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虽不能自比吴下阿蒙一跃成才,但经过了这三日的培训,却也获益不少。培训中的点滴,触动起以前自己在项目中遇到的种种场景、当时是怎么做的、哪些做的受到了肯定、哪些遇到了问题、还有哪些一直也没有想明白……如此种种,一股脑的在脑袋里乱撞,而在培训中得到的指导,好像给这些杂乱的想法打开了一扇出口,一下子明朗起来。现在培训结束了,希望能留下点滴随感,与大家共飨。fficeffice" />
先说说我是怎么走到项目管理上来的吧。人们总说“规划”职业生涯,我不知道一起参加培训的其它同事是怎么“规划”到项目管理上的,但对于我,对职业生涯的选择,与其说是我规划它,倒不如说是它“规划”了我。两年多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意大利的都灵,参与公司对都灵冬奥会的项目支持工作。在这两年里,也让我从一名技术工程师转型到了项目管理上来。其实,在这次培训之前,我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项目管理的培训的,唯一接受的有关“项目”的指导,就是一位同事告诉我的项目QBT模型,这是我对项目最本质的理解。因此在项目中,我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本能在做。可我到底适合不适合做项目呢?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虽然做过项目,但从未分析过,也不确定自己究竟做的好不好,经过了这次培训,通过理论的分析还有情境模拟的测试,进一步从理论上给了自己信心和肯定,自己确实是“适合”做项目的。也许有人比较奇怪我为什么这么在意这个“适合”不适合呢?因为我很赞同“关注优势”原则,“适合”一项工作,表示你在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做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肯定更容易产生效益,也更容易将你提升到成功甚至卓越,也就是所说的“事半功倍”;反之,如果你没有利用优势,反而需要通过克服自己缺点去做事,只会是吃力不讨好。所以,这个“适合”与否非常重要。这次培训给我的第一大收获就是——我是在做适合自己的工作。
既然确定我是适合做项目的,那就得潜下心好好在项目管理上修炼一下。想通过培训能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管理风格、优点弱点;对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能找到一个解答;并将自己模糊的想法提升到一个理论上去理解分析。
说项目,少不了谈“沟通”,那么首先,就先说说对于沟通的自我分析。分析自己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确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的感觉,而分析结果会让人有“拨得云开见日明”的豁然之感。培训中我们有一个小游戏,叫“back-to-back FAX”。要求是两人一组,一人为发送方,另一位为接受方,双方背对背,只能通过声音沟通,发送方拿着一份“传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声音将这副“传真”传递给接收方,接收方要把它接收到的信息反馈在纸上。评判标准是比较发送的原始件和接收件,越接近越成功;而从差异就能发现自己沟通的主要问题。当游戏结束,所有的游戏结果满满的贴在白板上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纷纷争相发言,大家说了很多,有强调聆听的,我猜可能是个急性子,属于决断性管理风格的;有强调共同的语言沟通标准,推测可能是个偏感性的同事;……如此种种。这个游戏对我触动挺深的,那我犯的又是怎么样一个错误呢?——在游戏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原件是用白板笔画的,“传真件”是用细细的签字笔画的,游戏一开始就败了,败在没有确认“传真”的工具。猜出来了我的问题吗?——没错,我犯的错误就是自古伟人经常犯的“最简单的错误” (开个玩笑,我不是伟人,跟伟人凑点儿光。J)!不过这个确实是在实际中最让我懊恼的、且常犯的一个错误。为什么会犯这种最不应该犯的错误呢?先分析一下原因,在项目管理中,大都是一群智商较高、经验比较丰富的人进行项目管理,这些人最喜欢干什么?——答案就是:“攻关”!“难题”!接到一项工作,往往下意识的先去看最难的地方在哪里,关注最棘手的事情,结果反而容易忽略一些简单的问题。毫无疑问,解决难题是非常让人有成就感的,但是如果败在不起眼的小石子上,着实让人心有不甘。可不服气归不服气,事实摆在面前,那么怎样才能不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美味汤”的结局再现江湖呢?痛定思痛——只有稳下心态,踏踏实实,从每一个细节做起!
