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qihaitao - 

一篇让我感动的文字,献给所有七十年代出生的人

[复制链接] 35
回复
507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1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二时候全面堕落。
     和崭新的课本相对应的是,小说被我翻了个烂熟。天天迷着大侠们的“赵客胡缨,吴勾霜雪”。《夜幕下的哈尔滨》《隋唐演义》《杨家将》《三国》《七剑下天山》《神探福尔摩斯》《加里森敢死队》《铁道游击队》一系列的书现在还历历在目。现在回忆起中学混日子的时光总觉得遗憾,唯一的庆幸就是看了那么多的书。
    关于这段看书的时光,我有个在湖南当警察的朋友的一段经历非常有趣。当时有一篇给老师提意见的作文。写之前老师就已经提出了各种参考意见。如要老师别一心扑在工作上,要多休息。还有要老师别偏心,别体罚学生,别布置太多家庭作业等。他的意见虽没上参考内容,也还不算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我写的是要老师别老把好玩的体育课活动课改成语文课数学课。但他的遣词造句的不妥险些让他陷入灭顶之灾。他这样写道:“对于那样的老师,我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天可怜见,他对老师并没有如此的血海深仇。因为食肉寝皮,割下脑袋当酒杯这样的话,在旧小说里是常见的日常用语,所以他没多想就用上了。还洋洋得意老师会翻然悔悟。结果可想而知。
    
     而后就有了一次初恋,那个女孩的头发天生是黄色,而且绝对不是混血儿。我小时候头发黄那是因为外公革命营养不良搞出的土黄和枯黄,她这可是健康的金黄。感觉上是很阳光很健康的样子,长得不高,成天穿个紧身衣,很运动的样子。那时的混日子的我连父母的那份深重的爱都体会不到,又哪能去珍惜这种不成熟的爱呢?反正也无非是每天一起放学回家,上课递递纸条。买个棒棒糖一起吃之类。反正也没什么感觉。现在想来,初恋未必真那么美好,只是怀念和怀旧的人们给他一相情愿的添加了打书上看来的浪漫罢了。后来她要我情人节陪他去溜冰,我说妈不让出去,又要我买花,偶说没钱。她就气愤的走了,我也没劝,我的初恋就这么了无惊澜的结束了。前段日子过北京去瞧了瞧她,听说她已经有了男朋友了,还准备狠揍这个夺走我初恋的小子,谁知道那小子东北人,身高一米八五,足高我半个头。妈的 !
    
     我闪!
    
     进了高中也没什么转机,就那么混着。住在学校里,半夜了楼门锁了就用被单当绳子从二楼上爬下去玩通宵。校长办公室进了不知道多少次,前段日子给我的侄子补习历史课,翻开我以前的历史课本,发现里边有我写好的三份检讨,原来那时因为几乎天天交检查,干脆抽时间一次写了很多分放在书包里,等到要交的时候填个日期了事。
    不过我还是很怀念那个中学,老师和学生很平等,不骂人也不打人,很尊重你的人格。改卷子老师不打叉,只打钩钩,发卷子下来猛一看还以为自己拿了满分。考试也没人监考,说是靠自己自觉。我都在琢磨着哪天发财了真得给母校捐点钞票。高一最值得纪念的就是地理课了,那时我们每周都考一次地理,我最盼望的就是考试,反正没人监考,十分钟就能完卷,耍子去也!答卷的内容无非是将金庸的人物名字和宝物填上去,找不到填的就把同学他爹娘的名讳拉上去和郭靖萧峰做个邻居。那时陪绑的哥们不少,一个叫何旋,一个叫国宇,何旋后来回家种地去了,国宇这小子发达到去加拿大读经济学了。
     一样的人,不同命运!
     还记得有次历史考试,找不到那个国家的名字该是什么了,就把国宇他老爸的大名明户给填了上去,刚巧那个题目的答案是日本,而日本有明治天皇,又有神户这个地方,老师怕我写的明户是个日本的他不知道别名,就乱七八糟的给我打对了。国宇给活活气死。还有当时我的作文写得很好,老师经常当范文念,于是我就在写作文时把同学的爷爷奶奶的名字写进去,经常是国宇他奶奶和小唐他爷爷结婚了的故事。课堂上往往是一阵哄堂大笑,老师找不着门路以为自己的裤腰带没系上,在那里乱摸。于是很多人也拿我爷爷奶奶的名字报复,为了让自己的作文能够被老师念出来侮辱别人,大家都憋足了劲儿把文章往死里写,这也算是我对母校教学水平的一个贡献吧。
     后来因为和地理老师打架被开除,换了个学校,这是个垃圾学校,我更加誓无忌惮的鬼混。谈了两次恋爱,对象都是古惑妹,真是没得啥好说的。现在都不知道她们跑哪谋生去了。
    
     这时候我哥哥的硕士学位刚好拿到手,爸爸更加的难受起来,把人家的孩子带大拿了学位,自己的宝贝儿子却是个败家子。那段时间我看见爸爸经常去求佛烧香的,也难怪他病急乱投医,当人无法可施的时候就只好投靠佛陀了。那时他在看《三国演义》,一部最没眼泪的书居然看得他老人家流起泪来。当看到刘蝉投降司马家族,一群人跪倒在地的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当天晚上他就跟我说,不管老爸是多么的有本事,儿子不行,这个家族就算完蛋了,竞争去竞争来,其实最后还是竞争后代。不过我自己还是没感觉。照常玩。 。
     《三国演义》终于让父亲发了狠,把单位那边的工作全甩手给秘书了,天天在家里呆着不准我出门,由他守着在家里读书。我在里屋读,他在外边看电视,只看图画,不开声音,还不时的突然闯进去看我到底是在学习还是在混日子。被这么一逼,我倒真读了点书,不过论内心话,那可真不想读的。
     真的发狠读书了那倒是后来。有次老头子说他小时去学校读书,走十来里路,冬天也光脚的。我当时就懒洋洋的说那是你们时代的人身体好不感冒。老头说哪是身体好,其实也感冒的,不过没法子呀,身上带写生姜,到学校请老师他老婆帮忙熬点生姜水喝下去就上课了。当时我就哑了。其实父亲也是个很会说话的人,他也讲了很多感人的话准备感化我去读书,可都没感动过。可这次这几句不算很感人的话不知道撩拨起了我心里的哪处神经,我倒真的省悟了。前些日子和堂弟转述这句话时都还在电话里流泪。管他是哪处神经呢,反正我知道,我的一生终于被老爸给改变了。
    
