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把自己制造成更合乎标准的“舜”,王莽经历了一次失败(免去大司马职务)后,隐忍了近十年。十年后,他又行大义灭亲之举。他的儿子王宇反对他因政治见解断绝与皇帝的舅族卫氏的来往,还私下与平帝的舅舅之一卫宝保持通信联系,并教皇帝的生母卫后上书,请求到京师团圆。王莽力拒,儿子则与老师吴章串通起来,用鬼事来下王莽--指使人去王莽门上泼血,不幸事情败露。王莽毫不手软,下令把亲生儿子且是长子王宇投入监狱,让他服毒而死,把卫后一家也全杀了。那个可怜的老师也被处以腰斩。
不用说,这几个小爬虫级的内部的对手,就是在此十几年前压抑王莽的淳于长也不被他整死了吗?
淳于长何许人也?乃王莽的姑家表弟,其姨妈是汉元帝后、成帝的母亲太后王政君。依靠母族势力,淳于长很快爬过好几个台阶,升任卫尉之职。卫尉为九卿之一,掌握皇宫的禁卫。淳于长善于投机,在赵飞燕被立为皇后一事上,帮了表兄汉成弟大忙--在姨妈面前说赵飞燕的好话【注3】。淳于长得到成帝的宠信后,权势熏天,让后起之秀表弟王莽嫉恨得要死。
有趣的是,两人都是因为侍侯病人得的势。淳于长侍侯舅父王凤得信的。王凤见外甥比儿子还孝顺自己,决定给机会,利用自己的地位向太后和成帝吹风。淳于长果然好风凭借力,仕途上一帆风顺。王莽在尽心侍侯得病的伯父王根时,也是尽了比儿子还尽的孝,并且向王根派报每日政情。汇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
自己的表哥淳于长如何虚言为已废的许后谋求复位以诈钱财之事,并且还与许后的寡居姐姐通奸,云云。
其实,淳于长与许废后的姐姐通奸的目的并不在于性快乐,而是让她给废后代话,告诉她:淳于长正设法劝成帝立废后为“左皇后”。许废后的要求并不高,最初想立成婕妤就行了。在淳于长的刺激下,做起了“左皇后梦”,不惜把积蓄源源不断地送给淳于长。
王根听了侄子的汇报,决计处分外甥。此时的王根已大权在握,继哥哥王凤之后任大司马(三军总司令)。王根将情况向姐姐也就是太后汇报后,太后大怒,传话皇帝,处分淳于长。成帝无奈,免了表弟的官,让他去了封国【注4】。
但王莽的对手变成皇帝时,事情就不那么好办了,尽管皇帝已经是他的表侄哀帝刘欣了!更令人受不了的是,刘欣竟然想把皇位让给侍中【注5】董贤。
王莽忍过了哀帝的六年。
他越来越觉得面对的汉家皇帝不是那么回事儿了。不是理想中的尧,至少不是儒家经典中的尧。皇帝不想平白无故地把位子让给王莽,并且在他的脑子中,王莽根本不是舜,只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野心家,他只好一步步地让利:给你财富,给你荣耀,至于皇位还是不谈为好。
不交权,并不意味着不夺权。在所有的德性积累不管用后,王莽终于忍耐不住了:先是毒杀了皇帝,当上代皇帝(名为“摄皇帝”),经过短短的三年干脆代也不代了,废掉了孺子婴。随之问题也来了,王莽从社会道德形象的最高代表变成十恶不赦的篡位者。由于无形资产的丧失,也由于治能的低下,更由于民间野心家的兴起,他的王朝很快陷入混乱之中,以致于最后乱兵中被杀的下场。
《汉书·王莽传》评价(赞曰)王莽说(今译):
王莽这个人是以外戚身份起家的,他在他实际掌握国家权力以前,保持了绝对的低资态,从事政务十分尽力。这些作为,都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名誉。他达到了目的。王氏宗族称他孝敬长辈,老师和朋友推崇他为仁人。在他到达辅政的高位时,正值成帝、哀帝的衰败之际,他不畏艰难,勤于国事并以正直见称。这一切的一切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在家必闻、在国必闻”的行道,但是人们似乎忘了一句话:“色取仁而行违”。
王莽这个人实有不仁之心,又有邪才,便利用家族中四位叔辈的权力基础,趁汉家中道衰微而大肆行篡权盗国的勾当。促成王莽篡盗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皇太后的长寿,即皇太后出自王氏,成为王氏执政的基本依据。汉家依靠外戚,历来如此。依命理而言,这也是天时所致,不是人力所及的。
到了他终于篡位之后,情形就与以前大不同了。他所占据的位置,没有合法性根据,颠覆性局面比夏末、商末的桀、纣二君所面临的更严峻。但是,这家伙没有一丁点儿的反省能力,还以为自己是黄帝轩辕氏或虞舜的复出。
由于不自觉而狂妄起来,用尽自己的威风与诈力,暴虐地对待百姓,达到了穷凶极恶的程度。不仅使华夏大地受到了祸害,而且还使周边的异族国家即汉的 附属国受到了震荡。既便内外交困,他也不悔改,还认为自己的政策目标受到了严重阻碍,非得再推下去不行。
