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十五中一位高一历史老师备课时,觉得人教社2008年再版的《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里白纸黑字印上的“1660年,他们同意流亡海外的詹姆士一世之子带领保王分子返回伦敦,登上王位,称为查理二世”似乎“不对劲”,一查,果然如此,“查理二世”为“查理一世”之子,并非“詹姆士一世”之子。
教材,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其引导性都是无可替代的。然而,很长时间内,我们只是强调教师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强调教师不应该误人子弟,而对教材的规范与准确,似乎有些“失声”。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出版社尤其是教育类出版社的信任。千百年来,“白纸黑字”的概念,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书本,对我们的影响是多么深远,更何况是教材呢?教材,尤其是供低年级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它们对孩子的影响,极有可能因为“先入为主”而根深蒂固。所以,教材的失误,绝对不能够只是当作字词句的失误,而必须上升到教育发展与文化建设的高度。
教材的规范与准确,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的教材竟然失误频频呢?资深出版人、辞书编纂专家周明鑑,一语道破了天机。周明鑑指出,在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的影响下,“目前教材出版也很着急,编书和出书的速度都太快。出版社每年对出版图书有品种数量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编辑的发稿定额是一年几十万字,现在要求一年发几百万字,有的人甚至可以发到上千万字,并因此受到奖励。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教材出版周期短,专家审校环节也相应较短或者缺失,质量难以保证”。我们常说忙中出错,如此加班加点,自然导致“只顾数量而不求质量”的后果。除此之外,教材出版的“各自为政”,也应该是导致教材失误频频出现的另一个原因。若干年前,全国的中小学教材都是统一的。这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不过,也能够得到更多的监督,现在呢,甚至同一个省份中,也出现不同版本的教材。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你不管我,我也不管你,大家只想着以教材谋钱财。
市场经济对教育发展,必然产生影响,不过,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毕竟不是“蛋糕”,更不是“唐僧肉”。教材的频频失误,是直接地误人子弟。因此,加大对教材出版的监管,已经是燃眉之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果连我们的课堂之本都是失误频频,我们的“教育为本”,又从何谈起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