     转学到上海哥哥上班那里去读书,隔离了和四川朋友们的来往。这次倒真真的发狠了的读书,天天读到凌晨两点钟。虽然到考试了还是一塌糊涂,但竟然考上了大学,虽然那是个不好的大学。
     我同学的父亲给我爸说:“一个你的儿子,一个陈老头的儿子,还我家那王八蛋,成天打闹扯淡,都不知道怎么就考上了大学。”
      其实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咋考上的。总之是上大学了呀。
    
     其实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在大学读书的一年生活异常的糜烂。成天就这么混着,反正也没什么学的东西,以前在四川的时候不读书还可以出去打架喝酒什么的,现在可就只能这么混着了,全身空泛无力。看到整个世界都忙忙碌碌的而自己无所事事,你只会觉得这个世界根本就没属于你。那种无归属感是比寂寞更难受,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可怕!
     寂寞一般不会让人去自杀,而那种无聊和空洞保管让心理不好的人去死。
    
    一次在学校的光荣榜里瞻仰本校十大杰出教师的容颜,发觉学历有一个是博士,一个是硕士,其余全是本科,当时就想去自杀,什么鸟校。传说学校考研历史上就考上了一个,真是绝倒。这种学校的学生会有读书的么,成天就这么混着。喝喝酒,打打架,泡泡妞,就是生活的全部。
     妞没泡到,大一这一年,喝酒工夫大增,因为哥们喝酒都是往死里喝。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江西人,喝了12瓶啤酒往女班主任那里打电话说要拉老师出去开房。最后写了五封检查了事。这个哥们可真是让人绝倒,平均一个星期失恋一次,信号就是我们大家有酒喝了。这是个比我还败家的败家子,半年下来花了他娘五千块钱,(当时的五千可不得了)我们也吃得一个个肥头大耳脚下生风。
    
     有个攀枝花的帅哥更神奇,半年花掉四千块钱。和我一样。但是我给他说,我花这么多钱呢吃得喝得都不错,可你呢?这家伙是每隔几天就躺在床上吼,:“疯子,帮我买包子去,只准买两个,一定要苏州包子。”为什么要苏州包子?苏州包子难吃,可以少吃几个省钱。这小子有一发了个狠心,说“是呀,你看我花这么多钱,连饭也没请兄弟们吃过,tnnd,窝囊!马上就请我们去撮了一顿,聊表心意,第二天我又听到了熟悉的声音,“疯子疯子,苏州包子。
    
     在那破大学印象深的有两件事,一次是在五角场坐车校,和司机聊天,那司机说不知道有这么个大学,当场没气得吐血,和车上的一个安徽人马上把司机给骗下了车好一顿痛打。结果我没事,哥哥给保的,那小子倒进了杨埔公按局里。送东西去的同学络绎不绝。
     还有一次是准备去参观复旦大学,汽车刚过复旦大门群哥们就下车不走了,坐在门口的草地上哭得一塌糊涂。这些都是高分落选的考生,没想到过这么落魄过。一群男人坐在一堆哭,我怕是一生也见不到这样的惨境了。印象深刻。事过境迁,后来坐在了哈工大的教室里,就很同情那些在上海捶心痛苦的哥们。其实我在那些人中是最不成气候的,偏偏我能进了名校,也许人生需要的只是一股勇气,他们就没退学的勇气,只知道坐在上海痛苦和颓废。
     大学当然谈恋爱,下铺的浙江人失恋了,我给的建议是去她女朋友的窗下弹上一晚上的吉他,唱点一起唱过的情歌,保管有效果。是夜,月色撩人,一地花瓣,仙音缭缭,钩人心魂,结果把楼管给钩来了,关进了禁闭室。
    
     曾经的梦想是那么容易破碎,我开始憎恨起这狗日的生活。
    
    终于想尽法子退学回去复读,那段日子,像一条疯狗。每天顶着无数人的白眼去上课,然后默默的回家看书到凌晨。
    那时候复读可是个了不起的大事。父亲很怕,怕我就此再也考不上了。他怕得夜里睡不好觉,白天做报告出错。有时两三点了还听到他在叹息,也不知道是没睡还是在梦里叹息。
     没人相信我能再次考上大学,更勿论我的目标,名牌大学。不过我知道,我有一个很爱我的父亲,还有母亲,这是精神上,物质上唯一能支持我的只是妈妈熬的八宝粥。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母亲没有长长的叹息和忧郁的眼神,只能以她如水的爱滋润着久旱的身心。
    
     这时班上新调来个有趣的老师,叫潘国政。刚从大学毕业的吧,看上去一张娃娃脸,比我还小。这是我一辈子唯一喜欢的老师。刚来我们班的时候就有人上去跟他握手,说“又有个不幸落榜的兄弟了,哥们,。去年多少分哪?”
     他身材很小,看上去像个学生,一直都被误解。记得有次课间他和女生聊天,那女生的男友跑去在后边一拍,“哪班来的小子?敢泡我的妞!”一屋子人笑倒。有次他在撕阅报栏的报纸,准备换新报纸,我就过去一把抓住他,说“哪来的小子,敢撕报纸,抓到潘大那里去批斗。”他一转身“潘大是说我么?”
     这家伙上课挺好,可是为老不尊,居然带同我们去偷农民的果园,结果农民追来,我们跑掉了,他被抓了,农民气愤的给他一耳光:“你们老师怎么教你的?把他给老子叫来。“
    