所以,国内的人民丧失了安居乐业的信心,一时间国内外怨恨并生。政治秩序也猝然崩溃,没人守城池,国家的命令体系也失灵了,到处是废弃的市镇,到处是人民掘盗坟墓的残迹。他的毒害不仅使生民受害,既使坟中白骨也不得安宁。自有史书记载以来,至我班固写书的今天,所有的乱臣贼子和无道德之人的恶劣行迹没有超过王莽的。秦王朝烧书以把言论控制为他家的私物,王莽呢,推行六艺为他理论的推行开路,两者尽管形式上不同,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所谓殊途同归,便是这种现象。同样,他们都经过短暂的暴烈之后,归于《易》上的断言:亢龙有悔。王莽的那一套,显示出他非命即不正的特点,就象岁之余分闰一样,总会被后来者驱除。
光武帝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兴起除灭了王莽恶劣与暴虐。
王莽身死功灭,他还没来得及反省检视自己的历史中毒状态。如果说他夺权的方法尚在可取之列,那么他掌权的技术就太差劲了。他顽固地以新政复古法,搞得人民无所适从。篡权自然遭到刘姓贵族的反对,而乱改田制(恢复了周朝的井田制)、币制,则扰民生怨。
《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中》说:“当时老百姓用惯了汉家的五铢钱,不习惯王莽的新钱。它有大小两种,不易换算,又多次变更版面与币值,私下里还用五珠钱。还有人造出舆论,说大钱很快要废除。王莽便发布命令:凡有身带旧汉五铢钱的、说大钱要废的,比照诽谤井田制予以治罪,流放到边远地区。一时间,农民办公助商人都失了业,国家税收受到影响。因为犯了用钱法律,人们变卖田地、住房、奴婢,从贵族、高官到一般百姓,被判罪的人不可胜数。”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王莽还在追寻着他的复古之梦,在历史中毒状态下加速度下滑,让十名高级官吏到各地向天下人颁布(宣讲)《符命》四十二篇。出行宣讲的人,也完全古装化,这些人好像从历史深处走来--“乘乾文车,驾坤六马,背负雉鸟之毛,服饰甚伟。”
要到这个程度就算了,扰民毕竟只是内政。要命的是,外交关系也受到了严重损害。宣讲《符命》文件的人到了匈奴,发给单于新印,印名不再叫“玺”了,而是叫“章”。单于一看其中苗头不对,想要还旧印,但宣讲官已把旧印给砸了。单于大怒。随后,先于单于受到新朝损害的句町(由王贬为侯)、西域(也被改王为侯),也背叛了与中国的传统关系。《汉书》给的他评价很到位:“颠覆之势险予桀纣,而莽晏然自以黄、虞复出也。”
一句话:至死他还以为自己是典帝,虞舜的复出!
又隔了一个王朝的同类人物曹操比较聪明,有皇帝的权威却不要皇帝的名号,还假惺惺地让县(辞封地),但就是不交军权。
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冬天是个多事的季节,而冬十二月也就是现今人们腊月更是个多事的月份。许多重大政治变故就发生在这个月里。原因大概是政治中心在北方的王朝征战、农桑的事都停了下来,集中议论朝政的事务是这个月。集中精力处理一年来积压的事情,梳理头绪、安排明年的计划。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曹操发布了一道命令式文告,称为《让县自明本志令》。此时曹操虽经赤壁之战大败,但元气未伤,已经固定地占有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也算坐拥半壁江山了。这时,明眼人也能看得出来,要恢东汉的统一局面已不太可能,三分天下之势基本定了下来了。于是,有人猜测: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曹操会取代汉献帝,正式称帝。
曹操为了表明自己无意篡汉的心迹,向天下发布了《让县自明本志令》,退回了三个县的封地。
在文告中,他说:
我当初看到天下混乱,就辞了官,在谯东五十里修建了好房子,打算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如此生活二十年,等天下清平了再出来做官。结果,由于国家形势比原先更坏,我就应召为典军校尉,为国家讨贼。当时最大的想法就是,死后墓碑上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操之墓”。后来,遇上董卓之乱,我就兴义兵讨伐他。打败黄中军之后,又进攻袁术,灭了袁绍。再后来,消灭了刘表,平定了天下。我现身为宰相,已位极人臣,已经超过了平生志向。假定国家没有我,不知道多少称帝称王。现在有人看到我的强盛,就猜我想代汉自立,真让我感到不安。我想把军队一下子交还国家,但又不现实。因为我一旦放弃了对军队的控制,不但子孙们要受害,对国家也会产生极大的不利。我绝不能图虚名受实害。现在我交还三个县的封地的二万户,只享受武平一万户的食邑,以此来减少对我的非议和责备。
