展,或者是长进不大,在接受过多次的学习和培训以后,企业的管理层逐渐陷入了一种迷茫状态,到底自身的路程该如何走?

      其实这样的思考存在于每个企业当中,不限于中小企业,但是问题就在于中小企业的一种尴尬,身边无处不在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触角让中小企业变革变得羡慕之余,也变得十分愤恨,但是也自身实力不足,对于这些大型企业集团在唾弃之余,也在偷偷地学习,这种心态出现在许多中小企业当中。企业如人,企业高层的心态扩散到整个企业当中,变成了整个企业整体的心态,企业一方面通过学习充电掌握了当今社会最新,同时也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学习了最现今的管理概念和理念,然而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总是头破血流。更糟糕的一种情况是,通过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采用,企业不仅没有前进,而是在迷茫和混乱之中开了倒车。为什么会出现了这种超出预期外的结果呢?因为管理层同时出现了左倾和右倾:思想左倾,行为右倾。

      为什么会这样说?想一想中小企业内部实际的状况吧,学习到的那些前卫的技术和观念真的适合目前的企业现状吗?很多企业已经被惨烈的竞争压得喘不过气来,难免会产生搏一把的心理,希望通过直接引进新观念、新技术是企业发展得到提升,甚至实现跨越,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企业陷入了一种冲动,并被所幻想的美好未来进入了一种疯狂,而导致脱离现实、超越现实来做出了一系列非理智的决策,而实际的现状和管理水品、意识影响了实际的操作水平,导致了思想和行为的断档。再者,许多大企业那些成功之处都是中小企业学习的榜样,而成功的方法又千差万别,企业在经过精挑细选之后,可能只会选择其中或者同时学习几种方法,,前者已经遭遇到上文说文说过的脱离现状的疯狂,而后者却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这样的困境,而国人的智慧在于善于综合、善于中庸,结果将学习到的几种成功经验经过“创新”以后,创造出一个包罗万象的四不像,仿佛犹如圣经一般,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是现实中存在这种“点石成金”的方法吗?当然没有,管理在于一种脚踏实地的实践,而并不是在幻想中就可以取得成功。

      还记得“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吗?这个成语的本意是:从前有个人认为赵国的东西好,他认为连赵国人走路也很漂亮,便带上盘缠去邯郸学习怎样走路。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样走的,于是只好爬着回家去,看见的人哈哈大笑。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而引申出来的意思是: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了。这种情况同样同时存在于这些“好学”的中小企业当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模仿,不仅没有将标杆企业的优点和优秀学习到手,反而不切实际地将自身的优点都抛弃掉了,到了最后真的变成了一无是处,不仅没有取得进步,反而一场辛苦换来了大踏步的倒退。这种情况使得企业的管理水平不仅没有得到提升,而是变得比以前更加落后,为什会出现了这种荒唐的结果?还是因为企业决策层那些非理智的、看不清现实的狂热,导致了填鸭式地引进“优秀”方法,最后崩坏了整个现存的管理体制,整个虽然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是还尚属平衡的管理体系。这些决策者就如同一个补锅匠一般,看见锅底上有一些裂缝于是找了一套工具进行修补,结果是冲动过头、矫枉过正,补锅的结果是将锅补出一个大窟窿。这种非理智的心态不仅没有使企业系统达到一个更高的平衡态,而是使企业下降到了一个低级的还不如原先的平衡态,最糟糕的结果是将整个锅彻底砸烂了,企业在经历迷茫和混乱之后,不能回转,走向迷失,而使企业越做越小、越做越弱,企业经营也彻底地以失败收场。