     终于混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来了。也许是上天同情我的父母的那片苦心吧。说来也神了,这年的分数居然涨了一百分,我自己都不相信,到现在我还都以为是教委的记分出错了。那个数学老师说一生最激动的事是把我这狗头的数学从34分教到了及格。比得特级教师还高兴。
     最高兴的还是老头子,拿着大红的通知书在市委拽了三天,直到书记警告他别再张扬为止。这又算是他一生少有的失态。临走前喝了一夜的酒,结果在飞机上就呕出血来。
    
     哈工大是个古怪的学校,早就被清华人讥讽为哈尔滨工农兵大学,我认为这是实话。这学校朴实得像木头渣子,如果不说土的话。整一个大工业标准化生产的方式管理的学校,公寓名不像别的大学叫什么苑什么居的挺风雅的名字,就叫a几公寓b几公寓。
    南方的肯来哈尔滨读书的大多数是边远地区的人,能吃苦,不怕这里的恶劣自然环境才敢来的。北方的好些,可是学校是北方的编一个寝室,南方的编一个寝室,所以呆在南方的寝室就特别郁闷。这些农村同学不爱玩,不谈恋爱只喜欢学习。直到读博了我还有同学给我说李连杰和周星驰长得很像的,没把我给气吐血。
     有次和他们开玩笑说我做过走私生意,在金三角走私棒冰,这一听就是个笑话,可楞有几个家伙第二天缠着要我给他们讲金三角的故事。
    
     刚进学校的时候,听说哈工大的寝室是亚洲第一的,果然亚洲第一,一公寓二公寓前后两楼活活塞进去一万人还多。
     一个典型的工业大学,没有一丝一毫的人文气氛。北大的学生唱:“看每一朵花开,看每一个女孩。”俺们看的是遮天闭日的大楼和锅炉。学校被一条高速公路从中间分开,校门就悬空挂在公路顶上。有次机电系的娃娃们怒气冲冲的质问校长,为什么把校门建在路上,校长的回答是:“显示出本校的皇家气派,哪个大学的校门不是脚踏黄土黑土地?咱们学校的校门是脚踏皇冠奥迪桑塔那。“晕死,比我还能瞎摆唬。”
    
    值得一提的是哈工大的女生,14个男人才平均到一个女人。所以我们说追个哈工大的女生比考博士还难,考研我们班30男人能上20个,考博也绝对能分到四五个,可是咱班就两女孩。有次在食堂门口,看到个新来的女生面对一屋子的男人发愁,拉住我问,“师兄呀,这是不是男生专用食堂啊?”
    不过这样的学校里,学习气氛倒是很浓。图书馆大约六点钟就开始有人排队等进去占座读书。一直都觉得图书馆门口长长的队伍是个不逊色于未名湖的风景。学校虽然穷,服务倒还好,上自习能够很方便的喝到热水。
    图书馆的书很不让人满意,尤其对我这样的文史爱好者来说,工科的杂志论文倒是很全。但是文史类书籍就挺少,连《史记》都借不到。大部分都是毛泽东等伟人的传记,烦。唯一和当局有点不同声音的书就是何新的著作,当然,何新也算是一个御用文人。虽然何新后来被骂得不行,特别是八九以后但是我还是感谢这个人的。是何的著作让我知道了原来国家钦定的教材也很多是胡搞的,我以前隐约的一些反教材的念头原来还是有学者支持。大一很仔细的看完了何新的全部论著,我觉得这个人的学问在不涉及共产党统治和美国的部分还是很不错的,他对中国社会形态和农民起义的几个研究对我来说可是有启蒙的作用。
    学校的社团搞得挺糟烂的,组织者水平很差,写个文告出来,无论书法还是文字功底都只有小学生水平,这也让我很不满。学校出的期刊,自然科学的部分还是很可观的,文艺的部分就只有中学文学社的水准。记得当时有一个叫赵志刚的后来就混得很不错,在计算机方面可是顶级人物。这位大侠在读本科的时候就参与设计了好几种后来在国内影响挺大的软件。实在是让人高山仰止。
    
    上课比较有意思,数学老师是个糟老头,都不知道多少岁数了。有次上课一觉醒来,发觉讲台上已经换了个年轻的老师了。一问旁边的朋友,老头身体虚,念不完讲义了,叫个学生上去念稿子。这种课当然是乐得大逃特逃了。整个大一就只上英语课,因为一直打算泡这个漂亮的英语老师,期末了,再不说清楚就要换老师了,于是大着胆子约她出去表白了,第二天期末考试英语她就给我挂了。在哈尔滨的初恋以补考告终。
    
    东北人雅好打架喝酒,这和四川人是一样。不过我们四川人自己说起打架闹事都没啥光荣的,可在东北这却是个顶顶光荣的事情,一群人围在一起,不是说自己能打就是说自己能喝,连大学生也是一样,我的同学有的杀过人,有的打过野猪。东北人厚道踏实,就这一点上好吹牛皮。我开始也是怕怕的,见了这些腰大十围,胳膊比我大腿粗的哥们只好忍气吞声。后来实在不爽了,大着胆子把一个自称12岁砍过人的老大从楼梯上踢了下去。一米八几的个子,传说中能打6个人的老大就这么给我摆平了。这件事情的后遗症一直延续到后来,由此时候在酒吧看见两拨人打架,看他们手里的板凳晃动着,两三年不打架的我还真怕。正想闪了,马上被拉住,请“这位四川抗坝子调解,”哈哈,三年前那一架之威,延续到这个时候。神了。
    
