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绩效数据管理 “可衡量才可管理,可管理才可实现”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逻辑依据;提到绩效管理,便无法回避如何设定指标、如何量化等问题。其中数据客观有效、支持绩效衡量是绩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而数据又是支撑绩效衡量与分析的基础。特别是在以BSC理论为指导的绩效体系建立之初,由于管理习惯以及量化管理意识等原因,绩效数据管理成为许多HR和直线管理者头痛的问题。下面将从绩效数据的作用、类别以及绩效数据来源分类、职责划分、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绩效数据的管理。 一、绩效数据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数据对于绩效管理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衡量和分析两个方面。业绩好坏需要指标衡量,而指标衡量需要数据作为基础,所谓数据说话、心中有数也就是这个道理。而业绩是否理想?影响业绩的主要是那些因素?哪些是正向的,哪些是负向的?要判断和分析这些问题同样需要绩效数据作为基础。 二、绩效数据的分类 (一)根据绩效数据运用的不同层次,绩效数据可划分为组织数据、流程数据、职位数据以及供应链数据。 1、组织数据—反映组织整体状况的相关数据,如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品牌价值、员工满意度等。组织数据用于概括组织整体状况,但由于结构的差别或侧重不同,数据口径和具体统计方法会有所差别,如员工流失率就能找出多达5种以上的算法,而适用情况和表达意图各不相同。 2、流程数据—流程数据用以表达流程效率的相关数据,通常习惯于从时间、质量、成本、风险四个方面来考虑。例如平均配送周期、平均生产周期、工作有效时间比例、破损率等数据。流程是组织运转的基本形态,对于组织绩效管理而言流程数据也是绩效数据中的核心所在。 3、职位数据—就是基于个体职位职责履行产生、记录的绩效相关数据,比如个人的出勤率、个人销售收入等。职位是组织构成和流程运行的最小组成单元,因此职位绩效数据也是最为基础的信息。其口径合理性、真实性等方面的管理效率决定了流程、组织数据的管理效率。 4、供应链数据----供应链绩效管理是较为前沿的理论,可以根据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PRTM提出的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界定供应链绩效数据: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成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现金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资产周转率。 以上四个层面数据体现整体与局部、相互支撑的关系,即职位数据的综合特征或最后环节支撑流程整体绩效特征数据,反映流程整体效率及特征;流程效率数据最终反映组织整体效率。而同一数据因不同背景和目的可能被归入不同的分类,不可偏持一己之见,如库存周转周期反映内部库存管理流程效率,同时也是构成供应链指标数据的数据。 (二)依据绩效指标的属性绩效数据同样可分为定量与定性、考核与监测数据 1、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即可以通过数字表达、用于统计和运算的绩效数据,比如员工人数、应收账款总额等。部分指标不能或因成本过高或没有必要量化管理,需要定性数据的支撑。如某项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简单从时间、成本或质量单一维度界定都可能不符合管理者的本意,所以需要综合评价。如员工满意度、品牌价值等实际也是对定性指标的定量化衡量。另外,绩效管理中除去需要数据“点”来衡量和分析绩效之外,还需要大量“面”的相关信息支撑,如市场环境、阶段销售政策等也可归入绩效数据范畴。 2、考核数据与监测数据 考核指标因其特性和管理分为考核指标与监测指标,相应绩效数据也有用于监测和考核的绩效数据。从本质意义上而言两者并没有差别,不过是人们因为不用于绩效考核往往忽视监测数据的管理。如同政府部门监测大气质量一样,常态下一般人不会去重视它,指标呈现异常才被人们关注,而常态下并不意味对市民生活不重要。 (三)在根据数据的复杂程度还可以区分单一数据与复合数据 单一与复合实际上是相对的概念,如某部门的员工流失率相对于企业整体流失率而言是单一数据,而相对于流失人数和基础员工总数又是复合数据。之所以强调单一与复合的概念,用意在于强调绩效管理中各责任主体应明确数据的复合程度,同时注意在对数据的处理和运算转化过程中因指标口径、使用目的不同而不同,避免对指标口径理解的偏差。比如某企业人力资源部向领导提供了本企业党员员工的比例,但因为该企业大部分员工都是党员,领导却需要企业非党员员工的比例。再如在不同背景下关注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和总体规模两个数据有不同的意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1 13:08: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