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基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局限而产生。 在多品种制造企业里,许多产品实际上是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这些被侵蚀掉的利润并非被其他产品所消耗,而是由不恰当的成本核算方法所致。传统成本核算是以数量为基础的,它隐含一个假设:产量成倍增加,所有投入的资源也会成倍增加。基于这种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产量关联基准分配,这种基准最常见的表现形态就是材料耗用额、直接工时、设备工时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企业的生产特点由大规模、单一品种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发展,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技术工艺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样使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生产的复杂化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使得管理作业增多,而直接的生产活动相对减少,这一切使得生产的间接费用急剧上升。 比如,70年代以前,间接费用仅占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在很多企业的间接费用已上升为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少量的人工费用为基础分配大量的制造费用,必然带来成本分配的偏差。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此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动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费用的分配应着眼于费用发生的原因,把费用的分配与导致这些费用产生的原因联系起来,按照费用发生的原因分配。 作业成本法把作业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单元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支持作业,其中单元层次作业是与产品的产量成正比的,批别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生产批数成正比,产品作业的成本与生产产品的品种数量成正比,支持作业与产品生产无直接关系。显然,不同层次的作业具有不同的成本动因。按照传统成本的处理方法,对批别作业和产品作业的成本按产品产量分配,这必然导致产品成本计算的扭曲;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下,这种扭曲尤为严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