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钟茂森《细讲论语》(详实解读中国人的圣经)全新版连载)

[复制链接] 159
回复
3998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1-6-14 18:0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语》一书,乃孔夫子与弟子讲学之语录,着笔始于春秋末期,编辑成书在战国初期。辑录者有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
《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注重修身学道,并以立人格、知天命为学道之本。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学说最重要的文献。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后世尊称为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祖为商后宋国贵族。孔子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司职吏(管理畜养),鲁定公时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不为时君所用。归鲁著书讲学,编订整理了《诗》、《书》、《易》、《礼》、《乐》、《春秋》等文化典籍。门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贤。
孔子享寿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边上(今孔林所在地)。弟子服心丧三年,子贡守墓六年。孔子儿子名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著《中庸》。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儒家学问是对古圣先王文化道统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孔子一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推行仁道,希望能恢复建立大同之治,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后世历朝尊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后人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赞誉和“德侔天地,道观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推崇,是对一代圣人一生最好的写照。
《论语》成书的时期正值礼崩乐坏的东周乱世,社会无序,天子失位,五霸僭越,诸侯兼并,臣弑其君、家臣弑大夫的情况时有发生,生民涂炭,血流飘杵。孔子目睹当时社会乱相,叹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对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的上古(尧、舜、禹)时代,心向往之。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先王之道,希望通过克己复礼、敬天爱民、广行仁政的教化工作,实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乐、社会和谐的礼乐文明。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记载: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足见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此次《论语》细讲,是钟茂森博士研习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又一心得报告。迄今为止,他已经讲习经典2000多个小时,其中集结成书的有中国文化的三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十三经之首的《孝经》,四百年来治家经典的《朱子治家格言》,被奉为修心改命的家训典范《了凡四训》,四书之一的《大学》,女四书之一的《女论语》,传统文化演讲辑录《找寻中国精神》和《中国精神》,更有广为流传的钟博士母子几十年人生实录《母慈子孝》,这些研习报告涉及到为人、处事、学业、道业,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包,所以成书之后,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本次《论语》细讲,前后历时三年,累计二百八十二小时,博士 “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历代古圣先贤对《论语》的记述、开解,撮取精要呈献给今人,把自己心得、感悟报告给大家。
在本次讲席中,训诂方面的参考,主要依朱熹的《论语集注》;义理的阐发方面,师承台湾儒学深厚的李炳南老先生,他著有《论语讲要》;另外,明末清初佛门的高僧,净土宗的第九祖蕅益大师,他对儒家学问也是学养功深,而且是一位明心见性开悟的大德,他留下一部《四书解》,其中注《论语》的叫《论语点睛》;还有,民国时代著名的教育家江谦先生,曾经对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有一个《补注》,我们也用来作为依据。换句话说,文字训诂方面,本书主要依朱子的批注;义理阐发方面,主要依李炳南老先生的《讲要》、蕅益大师的《点睛》以及江谦先生的《补注》。当然,在没有说得很详尽之处,本书也兼采众家之长。
至于读论之法,宋代大儒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意在强调读书重在变化气质,虚心涵泳,内化成自己的人格,才有读《论语》的真实受用。真正的学以致用,还是要从我做起,从内化自身修养做起,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古人特别着重于“学问贵在变化气质”,而实现气质的变化,要“先跳进去”然后“再出来”,即在学习中要把教材当做剧本,自己则成为剧中主角;不仅读诵受持,更主要的是为人演说。“经典就是生活”,真正学习经典,应当有一种承传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要让人看到经典不是谈玄说妙,它不仅仅是圣贤人的生活,也可以是我们的生活,让大家看到圣贤文化在闪光,生起对圣贤经典的信心,所谓“圣与贤,可驯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我辈学人知行合一、解行相应、演绎经典做起。
本书成书之时,钟博士谦虚意下,一再强调,“学得太浅,成书恐贻笑方家”。今依其讲座整理成《细讲论语》,由于整理者才疏德浅,其中难免疏漏、不足之处,恳请诸位方家不吝赐教,完善本书,以慰作者对圣贤经典、后学大众的“兢兢”惶恐之心。无限感恩,真诚鞠躬。
[/url][url=http://shop.zhwhdjt.com/goods.php?id=102](《细讲论语》一书已经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18:01:3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不读论语,枉做中国人
159
发表于 2011-9-13 19:48:4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麦凯老师!
