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我读《曾国藩》

[复制链接] 42
回复
883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1-25 13:3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阵子,突然对曾国藩的事情很感兴趣。买了一本唐浩明的《曾国藩》在看。顺便在网上查询了一点资料,结合自己以前所知道的关于曾国藩的资料,准备自已一边读一边把感受的东西写下来。

到今天,我看到仅仅是第一章的奔丧遇险、第二张的长沙激战和第三章的墨绖出山。这三章是为后面做铺垫的。第一章曾国藩因母亲过世而回去丁忧,顺带交代了一下以后出现的人物以及他们同曾国藩的关系;第二章则是长沙激战所营造的团练产生的原因和时代背景,第三章是众多同曾国藩有关的人员纷纷劝说曾国藩墨绖出山办团练。

从这几章中,有几点感触:

1、在第一章中介绍了曾国藩和欧阳兆熊的认识经过。道光二十年六月,曾国藩散馆进京第一年,寓居国果子巷万顺可点,病危热剧,几不救。同寓湘潭欧阳兆熊精于医术,为之尽心医治,并陪在他身边十天十夜。欧阳兆熊相对曾国藩可以说是救命之恩,后来两人也一直书信密切。但随着曾国藩官位日隆,欧阳兆熊觉得地位悬殊,回信就少了,这本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就曾国藩来说,因听说欧阳兆熊所交太滥,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怕首牵连,信也写得少了,最后两人便失去了联系。

从这段典故可以看出,曾国藩是很维持自己正统形象,非常注重自己的名誉,即使是救命之恩,也大不过自己的名节,这也是中国儒生的共性,视名节如生命。这也就是不难理解曾国藩在此后为何三次兵败自杀,也就不难理解曾国藩为何要将在江西受困时将“屡战屡败”该成“屡败屡战”了。

2、文章介绍了曾国藩在回家丁忧期间,路过岳阳,得遇杨载福和康福。曾国藩猎才心喜,一个推荐到湖南巡抚,一个则是被收到自己身边。杨载福和康福最后都多次救了曾国藩的性命。事实上,曾国藩在识人方面很有独到之处,有句话形容说是,“国之重臣,悉出曾门矣!”。据说,曾氏幕府二十多年间召集的幕僚达400多人,而后官至三品者达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沈葆桢、刘蓉、李元度、罗泽南等晚清的栋梁之材,无不受曾举荐。对此,最后和曾国藩反目成仇的左宗棠在曾国藩过世后的挽联中写道: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3、在第三章中,提到一个对曾国藩一生都很有影响的人物:唐鉴。唐鉴是当时的理学大师,也正是因为唐鉴的影响,曾国藩在程朱理学方面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也更加严格的规范自己。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记日记。他将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好是坏,都记在日记中,并将自己一些不好的想法不留情面的鞭笞自己。一次,曾国藩因对朋友之小妾,大赞其美貌,还说了些挑逗的话,回家后,曾国藩就在日记中写道:“猥亵大不敬。”数日后曾国藩到朋友家中聊天,非要谈谈“浑”。回家后他又在日记当中写到:“谈次,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

在这期间,曾国藩对自己的一言一行立下了日课,分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日做诗文数首、谨言、保身、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十二条。也因为这样严厉的要求自己,曾国藩戒掉了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比如说戒色戒烟。也因这种严于律己的行为,符合了程朱理学的慎独思想,收到了当时儒家的推崇,拥有很高的威望。

4、在当时选择团练当中,论才干,最好的不是曾国藩,而是罗泽南。他不仅办过团练,而且不空谈性理,注重经世致用,且因练勇有功,而被保举候补训导。但为何最终要用曾国藩呢?最主要原因是罗泽南位卑人微,而身为侍郎的曾国藩,不仅在朝廷上很有威望,在士绅中也很有影响力。由曾国藩扯起这面大旗,无疑事情就好办多了。从中也可以看出官僚等级观念的强烈,即使你很有才能,如果没有官场庇护,做事也十分艰难。我们同样可以从曾国藩推荐的人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左宗棠还是李鸿章,本身就很有才气,在之前只能在山中过着归隐的生活,如果没人赏识,也只能孤芳自赏,一辈子过着山水田园的生活。当时的社会中,有才能的人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出人头地。

