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客户要求报价,报价后,写了些说明,结果,写着写着,有了个新发现:“由于咨询行业信息不对称,因此,劣币驱良是规律”,这个发现,使人很感觉很灰,因为这就意味着必须做出选择:变劣,还是退出?这段文字不能发给客户,就发到这里吧: 咨询报价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工程报价,有材料,有人工,有成品,看得到,摸得着,即使这样,人们还在报价上有很大的弹性——压价拿到项目,今后再提新要求。 培训报价,销售的是相对现成的知识、技能,培训市场也相对透明些,因此,比较容易报价。 咨询,卖的是思想、是创造、是解决问题,在成果出来之前,谁都无法确定未来的成果值不值得那笔咨询费用。同样是300页的报告,有些咨询公司需要调研15天,有些公司只需要调研3天;同样是300字的报告,有些报告内容的80%都是“剪刀”加“胶水”的产品,3天就可以出落得很漂亮,但有些公司的报告却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两周后才以土土的外表诞生。工作成本如此不同的300页报告,在报价时,却无法证明给客户;工作成果也必然不同的300页报告,在开始工作前,更无法证明它的价值。或许老客户可以帮忙作些证明,但那些也只是过去的成绩,每一个咨询项目都是一个创新。咨询市场常常上演着“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剧,因为,追求精耕细作的咨询机构无法在事先证明自己付出的比别人多,工作成果比别人好,因此,最高也只能得到社会平均回报。于是,高成本,均回报,哪里还有生存竞争力?经济学的“旧车市场”理论已经清晰证明了: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市场里,市场规律就是“劣币逐良币”,我们为什么要和市场规律抗衡????以降低工作质量来降低成本,我们这些崇尚“咨询=创造”的人做不到,但要以现有工作质量想在市场上生存,市场又不答应,我无路!
客户可能会为难地说:“满世界的人都说自己是一流,成果出来前,我知道谁到底一流?”以我看来,找咨询公司,最重要的是前期的沟通,是思想层面的交流。如果在创造性的课题中,他能提出有见解的思路,他就应该是可信的。不以思路判断一个咨询公司的价值,却非要以多少天、多少人、多少个动作、多少页报告来证明,我悲哀……所有同样的动作中,蕴涵的成本和思想天壤之别,市场为何就如此不公?客户,你要采购的是思想,是创新,是解决问题,但你为什么非要以那些表面动作考虑付费标准?那堆报告纸真的值钱吗?最多值50元! 我总算明白我们老大为什么总提出要找有识别能力的客户了,唉,难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