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原创]大秦帝国系列讨论之六:读大秦帝国“商鞅为何会死?“

[复制链接] 50
回复
2078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2-21 17:3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某妞的强烈建议下,周末两天, 蜗居看《大秦帝国》 , 于昨晚接近凌点的时刻读完第一部,秦孝公死了,惠文王即位, 在以长公子和老太师为首没落的贵族煽动下, 商鞅死了,并被处于车刑。

   两眼辛酸泪,商变法已卓有成效,深入民心,但其变法者却身受极刑,新王明确表态支持新法并将一直走下去,其身死却新法常留,简直是匪夷所思的。。。

   愤怒:商为何会死?

   拙见其一,惠公心胸不够宽大,他畏惧他,有他在,他自己没有位置,未成年时就已离宫,突然回来即为,他孤独无助,而幼年时便在伯父家长大,他习惯性地也更愿意依赖长公子,而长公子的私恨,力主是要商死的,惠公错把对长公子的家私和国家搞混了。

   其二,一朝天子一朝臣,惠公即位,前有孝公和商鞅合力变法成就,今孝公仙去已成千古美谈,他要超越他们又是何其难?或许在他登基的夜晚,便开始想着,起初,他也许是想让没落的权贵们出来平衡下他的势力,不料后面的情形超出他的预料,超出他的控制范围,他本意并非要他死,骑虎难下,反倒受权贵们所要挟, 迫不得以,他成了权贵们的棋子。


   其三,秦孝公与商二人合为一体,孝公死了,新君又畏惧于他,没有了最高权力领导的坚强后盾,他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为了国家,为了变法能够持续,他想到了用自己的死去化解老世族的仇恨;也为了自己的成名,他选择了这一悲壮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抛砖引玉?。。。。

  

 

第一帖:男人的

关于《大秦帝国》系列感想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95902-1.html

 

第二帖: 林帆

《大秦帝国》之秦孝公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194144-0.html

 

第三帖:会飞的猫

大秦帝国的兴衰与政治智慧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05679-1.html

 

第四帖:Sureyaer

 看《大秦帝国》和企业变革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26845-1.html

 

第五帖:学花飘过

大秦智慧智谋库---向秦军学习管理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34382-1.html

 

第六帖:他山之石

读《大秦帝国》商鞅为何会要死?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40037-1.html

 

第七帖:他山之石

由商鞅之死到职业经理人的出路?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43411-1.html

 


第八帖:阿懒

批判商君著《商君书》:古书并非都是好东西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43880-1.html

 

第九帖:brainman

大秦帝国之魏武卒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43910-1.html#1520232

 

BOYU: 大秦帝国电子书下载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13409-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9 10:02:49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7:42:07 | 只看该作者

阿懒的话:

应该这样说,人才都是老板的工具。
商鞅变法,已经树立好了秦国的治理结构,未来不需要商鞅,秦国也可以很好发展下去。
而商鞅推行的法,侵害了很多权贵的利益。秦孝公可以镇住他们,而惠公新立,他要在商鞅和权贵之前做出选择,好确立个人的统治地位。因此,商鞅做了牺牲品。惠公何尝不知商鞅所作所为!

但分析历史人物,还是还原到人的本性上来,不要拔高他。惠公如果只是做利益权衡,当然是斩商鞅。如果做道义选择,这样当然是兔死狗烹。 商鞅在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所以,从利益角度出发,秦惠公是正确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1 17:48:05编辑过]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7:44:40 | 只看该作者

山野毛虫
其一,别人不放过他; 其二,他不放过自己;
为自己的理想献身,我想即便如此,他还是幸福的
其二,时也势也。商鞅早知道自己会死的,你不记得他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秦孝公在时可以对秦国的各方面进行有效控制,他就是秦国的天,有他在,按商鞅的人事必然不会动他; 但新君即位,各种权力人事变化,各种势力异常活跃,亟需要对其进行平衡并纳入新君的控制范围. 所以对秦孝公来说他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但对惠文王来说他的存在就是一个问题,利弊权衡之下.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

从商鞅的角度来说,他可以选择不死,可以去做他的商君,但是他的理想是要秦国继续强盛,天下一统,极公不尽私,所以他为了惠文王能够更好地传承秦国为了更好地实现他和孝公的理想,宁愿牺牲自己,和名气无关.其实孝公一死,商鞅的存在本就是多余了,想来他也是这样想的.无憾.