     大二的时候和团委书记打得火热,这个年轻的老师是个电影迷,一部电影能看上十几遍,后来听说我居然能把电影看上二十遍,马上就叫我去他那里吃饭共赏电影。团委书记身边老是有很多pl的女学生打转,所以我的恋爱马上就依托老师得以实现。当时这老师的得力干将是一个大庆女孩,肤色黑黑的,忒瘦,看上去还顺眼。于是就天天去帮团委的忙。学校的艺术节上,外语系排演新呼啸山庄,这个mm听不懂英文对白,就问旁边的我,我其实也是个英语盲,还好看过汉译版,当晚大张虎皮,过了一把才子瘾。第二天买了本呼啸山庄送她,就开始了漫长的约会。送书的时候瞎扯了几句,她说“你是不是想占我便宜,想做我便宜哥哥。“我马上回答想做哥哥那是假的,想占便宜是真的。恩,结果现在左眼皮上还有牙印。
    
     想起来真想狠抽隔壁的江西人,没事瞎失什么恋哪。有次和四川自贡的狗头赌酒,先醉的买单。这家伙闯进去了,大呼失恋,我当时刚灌下15瓶哈啤,头昏眼花的安慰兄弟说:“算了,别想她了,女人算什么?等几天走数学系王大炮那里找几版a带猛看,恶心了就不想女人了。实在不行去火车站,20块钱能找一个解闷。“他小子马上开心了,我是惨了。当时刚好女友在旁边,嘿嘿,昏昏的回到寝室躺了一天,起来发觉脸上是几道发红的手指印。以后无论怎么哄她,我的这段爱情都算是结束了。
    这是我最短的一次恋爱,也就马马虎虎谈了二十二三天。不过还有更短的。三楼有个湖南人,经常没饭吃了就跑我这里聊天,聊到吃饭的时候我就把客给请了。认识了三年蹭了我不下300顿饭,不过还算义气,有次逃课遇到院长点名,他帮我叫了声“到”,到他的时候他再叫“到”被发觉了,他就一只咬定他是红疯子而不是他,结果我安全过关,他是扣了学分。这位大哥好不容易追到个上海mm,大约下午6点钟追到了,10点打电话给我说明天请我吃饭庆祝,结果深夜1点就打电话来说吹了。真是绝了。于是学我在上海的朋友,也去女生公寓门口唱歌,这次不是被抓去关禁闭,而是当天是周末,夜不归宿的人很多,就在旁边跟着一起唱,结果当天晚上成了情歌大合唱。最后由我指挥,合唱了一曲毛阿敏的同一首歌大家就散了。他的爱也没能找回来。
    那时候一群大老爷们经常没饭吃,互相乱借钱,经常是a欠b的钱,而b又欠c的钱,而c本人又是靠a的钱吃饭,关系乱得不行。仔细想来,是我们的钱都不够花,于是谁一拿到家里的钱就先借给同学,自己没钱了再借别人的,就这么拆东墙补西墙过日子。
    
    夜里有很多人熬夜看书,都是看闲书。这是个好法子,白天头脑清醒的时候看教科书,晚上就晕着脑袋补充些杂七杂八的知识,反正看晕了也不会误事。开水房是个看书很好的地方,光线好,也暖和。在开水房,随便一摸就能摸到别人放在那的诗集小说的。什么《在路上》,什么《麦田守望者》,还有金斯堡的东西。都是欧美跨掉一代鼓捣的是通非通的作品。当时看得很精神,现在重看就没感觉了。正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我们也不能两次走入同一本书。对于前者,不断流逝的是无尽的河水,对于后者,不断变化的是我们的心。
    
    张楚的《姐姐》曾经打动很多人,摇滚在我们那时候销路很不错。崔健的军装在当时看来也比今天的什么f4来得要酷。那个时候我们不染黄色的头发,如果天生稍微有点黄的话,还要想方设法染黑。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什么h。o。t,比较新潮的发型是披肩长发,赵传还觉得自己长的比较丑,一天到晚老想飞,雨生也栩栩如生的在窗前天天想你。潘美辰在四处找家,齐豫却已经找到了,而且还背到了背上。
12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1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很流行。
    
     李方说过:“人们终于发现,原来,革命不光是枪炮和屠杀,革命也可以是音乐和吉他。来复枪做不到的,吉他做到了。来复枪只能把有数的青年送上天堂,而吉他,却从父母身边夺走了整整一代乖宝宝。人类不能缺少战士,战士不能离开枪,当甲克虫科宾他们挟带着摇滚乐,呐喊着冲入滚滚红尘的时候,吉他就是枪,他们,就是战士。 ”
     多少年来,少年们一直没有发言权,而吉他为他们争得了这个权利。手抚吉他,少年们唱出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迷茫,自己的世界。他们用手中的吉他,唱出了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唱出他们的社会理想。美国人不是被越南人打败的,美国人是被鲍勃迪伦和孩子们的吉他唱败的。一代美国人,就靠摇滚和吉他,改变了美国的历史。科宾,非主流,西雅图的乐队,《加州旅馆》是六十年代美国的上帝。
     吉他传入中国,红彤彤的革命年代已经过去,社会很低潮,年轻人很迷茫。他们很脆弱,他们没有自己的声音,他们无所事事的呆在校园里胡闹,他们在上山下乡一代人的阴影里喘不过气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吉他来抒发他们的情绪,抒发他们的理想。北岛过后诗歌已经不再流行,“我们打的就是诗人“,于是,自编自唱的民谣成了比诗歌更真诚比流行歌更贴切的表达方式。月色如水,一地花瓣,大学的草坪上,吉他弹奏出多少校园情怀。
    
     “这有漂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几句民谣,钩起多少往事?
    
