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管理乱弹

[复制链接] 12
回复
118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7-12 07:5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理乱弹(一):别哄了自己

 

 

 

一、别哄了自己
     

  大锅饭时期的农村有句谚语叫“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说得是当时实行大锅饭,干好干坏对分配不起作用,于是谁都不积极肯干,耕地、播种、除草、施肥、浇水都应付差使,这叫人哄地皮。结果地里的庄稼长势差,产量低,最后吃不饱,这叫地哄肚皮。在企业经营上也有同样性质的问题,有人不肯付出就想得到丰厚的回报,尤其对待市场、对待顾客,常常采取哄过去拉倒,萝卜快不洗泥,到头来一锤子买卖,砸了市场,得罪了顾客,自己收摊完事。经营企业和种地一样,需要精耕细作,需要用心付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精明的企业家不会干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蠢事。
    

  二、资源浓度
    

  河南滑县的道口烧鸡很知名,据说靠的是一锅老汤,保证其卤出来原汁原味。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把员工教育成素质高、作风正、能力强的人。但是在企业里常常会因老员工少,保证不了其影响力。就是多数改造少数比较容易,而少数改造多数就难。前一段一个朋友对我说,他近期开了几个连锁店,由于老员工少了,各点的管理上不去,风气不如以前,整体技术也下滑。我顺口说“你的资源浓度太小了”。本是一句玩笑话,他却惊讶的说:“这个说法很准确”。后来我自己也觉得这个提法很有意思。企业要想保持其竞争力、风格、个性不滑坡。必须保证其重要资源(骨干员工、技术、信息、服务)浓度不被稀释,否则就会自己掉价。
    

  三、融入是第一位的
    

  本人曾当过三年老师,上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又很长时间在知识分子堆里厮混,习惯于说话文雅,举止讲究。后来到一家乡镇企业工作,员工大部分是农民,说话粗陋,行为豪放。他们不愿意和我交流,私下说我清高。为了工作方便,我必须了解他们,我尝试放下自己的习惯,开始用他们的方式和其接近,很快他们就愿意接近我,和我交流,向我反映思想。后来又换了几家单位,我都先融入进去,不做游离者,工作起来就轻松许多。
    

  四、学会变径
    

  在管道安装时常常需要把管道变径,大部分是粗变细,变径时需要有变径接头。企业管理中常常需要沟通,许多人不知道沟通需要解决“变径”问题,一文以自己的想象进行,结果事与愿违,或沟通无效。沟通变径就是解决沟通双方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思考方式、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保证双向信息流通无碍、无损、无漏、无变。企业管理这在选择沟通对象后应该多准备一些三通和变径接头,以备不时之用。
    


13
发表于 2007-7-15 14:24:24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楼主,但是好像不像乱弹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08:00:20 | 只看该作者
整理以前的资料,发现了这篇文章,转贴供分享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07:59:34 | 只看该作者

管理乱弹(十一):关于平衡

 

一、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相对能力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话题近年来可以说热得烫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本人认为,要给核心竞争力下一个确切的定义,需要对核心竞争力进行动态的、有参照系的考察。既然是竞争力,就应该是在竞争中能够胜出的能力,是一种相对的能力。而胜出又是有条件的。由于对象的不同,竞争的结果也会不同。就像球类比赛,张三可以打过李四,但又会输给王五。时过境迁,既往的竞争力可以加强,也可以衰弱。对一个企业来讲也是如此。今天你可以以技术取胜,明天可以以管理取胜,后天可以以规模取胜,再后来又可能以创新取胜。相对于A的竞争力,对B时就可能不管用。此时此地的竞争力,彼时彼地就可能不是优势。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孤立的去看待,一定要用相对的眼光、发展变化的眼光、思维去观察、思考、研究。

二、关于平衡

    一个系统要想稳定地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平衡。企业是一个系统,也需要平衡,尤其是责、权、利的平衡。这有两重意思:一是对于一个岗位来说,要注重责、权、利的对等,不能厚此薄彼。只有权和利,没有责任不行,只有责任,没有权利也不行;二是对于企业的参与者来讲,也要注意各方的责、权、利平衡。就拿利益分配来讲,只考虑所有者的利益,而忽略工作者的利益,企业就不会有忠诚的员工,也就不会有发展后劲,不会稳定,最终所有者的利益也不能保证。只注重员工的利益,所有者没有积累,也不会继续投资,企业同样没有后劲,不能稳定,最后员工的利益也不能保证。一个聪明的企业家,会权衡各方利益,保持平衡,一求得企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07:59:17 | 只看该作者

