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裁员,一个不管是企业还是员工都惟恐避之不及的话题。在面对裁员问题上,HR应该怎样妥善解决呢?
沐易:看到这个问题,我突然想起了两个名词:“刽子手”和“坏人”,因为在一些人眼中就是如此看待Hr,这种称呼实在是让人苦笑不得。对于这个问题,Hr的职业态度问题,其实我在《Hr,实战博弈之忠诚篇》中谈到过:
笔者认为关于忠诚的对象可以用以下的原则进行限定:
1.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2.维护在职公司的整体利益;
3.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
其实Hr在处理裁员问题的时候,同时要做到两件事情:第一是忠诚于企业,第二是忠诚于职业。不过有时候这真的很为难,忠诚于企业,怎么才算是忠诚于企业?并不是所有的决策都要去盲从,而是要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和判断是非,或许一些决策是错误的,那么就需要HR去说服决策者,更正一些不妥当的做法,或许问题还有别的解决方式,因为有些问题是员工在为本身不应担当的责任来负责,问题不是出在裁员对象上,而是出在管理者和企业本身上。HR要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扮演残忍的“刽子手”的角色。
假如真的有必要进行裁员,那么就尽可能帮助企业排除由于裁员造成的劳动争议等这样后遗症,同时也要做好离职面谈,给即将离开的员工做好一些职业建议,在给予个人心理辅导和安慰的同时,也给企业挽回一些可能的潜在威胁,因为裁员经常会导致劳资关系的紧张,甚至是对立,这才是最麻烦的事情,如果根据法律程序走也远远不够,还需要一些人出面去和员工做沟通,通常这项工作会落实到Hr身上。
主持人:可以说HR是一个中间桥梁,在员工与企业之间充当协调的角色。有人说“总裁是HR的第一客户”,你怎么看?在和老板的沟通中有什么经验能和我们分享吗?
沐易:我同样这种观点,其实Hr首先要承认现实,因为有时候Hr也不能成为某项政策和决策的直接推动者,而且Hr部门也只是职能参谋部门,甚者有些事情如果Hr直接出面还有越俎代庖之嫌,明确自身的定位和位置,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对策才是明智的选择。
Hr部门或许也有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的工作人员,但是Hr政策涉及面广,影响度深,而且自身的一些主张即使再正确,也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去推广和落实,而只凭着单个部门的努力,实行起来会很苦难,也很吃力。因此Hr需要学会借力和借势,争取更大的力量,争取更大的臂助,通过“四两拨千斤”去实现自身的意图。
但是在寻求外力的过程中,也要经过认真分析,发现关键的力量,发现关键的个人,作为公司的决策者,总裁(总经理)一直是扮演了关键且核心的角色,作为企业资源的最高调配者和管理者,他们也一直是企业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态度和取舍一直是最关键的,而说服总裁,通过总裁,HR的一些工作事务才能顺利开展。
至于经验分享,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对要解决的问题有清醒的考虑,并且已经提出了认真且全面的考虑,因为目前的情况是请总裁去帮助落实和执行,而不是向总裁寻找答案。首先有了详细、明晰的解决措施和行动方案以后再去找关键人士,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总裁(总经理)不会拿一个不成熟、不明确的方案来进行一次决策冒险,所谓谋定后动正是如此。至于沟通技巧,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但是诚实和忠诚胜过一切。同时我也要分享一下个人心得,即使是总裁或者总经理,如果方法得当,同样可以成为你的有效资源和优质资源。
主持人:是的,HR能够有效的实施工作,要得益于总裁的支持与落实。从高端人才招聘方面,您认为与猎头的最大不同在哪里?对于从业者的要求是否相同?如不同,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沐易:高端人才一般不找工作,通常都是工作找他。其实一些不同之处在标准书籍上也有讲过,至于这个最大不同,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1.猎头是一项生意,是一种市场操作和经济利益驱动,既然如此就必须对“商品”进行专业包装,来引起客户瞩目;
2.猎头的实力在一方面取决于数据库和资料库,因此不论在职与否,都在选择范围内,同时也扮演了一个职业掮客的角色;
3.猎头的效率较高,但是同时花费也比较高,但是猎取对象是否真正适合企业,猎头这方面的缺陷就很明显了;
4.猎头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合同契约行为,而高端人才招聘更多的是属于一种职务行为。
对从业者的要求,其实还是有所不同的:
1.其实猎头所要求的人脉比做高端人才招聘更重要,因为猎头是纯粹的市场行为,因此“客源”很重要,而“资源”也很重要;
2.猎头的工作就是进行高端人才“营销”,营销能力如何决定了猎头工作是否顺利、是否成功,有时候包装比品质显得更重要,因此对于营销能力提出了要求。
第二个问题可以参照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主持人:猎头对高端人才的包装营销,千里马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伯乐。那么,在HR的职业生涯曲线上,您觉得大约是什么样子?40岁以后应如何发展?为什么公司CEO鲜有HR出身的人呢?
