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百年前的小学课本令我汗下!

[复制链接] 20
回复
384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5-20 09:5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侯会

时光倒推一百年,假如你家刚好有个女孩儿读小学,她用的课本会是什么样子?

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震惊之余,颇感惭愧!想不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教育上竟落后于我们的前辈——至少在小学语文教育上可以这样说。

这里不能不先做个说明:这套书编于1914年(即“民国三年”)。那时帝制刚刚结束,旧式的私塾教育尚未完全废止,而城市已开始了新式学校教育。在大城市,连一向与读书无缘的女孩儿也有了上学的机会。当时的小学教育又分初等小学(“初小”)、高等小学(“高小”)。前者为一至三(或四)年级,后者指四(或五)至六年级。初小为合班上课,高小则男女有别、分而教之。因此便有了专为女孩子编写的高小课本。

这套“国文”(今天叫“语文”)共六册,供高小三年六个学期使用。我大概总结一下,以为此书有三大优点: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二是编撰理念十分先进;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

先说内容丰富。六册书每册40课,共240课,内容无所不包。传统文化自然要占重要一席,篇目包括《礼记》《左传》《国策》《论语》《孟子》以及历代名家诗文,粗算下来,不超过全部课文的20%,所占比例并不算大。倒是一些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引人注目。从题目上看,便有《亚衣丹》《记某法人事》《鲁滨孙》《英民之特性》《述奈端轶事》《斯密亚丹》《海伦》《达尔文》《苏彝士巴拿马两运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立那》《盲女》《巴黎观画记》等等。其中《盲女》一篇分上、下两课,讲述美国“丧明失聪”的残疾女孩儿罕伦(即海伦·凯勒)自强自立、学有所成的感人故事。——记得我读海伦事迹,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并深为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愿望所感动。然而当时30岁的我,见识竟落后于世纪初的一个小学女生,不免道一声:“惭愧!”

此外,还有不少课文讲伦理、说审美,倡导良好生活习惯。看题目,便有《习劳》《蚤(早)起》《慎微》《惜阴》《友爱》《和睦》《自立》《诚实》《忍耐》《退让》《礼貌》《崇俭》《交友》《爱护古物》等等,既注重私德教育,也重视公德的培养。编者还特别注意到女生的性别特点,记人篇目多选女性人物传记。又有不少涉及家政的课文,如《裁缝》《烹饪》《浣濯》《造花》《俭妆饰》《婚姻》《良妻》《婴儿之保育》《教子》《姑舅》(即“公婆”)《家计簿记》《女子职业》《看护妇》……都是专为女生编撰的。

又有大量课文广泛介绍各类知识,以扩展学生眼界。类似《国文》《文字》《小说》《诗歌》《书信》《阅报》等,意在介绍一般的语言、文体知识。更有普及社会常识、培植爱国情操的,如《民族之演进》《社会》《政体》《爱国》《我国地图》《我国之交通》……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一些介绍经济学常识的课文,像《赋税》《国债》《资本》《公司》《保险》《专利》《通商》《国货》《币制》《股份》《慈善事业》等等。在第一、二册中,竟还有《佛教》《道教》《回教》(即伊斯兰教)《基督教》四篇课文,每篇不过二三百字,简要介绍该宗教的创始者、教义、传播、影响等。以上这些常识,问问街边五六十岁的长者,也不一定能说清。就是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也不见得人人了然。然而百年前,一个高小毕业生即已具有如此完备的知识结构,能不令今天自称“搞教育的”我辈汗颜?

