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ZT Facebook冲击波 计世网

[复制链接] 0
回复
69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9-13 13:0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acebook冲击波
 
 
(计算机世界报 2007年09月10日第35期 A22-A23) 2007-09-08 21:10:26
 
   
 

(记者 臧蕙心)继雅虎的“门户模式”和Google的“搜索模式”后,Facebook正在开辟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发现信息。它会成为下一个互联网巨头吗?还是会因为被传统的巨头收编而迅速“陨落”?

“现在美国最火的就是Facebook,未来也许我们不再需要发Email,因为所有的交流都可以在Facebook上完成。”刚从美国回来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8月22日接受本报采访时兴奋地表示。

无独有偶,一个在外企工作的朋友近日得知记者在做关于Facebook选题时,也颇感兴趣地说,“我们公司全球有近500人在使用,它比Myspace更人性化,和朋友交流更紧密。” 而Google的美女副总裁Marissa Mayer更宣称是它的忠实拥趸。

Facebook——这个诞生在哈佛寝室的社交网站,正在悄然成为互联网冉冉升起的明星,由于流量跻身全球前10,引得微软、雅虎、Google等争相竞购。Facebook模式的成功之处在哪里?能否逃脱并购之命运?中国的SNS们能否沾上Facebook的荣光?

 
 

寝室里造就的神话

商务人士的青睐让Facebook的价值剧增。硅谷科技企业的一些高管,甚至“互联网之父”Vinton Cerf 也加入其中。安永会计事务所的Facebook成员有1.6万名左右。Facebook正成为新的互联网神话。

盖茨的Window帝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社会进程,而他退学创业的“神话”3年前也启发了一个名为Mark Zuckerberg的哈佛学生。

这个今年23岁的Zuckerberg就是Facebook的第一创始人和CEO。

如今,Facebook的火热让很多人眼红。该网站每月平均新增用户400万; 用户浏览页数每月超过150亿; 用户搜索每月超过5亿次。目前,85%的美国大学生都在Facebook上有自己的网页介绍,其中60%的人每天都会登录,85%的用户至少每周登录一次,93%的人至少每月登录一次。

Facebook的成功多少有点偶然。 2004年2月,Zuckerberg在几个室友的帮助下,在哈佛大学的寝室里创建了Facebook网站,并在一个月内逐渐把网站推广到了其他的常春藤高校。当年年底,Facebook的注册用户已达到了100万。2005年9月,Facebook对美国的高中生开放,10月扩张到美国以外的大学。到2005年年底时,Facebook的注册用户已达1100万,涵盖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2000多所大学和2.5万多所中学。

于是,投资人也开始青睐Facebook。2004年,Facebook获得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的50万美元投资。2005年5月,Facebook从Accel Partners融资了1270万美元。

在传统的Facebook上,用户可以通过加入四种圈子(所在地、大学、工作单位和高中)来联系朋友。加入到Facebook 后,可以深入了解朋友的过去、现在,查看朋友的“一举一动”,还可以通过朋友去认识朋友的朋友。在某个圈子中,兴趣类似的用户还可组成小组。去年年底,Facebook决定对社会所有人士开放。据Facebook称,在其3500万名活跃用户中,有一半以上并不是大学生,截至今年年底,这个比例将超过70%。

商务人士的“入侵”让Facebook的价值剧增越来越多的中年商务人士加入了Facebook,如硅谷科技企业的一些高管、记者和公关人员,甚至“互联网之父”谷歌高管Vinton Cerf、Salesforce.com首席执行官Marc Benioff等知名业内人士也加入其中。据了解,安永会计市事务所的Facebook成员有1.6万名左右; 花旗银行中也拥有近8500名Facebook成员。如何利用相对高端的用户,推出有针对性的网络营销方式,是目前主要靠横幅(banner)广告获利的Facebook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个在外企工作的朋友介绍说,登录Facebook个人界面后,就可以知道朋友们最近做了什么,自己还加入了一些小组,和有共同兴趣的人交流看法。“有些同事还把Facebook当做一个收集反馈意见的场所,通过它和天南地北的客户交流。”

同时,虽然用户可以方便上传个人生活照、影片和评论,追踪在线朋友的现况,但Facebook也逐渐在各种争议中不断加大对用户***的保护,如用户可以自行筛选朋友能看到其哪些信息等等。Facebook负责***保护的官员Chris Kelly认为,使用者要的不是全面性的***或匿名,而是希望进一步控制谁可以看到他们的个人信息。“***的概念已从传统的‘不受打扰的权利’,转化成‘我要掌控自己信息的权利’。”

尽管一手打造的Facebook现在已经号称价值10亿美元,但被称为“小盖茨”的Zuckerberg仍爱穿牛仔裤和T恤,租住在一个狭小的公寓里,每天骑自行车上班。

新模式的商业“魔力”