 从孝公的角度说,他已经做了他应该做的,但无力回天.从世族则必欲除之而后快. 从长公子的角度来说,他对商鞅又爱又恨,但骨子里,他不相信,无论是世族还是商鞅,难以判断他是否看到多远的将来,但无疑他看到了现在的现实,他的选择就是要干掉他们,但是他不会威胁政权,从一开始就是;

从惠文王的角度来讲,任何一方的存在对他都是种他认为难以掌控的威胁,同样的,他不相信(包括对长公子),如此,世族和商鞅都是秦国的威胁,而目前必须要依靠长公子.因而他选择了临时依赖长公子来除掉这些威胁.当然,他也认识到他必须要让秦国的这条道路延续下去,但商鞅变法的成本基本已经定型,通过生活的历练和几年在商君身边的磨励,他觉得自己已经能够延续现有的成果,也是选择干掉商君的原因之一.

 因而,商鞅必死,大道哉.

 

4
发表于 2009-12-21 19:05:43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观点各有千秋,不过有不同意见,对待历史,我们首先要还原其真貌:

1,以当时商君在朝廷上的势力,对秦国的功绩,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在嬴氏一族中的光环,商鞅若反抗,无人能杀,何况当时惠文王刚刚登基,老氏族已经没落二十余年

2,以商君之境界,早已洞悉秦孝公一死,失势老氏族必然出来谋害他,与惠文王有旧恨难以容他,自己功高震主惠文王以难以容他,然而商君一不顺秦孝公之遗旨先下手为强;二在老氏族下手的时候没有反抗;三没有逃跑

3,握有先机而不动,可以全身而退而留,有反抗之力而不发,商鞅之死,根本与秦孝公的死无关,与惠文王的难容无关,与老氏族的恨无关,商鞅的最大理想,就是以法强国,且是永续强国,而法之精髓,就是诛行不诛心,法治必不容人治,法,必须在人犯法事实在前,然后后发制人。商鞅相信,自己亲行变法二十年,任何人犯法,必然会被法所制裁,所以商鞅宁愿留在秦国,当老氏族罗列捏造罪名的时候没有反抗,因为商鞅知道,陷害他的人必然会被按律治罪,商鞅用自己的命,来向世人证明,无论有多大权力,都不能人治于前(比如商鞅,秦孝公);无论有多么大的势力,凡犯法必然要被刑治于后(比如老氏族)。

商鞅死于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为秦国的强大和一统天下奠定了钢铁根基,对此,我们应该心存敬意。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5
发表于 2009-12-21 23:47:27 | 只看该作者
好巧,昨天早上在企业,也和才接掌公司不久的年轻老总提到“商鞅该不该死”,其实只是提醒他在企业目前的发展阶段,一部分管理职位应适时更替。

大秦帝国我是上半年看的连续剧,不知道改编后和书上有多大出入。
商鞅之法,轻罪重刑,长公子和公孙贾因太子驷获刑仅是一斑。如毛虫所言,他没放过自己。
惠公以私仇众怒或众怒都有杀商鞅的动机,商鞅死在变法功成之后,已算死得其所。
6
发表于 2009-12-22 09:48:10 | 只看该作者
我只看电视剧没看书。“商鞅死于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为秦国的强大和一统天下奠定了钢铁根基,对此,我们应该心存敬意。”赞同御风而上的观点。若惠公不明事理,不支持变法,商鞅也不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来护法。商鞅已完成了他的事业,在改朝换代之时用自己的生命来为新君做一件有益的事情,也算死得其所。只是有些惋惜他和白雪未能厮守。
7
发表于 2009-12-22 09:56:4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御风而上在2009-12-21 19:05:43的发言:

楼上观点各有千秋,不过有不同意见,对待历史,我们首先要还原其真貌:

1,以当时商君在朝廷上的势力,对秦国的功绩,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在嬴氏一族中的光环,商鞅若反抗,无人能杀,何况当时惠文王刚刚登基,老氏族已经没落二十余年