5、在长沙被太平天国围困期间,因缺少资金,左宗棠就向张亮基建议,向长沙的商贾巨富借钱。左宗棠列举了三人:黄冕、贺瑗和孙观臣。我们看看他们的背景。黄冕其父是岷州知州,其本身做过江都知县、上元知县、常州府、镇江府知府。贺瑗则是山东道监察御史的二公子,孙观臣的大哥是侍读学士,二哥是兵部职方司的员外郎。可以说,每个都是有官方背景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红顶商人”。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他们的以收敛巨额财富,依靠的就是本身在官场的关系。这是我国历史的一大特征,即使是后来的官督商办还是官商合办,都离不开一个“官”字。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5 13:34:07编辑过]
43
发表于 2010-2-10 13:01:52 | 只看该作者
分析地太到位了。楼主做了几年HR了?
4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1:26:41 | 只看该作者

说说洪秀全fficeffice" /> 

洪秀全,拜上帝教的创始人,建立了太平天国,占领了江南半壁河山,是清政府建国以来所遭受的最重大的损失。历史给予了洪秀全相当高的评价

,但这评价是相对于其领导的起义在历史中的地位而言,但就其个人来说,洪秀全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光辉伟大。

说起拜上帝教,真正的接生人是他的同乡,冯云山。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广西传教士,因成绩不佳,洪秀全就独自一人到了广东,在那里结识了传教士罗孝全,接触了真正的基督教,并差点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冯云山独自一人留在了广西,并选取紫荆山作为根据地,进行革命活动。在冯云山的努力下, 拜上帝教逐渐的发展起来,从1844年开始,到1847年洪秀全来到紫荆山期间,拜上帝教已经成为当地的一股强大实力,人数达到近3000人,也就在这段期间,杨秀清、萧朝贵和秦日纲等太平天国中坚力量加入了拜上帝教。可以说,没有冯云山,太平天国就不会存在,洪秀全也不过依旧是在一个农村中不得志的穷书生,虽有反清之志,但也不过是江河中的小鱼小虾,翻不起什么浪来。

后来洪秀全在金田起义,一路势如破竹,破了南昌、安庆,占了南京,但这些时间,太平军的实际统帅却是杨秀清,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天才,太平军正是其高超指挥智慧下,不断攻城略地,最终占领小天堂,并在此建立太平天国,从而使得整个事业达到了巅峰。如果说冯云山是太平天国接生人,那么杨秀清就是太平天国的真正奠基人。洪秀全只是作为一个精神领袖而存在。

在建都天京后,杨秀清号称九千岁,同时也是整个太平天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再加上杨秀清时常假借天父上身,排除异己,树立自己的势力,一次甚至还差点打了洪秀全的屁股。虽然这些事情使得洪杨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但也侧面反映出杨秀清在的权势通天,此时的洪秀全只是作为一个傀儡一样存在。

而洪秀全本身在建都天京后,就再也没有出过天京城。他在城内开始大兴土木,大选妃嫔,其最重要的精力也从扩大的自己的事业中转移,开始专注于后官的管理。据说洪秀全的后官没有太监,包括官女等数千人都是洪秀全亲自管理,他甚至还编写了专门的管理手册,只是这些内容极尽荒唐残忍。所以在天京事变后,杨秀清被杀,石达开出走,整个太平军人心涣散,缺少合适的接班人,太平天国开始由盛转衰,仅仅靠后来提拔起来的两名后起之秀陈玉成和李秀成支撑。

洪秀全的无力在天京事变中也充分体现出来,开始是杨秀清逼洪秀全让位,而洪秀全自身并没有什么直接指挥的武装力量,只得依靠韦昌辉和秦日纲来拯救。而在韦昌辉杀了杨秀清后,在整个天京城进行了血洗,甚至还直接冲进天王府要人,在整个事变中,洪秀全完全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不得不借助一个又一个人的力量。而在这场内耗中,太平天国的精锐一半被杀,而另一半则被洪秀全逼走的石达开带走,洪秀全完全没有力量反抗。