有没有, 八佾和里仁篇,谢谢!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06:45:58 | 只看该作者
钟茂森博士已经出家,法名定弘
157
发表于 2011-8-10 11:14: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8-10 11:16 编辑

第二十四章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违礼祭祀  谄而无福
    《朱子集注》解释说,“非其鬼,谓非其所当祭之鬼。谄,求媚也。知而不为,是无勇也。”这个解释非常简练。孔子讲的“鬼”,实际上是什么?人死了之后就成为鬼。这个鬼如果是自己的祖先,应当去祭祀;如果不是自己的祖先,孔子说不应当祭祀。如果祭祀,就变成谄媚。“非其鬼”,就是不是自己的祖先,不应当祭祀的鬼。如果我们祭祀了,就是谄媚。为什么是谄媚?郑康成注解说,“谄以求福”,我们拜祭这些鬼神都是为了求福。从这一点说明,孔子承认有鬼神。圣人有神通能力,他都能知道,他承认有鬼神,所以要我们去祭祀。祭祀这些鬼神,他们能不能收到我们的祭祀?能。只要我们以诚敬之心去祭祀他们,他们就能获得我们的供养。《弟子规》讲,“事死者,如事生”。孔子在《论语》里也讲,“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神如神在”,这些都是承认有鬼神。我们现在听到鬼神好像觉得是迷信,我们换一种说法,鬼神是什么?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现在科学家承认至少有十度以上的空间,每个空间里面都应该有生命。我们这是四度空间,看到的生命有人、有动物。其他空间里也有生命,只是因为空间不同,所以肉眼见不到。但是有的人在很偶尔的情况下,特殊的因缘条件下,他也能见到。现在有些科学家也在探索这个方面,证明人是有灵魂存在。譬如西方的死亡医学家们,用大量的案例证明人有濒死体验。所谓濒死体验是人在死之前,断气或者是休克、昏迷之中,他的灵魂出体,见到了很多情形,等救回过来之后,他又可以把刚才所见的东西说出来。这样的濒死体验很多,证明人是有灵魂存在。灵魂去投胎,或者飘荡在这个空间当中,就属于鬼。孔子说,如果是自己家祖先的鬼神,这些灵魂,我们应当祭祀。祭祀祖先是为了报答祖先的恩德,怀念祖先,这是孝道。孝道是德,我们有这种德就自然获得福报。不是鬼神给我们降福,不是,是自己真心怀念报恩,是孝心感应得到的福报。所以孔子说,“祭则受福”,祭祀祖先就能受福。如果跟自己没有关系的,孔子不主张去祭祀,为什么?违礼。因为不是自己的祖先,去祭祀就有谄媚的味道,违礼而谄求,怎么能求得?所以孔子讲,“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 重利无勇
   “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安国注解说,义是“所宜为也,而不能为,是无勇也”。“义”当宜字讲,就是应该,应该做的我们没做,就是没有勇,没有勇气。本章这两句,前面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不是自己的祖先如果去祭祀,是谄媚;后面说“见义不为”就没有勇,这两句话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可是它们有内在的一个联系,不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句话。“非其鬼而祭之”,这种谄媚的心是求福利,过分求福求利,就违礼了,变成不义,这是不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应该做?因为是利字当头,把义忘了;后面讲“见义不为,无勇也”,为什么“见义不为”?因为心里是利字当头,把利看得比义重要,如果是无利可图的事,他就不做了,这就是没有勇,没有勇气战胜自己的自私自利,没有勇气去割舍那些不道义的事情。那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小人的地位上,小人才喻于利,君子是喻于义。君子讲求道义,小人讲的是利。这两句,是孔子批评这些不良的行为。蕅益大师点睛一笔说到,“骂得痛切,激动良心”。孔子是在骂那些谄媚的人,见义不为的人,把利看得太重要了,是小人。“非其鬼而祭之”,对那些死了的人,那些鬼,去求他们,不是求利吗?求自己得到好报。看看那些求神拜鬼的人,心里都是在想:鬼神能保佑我健康、平安、升官发财,都是求利。孔子不赞成我们去拜祭鬼神,祭祀自己的祖先是应该的,非自己的祖先不必去拜祭。“见义不为”是对活人,看到人家需要帮助,看到该做的事,他不做,这是没有勇,还是见利忘义的行为。孔子骂得很痛切,就是为了把我们的良心激发起来,让我们行动起来,让我们的心里存道义,不要存私利,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
   《为政篇》我们到此讲解圆满,如有不妥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感谢麦凯老师!感谢定弘法师。
156
发表于 2011-8-10 11:07: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8-10 11:08 编辑