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除了另有专门课程讲授原理外,国文教材也以生动文字做了初步介绍,目的自然是启发蒙昧,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看看这些题目:《蚁》《蜜蜂》《象》《狮》《鹰》《稻》《麦》,《色》《热》《热与色关系之发明》《火山》《纺织》《机器》《纺纱机之发明》《制麻》《毛织品》《育蚕》《种痘》《利用废物》《利用天然力》……这后两个题目,其实已触及今天的热门话题: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尽管百年前的教育家没见过电脑,不知道网络,可是在理念上,他们也已走在时代的前头。

从内容的介绍,也能窥见了编书者的教育理念:除了开启童蒙,扩展知识,使学生能读会写外,这套书还自觉肩负起涵养性情、培植道德、养成现代公民意识的责任。这里单举古诗文选编为例。唐诗历来是语文课的必选篇目,然而奇怪的是,课本中竟未选一首李白、杜甫的作品,所选是白居易的几首。选白诗,又非《离离园上草》《石壕吏》之类,而是人们并不熟悉的《赎鸡诗》《放鱼诗》。《赎鸡诗》吟咏诗人在集市上见到群鸡束缚笼中、俯首待毙,于是从屠刀下买而释之。《放鱼诗》同样是写买鱼放生的生活小事。编书者明显是要借此感发学生的恻隐之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培植善的根苗。

“仁恕”“爱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的普遍价值观念。百年前的课本编纂者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这样的独到选择和编排。——回思半个多世纪来,我们的语文课本在“政治挂帅”的口号下,选了大量咏赞斗争甚至渲染仇恨的篇章,动不动就是批判,就是揭露,更有甚者,把赤裸裸的杀人描写也搬进教材,这是否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美善情操、现代意识,无疑值得深刻反思。

至于这套教材的深度,也是今天的小学教材无法比拟的。单说文字,课文用的是文言。这倒不是编选者有意为之,而是因当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兴起,案头读物尚属文言文的一统天下。那么,要十来岁的小学生学习文言,是否强人所难?其实不然。孩童的大脑蕴含着极大的潜能,只要教法得当,十岁上下的孩子完全可以掌握浅近文言,中国数千年蒙童教育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我绝非开历史倒车、反对白话文教育,不过我也常想:白话文不过是“以我手写我口”,究竟有无必要在小学、中学安排长达数千小时(粗略计算也有2500小时)去学习它,而那效果却又如此令人失望?由此牵出的话题太过沉重,这里按下不提。在此仅抄录一篇教材中的课文,让诸位有个感性认识。



国文(第一册第二课)

今人之言曰:不习外国文,无以周知世界情状,固也。然本国文尤当注重。

盖国文者,国粹之一也。相传至四千余年,通行及二十二省。苟国文不达,微特寻常应用扞格滋多,抑且蹈忘本之讥矣。

俄裂波兰,禁用波文。英亡印度,专教英文。日本县台湾、并朝鲜,亦废汉文、谚文,通令小学校用和文课本。推其用意,无非因国亡而文尚存,则其遗民虽屈伏于势力之下,而腃怀故国,耿耿不忘,终难泯恢复之想也。

然则求国之强,而蔑弃其文,有是理乎?

(按:课文的段落是原文所分,标点是我加的)


这就是百年前一位小学四年级女生(若七岁入学,当为十一岁)所读的课文,列位也可借此衡量一下自己的汉语水平。课文语重心长,言简意深,说理透辟。在讲述学好本国语言的重要性时,实含爱国教育。当时的小学生,就是读着这样的课本渐渐长大的。

补充一句,这套课本为中华书局所编,主持及编撰者张元济、陆费逵、范源廉、 沈颐诸先生,都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各位上网搜搜他们的事迹,便知这套教材的份量。可惜我未能找到同一时期为男生选编的高小教材。我建议中华书局能重新出版(或选编)这些教材,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从稚龄儿童、到耄耋老者,从各界人士、到教育工作者,从一般群众、到领导干部,都来“回回炉”,验证一下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理念,是否达到百年前高小毕业生的水平?——当然,有人要评判臧否乃至抨击否定,也悉听尊便,那是各位的权力。

总之,有这么一面镜子放在那儿,让我们都来照一照,认清今天的自己,至少不是什么坏事。
21
发表于 2010-5-26 23:33:45 | 只看该作者

物欲的进步,心性的退化

20
发表于 2010-5-25 15:56:25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生作弊拿学分

19
发表于 2010-5-25 10:19:27 | 只看该作者
 不光是教育在倒退!!!
18
发表于 2010-5-24 23:23:51 | 只看该作者

看过这篇文章,心里有些许的悲伤

就目前中国社会现状而言,很大一批年轻人肤浅,浮躁,随心所欲,不兴孝悌,不尊重历史,不崇拜知识.....

