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讲到这里,“书虫”提出一个命题,我们可否类比一下巴拿马运河与都江堰的工程模式,作为项目主体人员的工程技术人员我们到底是怎样依据科学范畴、识别工程模式、提出解决方案的?
先名词解释一下:“范畴”即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反映,而问题范畴会产生出相应的管理模式,最终工程模式又是管理模式的实践载体且暗示了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课堂上,有学员问到,那么都江堰与巴拿马运河工程究竟孰优孰劣呢?
好问题,“书虫”随即再提一个词“熵”,现在我们其实都能理解宇宙中越来越多的物质是在增殖中走向“热寂”的,走向不可逆转的物质形态。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熵”表现则更为明显,比如,今天我们人类的社会生存状态、社会价值观变的愈加混乱。再看具体的工程案例---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巴拿马运河在整个工程进展中无不充斥着“熵”的气息,而都江堰则是道法自然、无坝引水,浑然天成。
记得南开历史学者--李冬君先生的一段话,颇受触动:她认为人类文明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一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原始社会在原创性上并不比今天差,甚至比今天的贡献还大,比如今日美国就并不一定是高级形态,以它消耗的资源,对文明的贡献不一定比得上古希腊!而什么样的文明先进呢?她的观点是越是适合"人”的结构就越先进!
当时,“书虫”还引申了一个例子--),我们宋朝时“汝窑”的天青色就是当时瓷文化的极致水平,现在我们的制瓷工艺水平再先进、设备再精、仪器再良反而无法达到。我们的科学度量能力在理论上总是存在某些局限的,物理学家海森堡发现的“测不准原理”其实就是对上述案例的最好解释。记得欧阳修有一句话:“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各学科的科学的发展其实也印证了这个规律。
受此启发,“书虫”觉得项目管理的终极之善就是该模式或方法应该更符合人性、以便提升其责任感以及改善人类合作的需要,从这方面讲2000年前都江堰的工程魅力与历史地位决不输与耗资巨大的巴拿马运河。
在此,我们应向古代水利工程师李冰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