沐易:我个人认为Hr的职业生涯曲线取决于个人的规划,当然重点是个人的意愿和取舍。我也听到一些朋友放弃了原有Hr较高的职位而从事了其他的职业,在当今这个大环境下,做Hr好像在公司或企业内很受尊重,但是对于有着不同和综合需求的个人而言,这一方面根本满足不了众多的需求。我个人也和同行朋友交流过,虽然这些人也有很多抱怨和牢骚,但是心理并不打算改变目前的职业,还是想继续从事现今的职业,至于职业发展,也就是向上发展。也有的一些朋友改变了曾经的职业,从事到那些可以获取不菲报酬的职业中。成功是什么?在我看来,成功就是向着自己目标越走越近,只要个人认为成功了,其实也就是个人认为发展了。
对于40岁以后怎么发展,说实话,我自己也刚到30岁,都说人到中年会遭遇到中年危机,我个人不自觉的规划就是,平时多积累,但不仅限于Hr方面。比如我正在从事的营销考核工作,就可以深度参与营销工作,甚至还对专业连锁和品牌代理方面提出自己的策略和看法,甚至还可以建议营销部在某一些方面进行适当的简化和深化。在不同的企业中都有机会学习到一些不同的东西,关键是自身的参与度怎样。我目前任职公司一位同事的QQ签名是“厚积薄发”,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
为什么CEO中鲜有Hr出身?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待,有一些同行将这个职业做专了、做精了,虽然在点上很有突破,但是在面上却很狭窄,影响了自己的扩展面,也因此影响了自己的视角和能力区域。而且如果不能抓住企业或公司的核心业务流程,没有为核心业务流程带来突破和价值,Hr也永远只能是Hr,但是Hr也只能是Hr。就如同专业化陷阱一样,在综合平衡和把握大局能力方面具有缺陷,这样也导致了Hr职业发展道路的狭窄。首先不是什么外部约束和阻碍的问题,关键是在于自身已经将自己放在了一个点上了,从而不能从面上展开。其实优秀的Hr还应该对其他部门工作和核心业务流程有深度了解,不然也不能做好Hr这项职业,因为还是那个《功夫在诗外》的问题。
主持人:其实,说通了就是,优秀的HR要有所突破,要扩展自己的视角和能力区域,抓住其他部门以及核心业务流程。走上HR之路,是自己的选择还是被选择的成分更大些呢?其间有没有过彷徨犹豫、或是有没有过挫折、有没有过后悔呢?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呢?