在太平天国后期中,洪秀全对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防备甚严,他安排了自己的许多亲戚充当了重要的职位,而他自己去钻研圣经,将圣经改的面目全非,而对那些为他卖命的将领却极少接见。此时的洪秀全已经达到一种盲目的程度,在天京被围,粮食不足时,洪秀全却说:我们怎么会缺少粮食呢,天上为我们降了那么多甘露。在天京城岌岌可危之时,李秀成劝洪秀全暂时撤离,但洪秀全相信天父会前来就他们,坚决不走,最终死在了自己的皇宫内。

总的说来,洪秀全缺乏非凡的军事才能,更缺乏杰出的行政管理才能,在领导才能上,对他的军事将领要不是失控,要不就完全不信任。而洪秀全在私人生活上奢华无度,建立圣库制度,收集天下百姓钱财,用于自己及诸王的荒淫生活,进行补偿性消费。而天下的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实惠,连年的战争使得妻离子散,流离失所,而太平天国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因一直缺少一个稳定的政体而一直无法实施。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洪秀全在治国上的无力和无为,他只是作为一种精神崇拜而存在着。

总之,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并非能给太平天国带来繁荣昌盛的帝王,其制度的缺陷和个人的局限性本身就意味着这样的政府无法长期存在,与其说当时的天京城是一个王城,还不如说是一个强盗们的聚集地。

 

 

41
发表于 2010-1-12 00:32:1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期待下文
4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6:54:23 | 只看该作者

嗯,后面还有几章,已经看完了,这阵子会把他写完吧[em50]

39
发表于 2010-1-11 14:40:10 | 只看该作者
借古喻今,对现实很是受用!
38
发表于 2010-1-10 19:38:03 | 只看该作者

好象还没完吧?

楼主把《曾国藩》看得仔细!如上的读后分析,我一次全部看完,饶有兴味。也希望楼主把这个分析做完。

唐浩明在这个艺术加工过程中,还写了一个广敷先生。在曾国藩督两江以后,到镇江参观金山寺院,偶遇广敷。这个情节写得很不错。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08:33:12 | 只看该作者

曾国藩之《三辞江督》

在这章讲的是曾国藩在派到北方代替战死的僧格林沁,征讨捻军,因曾国荃和官文之间的私人恩怨而导致湘军的防卫出现空隙,被捻军所乘,最终遭到弹劾,从而引发曾国藩三辞江督的事。

第一次是在曾国藩在接到朝廷的两道严责上谕和朝廷官员对他的参劾抄件后。曾国藩接口自己病重为由,希望朝廷开出他的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之职,并奏请注销毅勇侯爵位。

第二次是接到朝廷要求曾国藩回两江总督本位,由李鸿章代替曾国藩指挥剿捻事宜。此次,曾国藩再次以病体不能胜任两江总督之任请辞,并将两江总督和一等毅勇侯的铜印封起来。

第三次则是在朝廷在肯定他的功绩,并安抚这位老臣后,曾国藩意犹未足,再次上奏,请开两江总督本位和协办大学士之职。

在这里,好像又看到了在初办团练时的那个倔强刚烈的曾国藩,仿佛又看到那个为了自己的实际巡抚权力而多次上书,甚至带有威胁意味的曾国藩。只是那时候的曾国藩用的是申韩之法,严厉执法,以霹雳手段消除阻拦在前的一切障碍。虽然当时也训练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但也得罪了当时的地方官府,不能容身于湘赣官场,最后不得不借丁父忧的时机,跑回了湘乡老家。在老家期间,曾国藩回忆之前的所作所为,并仔细研究黄老之术,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上了一个大台阶,以谦恭退让来换取和谐的人际环境,取得了事业上的大成功。但从三辞总督这件事来看,怎么感觉当初那个曾国藩又回来了呢?

