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三:加强报纸的整合营销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旨在通过信息流通调动最广泛的读者群对报纸的注意、产生需求欲望、最终促进购买,其实质是将报纸由“硬卖”转变为诱导式的“软卖”。这里的关键词是“整合”,即强调报社将可资利用的各种营销传播方式综合运用,加强协调,让它们对外传达一致的声音,实现“以一个声音说话”,以便在读者心目中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
整合营销传播的前提是设计一个独具个性的品牌定义。既然“以一个声音说话”,那么怎么说、说得怎么样都首先取决于“说什么”。这个品牌定义就蕴含了营销传播据以向读者传达的最核心信息。不要把品牌定义简单地理解为报纸的名称、品号等符号标志,它应该体现出报纸对读者的价值、报纸的特点及报社的努力状况。
被调动和整合的传播方式,以报纸产品、价格和销售渠道为一类,从传播角度看,它们也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另一类包括广告、公共关系、销售促进等最常见的沟通式营销传播方式。现实中并不缺乏以各种方式作自我宣传的报纸,只是普遍地都不考虑读者的接纳程度,传播的是“请读者注意”的话语。整合营销传播要求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主动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对各种传播方式的运用体现出重视读者需求的特点:
产品:先别急于决定要办什么样的报纸或报纸上设置何种栏目,而要分析报纸面向的最大多数读者群的信息需求是什么,报纸应该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满足的操作不是居高临下的赏赐,随波逐流地‘从众’和‘迎合’”,而是利用传播的双向性从中实施“引导”——“不断地、十分谨慎地、逐渐地提高读者水平”。
价格:制定报价要研究读者为满足自身需求而愿意支付的成本。在这基础上获得的实践认识包括: (1)一份报纸五六角钱,月花费不能算小,现阶段提高报价对读者影响仍很大。从普遍意义上讲,尽可能降低读者获得报纸的经济门槛应该成为一种共识。 (2)研究读者的经济支付能力可以避免报纸降价竞争的盲目性。去年南京报业大战中出现了“一角报”甚至白送的做法实不可取。这是因为已经得到读者经济上普遍接受的报价往往被认为是“正常的”,降价后与原价反差强烈可能造成逆传播效果,使读者在价格与报纸质量之间产生相似联想或替换,触发类似于“便宜没好货”的排斥心理。而且凭借一角、两角的价格才能刺激购买的新增读者群,主要为低薪阶层,对广告客户吸引力不大。如果报纸不能据此增加广告收入,发行的亏损就没法弥补。
(3)报纸可以针对不同读者群的支付能力作差别定价。党委机关报和行业报公费订阅比例高但广告有限,报价相应地高一些能减
少发行亏损;晚报、都市报面向自费订阅的城镇居民有广告增长潜力,适宜低价销售。即使同一份报纸,面向家庭读者的订阅价和针对流动人口的零售价不应苛求一致。 销售渠道:要考虑怎么样给读者购买报纸的方便。过去单一的邮发渠道从投递成本与投递速度都难以适应市场形势。国内有经济实力的报社在竞争压力下先后实施自办发行,组织起庞大的发行网络与发行队伍。华西都市报的“敲门发行法”,广州日报的报纸连锁店,扬子晚报号称三千多人的卖报大军,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提供方便通畅的购报途径,不仅拓展了市场,而且改变了自费订阅与购买零售报纸者在读者群构成中的比例。 广告、公关与销售促进:不能仅仅看到它们推动交换的传播功能,应恰当运用加强报纸与读者的沟通交流。 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看待事物整体的营销策略,由各项传播方式协同作用引起读者注意的几率高于单项方式作用所能取得的效果,具有1+1>2的增值。各家报纸情况不同,在实现这些传播方式优化组合的具体操作上自然不可能有所谓的标准模式,必须因地制宜。但从报社内部管理的角度看,实施整合营销传播难以排除两个重要环节。
一、为报社内部组织注入一种新的结构的质。在现存管理体制下,报纸各种营销传播活动往往由不同部门负责,如编辑部负责报纸编排、发行部负责销售、广告部负责广告宣传,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并不充分,可能会向读者传达互不协调的信息,影响读者的选择又耗费了资源。报社面临着结构调整的压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设立一个营销策划机构强化营销统筹工作是迟早的问题。 二、建立完善、详实的资料库。这里强调整合报社各部门彼此游离的信息资料,包括读者群基本构成情况、各类市场调查结果以及报纸发行和广告收入的数据等。资料库的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能量积聚的过程,经过科学整理与分类的信息,可以为报纸及时调整营销传播或开展新一轮传播提供准确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