    唯一可和吉他相比的只有金庸小说。和西方鲍勃迪伦,金斯堡还有约翰列侬他们掀起的革命一样,金庸在少年人心中掀起了一股生命的潮流。东方人温厚,自然这种激情也释放得温文尔雅,不怒不伤。刚从时代的苦难中觉醒过来的孩子,终于在金庸的书里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他们惊奇的发现,除了红宝书和阶级斗争,除了每天的玉米糊糊和大豆粥,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生活方式,那么的行云流水,浪漫潇洒,完全的天马行空,无拘无碍。在那样的日子里,我们的心里,终于装载了一点点的梦想和温情。
    少年是有做梦的权利的。
     这是少年人们精神上一场深刻的革命,守旧老实自我封闭的中国人终于开始做梦了。而且在中国的历史上,革命第一次不是靠赤地千里,哀鸿遍野,而是一场清净的读书革命。
    好多年前的事了。
    
    恍然如梦。
    
     去年同学聚会,本以为早已天涯纷飞难聚首的老哥们居然都撞见了。又跑到当年喝过无数次酒的地方去了。喝酒抽烟。一群人坐在一起居然一言不发,半晌才有人叹息“生活艰难啊!”。这句口号很快得到拥护,话题就接下去了。有人当官,有人发财了,有人坐牢了,有人匡正国法了。有人说起要结婚了时,几个还在单身的人就开始叹息流年似水,居然马上就有人说“老子要离婚了”。笑。
      曹梦回忆起当年我从家里带来的碧螺春,赞不绝口,他说从和我分别后就再有没喝到过那么好的碧螺春了。我当时就哈哈大笑,我说当时你们几个土匪浪费老子的茶叶太厉害,从第二年起我就是用碧螺春的盒子盛上土茶招待你们的。他听了有点遗憾,但还是摇摇头,仔细回味起当初的茶味。几个成年人争着说大学生涯,灯光,亮的有点荒凉。
     很快就发觉不光是我,所有的人都有点凄凉而伤感,这也是这代人的特色,还在小的时候就变得早熟,好象什么都懂了,等该长大懂事的时候又还是个孩子。
    
     还没长大就苍老。
    
      说起少年时候的梦想,每个人都只好笑笑,人长大就是要放弃幻想吧。大学时候我故作姿态老气横秋的说:“ 要什么时候才能走过江湖,站在彼岸岸边,看一路的波涛汹涌狂风怒号都不过是岁月之下掩盖的阅历呢?”等今天真正的走到了彼岸又才发觉,所谓的彼岸,又不过如此。一样的懵懂一样的无所事事,一样的开心不开心的混日子。难道真如张国荣所说:“沙漠的另一边,是另外一个沙漠。”
     亮哥说,不管怎么样堕落还是空虚,日子还得过。老板的白眼老婆的唠叨儿子的尿布还得忍受。上大学的时候固执的认为我们是名校生,是一个时代的精英,八九前后我们甚至认为自己能改变这个世界,而今天,我们甚至还得为了房租打拼。 
    
     这是个操他妈的变幻无常的时代!我说。  
    
      从学校回来的时候,想起了因走私被匡正国法的小涛。想起最初,九月灿烂的阳光和他黑色的衬衫。一幅黑眼镜,他说那是学张雨生,不过我看那样子实在吊儿郎当和张无关。他热爱古龙鄙视金庸。他经常写小说,我们经常在他的小说里被一刀砍死,全班不多的女生做了他的老婆。我说不要紧,我只要死得酷就好。
     我最后一次看到他是在北京。他唱完家驹的《农民》后转身一个万福,以后就没了消息。
    想起小涛就想起了邹老师。他喜欢踢地上的东西,我和小涛就在破帽子里放在石头惹他踢,结果去医院呆了几天。我们把他家卖的面包用手捏过,让他卖不出去,他游泳的时候抱走他的衣服。
     深夜想起来,觉得很羞愧,给他挂了个电话道歉,说是一定要道歉,他在那头打着呵欠说,算了,都好多年前的事了。
    
     好久以前的事情啦。
    
     过年的时候我和回国的陈昊去北大开会 。  
      感觉北大那地方特美丽特灵气在那里读几年书肯定挺舒服,马上开始抱怨中学时不好好读书没考上北大。  
      我说只有靠儿子了,老子的儿子将来什么也不上,就让他上北大,考不上就不准去读别的学校,一直复读到考上为止。陈昊说不要紧,现在老年人也能上大学。等咱们退休了,时间多了,不打太极拳也不逛茶馆,就好好的读书,咱们复习几年考到北大安度晚年去。
    
    笑话是挺好笑,不过笑得有点凄凉,什么时候已经开始合计起退休了,读大学,原来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啦。
    
     以前对文革的一代人老是追忆毛主席在的那个“红彤彤‘的日子很不解,现在我明白了,他们追忆的不是毛时代的饥荒和批斗,他们追忆的只是记忆过滤后,他们曾经的青春年华。陈昊对北大的学生们说,如果可能,他不惜让整个社会开历史的倒车,也要回去再读一次大学,好好品味一下当初没来得及端详就已遛走的日子。
    
     我也是。在这个非典隔离的日子里,我冒着熬夜免疫降低的危险打下这些无用的文字,只为祭奠那回不来的曾经单纯的自己。
    
     与七十年代的诸君给勉!
13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1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生-少年时代

1.恋爱观和性教育
那时侯一本很有名的杂志叫《连环画报》,上面登了很多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绘画版。我印象深刻的有,“月牙儿”,“人生”,“人到中年”这些出名的作品。还有一些文革后复舒性的作品,很唯美。有一个故事描述当年红卫兵期间,一个男青年和他女友观点不合,成为互相武斗的两派,最后两人在高楼的屋顶相遇,男青年发现对面的对手没子弹了,又惊异发现对方是他过去女友,他不知道如何劝降,把冲锋枪的枪口向外,示意女友可以逃走,但是她誓不投降,从高楼楼顶跳下身亡。我将这个故事讲给丈夫听了之后,他也深感到触动。还有一个关于白纱巾的更美的故事。一个川中小镇上的中学教师的女孩,在上京读大学的船上,挂起了一条白纱巾向她母亲挥手,在那条船上她遇见一个锅炉工小弟,便兴奋地鼓动他也去考大学。然而当那个小男孩考上相同大学并遇见他的小姐姐时候,发现他的小姐姐只是把他当成一个需要照顾的小同乡,并不爱他。还有关于信用和信任的,一个离婚女子和一个工程师谈恋爱,临近结婚之际女方去出差,临行托一个没上锁手提箱给男友保管。男友忍了又忍,打开皮箱发现里面有一叠没有封口的信,他最终打开信看了,里面说自己第一次婚姻因为怀疑而破产,假如他看了这信那么定婚便取消了。还有关于事业的。还有一些小说,在恋爱观继承了上面的意识形态,只是加了关于性的内容。我印象中那时侯关于性解放的内容多如牛毛。其中一篇讲一对未婚中学老师选择同居,在众人非议中同居生活,人们传说他们两人一天作爱五次来避免怀孕。有一篇直接描写同居的女子在小砖房等待伴侣归来,门前是水泥路,路边开着湿漉漉的木荆花,屋里面只烧着炉子,仅有桌子和书架,那女子坐在被窝里面且想且等。我想这些小说塑造的平等高洁的性观念,对未成年的孩子性观念的形成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