这些都反应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畸形的,不健康的状态

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首先要归罪于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不正确引导

其次呢 就是中国的教育 

对比100年前的课本内容 就不难理解中国社会的畸形了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老百姓都能看得懂,更何况那些教育专家了

那为什么还要坚持现有的教育原则呢?

《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孔子来到卫国,见卫国人很多,就说庶矣哉’,意思是卫国人多啊’。旁边有人问既庶矣,又何加焉?’意思是人多,怎么办呢?’——问题来了,有人,人多了,怎么办?我们该做点什么呢?你们认为孔子会怎么说?”
    “教之??”
     不是的!

     “子曰:富之。’——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你们以为有了人就要教育,却不知道在教育之前,首先要让人富起来。既富矣,又何加焉?’——人们富足以后,又该如何?’”
    “教之——”    

     对,人富足了才有条件接受教育。吃不好穿不暖的时候,教育是句空话,况且对衣食无安的人大谈教育,这种行为本身就不厚道。孔子不愧是教育大家,他这不富不教’的意义很深远!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后,才会去考虑安全、爱与被爱的需要,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以我感觉悲哀,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必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是每个人都无力改变的事实

只有国家先富强起来,才可以重孔孟,兴孝悌,讲伦理,倡谦卑。

试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每人都拜读孔孟,不去高改革开放,会有今天强大的中国吗?

 

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弊端,所谓的市场经济导致的是社会的不择手段,唯利是图,导致现在的孩子活的很现实,精神上很空虚,所以他们需要沉溺于网络,他们需要叛逆,他们拜金,他们放纵,他们是才是最可悲的一代,他们是完完全全被这个时代摧毁的一代人!

 

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虽然他们物质生活匮乏,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们却拥有幸福的童年,他们真诚,他们互相关爱,他们拥有真挚友情,拥有充实的精神食粮。

在看看现在的孩子,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困兽之斗,每个孩子都被父母逼的必须踩在别的孩子脑袋瓜子上生存,16小时*7天的学习日程,这种状态,是一个七八岁小孩可以承受的吗?

 

但是没办法,赶上好时代了,必须富,先生存下来,再享受生活吧!

17
发表于 2010-5-24 09:18:25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教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体环境和体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算这套体系放在现在来交,我想最后的结果也与现在的结果相差不会很远。
16
发表于 2010-5-23 19:05:59 | 只看该作者

有这本书吗?

分享一下,谢谢。

15
发表于 2010-5-22 11:53:09 | 只看该作者
相比较而言,一些电视剧给了我们误导,看见古人教小孩,总是教人之初,性本善,以为就是这么简单。谁料想这么多东西,无怪乎解放初期那么多人才辈出。
14
发表于 2010-5-22 10:48:32 | 只看该作者

教育问题

中国绝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人口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2 10:50:50编辑过]
13
发表于 2010-5-22 10:34:1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批评应试教育是不是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有很多人批评应试教育,但有没有人想过,应试教育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人太多

高等教育资源跟不上,满足不了巨大的人口基数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那怎么办?唯有提高选拔难度,把高等教育资源负荷不了的人数刷下去

所以才有了现在人人喊打的应试教育

想素质教育吗?可以,只要你不升学,素质教育大大的有

但有人这样想吗?

所以解决教育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口问题。天天喊教育改革是本末倒置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