从另一个角度,这个游戏也形象的描述了沟通时传递信息的过程,这是一个从发送方预期的信息,经过编码(语言组织),到传输,可能其中还经过各种各样的干扰、过滤,再经过解码(理解),到达接受者,转化为接收的信息的沟通过程。通过这个生动形象的演示,让我对沟通过程有了切实的理解。以前在项目中,如果遇到别人反馈的结果和自己预期不同时,直接的反应就是先埋怨别人怎么没听明白自己说的话,现在通过了这个测试,让我明白,其实,影响结果和预期的差异并不一定是对方不对,可能问题出在别的地方,例如首先要考虑自己描述确实是清楚无二的,而且还要考虑环境、背景、个人利益不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了沟通的过程,今后在沟通中,自己就会从多方面考虑增强沟通的有效性,对遇到的问题,也能容易的找到根结所在,心态就会平和很多了。
下面再谈谈冲突,项目管理中最让人头疼的无异就是冲突了。下面,就谈谈我对冲突的一些理解。项目中肯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在冲突中,相比资源冲突和目标冲突,最难解决的就是“个性冲突”了。在这里,就针对这个“个性冲突”进行一些分析。个性冲突来自于对自身的威胁和挑战,从表现形式的程度,可以分为火山喷发型和海底暗潮型。诸如公开的挖苦、激烈的争吵属于前者;诸如互相躲避、不说话,拒绝传递信息、经常请假就属于后者。培训中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培训中个人冲突管理风格的自测中,大部分学员对待冲突的管理风格多多少少都偏重逃避型的,分析一下逃避的这些冲突,包括有意或者无意的逃避。有意的可以克服自己的去面对;对于无意的逃避,多是经过了“自我过滤”的海底暗潮型冲突,不激烈不明显就不认为是冲突,就当看不见了,可是当充分了解什么是冲突,了解到冲突不同的表现形式后,尤其对于海底暗潮型的冲突,就更应该多加注意它的存在,做到承认冲突,因为只有先承认了冲突才会去解决它,这是解决冲突的前提条件。冲突出现了,接着就来说说冲突的处理,也就是ARIA原则。个性冲突的解决需要经过对抗(Antagonism)、共鸣(Resonance)、创造(Invention)和行动(Action)四个阶段。后三个阶段一般比较容易理解,人们处理冲突中最容易忽略的就是第一阶段——“对抗。为什么容易忽略“对抗”呢?这可能和一些生活中的常识有关,对于冲突,人们经常说的解决就是“平息”,就像面对一场大火,人们本能的反应就是马上扑灭它,避免扩大,这就可能容易让人们在处理人的冲突上也借用日常的经验去做,直接进入第二阶段进行直接的“平息”。可是要理解到,个性冲突就是人的冲突,而人具有不同于物质的特性,处理原则上就需要有所不同。对待个性冲突,不仅不能马上“平息”,还要先“激化”,让大家进入对抗阶段,把冲突“Highlight”出来,“对抗阶段”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对抗”,挖掘出人心里的真实想法,进而才能从根本上真正的解决冲突。理解到了这一点,今后在遇到冲突时就要先分析属于哪种冲突,如果是个性冲突,也就是“人”的冲突,就记得一定先要 “对抗”,再解决。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领导处理下属的案例技巧,说当下属有怒气、怨气时,作为上级,不能企图直接拒绝或者马上熄灭下属的怒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听,让下属充分的把他的气愤、焦虑、不满完完全全的表达出来,然后再进行解决。这种处理方法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考虑到人的心理特点,只有当怨气完全发泄出来之后,才能真正平息当事人的怒火,当事人通过发泄心中隐藏的不满,也才可能真正的冷静下来,理性的处理事情,最后达到问题的真正解决;反之如果马上压制对方的情绪,很可能这种不满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像火山一样貌似压抑,其实依旧存在并活跃。对于这个现象,如果换一个角度,用这次培训中学到的个性冲突解决方法再去分析,正是应了“对抗”的意思,一个现象两种分析,殊路同归,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冲突更系统深刻的学习,也让我在项目中的心态更加成熟,因为以前只是看到冲突的表象,而现在,看到的是冲突隐含的东西,一件事情,可能隐含了资源冲突、目标冲突和个性冲突,多种并存,看到了冲突的本质,对号入座,一一解决,感觉确实好多了,不像以前遇到冲突,着急上火吵架生气还“老虎吃天、无处下爪”。
这次培训收获不少,就先分享这些和大家共同探讨,希望对各位也有所帮助,让我们能更好的处理工作。 能够“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确实是一件令人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