2,以商君之境界,早已洞悉秦孝公一死,失势老氏族必然出来谋害他,与惠文王有旧恨难以容他,自己功高震主惠文王以难以容他,然而商君一不顺秦孝公之遗旨先下手为强;二在老氏族下手的时候没有反抗;三没有逃跑

3,握有先机而不动,可以全身而退而留,有反抗之力而不发,商鞅之死,根本与秦孝公的死无关,与惠文王的难容无关,与老氏族的恨无关,商鞅的最大理想,就是以法强国,且是永续强国,而法之精髓,就是诛行不诛心,法治必不容人治,法,必须在人犯法事实在前,然后后发制人。商鞅相信,自己亲行变法二十年,任何人犯法,必然会被法所制裁,所以商鞅宁愿留在秦国,当老氏族罗列捏造罪名的时候没有反抗,因为商鞅知道,陷害他的人必然会被按律治罪,商鞅用自己的命,来向世人证明,无论有多大权力,都不能人治于前(比如商鞅,秦孝公);无论有多么大的势力,凡犯法必然要被刑治于后(比如老氏族)。

商鞅死于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为秦国的强大和一统天下奠定了钢铁根基,对此,我们应该心存敬意。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赞同。另,古人与今人思维不同,古人常常为了某事求死。商鞅该不该死,就是他想不想死。

8
发表于 2009-12-22 13:39:59 | 只看该作者

      点看法,大家参考。

      一、古今变法者,若不掌兵权,徒赖君王支持,君王薨则身死法败,实为常事,商鞅死而变法成,看似殊例,其实未必,倘若孝公早死,则变法亦未见得成功,变法实施过程与孝公的生存期间配套,是变法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条件。

      变法时机,一曰生死存亡之际,外部忧患逼迫,可倚于下层众志成城,二曰发展空间与自身因素不配套,内部力量趋于向外扩张,可倚于上层的政治推动。商鞅变法,可归于后者,这亦是其身死而新法存的一个条件,如其面临的情况是前者,则商鞅当依赖下层建立军事力量,才能推行其新法,否则新法不得推行其身即死矣。

      二、秦国地处西夷,文化落后是其短板,而华夏文明实至商鞅大举引入(早于商鞅前,秦引入的蹇叔、百里奚等,都是文化发达的东方国家人,但这些人只能算技术人才,才能与成就都不能与商鞅这位战略人才相比。),终秦之世,政治文化工作一直依赖外来人口,如百里奚、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蔡泽、李斯等,后代丞相的成功,实赖商鞅打下的良好基础。

      三、与政治文化工作相反,秦的军事权从来是不给外来人口的,除吕不韦带过一两次兵外,其他外来人口基本不能染指兵权,秦国的内乱,大体止于亲贵争位,军方与下层基本不参与动作,故能迅速结束,步入正轨,不会对政治格局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所以,杀商鞅,杀吕不韦,都是成本很低的事情,于秦王而言,杀了也就杀了。

      四、商鞅变法,损的是贵族利益,强的是秦王的利益和军功人士的利益,换言之,旧的既得利益团体被损,继起的是新利益群体,变法时间既长,新利益群体则势力成型,旧利益群体则势力减退,新利益群体的代表是秦王和军队系统,秦王对自己的利益负责,军队系统则对秦王效忠,他们实在用不着拿商鞅作自己的代言人,故新法可存而商鞅可死。旧利益群体的代表是王室贵族及其附庸,削其利者,实为秦王,而非商鞅,杀秦王废新法,他们没这个政治和军事力量,杀商鞅徒可泄愤而已。

      惠文王初登大位,杀商鞅以立威,兼能平亲贵之愤,存新法而得利,且可揽将帅之诚,商鞅之死,大局已定

 

9
发表于 2009-12-22 13:40:4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下商鞅为何会死吧
我觉得读读《商君书》,然后评价和解读可能更接近一些
《商君书》第一篇就是变法前的争论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商君书》关于法令一段如下
公问于公孙鞅曰:“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
公孙鞅曰:为法令,置官吏,朴足以知法令之谓者,以为天下正,则奏天子。天子则各主法令之,皆降,受命,发官。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主法令之吏有迁徙物故,辄使学读法令所谓,为之程式,使日数而知法令之所谓;不中程,为法令以罪之。
有敢剟定法令、损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诸官吏及民有问法令之所谓也于主法令之吏,皆各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各为尺六寸之符,明书年、月、日、时、所问法令之名,以告吏民。主法令之吏不告,及之罪,而法令之所谓也,皆以吏民之所问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即以左券予吏之问法令者,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木柙,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长印。即后有物故,以券书从事。

