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在别的论坛的,今天转过来,和大家探讨。 今天花了一整天读完了一本传说中的书,"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这本书仅仅二百五十多页,或许说是一本小册子更加合适。但是就是这样一本小册子,在个人励志和商业管理领域都享有盛誉,甚至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上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商业书籍,而它的作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也因此成为个人激励和企业管理的大师。
由于读得比较匆忙,没有能从书中看出很多精彩来,书中所介绍的7个习惯,即主动积极(BE PROACTIVE),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 FIRST),双赢思维(THINK WIN/WIN),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统合综效(SYNERGIZE)和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已经成为了现在个人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的老生常谈,很多更被写成了专著,这可能与这本书出版年限比较早有关(1990),15年前对于知识爆炸的今天来说实在已经太久远了。但是,当我们系统地重温这7个习惯的时候,还是能够有一些新的领悟的。
积极主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积极的心态,PROACTIVE可能是个生造词,用正常的说法应该是叫POSITIVE MIND,不用说,这种心态是一切成功的前提。没有积极的心态连效能都难以保证,遑论高效能。
以终为始开始让我理解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但是看完书以后才知道,其实是指的要树立长期的人生目标和行为准则,这种误解可能来源于不同文化,作者的意思可能是指人应该有一个始终如一的人生目标和行为准则,才能在纷繁的事务中把握前进的方向。
要事第一也就是余世维口中的“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也类似于现在管理界中常常强调的“目标导向”(Objectives-Oriented),即把时间分配给重要的事,而不是紧急的事。这一点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实行起来未必如此,需要巨大的定力和勇气。但是,书中提到的一个建议倒是可以试试的,就是不管每天被紧急的事情如何缠得无法脱身,也要抽一点时间来干自己重要的事情。
前三点是关于个人的,后三点则关于人群和组织。
第四点双赢思维也是现在的热门词语,我知道有本畅销书的名字就叫《双赢》。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人应该有富足心态,也就是认为世界上的资源足够让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发挥能量的空间,其他人的成功并不会降低你成功的可能性。因为这种原因,每个人都应该在事业上把对方看成自己的伙伴,与对方合作,而不是对抗。对抗让1+1=0,妥协让1+1=1 1/2,独立让1+1=2,而合作能让1+1>2,甚至等于一千一万。我不知道这种心态是否在美国能够行得通,但在中国,至少在官场上是很难的,中国的职场人际有点像麻将桌。一个人和了,另外三家都要赔银子,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护好自己的牌,即使自己不和,也不要让别人和。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在各个领域都落后于美国,希望双赢这个充满诱惑力的词语,能够从我们这一代开始。
第五点知彼解己也不太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比较容易理解的表达应该是“善于倾听和换位思考”,也就是说每个人在要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前,先应该真心实意地去倾听对方的表达,真心实意地了解对方的想法,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不至于曲解对方的意思或者引发对方的防卫心理,书中提到了我们在沟通时候常常陷入的四个误区:价值判断、追根究底、好为人师和想当然,这些都成为顺利而高效地交流的障碍。
第六点翻译有点文言化,其实翻译成白话就是两个字-“合作”,抑或现在几乎每个组织都在强调的“团队精神”(Teamwork),第六点其实是第四点和第五点的行动版本,在有了双赢思维作为思想基础和第五点知彼解己作为沟通准则后,合作以追求高效的组织行为也就是水到渠成了。合作中有一点很重要,也就是善于体察、学习和利用团队成员的智慧,而不是觉得自己是团队中最聪明的一员,没有谦虚的心态,上面三点都是枉然。
最后有一点是凌驾于其余六点习惯之上的,或者说是六点习惯的源泉和动力-不断更新,说的流行一点叫做与时俱进。书中指出,更新应该是四个方面的,即身体、心智、精神和社会情感。只有和谐地发展自己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够保证其余六点习惯的履行,也才能保持个人和组织的持续发展。
应该说,今天来看这本书,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但是在15年以前,柯维博士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如何完善个人和组织的7个秘诀,还将这7个秘诀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份功劳足以让其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林林总总的个人成功学和组织成功学中树立里程碑一般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