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目送飞鸿 于 2011-12-30 08:20 编辑
总经理组织有关企业老板和政府领导一起沟通产业发展问题时,因为要整理成一个给政府的报告,飞鸿让秦新参加并开始着手撰写。 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想法,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借鉴。飞鸿给秦新安排时,强调此材料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先把他们沟通的内容整理成会议记录,此时不需要任何加工,就是把大家谈的内容原原本本如实地记录下来。 第二个阶段,把如何撰写的思路整理成一个材料提纲,发给飞鸿并抄送总经理进行确认。 第三个阶段,按照确认的思路撰写,并最终成稿。 她在把会议记录整理出来后,不知是因为习惯问题还是因为其中插进其他工作的干扰,竟忘了提交提纲,直接给飞鸿发过来她完成的材料。以项目可行性报告的格式,从总论、企业概况、项目提出背景与建设必要性、项目效益分析、建设方案及创新运营模式、社会效益六个方面,洋洋洒洒写了七千多字。为了说明问题,还在其中插入了部分图片。 看到她如此认真,飞鸿实在是不忍心批评她,但话还是不得不说。于是与她沟通到: 项目可行性报告是下一步的事。也就是说,先要让政府知道是什么事,如果他们同意了,再提交可行性报告,以便他们开会讨论决策。你写了这么多内容,他此前对此事没有概念,是不会有耐心看的。之前和你说过要先把撰写思路写成一个提纲发给我们确认,为什么没有做?省却了这一步,看似工作效率高,其实是浪费了时间。你白写了这么多,都是在做无用功。 之后飞鸿给她讲了此材料撰写的思路,让她把沟通的内容进行确认。 她整理好后发给飞鸿,从项目介绍、项目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需要政府帮助、具体实施四个方面理出一个提纲。 飞鸿看后,对第二部分进行了指导,她完善后再次发信确认。飞鸿对不到位的地方再次指导。并告诉她:一定要把向他确认的内容同时抄送给总经理。因为此事是总经理思考出来的,我理解的不一定就完全到位。总经理看了我们之间的沟通,如果感到有问题,是会提出自己的意见的。 如此来回,经过三五次,总算是把提纲确定了下来。 之后她按此提纲进行了撰写。但在发信过来时,飞鸿看到她还是没有给总经理抄送,便问她为什么不发?她表示是第一稿材料,还很不完善,想等飞鸿看过修改后再抄送。 飞鸿告诉她:公司强调过程管理,所有工作过程是必须要透明的,而不能等到有了结果才透明。让她马上给总经理发信进行透明。 几乎就在同时,另一名员工也在这个问题上受到了飞鸿的批评。 事情很简单,要求也很明确,但为什么就是做不到。飞鸿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开放性不够。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大家都愿意把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尤其是领导,而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不足的方面。所以想提交的材料就是要差不多的,写得不行的时候不想让领导尤其是总经理看到,怕他会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对自己留下不好的印象。但作为领导,如同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一样,部属是什么能力和水平,其实是一目了然的。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只能是束缚自己成长的脚步。与其如此,还不如就干脆把自己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自己心理也坦然,领导也清楚你的问题和能力所在,要想帮助和提升也知道从何入手。所以,公司在文化中提到的“开放”,就是这个意思。 二是传统习惯使然。中国长期以来是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整个社会节奏运行缓慢。文章要反复修改才可见人,说话要再三斟酌才能出口。但进入信息社会,整个社会发展步伐突然加速,许多人一时还适应不过来。所以前段时间就有了对余秋雨的快文、对易中天的快语的批评指责之声,认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善,有诸多不严谨之处。在企业和公司内部也是一样,不少人遵循宁慢勿快,慢工出细活,质量第一。这不能说完全不对,但要看什么事和什么场合。譬如这种材料,从思想提出到最后成稿,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会有多人参与其中。原创的人,提炼的人,执笔的人、指导的人都是分开的。所以过程透明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其中,速度则更为重要。只有在大家不断反复沟通、磨合、互动、修改、完善的过程中,才能最终完成和实现。飞鸿经常参与此事,所看到的这类材料,许多时候完成的稿子,与当时的初衷都是有很大差异的。 三是自身习惯使然。一个人进入社会,第一份工作对其应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进入的是一个管理正规、效率很高的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公司,就会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作风。而如果进入的是一个没有章法、过于宽松、没有成长的公司,则对其影响是很不利的。秦新以前就职的单位是一个不大的广告公司,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到了飞鸿所在的公司,虽然她自己对公司十分认可,感觉也较好。但对公司诸如过程管理等工作方法的掌握,对以“开放“为代表的公司文化理解和运用,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方面依赖于公司环境的影响和薰陶,另一方面她自己也必须要下决心尽快地适应。否则工作不能令主管满意,工作也很难出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