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1、公司资产是如何巧妙地转移。 2、达能与娃哈哈是如何博奕的。 3、外资企业的控制手法。 4、宗庆后是如何煸动民众情绪的。 5、对于我们创业的借签意义。 达能与宗庆后,正面临着中国商业史上最激烈的一次纠纷。 范易谋与宗庆后的纠纷从表面看,是一个合同的纷争,是一个商标归属的争论。实质在于利益归属,在于利益的流向发生了偏离。 当宗庆后逐步看清了达能的最真实意图时,宗开始不断出击,在合资公司之外,同样利用娃哈哈商标的非合资公司开始大肆扩张。而且非合资公司合作对象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通过改制,由宗氏家族控制的非合资公司逐步在代替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与达能的合资。 因为非合资公司的利润要打入另外一个账户,顺着这条链条,隐秘在非合资公司的离岸公司开始现身。有人指责说,宗庆后正在向海外转移这些利润。 达能开始反击,当他们再次欲以51%的股权收购这些非合资公司时,遭到了宗庆后的拒绝。达能于是翻出了当年签署的娃哈哈商标转让合同:商标纠纷由此而来。 随后口水战升级——由商标纠纷到同业竞争,由个人恩怨到人身攻击,由商业规则到民族产业,由外资并购到国家经济安全等等。 在这些纷争背后,会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加入世贸组织后,当中国企业真正与狼共舞时,我们怎样在国际公认的规则中做到“适应规则、利用规则、建立自己的规则、并用规则抑制规则”? 这是本报的初衷。希望本报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能为读者带来一些思考。 一线调查(一) 10余家离岸公司控股娃哈哈非合资公司路线图 娃哈哈纠纷目前已进入僵局。 在历时4个月的口水战中,双方对非合资公司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而隐藏于非合资公司背后的众多离岸公司也相继曝光。 在娃哈哈35家非合资企业中,有26家为离岸公司直接投资,这些分布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不同小岛上的公司在宗庆后的财富帝国中位置举足轻重,同时也在娃哈哈纠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过去几年中,有10家离岸公司投资的非合资企业发展迅速产生了极大的效益,而这些利益正在转移。 达能不干了,矛盾由此而生。 非合资公司的背后推手 在宗庆后控制的娃哈哈版图中,与达能合资的共有39家分公司,另外分布全国的非合资公司有35家,这些构成宗庆后财富链条中一个重要环节。 “这些非合资公司在过去的两年中,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着,这让达能非常警惕。”8月6日下午,范易谋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如今,这些以娃哈哈命名的非合资公司有几十家,总资产近56亿元人民币,在2006年利润更高达10. 4亿元。 据记者了解,这些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股权结构非常复杂,背后的离岸公司之手若隐若现,注册离岸公司的两个特别之处是,一是能利用注册所在地维尔京群岛的税收政策合理避税,二是离岸公司法人代表可以和股东不一样(国内要求必须是一致的),因此能“屏蔽”股东构成等基本信息。 记者获得了其中35家比较核心的非合资公司的详细工商资料。 在这35家娃哈哈非合资公司里面成立最早的是重庆市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1月,股权经历过三次变更,原先是宗庆后与重庆市涪陵区国资委两个股东,后来重庆市涪陵区国资委将股权卖给杭州市顺发食品有限公司,再后来杭州市顺发食品有限公司又将股权转让给了宗庆后,目前宗庆后拥有100%股权。 变化出现在1999年3月,宗庆后在湖南长沙成立了娃哈哈长荣饮料有限公司,其中宗庆后控股30%,当地股东40%,一家名为Junjie Investment的离岸公司控股30%,这也是首家离岸公司在宗庆后的非合资公司中现身。 一个月以后,宗庆后在四川成立了广元娃哈哈广发饮料有限公司,其中宗庆后控制的杭州萧山顺发食品包装有限公司控股30%,Investment控股30%,另一家新的离岸公司GuangYuan Hanglifood控股30%。 此后的两年中,这些离岸公司的数量随着宗庆后分布全国的非合资公司而呈快速增长势头。在2006年,宗庆后一共成立11家非合资公司,除了1家名为内蒙古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为宗庆后直接控制外,其余10家均为离岸公司控股。其中宗庆后之女宗馥莉控制的Ever Maple Trading Ltd(恒枫贸易有限公司)的离岸公司控制了6家企业,4家由另外一家离岸公司Wintell Enterprises所控制,而这些离岸公司所控制的股权大多在60%以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 17:23:5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