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今经常对那个曾经有着“鲜血凝聚的革命友谊”近邻的穷兵黩武,感到荒唐而可笑。自己的百姓连粥都喝不上了,整个国家民不聊生、一贫如洗,但却总是虚拟出别人要对他进行武力入侵的幻觉。这些伎俩,作为过来人,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每当看到我们的这个可怜邻居的可笑表演,就不禁想起我们那段不堪回首的惨痛历史。
并非荒唐可笑,落后就要挨打。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中国清朝未期的百年屈辱史,就是历史的见证。中国建国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新,同样也担心势力强大者的侵略,否则就不会有抗美援朝(1951年到1953年)、抗美援越(1961年到1974年)、中印边境冲突(1962年)、对苏珍宝岛自卫战(1963年)……诸多的战争事件了。
中国安定的大局面,是从尼克松访华开始,从美国政府称霸全球战略的成功实施之后,中国政府随时准备战争的心态才逐步安定下来,然后才是邓小平总设计师的改革开放伟大举措的正式启动。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主白宫后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包括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7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通过请美国作家斯诺传话、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方式,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交换了意见,着重讨论了印支问题和台湾问题。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
………
失去黄金支撑的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开始快速贬值,金价更是飞涨。从1971年到1980年,金价从35美元暴涨24倍到850美元一盎司,世界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动荡。中东战争、石油危机、伊朗革命使国际石油价格从1973年每桶3美元暴涨10倍到1980年的32美元。 美元迫切需要新的信心支撑。 1974年,尼克松总统的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临危受命,他的首要目标就是迫使石油输出国接受以美元来结算石油交易。基辛格利用与沙特皇室成员的亲密关系,说服沙特政府采用美元作为唯一的结算货币,并把销售石油所取得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再回流到美国(the recycling of petrodollars)。基辛格还进一步要求沙特作为OPEC的主要成员国,说服其它国家继续使用美元结算石油交易。所有的国家都需要石油,只要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石油,就必须要用美元结算,美元成为所有国家必须拥有的外汇储备。在当今的世界上,70%的国际贸易都是用美元结算。任何对石油美元的挑战,都是对美国金融霸权的严重挑战。这也是美元至今依然是全球唯一霸主货币的原因之一。 基辛格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在上世纪70年代,全球的石油、粮食、货币,都在不同程度上为美国政府所控制垄断,从而使美国称霸世界至今(目前有些危危可及)。这也是当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何怀念追忆美国70年代盛景的原因。
均势外交: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均势”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从 16世纪欧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最早推行这种政策的是英国,16世纪初,英首席大臣沃尔西初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时,转而倾向法国。梅特涅和俾斯麦是 19世纪推行均势外交的代表人物。梅特涅是以强大的中欧为支柱,联合英国,团结普鲁士,对沙俄若即若离,其目标是建立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为孤立法国、防止两线作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均势外交只能用于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例如在1814年10月~1815年 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均势外交不是和平外交的同义语,大国为了谋求有利于己的均势,有时不惜诉诸武力;均势外交为大国的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2 8:02:2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