礼之本体 为仁之道
    圣人讲“克己复礼为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回归到礼,这个礼是指礼的本体,礼的本体是道,叫做“为仁”,就是修仁。能通达这个,叫“实智”,实是真实,真实的智慧。懂得认识本体的智慧,知道礼之纲要是不变的,我们就能抓住不变的根本,就能“克己复礼”。“若知随时损益之致”,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随顺众生根机设教、设礼,这属于“权智”。权是“行权方便”,能够契众生的根机,这种智慧叫权智,权巧方便。圣人具有权实二智,如果我们只有实智没有权智,只是懂得根本,我们能不变,但是不能随缘,不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来做调整,也帮助不了大众,所以有实智必定要有权智;如果只有权智没有实智,那也不能利益大众,甚至还可能成为魔。譬如,美国现在有很多州立法,同性恋合法,制定了这个制度,这是什么?所制定的制度规范有一部分人喜欢,可是它不符合礼的根本。这是什么?它能够随缘,但是它只做到了方便,礼的根本没有了,这个方便就变成了下流。所以古人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就是只有权没有实。孔子很善巧,用礼的损益,言近以指远,通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状况,来告诉子张未来会怎么样。所以蕅益大师称赞孔子的智慧,这种教学的善巧真是完美,“善哉善哉”。所以权实二智都不可少,能够预知未来的方法,不外乎就是权实二智的运用。江谦的《补注》也补得很好,他说,“礼,有理有事。不可损益者,理也。所可损益者,事也。故虽百世可知也”。这说得十分的明白。礼里面有理的部分、有事的部分,理离不开事,事后也必定有理。理要依事显发出来,如果没有事,理也是空理。事由人去制定,礼制是人为创作的,但是要符合理。理不可损益、不能增减、不能变更。什么是理?五伦十义是理,不能变更。可以增减变更的,属于事,是枝末的事。所以我们就能了解百世后的礼制会是如何了。
155
发表于 2011-8-10 11:00: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8-10 11:01 编辑

圣人心法 如镜照物
    蕅益大师说:“知来之事,圣人别有心法。与如来性具六通相同,如明镜无所不照。非外道所修作意五通可比也。”“知来之事”就是预知未来的事情,圣人有没有这个能力?有。他有特别的所谓“心法”,这个特别是对凡夫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为什么?预知未来的能力,我们叫神通,是我们真心本性本有的能力,我们本来就有这个能力。只是我们现在迷失了,这个迷失不是真正失去,是因为迷了,它不起作用。圣人证得了真心本性,这些神通能力自然现前,与如来自性所具有的六种神通完全一样。六种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尽通。天眼洞视,什么地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为什么?他完全恢复自性性德。待人处事接物,用心如镜,像明镜照物,照的时候清清楚楚。我们照镜子,看到镜子里有人,人一走,镜子里没有留下任何印象,马上就空了。实际上,不仅没照的时候是空,照的时候它也是空的。照着一个人,镜子里真有人吗?没有,空的,照的当下就是空的。空和有不二。为什么能照?因为镜子是平的,照得很清楚,如果有凹凸,就照得不真,变形了。我们看哈哈镜,那是变了形的,哈哈镜照得不真,变形了。它也能照,但是已经变了,照不到真相。凡夫的心就好像照相机的胶卷,一照就落印象,洗都洗不掉。如来用心如镜,一照之后,照得很清楚,照完了马上没了。这种神通实际上是本性自带的,只要我们的心平静下来,怎么平静?没有烦恼就平静,没有妄想就平静。有妄想烦恼,就好像一湖清潭水被搅得波浪起来了,哪能照到?波浪没有了,风平浪静了,水面平了,就能照了。
    如来的六通与外道的神通不一样。所谓外道是心外求法,不是往自心本性上求,是往外面境界上攀缘,这叫心外求法。外道能修成五通,天眼、天耳、宿命、神足、他心,但是没有漏尽通,因为他仍有烦恼。这五通是修来的,能力很小,不圆满,与如来自性所具有的六种神通没得比,这是圣人的“别有心法”。子张没悟得这么深,孔子也不可能跟他讲这么深入。因为子张是心外求法,属于外道。蕅益大师讲,“子张鹜外,尚未能学孔子之迹,又安可与论及本地工夫,故直以礼之损益答之。然礼之纲要,决定不可损益。所损益者,因时制宜,随机设教之事耳。若知克己复礼为仁,则知实智。若知随时损益之致,则知权智。既知权实二智,则知来之道,不外此矣。言近指远,善哉善哉”。这是大师赞叹孔子解答学生的问题既契理又契机,故称“善哉善哉”。第一个善,是赞叹他契理,第二个善,是赞叹他契机。子张没有悟性,没有悟自性,他总是心外求法,想预知未来,他没有学到孔子的真正心法,孔子也不能跟他谈论得很深。“本地功夫”,是真心心地的功夫,是见性的人才能达到的功夫,子张还差得远,所以孔子就用礼的损益来回答他。有可损益,必定有不可损益,不可损益的是“礼之纲要”,五伦十义、三纲五常,不能损益;能损益的只是因时因处有些调整,“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就是现在讲的现代化、本土化。这是随机设教,随顺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众生的问题,我们制定出对应众生根机的礼,帮助解决众生的毛病,这叫随机设教。
