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如何处理负面信息:转换、观察和接受
引导师林恩慈:
我个人觉得面对负面的信息时要去观察及接受它 ,这是我个人在这2年来的体会
上海-老李:恩慈老师与张德芬老师的观点一样 。
深圳-范小天:消息是不是负面要看大体和个体。
石家庄-刘军元:
圣严法师的一句话: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也是一种佛教的达观吧
昆山-苏平:观察和接受,跟转换的差别是什么呢?
深圳-范小天:转换的前提是你已经有了认知
上海-老李:
转换是急功近利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过,你总是转换,也会带来新的改变~就是恩慈老师说的观察,接受~或者我更愿意说觉察~
昆山-苏平:那如何解决根本问题呢 ?
上海-阿懒:用曾仕强的话说,化解问题。
引导师林恩慈:
转换是一种主观的意识, 而接受是了解事物当中的意识, 一旦了解和理解后我们就有更好的积极的对策了。
昆山-苏平:
哈哈,我的行动计划是:一个月内,每三天博文分享换框法的运用,希望养成习惯
上海-老李:
苏老师你会转换成功的!习惯养成了,你自然就能排除那些不好的东西奥~
要知道,好的意识和坏的意识是不能在同一时间存在的
所以,你想好的越多,负面的信念出现的就越少~
引导师林恩慈:
关于李老师的“要知道,好的意识和坏的意识是不能在同一时间存在的”
我认为是同时可以存在的,同时也可以同时做一个顺序排列。因为人在接触事物的第一个反映不是分别好坏,而是之后由感觉来分别好坏的
上海-老李:不是一个次序,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分歧
昆山-苏平:是否有可能:在我不断的转换中(如:持续一个月),会影响到认知模式
上海-老李:当然会!
深圳-范小天:转换越多,认知模式就会越复杂
昆山-苏平:表现在?
引导师林恩慈:
先是客观的感知再会进入情绪和感情。这时人才会分别好坏,后在思考进入诠释, 而有行动
深圳-范小天:
恩慈老师说的之后感觉,其实很多人都是第一印象和第一感觉来判断事物,事后才是来分析是否对?
昆山-苏平:也就是我们的反应是:从感性到理性?
引导师林恩慈:第一印象是来自我们看、听等外部的接受,然后在进入情感分析而形成印象
深圳-范小天:
呵呵,倾听是一种智慧,说话也是。和人说话更是,会倾听的人会说话,会说话的人不一定会倾听 。 第一印象是一种直观的感觉,有人感觉然后认知,分析,判断,理解
昆山-苏平:会倾听、善察觉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只要用心。
深圳-范小天:不一定,任何沟通必须注意沟通的对象以及对象的沟通方式和内容。有心的人不一定成功,而对某件事情偏执的狂热才会有成功的可能。人的成功有多种因素存在,但对事物的偏执程度决定了成功的可能性的大小
石家庄-刘军元:
什么样的人格类型都有可能成功。关键是能否认知自己,自我的人格类型、心智模式,然后去相应的采取对策,取长补短,趋利避害。周易讲,善易者不不,君子知晓规律的东西,可以善加运用。人的成就大小说到底是个概率问题。 但为什么能做大,这里面跟个人的认知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人贵有自知之明
深圳-范小天:人要是有自知之明的时候,往往失去前进的动力。比如光头富翁老王,他要是有自知之明,怎么可能做到那么大?
石家庄-刘军元:不一定。 有自知之明,然后才有内驱动力。光头老黄就是有些膨胀了,才落地牢狱之灾
上海-老李:自知之明不是妄自菲薄嘛
深圳-范小天:了解自己,是自知之明,找对可利用资源,是一种自我延伸
与MOT相关分享:
石家庄-刘军元:
当你全神贯注地听别人说话时,你不仅在听对方的话,而且也在体会谈话表达的情感----在倾听谈话的全部,而不是一部分。
----JD.克里希那穆提
老外把克里希那的话都用上啦,可见西方人对自我探索的关注。克里希那强调的是 观察和体会。多观察,每个人,大江大河大自然
深圳-范小天:观察/体会/领悟/体会
石家庄-刘军元:
表达是知识的职权,而倾听是智慧的特权。---奥利弗.文德尔.荷默斯
这同样是MOT里面的话。我是想为什么老外能搞出这样的课程,跟他们的思维模式,哲学的认知是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