只是现在的曾国藩已经不是当年的曾国藩,曾国藩之所以敢这么高调的三次江督,其背后是又深刻的含义的。

1、  曾国藩三次江督,其依靠的是当时的朝廷还必须得依靠曾国藩的湘军。当时的八旗或是绿营军队,已经腐败堕落,没有什么战斗力,僧格林沁的阵亡更是断了朝廷最后一线希望,朝廷不得不依靠湘淮军。湘军还保存的两万水军、新组建的湘军以及由曾国藩弟子李鸿章领导的淮军,都给了曾国藩足够的底气来同朝廷叫板一次。

2、  曾国藩本身对自己出兵剿捻是一百个不愿意,也是借这件事发发自己的怨气,就像一个和父母耍脾气的孩子,想要朝廷知道自己的委屈。在曾国藩看来,自己在征战太平军的功绩已经达到了自己人生的顶峰,就征捻一事来说,如果胜利了,自己也不会获得更高的爵位或是更好的声望,但如果败了,则无疑对名誉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之前的荣耀就付诸东流,再加上湘军裁撤后,原来能征善战的吉字营和霆字母营都已裁撤,手中拿不出王牌力量,而捻军是流动作战,北方环境又和南方不一样,即使重新组建湘军,不仅战斗力不行,也无法适应北方的环境,也就难以获得如同在同太平军征战时的功绩。事实上也一年多的战况也确如曾国藩自己所预料的那样,不仅毫无建功,还耗银数百万,同时还遭到朝廷官员的参劾。此时的曾国藩觉得你朝廷不仅不理解我的难处,还发上谕来谴责我,曾国藩就感觉到自己受了委屈,憋在心中不吐不快。

3、  曾国藩也是通过对朝廷的三次请辞,让当时官场的人看看,尤其是那些上奏弹劾他的人看看,我曾国藩的地位还是很稳固的,要想扳倒曾国藩还是不容易的。

4、  曾国藩虽然一直秉承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忍劲,但其性格当中同样还有倔强刚强的一面,就比如多次使用杀一儆百的强硬做法,就反应出曾国藩内心中的刚烈,而此次曾国藩这样一而再 ,再而三的请辞江督,也同他的这个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08:32:24 | 只看该作者

曾国藩之《整饬两江》

在整饬两江上,曾国藩从三个方面着手:学、政、军。

首先就是修建贡院,举行乡试,这在曾国藩看来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因为太平运动,乡试已经停办了三次,整整十二年的时间。在将科举作为唯一的飞黄腾达的两江士子眼中,曾国藩的举动,无疑笼络了他们的心,而对他的赞扬也如潮水般涌来。这对将自己的名声看得还重要的曾国藩看来,无疑将是自己最得意之作。更何况曾国藩组织湘军打的旗号就是护教卫道,如此,也是实现的自己的承诺,将自己的事业加上了完美的注解,他甚至认为这件事比收复天京的功绩还大。

乡试时间通常都定于八月初,最后一场在十五日,考生考完出场后可以正好赶上中秋赏月,所以也叫做秋闱,和春闱(会试)相对应。甲子科的乡试,时间是在ffice:smarttags" />十一月初八,参加的江南士子达到了一万三千多人,父子同来的不少,甚至还有祖宗三代结伴而来的,在中国科考场上是绝无仅有的。

虽然曾国藩很重视科考,自己也是通过科考博取功名,从而走上仕途的,但曾国藩对科考是有一定的看法的,他认为考试能够选拔出人才,但中举的不一定都是人才,落选的不一定都是庸才。在自己子女的教育上,更是要他的儿子学习一些西方的知识,还要他儿子和他的幕僚学习数学。后来曾国藩的一个儿子成了晚清有名的外交家。

至于内政方面,主要是整顿盐务。两江有三大难治之事:漕运、河工和盐政,尤其是盐政,是两江第一大政务。盐务归根结底,是吏治的问题。整顿盐务就是整顿吏治。但在晚清政府当中,吏治腐败,再加上官员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利益链,这条链条从朝廷的中心一直延伸到地方的行政官员,牵一发而动全身。曾国藩在治理吏治上,采用的实际上还是法家的思想,乱世用重典,而方法这是他一直惯用的方法:杀一儆百,拿当时的海州运判来开刀。只是没想到牵扯出背后一大堆的事故出来,不仅自己的女婿被别人绑架了,而且还将湘军走私的事情牵扯了出来。虽然最终是处罚了海州运判,盐务也得到推行,但也因此又得罪了朝廷上下一大批的人,更让既得利益者恨的咬牙切齿。而且依靠这种暴力镇压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时的晚清政府已经从根上腐败,仅仅依靠一个曾国藩是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也因此,在后来曾国藩被调去剿捻后,整个两江的吏治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更有甚之。而那时的曾国藩也是心灰意冷,无心整顿了。

