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突然对曾国藩的事情很感兴趣。买了一本唐浩明的《曾国藩》在看。顺便在网上查询了一点资料,结合自己以前所知道的关于曾国藩的资料,准备自已一边读一边把感受的东西写下来。
到今天,我看到仅仅是第一章的奔丧遇险、第二张的长沙激战和第三章的墨绖出山。这三章是为后面做铺垫的。第一章曾国藩因母亲过世而回去丁忧,顺带交代了一下以后出现的人物以及他们同曾国藩的关系;第二章则是长沙激战所营造的团练产生的原因和时代背景,第三章是众多同曾国藩有关的人员纷纷劝说曾国藩墨绖出山办团练。
从这几章中,有几点感触:
1、在第一章中介绍了曾国藩和欧阳兆熊的认识经过。道光二十年六月,曾国藩散馆进京第一年,寓居国果子巷万顺可点,病危热剧,几不救。同寓湘潭欧阳兆熊精于医术,为之尽心医治,并陪在他身边十天十夜。欧阳兆熊相对曾国藩可以说是救命之恩,后来两人也一直书信密切。但随着曾国藩官位日隆,欧阳兆熊觉得地位悬殊,回信就少了,这本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就曾国藩来说,因听说欧阳兆熊所交太滥,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怕首牵连,信也写得少了,最后两人便失去了联系。
从这段典故可以看出,曾国藩是很维持自己正统形象,非常注重自己的名誉,即使是救命之恩,也大不过自己的名节,这也是中国儒生的共性,视名节如生命。这也就是不难理解曾国藩在此后为何三次兵败自杀,也就不难理解曾国藩为何要将在江西受困时将“屡战屡败”该成“屡败屡战”了。
2、文章介绍了曾国藩在回家丁忧期间,路过岳阳,得遇杨载福和康福。曾国藩猎才心喜,一个推荐到湖南巡抚,一个则是被收到自己身边。杨载福和康福最后都多次救了曾国藩的性命。事实上,曾国藩在识人方面很有独到之处,有句话形容说是,“国之重臣,悉出曾门矣!”。据说,曾氏幕府二十多年间召集的幕僚达400多人,而后官至三品者达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沈葆桢、刘蓉、李元度、罗泽南等晚清的栋梁之材,无不受曾举荐。对此,最后和曾国藩反目成仇的左宗棠在曾国藩过世后的挽联中写道: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3、在第三章中,提到一个对曾国藩一生都很有影响的人物:唐鉴。唐鉴是当时的理学大师,也正是因为唐鉴的影响,曾国藩在程朱理学方面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也更加严格的规范自己。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记日记。他将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好是坏,都记在日记中,并将自己一些不好的想法不留情面的鞭笞自己。一次,曾国藩因对朋友之小妾,大赞其美貌,还说了些挑逗的话,回家后,曾国藩就在日记中写道:“猥亵大不敬。”数日后曾国藩到朋友家中聊天,非要谈谈“浑”。回家后他又在日记当中写到:“谈次,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
在这期间,曾国藩对自己的一言一行立下了日课,分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日做诗文数首、谨言、保身、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十二条。也因为这样严厉的要求自己,曾国藩戒掉了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比如说戒色戒烟。也因这种严于律己的行为,符合了程朱理学的慎独思想,收到了当时儒家的推崇,拥有很高的威望。
4、在当时选择团练当中,论才干,最好的不是曾国藩,而是罗泽南。他不仅办过团练,而且不空谈性理,注重经世致用,且因练勇有功,而被保举候补训导。但为何最终要用曾国藩呢?最主要原因是罗泽南位卑人微,而身为侍郎的曾国藩,不仅在朝廷上很有威望,在士绅中也很有影响力。由曾国藩扯起这面大旗,无疑事情就好办多了。从中也可以看出官僚等级观念的强烈,即使你很有才能,如果没有官场庇护,做事也十分艰难。我们同样可以从曾国藩推荐的人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左宗棠还是李鸿章,本身就很有才气,在之前只能在山中过着归隐的生活,如果没人赏识,也只能孤芳自赏,一辈子过着山水田园的生活。当时的社会中,有才能的人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出人头地。
5、在长沙被太平天国围困期间,因缺少资金,左宗棠就向张亮基建议,向长沙的商贾巨富借钱。左宗棠列举了三人:黄冕、贺瑗和孙观臣。我们看看他们的背景。黄冕其父是岷州知州,其本身做过江都知县、上元知县、常州府、镇江府知府。贺瑗则是山东道监察御史的二公子,孙观臣的大哥是侍读学士,二哥是兵部职方司的员外郎。可以说,每个都是有官方背景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红顶商人”。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他们的以收敛巨额财富,依靠的就是本身在官场的关系。这是我国历史的一大特征,即使是后来的官督商办还是官商合办,都离不开一个“官”字。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5 13:34:0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