管理乱弹(十):管理之势

 

一、管理之势

    物理学里讲到能量转换,特别讲到动能和势能的转换。一个居高之物一旦跌落就会具有强大的动能。鬼谷子曾把“势”描述为“转圆石于万仞之上”。管理者在工作中也必须具有一种势,或叫权威。没有势,发号施令就不管用,就没有执行力。兵法中讲到要让士兵畏我而不畏敌,其实也是讲势。管理者有势(权威),就会说话算话,员工信服,乐于执行。势可以得,也可以失。管理者要善于谋势,善于积势,善于显势,善于用势,还要善于保势。

二、管理就像加电压

记得在中学物理里面讲到布朗运动,把花粉撒进水里,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离子呈不规则运动;在导体里的自由电子也是不规则运动。但是,把导体加上电压,电子(离子)就会定向运动。一个企业里的员工,如果不加管理,就会象自由电子(离子)一样自由运动,各行其是。管理就是让员工如加电压电子,必须定向运动,按指令办事。

9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07:58:59 | 只看该作者

管理乱弹(九):以人为本 以物为本

 

一、形而上学在市场经济中的表现

    在上世纪的大跃进年代,曾经有一句著名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这种思想被继承下来,表现为对市场的预期脱离实际。计算投资回报,不是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弄清市场容量和竞争分流情况,科学地预期收入,而是把一种假设,或者从别人的收入来推理。比如有人开牙科,事先假设每张牙科椅每月收入一万元,那么我就上十张牙科椅,每月可以收入十万元;或者张三有三张椅位,每月收入三万元,我上十张椅位,每月可以收入十万元,上十五张椅位,每月可以收入十五万元。依此类推,一百张椅位每月可以收入一百万元。这种观点如果正确,那么生产厂家可以把满大街都摆上椅位,岂不是特赚钱?

    我把这种不顾前提,脱离实际的市场行为称为“市场唯心主义”,希望渴望成功的人不要掉进这些陷阱。

二、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

在今天的管理界,以人为本是一句很时髦的话。然而,在许多企业里,在处理许多事情时,却看不到以人为本的迹象,比比皆是对人的忽视,对物的器重。我把这种现象叫作以物为本。君不见,很多人追求高档装修、高档设备、却不见生意兴隆,相反是门可罗雀。我们不反对物质为基础,但一味追求物质,忽视人的主导作用,失败在所难免。一个企业,不论你是那个行业,只要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其致胜因素是人不是物。经营也好,管理也好,服务也好,质量也好,信誉也好,等等等等,哪一点不是靠人?再好的机器设备,再好的装修,如果没有优秀的员工,就是废物。以人为本不应该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而要成为投资者、管理者灵魂深处的圣经。

8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07:58:34 | 只看该作者

管理乱弹(八):关于励士

 

一、企业管理的知己知彼

    不管有没有读过孙子兵法,相信很多人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都耳熟能详。两千多年来,不仅军事界对此推崇备至,各行各业都奉为圭臬。今天的企业界更坚信其为至理名言。

    那么在企业界什么是知己、什么是知彼?并不是人人都清楚。我认为,企业管理上的知己知彼,在不同情况下有其不同的指向。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来说,管理者知道自身(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知识结构、资历、职务、权限、威信、人缘等等),就是知己;知道管理对象(包括员工人数、年龄和知识结构、工龄、业务水平、家庭背景、文化基础、工种、岗位、能力、业绩、相互关系等等)就是知彼;这还不够,还要知道企业的相关情况,比如行业、规模、产权结构、制度体系、组织结构、责权利划分等等。当我们面对市场时,上述情况则变为知己的内容,这时的知彼,则变为如下几方面:1、消费者:数量、地域分布、行业(职业)、收入状况、消费倾向和习惯、社会地位、彼此关系;2、环境:政策、法律、文化、习俗、民风、社会发展阶段、民主进程、民族结构等;3、竞争者:数量、地域分布、实力、管理经营水平、规模、知名度和美誉度等。

    如果对这些弄不清楚,就谈不上真正的知己知彼,更不可能百战不殆。

二、关于励士

    《吴起兵法》里曾把励士作为专门一节讲解,吴起把从没有打过胜仗的人组织起来,经过训练,士兵斗志昂扬,在吴起带领下取得了胜利。本人1986年曾把别人挑剩下的一群人组织起来,经过训导,当年工作成绩突出,并获得奖励。大量的实践证明,员工的先进和落后是相对的、可以改变的,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把落后的员工变为先进的员工。同时,先进的员工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也会变落后。
7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07:58:19 | 只看该作者