2.手抄本
手抄本是少年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的工具。一般是选一个印着花皮的硬壳本,里面整整齐齐抄上看来的诗歌、小散文、词曲,还勾上花,装饰一点图案。同学之间相互传看,满足对于他人审美观的了解和对于自己审美观的张扬。

3.中学时代的女朋友
中学时代的女友是探讨男生的伙伴,和纠正自己行为的小老师。那时侯遇见男女不同的事情,很难向长辈请教。摆在面前的有,同在一个课堂里竞争功课的胜利,和因两性身体生理带来的不同,使人难以判断异性的强弱。还是我的女朋友干脆告诉我,男生有射精的困扰,解决了我对他们身体的景仰和对他们大脑不景气的困惑之间的矛盾,这让我能不妨碍自己在运动会上看他们矫健的身姿,同时又可以将他们大脑对于知识和功课的反应迟钝视若常素。

4.射雕英雄传
射雕英雄传这部港台电视连续剧当时风靡大江南北,连主要演员的粘纸都出了一张又一张。我念念不忘的倒不是黄容和郭靖这对天差地别的恋人,而是小王爷杨康和穆念慈两个冤家情侣,和那首“人海之中,自从有你,一切都有意义…”深深打动我的主题曲。主题曲响起来,桃花林中两人相拥,让所有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知音的人伤心落泪,可见完全凸显爱情的其中一个面是朋友知音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杨康和穆念慈这个情侣表现的是爱情的另一方面,当杨康和娇弱的穆念慈在比武场上真拳真脚地打起来时,两人飞扬的腿就勾起了难以表达的美感。在后来,两人在荒郊野店里坐在床沿私自成亲,电视屏幕回放二人拳来脚往的镜头,勾起了观众数不尽的暇思。

5.糖果纸、火花和后来的粘纸
那时孩子收集的是不用花钱买的东东,比如糖果纸、火花,花钱买粘纸是很后来的事情了。同学之间有交换行为。对于不吃糖和家里没有抽烟的爸爸的我,收集糖果纸只能靠从他人那里乞讨,火花则是在路边和垃圾堆里面搜寻,有农村孩子看我在垃圾堆里面找的辛苦,竟送我几张火柴票票。
14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1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生-童年时代

1. 电视剧和电影
那时侯最开始流行的是一部叫“加里森敢死队”的电视剧,电视里面的一个抛飞刀的人最受男孩子的崇拜,甚至我们女孩也学着把小锯片磨一磨,往自己家厨房的后门上甩。然后还有伸着手臂到处飞的铁臂阿童木,和森林大帝那头小狮子。电影最早的记忆是郭凯敏和他在电影“小街”中的恋爱。影片中女主角张瑜一个人在室内用白布带一圈一圈绕着自己已经开始发育的胸部,很反映那时女孩子掩盖自己性征的心理特点。那时侯的古装片都很美,爸爸一手拿着书温习,在电影院里面陪我看。儿童片是反映当时生活的,有一部叫“四个小伙伴”,我想大多数人都能在自己身边数足四个小伙伴。恐怖片是伤害性的,有一部叫“神秘的大佛”,刘晓庆也演出其中一个角色,我从此再也不敢看任何一片恐怖电影,我的一个小伙伴在下一次看一个香港恐怖片的时候,竟然没有看懂剧情。电影《少林寺》不久后走红,影片中的牧羊曲我今天还在听,那优美抒情的曲子本身就是爱情的写照。

2. 小人书和《少年时代》
宋庆龄题名的《少年时代》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陪伴我,里面数不清的过家家描写让我荡气回肠,其实是别人在少年时代的恋爱故事。我今天还在讲给丈夫听的有,一个小尼姑和她的爬墙顽皮追求者,还有一篇叫“我的哥哥”,简直在我心中荡起了波澜,小说中的哥哥又英俊又会规划自己的生活是个孩子头,后来又被送去内蒙吃苦,最后又去了美国。小人书是古装人物的天下,杨家将,秦琼卖马,岳家小将纷纷登场,雄壮的身躯各色的盔甲给我留下的记忆深刻,以至于多年后看电视《西夏王朝》里面的将士,我一眼就能把背手笑荧荧的在马下踱来踱去的将领从队伍中认出来,尽管对方站在边上。

3. 过也过不腻的“过家家”

小时侯在自己能找到的各个角落里扮演过家家,有时侯在冬青树丛的后面,有时侯在篮球架正下方,有时侯在后山上一人高高的茅草窝里,有时侯在施工队遗留下来的小砖房里面,爸爸要费劲才能把我找回家吃饭。后来,自己一个人在家里也玩,把两个靠背椅对接起来,最底下垫上妈妈的衣服,上面再铺上枕头巾,布娃娃躺在上面,纱巾罩在外面作蚊帐。那时侯还流行做航模、海模,我爸爸出差给我带回来几袋,结果都没有做出来。