      其实总括起来,一些中小企业在困局中的实景就是:思想向左,行为向右,而而这种状况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更好,只有更坏。企业能够发展壮大极其不易,但是面对外部的冲击和浪潮,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握本心、保持冷静,而不是陷入盲目和狂热,有改进的心态固然值得赞赏,但是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而陷入躁动,进而陷入盲动,最后一事无成以惨烈的失败谢幕。但是也极力反对坐以待毙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属于慢性自杀,也不足取。因此,中小企业在决策中应保持足够的谨慎,应该首先在知“己”的情况下再选取合适的对策,通过精耕细作和持续的努力来进行有益的调适,切不可自乱阵脚,患上神经粗乱症。


                                                                          沐易于2009年12月5日 汕头某公司

 

该贴来自群组:栖息谷公益智库

21
发表于 2010-6-29 16:20:3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10:27:38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pwzlr在2010-6-28 1:19:32的发言:
毛主席说:我们就是左,左,左右左地走向胜利的。

毛主席说过这句话吗?是不是赵主席这样说的?呵呵

19
发表于 2010-6-28 01:19:32 | 只看该作者
毛主席说:我们就是左,左,左右左地走向胜利的。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08:38:4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guoer1230在2010-6-23 17:33:02的发言:

假如那些大型的企业集团中出现并流传出一种新颖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时候,中小企业就会迫不及待的去模仿,去嫁接,因为这些企业认为,通过学习这些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可以使自己的经营管理更成功,也会逐渐变成期待中的标杆企业。

 

 

 

最近在看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经典书《创新者的窘境》,里面正是讲了这个问题。与大企业相比,那些小企业在资本实力、市场洞察力、销售能力、管理制度方面都无法望大企业之相背,机械学习大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结构,只会让他们永远埋没在大企业的背影之后。相反,如果他们能找到不被大企业重视的边缘市场,这一部分市场在未来很有可能成长为大市场。作者以硬盘行业的发展为例:14寸硬盘占主流时服务于nimi computer市场的8寸硬盘;后来8寸硬盘成为主流,5寸硬盘只能服务于边缘化的PC市场;等5寸硬盘成主流时,服务于笔记本市场的3.5寸硬盘还处于边缘;3.5寸硬盘占主流时服务于ipod1.8寸硬盘只占很小一部分份额,现在1.8寸硬盘也成了主流。

 

我正纳闷上面第一段的那些文字是怎么来的,翻开正文才知道是自己写的,完成这篇文章距今有半年多时间了,我几乎都快忘记了,汗!

这就是创新者和跟随着的区别了,其实跟随着也不是没有跟随的例子,我记得世界五百强中有一家企业就是紧密跟随成功的典范,但是也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在跟随的过程中,还不如创新者的水平,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而面临生存考验的正是这类型企业,因为不加变通,使得自身失去了灵活性,甚至还失去了自身原有的特色和适应力。这种模仿还带来了可怕而简单的同质化,这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给企业增加了更多的危险。

其实我不反对学习和模仿,这是创新的开始,但是很多学习和模仿却是丧失了原有的水准,更失去了原有的精髓,都是一些劣等货,而假冒伪劣的产品是及不上正品的,更不用说内在的品质。市面上卖的一些西瓜,很多都有一种南瓜味道,为什么呢?因为西瓜花粉的粉量不足,于是就拿南瓜花粉充数、授粉,于是一些西瓜里面的红瓤中带有一些黄色,吃起来还有一些南瓜味。这个事情说明简单的吸收会引起内在异变,从而丧失了原有的品质,因此对于一些举措还是慎重为好。

17
发表于 2010-6-23 17:33:02 | 只看该作者

假如那些大型的企业集团中出现并流传出一种新颖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时候,中小企业就会迫不及待的去模仿,去嫁接,因为这些企业认为,通过学习这些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可以使自己的经营管理更成功,也会逐渐变成期待中的标杆企业。

 

 

 