Facebook平台让第三方可以在其上开发复杂的应用,是迄今为止互联网领域出现的最接近微软在个人电脑上开发出的操作系统的产品,甚至被认为可以与Windows媲美。

这个从大学校园起家的社交网站,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校友录”的意义。Facebook正逐渐被打造成为一个“应用开发平台”,开始摆脱自己“活”在Myspace阴影下的命运,日益引起业界和普通网络用户的关注和兴趣。

今年5月,Facebook宣布改版,正式从一个社交网站向一个社交应用平台转型。当时,它与65个网站或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包括微软、亚马逊、Digg、PhotoBucket等知名网站,让他们的应用能够运行在Facebook的网站平台之上。在开放平台战略之下,许多第三方公司的应用和服务都可以整合到Facebook这一平台中,注册用户可以从一系列服务商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产品,构建出个性化的页面和功能。

“在Facebook上,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可以根据喜欢选择、增加应用软件,如有个模块叫Cities I’ve Visited’,可以标出自己去过的城市,和朋友分享,很有成就感。”那个外企朋友还对记者表示,她还添加了一个叫happy hour的功能,可以在Facebook上请别人喝酒。

Facebook向第三方服务开放后,使得众多的正在苦苦推销自己应用的公司或网站,因与Facebook结缘而在用户数量上一夜暴涨。据统计,加入到Facebook的第三方应用已经有3000多个,拥有100万以上用户的应用有26个,10万以上用户的有85个,每天都有超过12种新应用软件上线。广受欢迎的应用包括“我喜欢(iLike)”(能自动识别用户所在地和自我介绍中提到所喜欢的音乐,向用户推荐当地的音乐会和歌曲)和“体育竞猜(PicksPal)”(朋友之间可以竞猜体育比赛的输赢,猜对的可以得分)等等。

同时,开放对于Facebook来说,也意味着用户数量及活跃度的迅速增长。今年7月,访问Facebook的用户量为1950万,同比涨129%,虽然绝对数量还少于Myspace,但增长率要远高于竞争对手。

Zuckerberg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们最自然、最有效的传播是通过网友及朋友,Facebook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社交网站,而是一个加速信息流动的社交工具。

有分析指出,Facebook平台让第三方可以在其上开发复杂的应用,是迄今为止互联网领域出现的最接近于微软在个人电脑上开发出的操作系统的产品。  还有分析人士认为,继雅虎门户网站和Google搜索引擎后,Facebook代表着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发现自己需要的信息,用户基本上可以不花什么力气就能获得更多、更个人的信息。Facebook的平台把原本分散的图书、音乐、照片和视频等服务全部粘合在一起,展现了更广阔的互联网未来。

一位互联网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Facebook的过人之处是其拓展了社交网站的功能,让自己成为了用户上网的起点。它争夺的是网络入口资源,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社交网络。“用户只要一开电脑就上Facebook,然后和其他人联系。你说这个入口意义有多大?”

但向其他软件和应用程序开发商开放后,也给Facebook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有些应用是虚假的,或容易引起用户反感。Facebook需要加强对众多第三方应用的监管。

 
 

出售还是独立?

往日明星MySpace被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吞下,YouTube又被Google以16.5亿美元摘得之后,Facebook是扛住金钱的诱惑独立发展,还是难以逃脱被收编的命运?

早在去年,维亚康姆集团和雅虎曾分别出价7.5亿美元和10亿美元(后又传提高到16.5亿美元)有意收购Facebook,但均遭拒绝。今年,又传出微软开出了6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要约,但目前还是“无疾而终”。

“许多人总是问我: 什么时候出售?有什么发展战略?为何要招募一个股票专员?”Zuckerberg曾多次强调,出售的事宜并未列入议事日程之内,管理团队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建设Facebook。但这丝毫不能减弱业界对其可能被收购的种种猜测。

近日,又有分析师声称,预计微软今秋可能并购Facebook,这让“咬住青山不放松”的Facebook再次吸引了笃信“谣言往往成真”的业界的关注。

还有报道称,包括企业高管在内的许多微软员工在Facebook上都非常活跃,目前已有1.3万多名微软员工注册成为Facebook的用户。其中,盖茨、首席执行官鲍尔默、首席软件设计师Ray Ozzie都有Facebook账号的消息,更是格外引人注目。许多人士纷纷猜测,微软高管们想测试Facebook的服务,或为了研究如何打败它,或讨论其是否有收购价值。

许多硅谷观察人士认为,如果Facebook愿意出售,微软可能是一家有兴趣的收购者。目前,微软向Facebook提供广告服务,也急于扩展自己的广告网络,以更好地与Google竞争。有业内人士还指出,Facebook借鉴了“作为独立软件开发商平台”这一微软战略的许多元素。“如果微软不染指Facebook,我才会感到震惊。”

投资公司贝尔斯登分析师Robert Peck近日预计,Facebook的收购价格可能高达49亿美元。他预计,Facebook今年的营收将达到1.4亿美元,而明年将增至3.58亿美元。

怎奈何Facebook的高官们一次次地给收购意图泼冷水!