4. 吃
吃的有上海的泡泡糖,可是我从来不会吹泡,从来不吃。液化气站兼卖牛奶冰棍,比我最不爱吃的绿豆冰棍好吃,在家乡吃的丰富一些,有碗糕,还有扁食和煎包。碗糕是夜里才挑出来卖的,现在也许再也没有这般风景了。

5. 火车和招待所
坐火车探亲是那时侯小朋友常有的事情.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是大年除夕坐火车,同车厢里面一个叔叔有饺子,我不认识那东西也是想吃,结果叔叔送给我吃了。住招待所的经历是惊险的,因为我夜里在招待所的床单上睡梦里尿尿,爸爸怕被招待所阿姨骂,夜里两点把我叫起来偷跑了。

6. 刘兰芳的评书
刘兰芳的评书是万人空巷,后来居然有人提名她当治安模范。后来我丈夫在大学里面才听到她的演出,觉得十分好,我告诉他这是我童年最美好记忆。

7. 小灵通和动脑筋爷爷
《小灵通漫游未来》里面的水滴车、有弹性的房子、树木高大的庄稼和农业工厂、还有会叫人睡觉的机器人铁蛋。是我至今还在追求的梦想。我觉得那是能想象到的最美的生活之一。《动脑筋爷爷》则是真正地地道道的科普儿童读物,里面讨论问题实在朴素,比如为什么会下雨、雷电哪一个先出现等等,我现在还努力把自己工作风格往那个方向转。还有《物理实验》、《化学元素的故事》、《从一到无穷大》、《无线电波》、《自然的奥秘》,都是启迪儿童时我们的良好工具。
15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人成长简史(童年篇)


童年篇

  那时我们的家里很穷,但是我们不乏快乐。同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我们接触自然的机会更多,我们的童年也更自然。

  1、兄弟姐妹


  与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我们有兄弟姐妹。我们常常被称为老大老二或老小,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

  一个有姐姐的孩子,它意味着可能得到更多的照顾,在父母忙于开各种批斗会的时候,一个哪怕是五岁的姐姐她也是一个三岁的弟弟的主心骨,而父母也认为可以把最小的孩子托付给她。当然哥哥也是一样,除了可以像姐姐一样帮助弟弟妹妹之外,他还是孔武有力的象征。两个小男孩打架之前先想的是对方有没有哥,那意味着后果可能会很严重。而当一个男孩拖着鼻涕哭着说我回家找我哥的时候,对手就会感到害怕,尤其是他自己没有哥的情况下。

  一个家里如果有哥仨儿,那么老大是天然的孩子王,老二老三在同龄的孩子中也会很有话份儿,他们会从自己的大哥身上很快学会英雄气概,还有管理才能。中国相当多第一批富起来的人是出于这样的家庭。

  2、小人书

  是那种翻得很烂的小人书,64开本。有的是手绘的,代表作是48本一套的《三国演义》;有的是黑糊糊的电影剧照本,各种战争电影各种样板戏,因为没有儿童不宜的内容,所以那时几乎所有的文艺样式都有小人书版;再到后来,80年代初的时候,更多的国外电影剧照和国外小说手绘本出现,小人书中有了爱情,有了我们不懂的仇恨和美好。然而它很快就随着电视的出现而消失了。

  那时候大家除了比谁的哥多,还比谁的小人书多,一个据说有二百本的小人书的孩子同样在孩子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知识就是力量。假如他有全套的《三国演义》,他就可以成为偶像。现在谁若有也是一样,但那意味着一笔财富。知识就是金钱。

  3、游戏

  男孩子的集体游戏是藏猫猫,当然那时不叫这种温文尔雅的名字,他们说那是抓特务。特务有的是国民党的,有的是美国的,最常见的还是日本的。在一群孩子吵人呼啸声中,我们经受历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两个男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最常玩的是啪叽,开始的时候是用很白很厚很吸水的纸叠成的四方形,后来有了岳飞传,于是岳飞岳龙哈米嗤金兀术就化成了圆圆的啪叽,在泥土地里翻来滚去。还有一种与啪叽相近,但它是用烟盒叠成的三角形,用手中带出的风力把它掀翻,什么名字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总之不叫啪叽,只有管闲事的老师才会笼而统之地这么称呼。

  那时很少有一个人玩的游戏,即便是独家秘笈也得拿出来炫耀才过瘾,通常的秘笈是一把木头手枪,爸爸是木工或者车工的孩子通常都会有不止一把,但手中的永远只是一把,那些手枪总是不经意间丢了。等到男孩子们已经学会自己做枪的时候,他们只做火药枪。那时他们已经有点大了。

  女孩子也是在一起玩的,她们通常玩的是跳猴筋。和现在一样,轻盈的跳跃当中,女孩子学会了在别人赞美的注视下生活。猴筋通常是用废自行车外带剪成的,最高档的是用医院的胶皮管做的,结实,弹性好。一个医生家的孩子和木工车工家的孩子一样得到同伴的尊敬。跳着猴筋的女孩子也是唱着儿歌的,唱"马兰开花二十一",也唱"反击右倾翻案风",但女孩子们的心情是永远好着的。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的女孩子可以做男孩子的游戏(虽然不大受欢迎),但男孩子绝不能像女孩子一样去跳猴筋,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现在我偶尔会看到我们邻居家的孩子跳猴筋,我就像看到男孩子突然穿上了裙子一样不舒服。

  4、打架

  打架是一种常态,因为总在一起玩,今天和你好,明天不和你好了。很认真,也很忧伤。男孩子们之间的打架通常更有回忆价值,因为他们总是以动手为结果,打起来了。

  于是孩子的哭声更响。但可能是过了一个小时,也可能是过了一天,他就会又跑出去,打呀杀呀的。父母也不会把这个当成人生的经验讲给他听。那是孩子的事。

  5、小灵通与十万个为什么

  我们是爱科学的,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所年的社会已经一点一点地崇尚知识与科学了,而我们也能读这些没有画面的大书了。未来在小灵通那里呈现出一种诱人的美丽,我们虽然不知道那样的世界什么时候出现,但我们从那时候起有了理想。更关键的是我们知道了理想中我们是如何生活的。我们唯一想不到的是,当我们进入那个未来世界之时,小灵通还是小灵通,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永远年轻,而我们已经不再是孩子了。