最近在看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经典书《创新者的窘境》,里面正是讲了这个问题。与大企业相比,那些小企业在资本实力、市场洞察力、销售能力、管理制度方面都无法望大企业之相背,机械学习大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结构,只会让他们永远埋没在大企业的背影之后。相反,如果他们能找到不被大企业重视的边缘市场,这一部分市场在未来很有可能成长为大市场。作者以硬盘行业的发展为例:14寸硬盘占主流时服务于nimi computer市场的8寸硬盘;后来8寸硬盘成为主流,5寸硬盘只能服务于边缘化的PC市场;等5寸硬盘成主流时,服务于笔记本市场的3.5寸硬盘还处于边缘;3.5寸硬盘占主流时服务于ipod1.8寸硬盘只占很小一部分份额,现在1.8寸硬盘也成了主流。

16
发表于 2010-6-22 17:33: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15:56:44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brainman在2010-6-21 14:30:57的发言:

沐易终于交作业了,但是太晚了,虽然写的不错,也不能给及格,鸡蛋里挑骨头,还是可以找点碴子的。

什么是中小企业,我曾经开过一次玩笑,说:“没有直接给到最终消费者产品的企业,都应算中小企业,因为他们都要靠上游厂家生存,都是弱者。”

中小企业现在多数都是大企业的附庸,为大企业做配套和服务,其管理的左与右,一定程度上受“客户(大企业)”乃至“客户”的“客户”制约,例如,您遇到GE这样一个客户,非给你来一个六西格玛认证,遇到海尔,非要你***,足够大了的富士康遇到苹果,还要把内保提升到内卫的高度。

中国人的记忆力,左与右的斗争总有些腥风血雨,企业里也是如此,每一次管理变革也总要走掉一些“战友”,由此,俺到有些理解为什么无产阶级革命中的路线斗争如此残酷,因为输不起,也没有教育对手的时间和成本,与其留着你总是捣蛋,不如来个“眼不见心不烦”。看来,有思想的人还是要到大企业好生存,在中小企业,因想法太多被砍头的机会太多。

看来Brainman的“怨气”也不小。

Brainman是根据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决定是否属于中小企业,整个产业链包括:设计研发-物流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消费,另外还有定价权笼罩整个过程。如果这样说,OBM和ODM都可能属于中小企业,更遑论OEM?满足客户要求是没有错,所举例子如GE,海尔作为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是因为在产业链中具有了决定权,如果按照Brainman的想法,这应该才是是否为中小企业的标准依据吧?“没有直接给到最终消费者产品的企业,都应算中小企业“这句话显然有些偏颇。

我没有去过那些大企业,这些年来一直在中小企业工作,至于大企业中管理是怎样的,除了根据书面资料来侧窥以外,并无多少实际了解。不过我平时总结和思考之余,发现很多企业都带有浓重的行政组织特征,而非理论上的盈利组织。

看到最后一句话,突然产生一种很沧桑的感觉,呵呵。

14
发表于 2010-6-21 14:30:57 | 只看该作者

沐易终于交作业了,但是太晚了,虽然写的不错,也不能给及格,鸡蛋里挑骨头,还是可以找点碴子的。

什么是中小企业,我曾经开过一次玩笑,说:“没有直接给到最终消费者产品的企业,都应算中小企业,因为他们都要靠上游厂家生存,都是弱者。”

中小企业现在多数都是大企业的附庸,为大企业做配套和服务,其管理的左与右,一定程度上受“客户(大企业)”乃至“客户”的“客户”制约,例如,您遇到GE这样一个客户,非给你来一个六西格玛认证,遇到海尔,非要你***,足够大了的富士康遇到苹果,还要把内保提升到内卫的高度。

中国人的记忆力,左与右的斗争总有些腥风血雨,企业里也是如此,每一次管理变革也总要走掉一些“战友”,由此,俺到有些理解为什么无产阶级革命中的路线斗争如此残酷,因为输不起,也没有教育对手的时间和成本,与其留着你总是捣蛋,不如来个“眼不见心不烦”。看来,有思想的人还是要到大企业好生存,在中小企业,因想法太多被砍头的机会太多。

13
发表于 2010-6-20 17:22:04 | 只看该作者
学些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