沐易:说起来走上这条道路,一开始是被被选择,接着是可以选择,最后又是自主选择。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有所不同,我曾经在几个不同的职位上有过任职经历,其中Hr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我目前所做的工作,虽然还是属于Hr,但是属于营销的成分也很大,因为这是公司要求和公司定位。
和同行们一样,我从事这个职业中间也有很多复杂的感觉,可以倾诉的,只能自己承受的,然而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磨练,都是自己成长道路上必须的考验。其实一些事情过后就真的不算什么,关键在于对这些曾经给你带来各种滋味的经历有什么样的总结,而自己又在其中收获了什么,不要总是“大意失荆州”,总是犯着相同的错误,这样也只能说明自己的反省能力和调适能力太差了,还真的不适应这份工作,或许也就是职业素质的一种缺陷吧。
至于那些心得体会,其实我正在栖息谷上面发出的《Hr,实战博弈系列》就是这些心得体会中的一部分,其中的一些收获,包括成功和失败的总结,甚至是一些战略思考都涵盖在其中了。其实还有一些思路还没有发出来和写出来,正在平常的工作中积累和积蓄,也正在酝酿另外一个大系列,至于提纲和思路已经进行到一半,另外一半还在继续思考中,到时候会发出与各位朋友见面,欢迎各位朋友积极参与讨论。
主持人:每一份职业的过程都会经历成功也会经历失败,从失败中总结吸取经验,为走向下一步做好准备。绩效考核是HR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HR如何对内部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因为没有具体可量化的指标?类似的指标是否能清晰的分解到季度、月度、周并最终分解到天,这种分解是否可行、有效?
沐易: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取决于工作的性质,至于是否可具体量化,也取决于该项工作过程和结果的情况,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比如说我们要求服务人员在三米以外就会对客人发出微笑,这个三米是不是一个具体的可量化指标?而且微笑的时候要漏出几颗牙齿,这又是不是一个具体的可量化指?但是微笑本身又是属于一种状态,属于定性指标,将定性指标中的一些内容和细节进行定量处理,这也是一个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的过程。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觉得还是取决于工作的性质,也完全可以参照上面一段的第一句话,具体怎么处理,需要更详细的工作信息。不过在这里需要说明目标管理本身就是给人一种约束,给了有关人员一种框架,在给予激励和催促的同时,也给了一些限制和妨碍。具体这种层层落实、层层分解的目标管理到底功效如何,需要每个人去感受和发现。
主持人:现在经常听见不少应届毕业生抱怨找好工作不容易,还同时对向自己伸出橄榄枝的公司挑三拣四,请问作为一位过来人,您有没什么好的建议?从专业角度来说,什么样的简历能更受企业人力资源的青睐呢?
沐易:其实我也招聘面试过很多应届毕业生,其中不乏有很优秀的。也曾经与一些近几年来的毕业生聊天沟通,他们本身认为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如以前的毕业生,事实上从1998年开始,大专院校开始扩招,而就业市场上也从此多了很多2002及以后的毕业生。当然我是2001届毕业生,好像还可以对这些问题说三道四,但是作为一个80后的管理人员,其实也是一些流行话题的研究对象。
很多毕业生在薪酬待遇以及休息休假问题上太过执着,因此对于一些公司可以提供的机会和帮助并不在意,我也曾经怀着同理心去帮助这些毕业生,但是同样由于薪酬待遇问题和休息休假问题而让这些毕业生不稳定,虽然公司在一些方面确实还有待改善。但是完全符合毕业生要求和期望的完美的公司和岗位又有多少呢?对于毕业生而言,能够被选取的概率又是多少呢?因此毕业生绝对不要好高骛远,而是应该认清实际,不然连续的蹉跎和挫折会打击一个毕业生的自信心,甚至还会今后的发展道路带来不好的影响。
我也向目前还任职的毕业生建议过,你们刚从学校毕业出来,能够在第一个公司做上两年已经相当不错,至少也要做满一年,不然今后可能跳槽的情况会频繁发生,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就业心态,而且对自己的工作积累和职业心态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一些人听得进去,一些人选择了离开。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还真的有些为这些毕业生担忧。我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给这些刚从象牙塔出来的毕业生们,至于他们是否认真对待,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选择,我只能祝福这些毕业生工作顺利。
有一些毕业生在校期间学校也会跟他们说过,刚毕业最关键的是工作经验,而不是其他,一些毕业生也可能会在口头上这样说,但是实际上行为却可能大相径庭。因为现实的诱惑毕竟是存在的,很少人有这个耐心去等待、去积累,总之一些人的心态还是比较浮躁。我在这里做一下换位思考:估计大专院校也为这些毕业生就业问题很头疼吧?