154
发表于 2011-8-10 10:52: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8-10 10:52 编辑

礼义常道 因往推来
    明白这个道理,“自今以往”,从今以后,孔子指的是周朝结束后,兴起的另外一个朝代,孔子没看到,周朝后面是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秦后面是汉,汉之后是三国时代,然后是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元明清,历朝历代下来,礼的根本都不会变。即使是一百个朝代以后,“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所因”是所依据的礼的根本,绝对不会变化;“所革”,革是改革,损益、增减的部分,我们都能知道,都是小的部分,形式上的部分。何止十世可知?百世亦可知。圣人用这种礼来推测未来、预知未来,不是用所谓的“谶纬术数”,就象算命算卦来预卜,阴阳五行来推断,那些能不能推断?当然也有它的准确度,可是圣人不需要这个。圣人掌握了理,天理、道理,自然未来就可以预知。所以,有学问的人从一点一面就能够预测久远,正因为他掌握了这个道理。朱子又引胡氏,南宋初年的学者,胡寅,字明仲,“胡氏曰:子张之问,盖欲知来,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明之也。夫自修身以至于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礼。天叙天秩,人所共由,礼之本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能改乎商,所谓天地之常经也。若乃制度文为,或太过则当损,或不足则当益。益之损之,与时宜之。而所因者不坏,是古今之通义也。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不过如此而已矣。”胡氏讲,子张问这个问题是想知道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圣人,就是孔子,用过去的经验来给他说明未来的情形。这个道理就在于,圣人懂得抓住根本,他知本。什么是本?修身为本。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就是“自修身以至于为天下”,为天下是治理天下,都是讲一个礼。礼是礼制、礼节,“不可一日而无礼”,礼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依据,乃至我们成圣人,也是克己复礼的功夫而已。
    礼是“天叙天秩”,“叙”和“秩”都是秩序,天是自然,自然的秩序,没有人为的规定,自然而然。我们遵守它就能和谐,不遵守它就不和谐,这叫天道。所以人必须共同去依据、遵守,这是礼之本。礼的本是天道,是自然之道,就是五伦十义、三纲五常,这是礼的根本,不能变更。乃至到现代社会也不能变更,如果变更,一定是乱世。乱世,必定改朝换代。改朝换代之后,还是要恢复这个礼,还是不能变更。所以礼对国家多么重要!每一个朝代的建立,国君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恢复礼。因为推翻一个朝代一定会有战乱,前朝一定是黑暗的,民心不服,后一个朝代推翻前一个朝代,必须建立礼制,制礼作乐,让民心归顺。假如建立朝代之后,没有去制礼作乐,人们就无所适从。因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礼,小孩长大了有冠礼,结婚了有婚礼,父母去世了有丧礼、祭礼,这些礼都是帮助人心安定的。假如没有礼,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做,自己盲目地做自己的一套,这个社会就叫礼崩乐坏的社会,那还得了!这就是危险。所以,英明的领导人一定是首先制礼作乐,为人民百姓的行为做一套规范。这个规范一定是符合礼的根本,就是五伦十义、三纲五常,这是天之道。我们符合天道,天下就能和谐。不符合,一定会乱。作乐,乐是音乐,泛指一切艺术。艺术一定是帮助我们净化人心、提升道德、和谐社会的,这种乐才叫雅乐,才是美善的乐,而不是惑人心智的。这是讲到人民的娱乐节目,媒体里传播的内容,都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整顿。礼的根本,商朝不能改夏朝的,周朝不能改商朝的,这叫做“天地之常经”,经是常久的意思。仁义礼智信叫五常,是超越时空的,不能变更。能变更的,只是一些制度文章,很具体的形式规范,太过的要减少,不足的要增加,有损益增减,这是什么?现代有句话,叫与时俱进,符合现代社会。所以礼需要现代化、本土化,不能够原原本本地照搬前朝的,肯定有不适用的,但不适用的必定是一些枝末,根本不能变。这是孔子的真正意思。因往而推来,根据过去的这些经验,我们来推测将来,百世也不远。从周朝到现在还没有百世,即使一百世之后,也不远,亿万年之后,还是要遵循古圣先贤所讲的仁义礼智信,五伦十义,这个没办法变更。这叫常道。
