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话题,大家也许会认为这是一个HR问题,而我想从业务流程的角度来分析“德”与“能”,从业务流程的角度来谈企业用人规则。 一家公司的老板这样形容他跟员工的关系:老板就像司机,既是目标和路线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他不仅要看清车上的各种仪器,了解车子本身的各种状况,还要看清道路和方向,了解路况以及交通状况,了解各种交通法规,看清红绿灯,还要为车子本身及全车人的生命安全捏一把汗。员工就像是乘客,一上车就找个位子舒舒服服地坐下,有时还要抱怨车子不太好,路也不太平直,有点颠簸,甚至还吵着要听音乐。 这个形容很贴切,处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老板觉得员工没有责任心,效率差。员工觉得公司问题多,工作氛围不好。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员工“德”有问题还是“能”有问题?是员工们都负能量,进公司来混日子?还是员工能力达不到公司要求,所以老板要事事亲力亲为?从老总的角度看,往往是HR的问题。在和许多客户老总和HR的接触中,老总找我们谈的是如何培养和留住核心人才,提升干部管理水平;HR找我们谈的是如何识别员工能力,如何评估员是否胜任,如何激励员工。希望能通过HR的工作让员工们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希望每一个员工都是德才兼备;可事实上,德才兼备只能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 关于“德”与“能”一直是HR领域的一个争议话题。改革开放初期“管他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企业用人基本先考虑“能”;而后逐渐从“能”第一转向“德”第一,认为能力是可培养的,德是人的本质不易改变,如果德不好,能力越强对企业的破坏越大。在媒体上也经常能看到一些名企老总“哪怕无人可用,也要清除负能量的员工”之类的观点。 我不反对清除负能量,但我有一个疑问:负能量的员工是如何产生的?天生负能量?所谓品德不好的员工天生就品德不好?从业务流程的角度来看,负能量也好,“品德不好”也好,这些员工都是企业自身制造出来的。因此,要清除负能量首先要清除产生负能量的机制,也就是要改变企业的业务流程。用企业中最为诟病的一个职位“采购”来分析。采购员利用职务便利收取供应商回扣是每一个老板的心病。收回扣的采购员一定是负能量,需要清除。可是,采购员为什么会收回扣,为什么能收到回扣?这一根源不解决,那么采购员这个职位就一直会是企业的负能量。因此,“清除负能量的员工”只是“治标”,“治本”还得从业务流程入手,通过流程将采购所有可能产生负能量的环节进行约束和控制。 关于“能”,每一个公司都期望“拿来主义”,期望从别的公司挖墙角来解决员工能力问题。现实很残酷,老总很痛苦,高成本挖来的能人“水土不服”现象比比皆是,其他企业的“人才”换一个公司就成了“废才”。其实,原因很简单,老总或HR往往只看到“人才”在别人公司的辉煌业绩,却没有关注自身与“人才”所在公司的差异,比如,规模、文化、团队、流程、平台等等。与“江南为橘,江北为枳” 是同一道理。因此,解决“能”的问题根本还是要从业务流程入手。当你将公司的业务流程梳理清楚后,就能清楚地看到各个岗位上需要什么能力的人;而这时,HR不管是从外部招聘也好,内部培养也好,都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方向。 关于用人德与能方面还有一个争议:“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表现领导的胸怀和魄力,也表示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个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不可取。“用人不疑”表面是信任,实际上是给下属挖坑。人性都有善恶两面,就如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律约束,只是依靠信任大家不会犯罪将会是一个什么后果?而如果“疑人不用”,那么这个公司只能是一人公司。因此,用人不能不疑,但不是基于X理论去怀疑员工的本质,而是用业务流程用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疑人不能不用”,对于公司来说,每一个新人都是“凝人”,入职之初他的品行、能力只代表过去,而人是可变的,品行可以由坏变好,也可以由好变坏;能力可以由弱变强,也可以由强变弱。一切都取决于你公司的现状和未来。而一个好的业务流程系统,一定具有持续优化和提升的自我造血功能,它能代表公司对员工提出职业行为规范要求,也能指引员工能力成长方向。 今天的议题是不是一个伪命题,讲到最后会发现用人从“德”与“能”的争议转化成“流程是王道”。 观点皆为原创
欢迎交流 微信号:cgphs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