曹操这篇文告写得很霸道。退不退封地已经不是实质问题了,因为他已经是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了。此后,他的行为更能说明这一点: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他把三个女儿进献给皇帝,都被封为贵人,皇帝成了自己的儿辈;第二年,曹操下令杀了伏皇后和伏氏与皇帝共生的两个儿子。
他的权力不受限制,也没人敢限制。在他的心目中,曹氏取代刘氏只是早晚之事,因此在孙权以书信向他称臣时,他恶狠狠地说:“孙权这小子是往火上架我呀!”他的老部下们说:“不对,这不往火上架你。代汉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没想到霸道而狡猾的曹操说:“如果我身上有天命,就让我做周文王吧!”言下之意,让儿子去取代汉室。这,或许是接受了王莽的教训吧!曹操的儿子按捺不住,逼汉献帝演了一出“禅位”的古装戏。
西汉王朝到灵帝一死,其实就无所谓汉刘天下了。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献帝经董卓之乱后又遭曹氏挟持,在谋除曹操未成后,终于自认了被摆布的命运。他应名统治的三十二年(实为三十一周年,公元189-220年),不过是当个玉玺看护人而已,至于需要往什么文件上盖印,就不想操心了。
世人皆知汉刘的终结不过是时日而已,连宗室的远支也都如此而论。所以,清苑乡侯刘若(职务为辅国将军)率一百二十名重要官员两次致信曹丕,希望他能正式取代汉祚,第二次信中写道:
“我们深知人心不可违的道理,也知道孔子说:‘周公其为不圣乎?以天下让。是天地日月轻去为物’--的道理。所以呢,周公之前的舜就聪明多了,不拜而受命。今火德气尽,神人同应……而陛下上负皇穹眷命之旨,中忘圣人达节之数,下孤人臣翘首之望……”
信中语气恳切又有批评之意,着实令曹丕感动,毕竟在信中上书人已用“陛下”这样的专用词来称谓他了!
经过反复的虚饰性的推让后,曹丕下定了决心(几乎无法掩饰自己的狂喜),于是有人把意见传给刘协、刘协很知趣,赶快与曹丕办理交接手续,在辞职仪式上,他郑重宣布:
“朕在位三十二年,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现在呢,汉家的气数已尽,魏家因屡树功勋,具备了接班的资格。天下大道理是:天下不是一姓的,应该是公器,所以唐尧不把位子传给儿子,故名插无穷。我很羡慕尧的聪明,今天我效法尧,把帝位禅让于魏王!”在讲完这番冠冕堂皇的话后,他走下了仪坛,顿时成了“在野党”,不过他很会自嘲:“今天我真地明白了,明白了尧舜之禅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刘协的辞职自然会在蜀国引起轩然大波,因为汉室的正统自己都辞了,还需要他刘备中兴什么呢?于是,蜀国制造了一个政治谣言,说汉献帝被曹丕害死了。利用这个政治谣言,蜀国群僚劝刘备也称帝。刘备下属的一位高级官马费诗不赞同刘备称帝,说:“大敌未除,自立为帝,不体面。”刘备很反感,就把他降了职,于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即位于成都武担山。
其实,当时(公元220年)刘协根本没有遇害,并且死在了曹丕之后,到魏明帝青龙二年才死。
汉献帝刘协还算明白,知道曹家实力无法控制,自己就全身而退吧!从他让位起,又过了十四年的太平日子,五十四时,寿终正寝。曹家也特别客气地以天子礼给他出了国葬……
一路推来,从益启的关系,到秦皇汉高,再到王莽曹丕,孔丘所赞美的那一套“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确实虚妄。三国以前,没有一件落入那个美好的模式;三国以后,八王之乱、杨广诬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赵宋二兄弟的烛影斧声、大明家靖难之乱、康雍传位迷团,等等,不再是与外姓之争,反而是自家内的血腥之变,尧禅舜继的幻觉湮灭了血泊尸堆里。就是到了蒋家王朝之争,也只是让严家淦过渡了一下,终把位子又传回了蒋氏家族。严家淦多少有点像《史记》上的益,终把位子还给了蒋经国这个当代的启。
谁不想把权力交给自己的亲人呢?尤其在中国文明中。林彪不可谓不聪明,韬光养晦十几年,一时复出,便不余遗力地培养自己的儿子。
今作古时,古亦今;古作今时,今亦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