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房地产] [转帖]中小开发企业深陷拿地困局 制度障碍成众矢之的

[复制链接] 0
回复
57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8-30 10:4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任志强在向北京市市长作汇报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华远在去年(2006年)参加了十几次土地招拍挂,没有一次中标!光招拍挂缴纳保证金的利息就损失了7000多万,他说企业出价最高拿不下地,出价最低拿不着地,出价在中间不高不低还是中不了标。”上周,潘石屹(潘石屹博客,潘石屹新闻,潘石屹说吧)在博鳌论坛上又公开戳了任志强的痛处,引来台下开发商一片哄笑,但不论是台上的潘任两人还是台下的开发企业代表,大家都明白,任志强的迷茫只是目前拿地市场的一个典型注脚,中小企业如何拿地,如何生存已经是业内一个公开的问题。

  中小开发企业深陷拿地困局

  任志强认为土地招拍挂制度只有公开而没有公平公正则会出现问题,他把拿地戏称为吃饭:如果土地供应足够,大企业或者说国企的资金无法全部消化供应土地,则会让民营企业拿到土地,但如果土地供应不足,国企都吃不饱,怎么会分一口饭给民营企业吃?

  国企与民企、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土地之争由来已久,但近几年中小企业明显感觉到拿地压力,房子卖得不错的潘石屹也经常向媒体哭诉无地拿、拿地难,以今年备受关注的北京限价地土地市场为例,最终的结果是保利、住总、城开等国企与万科、富力等大型企业中标,众多参与土地战的中小企业成为配标的“分母”。

  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教授给出了一组数据:“在2005之前,从全国宗地出让情况看,大开发商拿地比例为10~15%,现在的一线城市,大开发商拿地的比例占到了50%以上,或者说大的地块主要为大开发商和外资企业所持有”。

  除拿地难之外,拿地贵也成为设给中小企业的一道无形的坎儿,钟伟给出的数据显示,深圳今年上半年成交土地楼面地价达到8800~8900元,杭州的楼面地价也超过了6000元,节节攀升的地价考量的不仅仅是购房人的承受能力。

  制度障碍成众矢之的

  钟伟分析说,土地招拍挂制度问题严重,既谈不上公开,更谈不开公平公正,这一制度把中小开发企业“挤出了局”。

  与钟伟观点相近,潘石屹在回答“未来中小企业的路怎么走”的问题时,一是表示应该“小心翼翼”,再就是援引了华远拿地的例子来论证招拍挂制度仍需更加公正透明,“有些问题不一定说腐败,最关键的是规范”,潘石屹称,“各个地方政府在执行招拍挂制度时,实施的本来不多,好不容易实施了还没有开一个好头,(一些不公平的招拍挂结果)让开发商失去了信心。”

  相比潘石屹的委婉表达,任大炮对招拍挂制度弊端的评论称得上“炮轰”,多次引起台下听众共鸣,以鼓掌相报。任志强回应文章开头潘石屹那段拿地难之说,直言制度缺陷推高房价:“如果拿一块地的价格成本是一个亿,也许看起来楼面地价是五千或者六千,但是大家有没有算过着后面的成本?比如我投了一百次标,最后只中了一次标,那么我其他99次投标的成本一定会搁在这一块地里,那很可能比拿到标这一块地的成本还多。我们应该计算一下,土地拿地成本之外的一些损耗是多少,这些损耗最后还是会转换到消费者的身上,这种制度成本一定是钟伟教授所说的--土地价格越来越高,最终让房价越来越高,土地成本推高了房价”。

  任志强以去年北京最热的广渠门地块为例,各大竞标企业为该地块缴纳巨额的储备金及保证金,关利息就损失了一个亿,而华远去年一年数十次参加土地招拍挂,有超过20亿的资金放在国土局的帐号里,最终没有拿下一块用地,这些拿地的成本最后都会记在开发项目的帐上。制度的缺陷最后造成开发企业和购房人均不满意的局面,但民众对房地产的不满最后都发泄到了开发企业身上。

  任志强认为,要改变制度缺陷可以向香港学习:香港企业买地只需出居银行担保,证明企业有购买土地的实力即可,制度成本大大降低。而钟伟更是直白的表示,土地制度不改革,房价无法下降。

  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分散、存在众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已是不争的事实,诚如香港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先生所言,接下来的5~10年,随着市场发展有大批企业会遭到淘汰。但如何给所有企业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这是政府应该肩负的责任。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