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作业成本法

[复制链接] 0
回复
105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5-25 21:2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业成本
作业
成本计算法是基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局限而产生。
  在多品种
制造企业里,许多产品实际上是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这些被侵蚀掉的利润并非被其他产品所消耗,而是由不恰当的成本核算方法所致。传统成本核算是以数量为基础的,它隐含一个假设:产量成倍增加,所有投入的资源也会成倍增加。基于这种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产量关联基准分配,这种基准最常见的表现形态就是材料耗用额、直接工时、设备工时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企业的
生产特点由大规模、单一品种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发展,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技术工艺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样使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生产的复杂化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使得管理作业增多,而直接的生产活动相对减少,这一切使得生产的间接费用急剧上升。
  比如,70年代以前,间接费用仅占人工
成本的50%~60%,而现在很多企业的间接费用已上升为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少量的人工费用为基础分配大量的制造费用,必然带来成本分配的偏差。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此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作业
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动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费用的分配应着眼于费用发生的原因,把费用的分配与导致这些费用产生的原因联系起来,按照费用发生的原因分配。
  作业
成本法把作业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单元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支持作业,其中单元层次作业是与产品的产量成正比的,批别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生产批数成正比,产品作业的成本生产产品的品种数量成正比,支持作业与产品生产无直接关系。显然,不同层次的作业具有不同的成本动因。按照传统成本的处理方法,对批别作业和产品作业的成本按产品产量分配,这必然导致产品成本计算的扭曲;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下,这种扭曲尤为严重。
作业成本采用二阶段分配实现成本计算,即资源成本按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个作业,归集到作业的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各产品。资源就是各项费用,来自企业总分类账户;成本对象通常是各种产品;作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
  作业
成本与企业生产联系紧密,核算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企业实施作业成本的目的,其作业的认定是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后得出的,并结合生产过程确定成本动因,在生产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因此可以说作业成本法是按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定制的成本核算方法,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
  作业
成本的实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设定作业
成本法实施的目标、范围,组成实施小组
  (2)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收集相关信息
  (3)建立企业的作业
成本核算模型
  (4)选择/开发作业
成本实施工具系统
  (5)作业
成本运行
  (6)分析解释作业
成本运行结果
  (7)采取行动
  作业
成本法给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颇具成效的方法,被视为与当代管理会计相关的收获而受到普遍赞誉,作业成本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管理会计的核心。

http://51made.com/zzgl_show.asp?zid=5297&Address=12267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