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变了味的中国“脸谱”
■ 特约撰稿 刘秋燕
美国的Facebook(脸谱)网站拥有了3000多万用户,并在流量上跻身全球前10,这让世界各地的创业者红了眼睛。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国内也陆陆续续出现了近100家Facebook模式的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会网络服务)网站。然而在Facebook价格不菲的今天,中国版的Facebook们是否也能水涨船高?
中国的Facebook们看起来相当亲切,因为它们都有着一张和Facebook相似的脸,有的甚至连色彩搭配和板式设计都差不多,活像一张Facebook的中国版,不知道算不算“盗版”。但有专家认为,把Facebook、Cyworld、Myspace界面照搬过来将注定失败,因为只是在“画皮”,不能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
其实,国内针对学生的互联网社交应用,在很久之前就已存在。5460(中国同学录)和ChinaRen是其中的佼佼者,但遗憾的是,这两个网站都没有在校友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就给后来者提供了很多机会。
2006年年底,陈一舟的5Q校园网收购了校内网,成为5Q校内网; 而后红杉资本将美元砸在了张帆、谢炜创立的占座网上。这两家发展初期积累了不少大学生用户的网站,如今形成了中国Facebook模式的SNS网站两强相争的局面。但众多的新概念校园社区里,很多就是用SNS搭个架子,好像你放个筐在用户面前,他们就会往里钻,“守株待兔者”大有人在。
与国内情况相反的是,Facebook从2004年2月成立,直到去年年底才对社会公众开放,慢慢积累的用户比较有价值,也有粘性,相比之下,国内的网站情况就不太一样。
“我觉得国内的模仿网站步调太快了,在很短时间内就面向社会开放,匿名注册,导致许多‘圈子’鱼龙混杂,新加入的用户将原来的高质量的校内用户冲淡了。”笔者的一个对国内校园网站比较熟悉的朋友表示,国内相关网站没有很好地处理进入门槛等问题的把握。
除此之外,不少中国大学生也表示,最近他们也已经不经常使用Facebook模式的SNS网站了,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没有实在的需求; 二是新鲜感消失了。
显然,建立在感性的、不可描述的用户体验上的网站,是不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的。很多人都只是在盲目地抄袭Facebook,试图瓜分校园市场这块诱人的蛋糕,但真正了解学生用户,真正站在中国高校市场前沿的人并太多。这种蜂拥而上的热情似乎太缺乏理性。
而且国内的SNS网站并没有跟着用户的需求变化而转变。任何网站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动态过程。当一个人从高中跨越到大学,那么他的属性就进行了变动,但是校友录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每一个属性成长的过程,并随之建立针对各种属性的连结。所以这样的网站型社会是不完整的,不能满足用户日趋增加的需求。遗憾的是,之前的校友录并没有完成完整社会的组织和运营工作。他们的目光过于集中在一个单一的垂直属性上。
此外,还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国内相关网站不注意保护用户的***,不容易获得用户的信任。而且,由于国内外的互联网和校园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也决定了两者目前的发展情况不同。
在欧美,由于追求个性化、富有情趣的生活,学生们住得很分散,而且没有“班”的概念,有问题不容易交流。但大学生们年轻有活力,社交需求旺盛,而且使用网络频率高,所以Facebook在美国会取得当前的成绩。而在中国高校中,大家都知道,大学生的社交活动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其次是老乡会和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同学。
“Facebook能够迎合国外学生的最大需求是线下聚会而不是线上沟通,欧美人喜欢随时开个小Party,而这种随时的小聚会在国内学生中似乎并不流行。”一位互联网界朋友这样分析。
雅虎门户模式催生了国内的新浪和搜狐,Google搜索模式造就了中国百度。但YouTube火了,国内的视频网站却艰难度日; Facebook崛起,国内的SNS网站也还未见成气候者。拷贝从来不是成功之道,在拷贝上结合本土的创新才会自成方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