对于简历问题,我倒是不怎么关注,因为很多包装都如出一辙,能够创新的很少。回想当年我毕业的时候,给自己做求职简历,给自己在推荐信前面,封面后面加了一个《与君书》,这个文案我保存至今。后来看到一些简历上也这样做了,但是在01年的时候还真没有看到哪些简历模板上这样做,或许我首先在这方面做了创新,当时应聘的时候,面试官还有些疑惑地问我,是不是我做的?
更重要的是稳定,只要是来求职的毕业生,只要条件尚可且还愿意来工作的我都会力争留下。大浪淘沙,即使一个毕业生再优秀,如果留不在公司,一切也无从谈起。而是否适合公司,就看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接受程度、领悟能力和工作表现了。简历我只会扫视一眼,而实务表现才是真正的再面试。
主持人: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先就业后择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后积累经验再从自己的职业兴趣规划出发。家人林帆提到现在职场上充满了80S,同时90S也可以初涉职场。我在招聘时也遇到几个90S,昨天就见到一个92年的。对90S,我总觉得他们太小,再加上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担心他们跳槽的概率会很高。您觉得呢?
沐易:其实林帆兄提出的问题我在招聘的时候也有遇到过,跳槽率高并不是90s的专利,当然相对于其他年代的人,90s似乎更容易跳槽。但是首先要分析跳槽的成因是什么?所有现象的背后都必有其原因:企业是不是对于这些人员少了一些关爱和关注,而管理者是不是对这些人员多了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并在行为上不经意地表现了出来。
诚然90s更加趋向于自我,而责任意识变得淡薄,而同时也意味着这些人对于自身感受以外的东西不像其他人那么在意了。其实这也不是全部。在我任职的企业中也有一些90s比较稳定,当然这些人稳定也是有一些原因的:
1.来自同一地方的员工较多,听到乡音,感受到乡情,不会有漂泊的感觉,当然以本地员工尤甚;
2.家庭经济压力比较大,家人要求其努力和认真地工作,并会监督这些人的工作状况;
3.员工在任职过程中感受到工作环境较为宽放和少一些压抑,这固然与个人感受有关,但也与管理风格和企业亚文化有关;
因此我建议,对于这些人的稳定安排不仅要关注这些人本身,而且也要关注这些人身边的那些人,因为不仅有自身的因素造成了跳槽,也有周围的人的缘故造成了跳槽。如果和这些身边的人做好沟通工作,那么在员工稳定上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身边人也会关注90s的行为动向,其实这一切还是那个统一战线的问题。
90s的问题是社会性的问题,而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恰恰是当前社会价值观和思想风潮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他们身上体现出了浓厚的时代特征,这并不是他们本身的错误。其实反过来看,这些90s是不是也会觉得其他年代的人有些老态呢?他们羡慕这些人的成就和薪酬,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努力,好像是显得浮躁了一些,责任意识确实淡漠了一些,其实也是独特社会背景下的产物。80s和90s既不像一些人说得那样“脑残”,也不会成为垮掉的一代,这也仅仅是时代的一种延续和过度,反映了一种时局,但是每一代人还会继续传承下去。虽然要有必要的危机和忧患意识,但是更要给予他们的是足够的关注,而不仅仅是批评。
主持人:恩,是的,作为一名80后感谢您对我们的理解,其实并不是每一个的80后90后都是那样的,他们代表的只是个别,相信经过时间与社会的洗涮,每个人都会散发出自己独特的魅力。也感谢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精辟见解,也希望您的新书能够早日出版,让我们了解更多您的经验与智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5 15:20: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