Zuckerberg在接受美国《时代》杂志采访时甚至有些无奈地称: “我们真的不想出售Facebook,且短期内也没有上市计划。这并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他还曾表示,“我希望用户基数能够继续增长,一些广告主也有机会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和人们沟通,就好像用户之间相互沟通一样。所有这些事情都会发展,都会完善。”

Facebook的合作伙伴、风险投资公司Accel Partners CEO Jim Breyer也曾表示,Facebook今年的收益将可突破1亿美元,并开始获利; 如果该网站到2015年的收入达到预计的10亿美元左右后,则其内部价值应该在80亿美元左右。“我们将继续专注于构建一家最好的独立公司,简单地说,我们不卖。”该公司并不急于收回投资回报。

可以肯定的是,在MySpace被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吞下,YouTube又被Google以16.5亿美元摘得之后,只要Facebook还没被某个巨头收购,它就永远是个业界敏感话题。

 
 

观点

变了味的中国“脸谱”

■ 特约撰稿 刘秋燕

美国的Facebook(脸谱)网站拥有了3000多万用户,并在流量上跻身全球前10,这让世界各地的创业者红了眼睛。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国内也陆陆续续出现了近100家Facebook模式的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会网络服务)网站。然而在Facebook价格不菲的今天,中国版的Facebook们是否也能水涨船高?

中国的Facebook们看起来相当亲切,因为它们都有着一张和Facebook相似的脸,有的甚至连色彩搭配和板式设计都差不多,活像一张Facebook的中国版,不知道算不算“盗版”。但有专家认为,把Facebook、Cyworld、Myspace界面照搬过来将注定失败,因为只是在“画皮”,不能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

其实,国内针对学生的互联网社交应用,在很久之前就已存在。5460(中国同学录)和ChinaRen是其中的佼佼者,但遗憾的是,这两个网站都没有在校友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就给后来者提供了很多机会。

2006年年底,陈一舟的5Q校园网收购了校内网,成为5Q校内网; 而后红杉资本将美元砸在了张帆、谢炜创立的占座网上。这两家发展初期积累了不少大学生用户的网站,如今形成了中国Facebook模式的SNS网站两强相争的局面。但众多的新概念校园社区里,很多就是用SNS搭个架子,好像你放个筐在用户面前,他们就会往里钻,“守株待兔者”大有人在。

与国内情况相反的是,Facebook从2004年2月成立,直到去年年底才对社会公众开放,慢慢积累的用户比较有价值,也有粘性,相比之下,国内的网站情况就不太一样。

“我觉得国内的模仿网站步调太快了,在很短时间内就面向社会开放,匿名注册,导致许多‘圈子’鱼龙混杂,新加入的用户将原来的高质量的校内用户冲淡了。”笔者的一个对国内校园网站比较熟悉的朋友表示,国内相关网站没有很好地处理进入门槛等问题的把握。

除此之外,不少中国大学生也表示,最近他们也已经不经常使用Facebook模式的SNS网站了,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没有实在的需求; 二是新鲜感消失了。

显然,建立在感性的、不可描述的用户体验上的网站,是不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的。很多人都只是在盲目地抄袭Facebook,试图瓜分校园市场这块诱人的蛋糕,但真正了解学生用户,真正站在中国高校市场前沿的人并太多。这种蜂拥而上的热情似乎太缺乏理性。

而且国内的SNS网站并没有跟着用户的需求变化而转变。任何网站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动态过程。当一个人从高中跨越到大学,那么他的属性就进行了变动,但是校友录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每一个属性成长的过程,并随之建立针对各种属性的连结。所以这样的网站型社会是不完整的,不能满足用户日趋增加的需求。遗憾的是,之前的校友录并没有完成完整社会的组织和运营工作。他们的目光过于集中在一个单一的垂直属性上。

此外,还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国内相关网站不注意保护用户的***,不容易获得用户的信任。而且,由于国内外的互联网和校园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也决定了两者目前的发展情况不同。

在欧美,由于追求个性化、富有情趣的生活,学生们住得很分散,而且没有“班”的概念,有问题不容易交流。但大学生们年轻有活力,社交需求旺盛,而且使用网络频率高,所以Facebook在美国会取得当前的成绩。而在中国高校中,大家都知道,大学生的社交活动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其次是老乡会和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同学。

“Facebook能够迎合国外学生的最大需求是线下聚会而不是线上沟通,欧美人喜欢随时开个小Party,而这种随时的小聚会在国内学生中似乎并不流行。”一位互联网界朋友这样分析。

雅虎门户模式催生了国内的新浪和搜狐,Google搜索模式造就了中国百度。但YouTube火了,国内的视频网站却艰难度日; Facebook崛起,国内的SNS网站也还未见成气候者。拷贝从来不是成功之道,在拷贝上结合本土的创新才会自成方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