如果说乡试是做给天下读书人看的,整顿盐务是做给天下百姓看的,那么对水军的改制则是为了保存自己的一点力量,从而保证自己的地位和安全。曾国藩联合七省的总督,共同支持将长江水师改制成现代经制之师,并打造成现代海军。所谓经制之师就是从原来的民营变成国有,改吃皇粮。筹建属于自己的海军,也是在晚清政府在吃了多次大亏后的一种必然选择,也反映了当时的朝廷并不甘于被人欺凌,希望拥有自己的力量,才有了当时已经逐渐开展的洋务运动。但仅仅外科手术是无法根除病症的,根源还在体制上,再加上水师从一开始就是曾国藩的私军,即使改制后,也依然去不掉曾国藩的烙印,即使是后来的某种意义上的“现代海军”,也是在李鸿章的控制之下,一直没有成为政府真正的掌控力量。

fficeffice" />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6:52:23 | 只看该作者

在《裁撤湘军》中,曾国藩终于下定决心,对自己的军队动了手,将十几万人的湘军裁撤为3万人,并将2万水师变成经制之师。

   裁撤湘军是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就产生的想法。这其中,涉及到几个方面的问题:

1、湘军从一开始就是非正规军,是民间力量募集而来,是统治阶级的为维护自身通知的权益之策,对湘军的期望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就像当年剿灭白莲教时一样。虽然还有太平军残余势力、捻军和回民等,但他们的规模和势力都无法和太平军相比,也难以掀起如同太平军一样的风浪,可以说湘军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就需要进行裁撤。

2、湘军中不少官兵在战争中积累了大量财富,而军队生活又非常给你枯燥乏味,对于农民出身的湘军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追求,再加上战争基本山结束,也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了,也就盼望着早点回去娶妻生子,过着小康日子。

3、多年的战争,每天提着脑袋生活,也让湘军中的一些人感到倦怠,同时他们也盼望着和平,希望能回家过一些安静祥和的日子。这方面水军统帅彭玉麟就是最好的代表。

4、湘军内部也已经腐坏堕落,难以服从管教,尤其是当了十多年兵的老油条,吃喝嫖赌是样样精通。平时则是惹是生非,祸害百信。不知不觉间,湘军成了当地的一大祸害。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无疑将在湘军的功劳薄上抹黑。

5、湘军是曾氏的私军,水陆两军共计十多万人,再加上曾国藩汉人的身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尤其这个人还是一只猛虎。原则背景的慈禧早就食不知味就不安寝了。曾国藩如果不主动裁撤湘军,朝廷早晚自己会动手。

综合以上的一些理由,曾国藩无疑就做出了裁军的决定。但裁军,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1、欠饷问题。虽然湘军在攻打城池时抢了不少的财富,但毕竟在名义上还是领军饷的,要裁撤了,自然就有人拿这是来做文章。有得欠三五个月,有得还欠了半年之久,朝廷本来就国库空虚,战争费用都是东挪西借,在一些人的有意引导下,就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2、想军中的一些人已经过惯了军旅生活,习惯了那种刺激的日子,要他们回家做个本升斗小民,自然不高兴。这些人一般原来就是城镇当中的无业游民,本身就没有家室,到处游荡。要他们回家,他们也不知道去哪。而这些人如果处理不好,就地就会变成当地的无业游民,对当地的治安产生影响。

3、一些军官在军队中拥有军权,有威势、有权力,有人可以吆喝服侍。他们相信有了刀枪,就有了力量。而一旦裁撤,就变成了平民,风光不在。他们自然也不愿意被裁撤。

为此,为了裁撤湘军,曾国藩又使用了那招:杀一儆百。将原本从太平军投降过来的韦俊杀了头。同时辅以以票抵饷以及以盐抵饷的方式,终于将裁撤付诸执行。也让原则北方的慈禧松了一口气。

说起慈禧,从这章中指导,原来她识字不多,写得旨意错字连篇。前期的慈禧在政治上还很生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手腕越来越高明。而最有意思的是他和恭亲王之间的矛盾。在晚清的历史上,恭亲王曾经三上三下。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