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王夫子最主要的三点思想贡献

[复制链接] 0
回复
125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7-16 13:3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夫子哲学著作:《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老子衍》、《庄子通》、《黄书》、《读四书大全说》、《春秋世论》、《续春秋左氏传博议》、《读通鉴论》、《思问录》、《张子正蒙注》

王夫子最主要的三点思想贡献:

第一,王夫子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气化论,通过对“气”范畴的新规定,运用“质测之学”的新成果,对理气关系进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指出“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读四书大全说》卷十),坚持“天下惟器”(《周易外传》)、“道在器中”(《思问录》)的主张,批判了宋明理学家“离器而言道”的观点。他还深研《易》理,改铸老庄,提出了“动静皆动”、“天地之化日新”(《思问录》)的变化观,提出了“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老子衍》)的矛盾观,“奉常以处变”、“变不失其常”(《周易外传》)的常变观,说明世界发展的本质是“太虚本动”(《周易外传》)、“天地之化日新”(《思问录》)。
第二,在认识论上,王夫子肯定了佛教对“能”、“所”的区分,指出“所不在内”,“能不在外”(《尚书引义》),提出了“能必副所”、“行可兼知”的主张,指出在认识过程中要注意“事之来”和“心之往”两个侧面,强调要发挥“心之往”的主动作用,才能如实反映外物。他坚持“以心循理”、“即事穷理”的认识原则,改造了格物与致知、博文与约礼等传统范畴,提出:“大抵‘格物之功’,心官与耳目均用,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致知’之功,则惟在心官,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致知在格物,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非耳目全操心之权而心可废也。”(《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还全面批判了宋明道学家在知行问题上的“聚讼”,认为理学和心学实际上是“异尚而同归”,他们的共同点是“划然离行以为知” (《尚书引义》)。王夫子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礼记章句》)的知行统一观,他认为知行并进但并非平行,行是认识过程的主导方面,对知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他还进一步提出,知行并进的认识应有一个正确的目的,就是“实践之”,把“心之所存”的合理思想“推行于物”(《张子正蒙注》)。实践的前提就是“知天之理”(《读通鉴论》),深刻认识事物的客观联系和发展规律,“尽知其必有之变而存之于心”,然后采取主动措施,“因时不逆”(《张子正蒙注》),然后可以“善动以化物”(《读通鉴论》)。王夫子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以人道率天道”(《思问录》),从事“相天之大业”。
第三,在社会历史观上,王夫子坚持人类史是从野蛮到文明的不断进化的过程,提出了“理依于势”、“理势合一”(《读四书大全说》)的历史规律论,但也肯定了偶然性在历史中的作用,提倡对待历史事变要“推其所以然之由,辨其不尽然之实。均于善而醇疵分,均于恶而轻重别,因其时,度其势,察其心,穷其效”(《读通鉴论》)。对于历史发展的动力,王夫子归因于“人之所同然”或“人心之大同”,坚持“即民以见天”的历史见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荀子、贾谊等的重民思想。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