 

商鞅变法,虽然已使秦国富强,但因剥夺了贵族的特权,损坏了贵族的各种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太子触犯了法令时,商鞅对太子的师傅公子虔等用刑,于是遭到公子虔等的怨恨。公元前338 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是为秦惠王。秦惠王对商鞅颇多猜忌,公子虔等乘机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迫出走,欲投奔魏国,魏不许入境。商鞅遂回封邑,举兵抵抗,结果战败,被车裂而死。

商鞅的死,就是死于政治斗争,和变法本身关系不大。

 

换个角度来说,中国有个词叫人亡政息,
可能商鞅是唯一一个人亡政在的人物。
商鞅的变法,就决定了200年后秦始皇统一天下。

其实应该有一个基本共识:读历史,千万不要再抱着 G缠当 宣传的那个历史观点来看。读读《全球通史》,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然后自己判断最好。
我们以前 G缠当 教我们的都只是知识和信息,而没有独立分析和思考的方法,无法应对真实的世界。
搞得现在我们必须自己重新建立对历史、人物、政党、美国、经济制度等等的新的认识,方能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说,商鞅是最成功的。他的制度改革一直延续。
其他我们所知的所有政治人物,似乎都是人亡政息。
制度就靠人撑着,这个人没有,制度就没了,企业就垮了,军队就灭了,国就亡了。一时一事的成功可能靠人,长久的、数代的、基业长青的成功,一定要靠很好的制度。所以,商鞅之伟大就在于此。
有点类似美国做法,美国能够持续发展。根基就在 美国建国的制宪会议,开了1年多,真正全国达成共识,一开始奠定了基础。

像华为 让 IBM搞IPD咨询,那才叫高明啊。
从人治转到制度。从偶然成功到必然成功。
从偶然成功到必然成功,这就是重点。
如何从偶然走向必然?商鞅变法走的就是这条路。

 

他山说:恩, 领导支持真的非一句口号。商一天之内杀了七百多人,孝公说后怕但仍支持
——其实这个正是后来秦始皇亡国的原因。
没有民主,只有法治,是非常可怕的。秦国人是没有个人生活和自由,都是国家意志的产物。
在强敌环绕尚可忍受,没有敌人,就不行了。
类似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可以,以后是不行的。

 

P.S.,关于历史的解读需要新的角度

军元兄10年考虑写个系列,比如渔人码头之东周列国系列
——从什么角度来写?
易中天成功,在于从人性,而不是道德角度解读历史。
成君忆的水煮系列成功,在于从管理,企业竞争角度来读历史。
黄仁宇成功,在于从大历史角度来解读。
许倬云的成功,在于从通史角度来解读中国历史。

10
发表于 2009-12-22 15:55:18 | 只看该作者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商鞅(约前390—前338)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1.魏惠王不用商鞅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
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 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2.商鞅说秦孝公以霸道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
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3.变法辩论,

(公元前359年,时年商鞅31岁,英雄出少年啊!)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 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4.商鞅第一次变法颁令

(即公元前356年,时年商鞅34岁)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 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5.商鞅第一次变法施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 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6.商鞅第二次变法颁令

(即公元前352年,时年商鞅38岁。大良造即宰相)
於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於咸阳, 秦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7.商鞅伐魏国策

(即公元前340年,时年商鞅50岁)
其明年,齐败魏兵於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
其明年,卫鞅说孝公 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领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於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於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於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8.赵良进言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
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
赵良曰:“仆弗敢愿也。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仆不肖,故不敢受命。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仆听君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故不敢闻命。”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
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
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
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
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鞅将事子,子又何辞焉!”
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於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库,德行施於后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诗曰:‘相鼠有体, 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懽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於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
商君弗从。  

9.商鞅之死

(即公元前338年,时年商鞅52岁)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
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10.司马迁的见解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2 16:19:18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