管理乱弹(七):管理无公式

 

一、管理无公式

    管理有不少原则,这些原则是不可违背的。但管理没有公式,就像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方一样,没有哪一种管理模式或管理方法可以在所有企业通用。然而,现实中有不少人喜欢在企业管理中套公式,不是照搬别人经验,就是一种方法用到底,失败了不知道所以然。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此一时,彼一时”,管理决不能套用公式,不知变通,没有变通就没有发展,就不会成功。从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手段都要不断创新。至于变通幅度、变通环节、变通时间、变通周期则需要管理者的眼光和判断力。

二、初做管理三忌

初做管理者,由于实践经验少,判断力差,影响力小,很容易出现挫折,这些挫折对心理承受能力差者,将是很大打击。即使心里承受能力强也会留下阴影,对今后的工作不利。所以,初做管理者应有所忌。一忌好大喜功。有人一旦掌权,表现欲急剧膨胀,极力想做大事向人证明自己能力,不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自己能做了、做好的事情入手,积累经验。反而上来就啃硬骨头,结果力不从心,陷入泥潭,难以自拔。二忌仓促行事。有些初做管理者,不知道调查研究,收集信息,弄清事情来龙去脉,也不在思想上、方法上、资源上、程序上、组织上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对困难、风险和机会不认真进行估量,盲目行动,失败就难以避免。三忌刚柔失度。初入行者,太刚则容易遭嫉恨,不容易培养威信;太柔则无法立威,难以发号施令,执行力就差。刚柔相济的功夫要用心修炼。

6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07:58:03 | 只看该作者

管理乱弹(六):制度之“度”

 

一、制度之“度”

    有人想我提出购买我所在公司的制度范本和操作标准,在谈判中间说如果从正面弄不到,还可以私下搞到,甚至在网上可以找到各种范本。我说你可以找到一些看似规范的制度样本,但不会找到适合你的企业制度。

    企业和人一样,是有个性的,别人的制度你可以参考,但照搬就不行。同时,制度框架好搭,有效地量化特难,也就是“度”难掌握。没有准确量化的制度就没有可操作性,没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就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失效的制度不如没有。没有对企业各种情况的熟悉,就无法制定出准确有效地制度。企业管理者必须清楚企业的行业特征、规模大小、发展阶段、员工状况、市场环境等等了如指掌,或者有一个熟悉情况的管理班子,才可能把企业的制度制定的相对合理,便于操作。

    无度之制形同虚设,乱度之制让人无所适从,只有适度的制度才能发挥正面的有效作用。

二、制度与理念

    有不少企业的制度和理念脱节,要么互不相干,要么互相矛盾。甚至在其管理者的心里压根就不明白制度和理念的关系。

    理念是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制度的统帅,制度不能离开理念,应该围绕理念而制定。比如洛阳小白兔牙科的理念是“挑战服务极限,创造医学名牌”,而它的制度就是从这一理念展开,处处体现挑战服务极限这种进取精神和创造医学名牌的目标,要求工作人员努力做到尽善尽美。而制度是理念的行为体现,是理念的具体操作要求,小白兔的制度和操作标准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种、每一道环节都要覆盖。

管理者要自己明白理念和制度的关系,还要教育员工明白,这样制度的执行阻力会小,效率会高。

5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07:57:43 | 只看该作者

管理乱弹(五):管理学研究的缺陷

 

一、辐射半径与覆盖半径

    在市场营销学里,人们习惯把一个企业、一个品牌、一种产品的区域影响力用影响半径来表示。但常常把辐射半径和覆盖半径混淆。辐射半径指的是在半径内有消费者,而覆盖半径指的是半径内有较多数量的消费者,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区分两者是为了让我们对市场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二、管理学研究的缺陷

在现行的管理学教科书中,几乎都把大量篇幅放在管理学原理、发展历史、管理职能上,对管理客体的研究比重大,而对管理主体的研究分量太小。而对管理主体的研究又多偏重后天的培养方面,缺乏明确的人员筛选,即从没有说哪些人不适合做管理工作,哪些人有可塑性,哪些人比较适合做管理(先天条件好)。人更多的是偏才,个别人是通才(全才),管理者也是如此,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让不合适做管理的人来做管理是受罪,同时,适合做管理的人不让做是严重人力资源浪费。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