153
发表于 2011-8-10 10:45: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8-10 10:45 编辑

第二十三章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增减枝末 不变根本
    这是孔子的弟子子张再次请教孔子。前面我们有讲过,他学干禄,向孔子学求从政之道。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子张问十世,可知也”,“也”做乎字讲,可知乎,是一个请问。子张请问孔子,自此以后十世之事可不可以预先知道。“世”是朝代,改朝换代,就是过去一世。子张看到夏、商、周三代,也就是三世,它们的典章、礼制都有变更,每个朝代都有不一样的,所以子张问,十世以后,十个朝代过去之后,制度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可不可以知道?孔子引征三代的礼的沿革来回答,然后再答疑未来将如何。“殷因于夏礼”,“殷”是殷朝,就是殷商;“因”做依字讲,殷商王朝建立之后,它的礼制是依夏朝的礼制而建立,只是有“所损益”。“损益”就是加减,有增加的,有减少的。增加减少的部分,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就把它减掉、废掉;需要增加的,原来没有的部分,就要增加。到了周朝,周朝的礼又是依殷商的礼而建立,又加上一些损益,有增减。三代以前的,因为文献不足,孔子没有办法引征,但夏商周三代有文献可考。从过去的经验,我们来预测未来,孔子讲“其或继周者”,“继”是继续,继周之后的那个王朝,孔子所处的是周朝末年,春秋时期,周王朝以后接下来的朝代,必定也是依周礼而有损益。就这样一世一世,不要说十世,“百世”,亦“可知也”,可以知道礼制必定是依前朝的礼制有所增减,而需要增减的都是礼的枝末,不能够增减变更的是礼的根本。
礼之根本 五伦十义
    礼的根本是什么?五伦十义。所谓五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这个关系不能变更。夏商周时期的人有这五种关系,现在社会的人也有这五种关系。人一生出来一定有父母,就有父子关系。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我们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工作,自然就有君臣的关系,也必定有兄弟、夫妇、朋友的关系。这个没办法变更。五伦不能变更,十义也不能变更。十义就在五伦关系中,是我们要承担的义务,应该扮演的角色。譬如父子关系,父慈子孝,慈和孝就是义务,我们必须要做的。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兄友弟恭,这些都是不能变更的。所以五伦十义这个根本超越时空,只要有人的地方,礼的根本必须要有,否则就成了乱世。
礼之大体 三纲五常
    朱子讲,“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圣人所以知来者盖如此,非若后世谶纬术数之学也”。朱子点出,三纲五常是礼之大体,大体就是根本。什么叫三纲?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纲领,就像一个主轴。“君为臣纲”,臣要服从于君;“父为子纲”,子要服从于父;“夫为妻纲”,妻要顺从于夫,这才能和谐。当然,这个和谐是双方共同努力的。“君仁臣忠”,就是领导对被领导的要仁爱,被领导的对领导才能够忠诚;“父慈子孝”,父对子要慈爱,儿女对父母才能孝顺,它们是相互关联;“夫义妇听”,夫对妻要义,妻对夫才能听顺,妻子顺的不是丈夫这个人,是顺的义,如果夫不义,怎么能让妻顺?她的气不顺。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常,是永恒的,所谓常德,不管是什么时候,古时候或者现在都必须遵守的,超越时间;中国要遵守,外国也要遵守,超越空间。如果不遵守五常德,天下就会大乱。所以礼的根本在于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不是人刻意制造出来的,它是随顺于自然的和谐之道。礼就是恢复和谐的这种做法。礼是天地之序也,天地秩序非常和谐,日月星辰,它们的运行自有轨道,不能乱,这是礼。我们能遵礼而行,自然能够社会和谐。三纲五常是礼的大体、根本,夏商周三代都没有变更,所制定的礼只在条文制度语言上有出入,但都是为了维护这个根本,所以叫依之而不能变。因是依,依据这个根本,所增减损益的不过是一些“文章制度”,一些形式上的规范、仪式。有“小过”,有“不及”,过分的就把它减少,不及的就增加,这就是有所损益。现在“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已然”是已经损益的部分、增减的部分,这些迹象,朱子说,宋朝也能够见到。证明礼的文章制度、礼仪做法,确实历朝历代有变更,但是,它的大体根本不能变更。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