  而《十万个为什么》给我们提供的更多的是原来是这个样子的。现在这本书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本不过时的书,但现在的孩子选择太多,所以它更我的只是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的一种装饰品。

  6、抗大

  我们上学的第一年。在抗大,我们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原来可以有这么多孩子一起玩闹。那么多的孩子在街道的几间小平房里,在几个老妈妈无力也无心的管教下,我们更自由。上学是一个多么自由的字眼儿啊。自由的我们带着对自由的美好回忆进入正规小学,虽然严格了许多,但我们还是拥有自由,放学时我们可以一直玩到天黑,用不着父母去接,也用不着有人来喊,我们累了饿了,我们背着奶奶缝的小书包跑回家,不曾洗过的小手抓起一个馒头就吃。吃完了,赶紧到邻居家去看那个小小的黑白电视,还有那个铁臂阿童木。

  7、露天电影与黑白电视

  大院里总是会有露天电影放的,虽然是那几部老片子,虽然连台词都能背下来,但那毕竟是电影啊,电影是神圣的。早早地占好位置,如果去晚了也没关系,可以到幕后去看,那边每个人都是反着的,怪怪的,还有,这样可以躲开那些装模作样的大人的斥责。那时看露天电影更像是社交活动,大家比着劲地高兴。很多年过去之后,我看高雅的西方人或正在高雅起来的中国人看歌剧听音乐会的心理和我们当初一样。

  露天电影终于被电视时代所取代。邻居家买了一台九寸的黑白电视,带着炫耀的心理好客地招呼着我们去看阿童木,爸爸妈妈有时面子架子敌不过好奇心,也去,后来就也买一台,后来我们的生活就离不开电视了。好在那时我们已经大了。

  8、岳飞传

  一张大脸侉着嗓子讲评书的刘兰芳是我们小时候的偶像。那时候我们看不着她,她的声音从收音机里传出,传出一个英雄故事,传出一个是非观念。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地调着收音机里时断时续的刘兰芳的评书。第二天一群小孩子在一起点评故事,分析下文,当然我们学到的更多知识是朱仙阵是挑滑车是十二道金牌,是把你这奸臣杀了是哇呀呀呀呀呀呀,是刀枪剑戟斧钥钩叉。我们打架时不再只是把对方当成美蒋特务,他们还是秦桧还是完颜阿骨打还是哈米嗤,我们又多了一种乐趣。

  9、苹果

  可能是小时候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水果,我们所能想像到的最美妙的食品。其实现在回想起那些美味来也不过就是国光之类没有人再多看一眼的东西,但那时我们不知道还有更好吃的苹果,于是我们像农民盼着收获一样等待爸爸单位过年时分的苹果。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一炼乳,现在它也是一种美味,小时候它装在一种绿色的玻璃瓶子里,充满诱惑;还有饼干和面包,还有汽水香肠,那些都是春游时才能得到的东西;还有罐头,那可能只有在得病的时候才能享用得到。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真的很贫瘠,这些甜美的优雅的食品为我们那时的生活增添一种味觉上的回忆。
16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人成长简史(少年篇)


有一天,爸爸妈妈对你说:"你已经上中学了,你长大了。"老师也对你说:"你们已经是中学生了。"说这话时,他们的目光中无一例外地带着期待,他们期待你更好好学习,更懂事,更听话。于是,你觉得已经长大了。你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做人了。你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背叛。他们用长大来诱惑你听话,但得到的是背叛。你希望你能独立,但却不知道如何独立,你匆匆忙忙学会的只是对立。


  于是,你的少年时代开始了。逆反的,冲动的,自由的,诗意的,忧郁的,无忧的,为所欲为的,汪洋恣肆的,天马行空的,为赋新辞强说愁的少年时代开始了,这些都属于你。

  1、一身黄与牛仔装一身黄,土流氓。军服的威风是属于上一代的姜文和王朔他们的,但这种有着红卫兵造反色彩的草绿色军服还是让我们有一种打碎一切的冲动,当然社会的纵容已经没有了,只有小痞子才这么穿,但我们喜欢小痞子。我们只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比赛着自己的酷与热力。与此相关的还有板鞋,还有军顶(也叫干顶),假如没有绿色的,老蓝色的警服也可以让人刮目相看,当然冬天里的军大衣是不可少的。那时一身军装的我们走在街上,就像现在染了头发的中学生一样让人侧目。

  那是上个年代的遗韵,时尚,尽管是很拙朴的时尚还是一点点的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现在的中学生想不到就在十几年前,中学生为了穿上牛仔裤在道德和人品上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那时剪裤腿这种霸道的中世纪行为已经不再有了,但我们还是不敢轻易穿出去,因为老师把"瘦露透"当成大敌,他们的借口是我们正常的发育受到了迫害,只有那些不怕白眼的对美好事物孜孜以求的同学才敢穿着它上学。直到后来又出现了更瘦更"直观"的"王子裤"和时尚意义上的"体型裤",相对保守而且"健康"的牛仔裤才不再是老师的"眼中钉"。

  后来有了西服,皱皱巴巴的西服,在留下的当年的照片里,我们还能看得到,很蠢的样子,但掩饰不住我们的青春飞扬。

  2、录音机与流行歌曲

  砖头一样的录音机已经过时了,流行的是双卡四个喇叭或者日本进口的声宝六个喇叭的,以学外语的名义,那个当时看来价值不菲的"大件"成了我们的专用品。我们把一盘盘盗版的或者是翻录的磁带塞进带仓里,我们用来听流行歌曲。那时台湾校园歌曲已经不时髦了,张明敏假模假式的口水歌、程琳装模作样的天真我们也很快就听腻了。直到一个青春放肆的声音闯入我们的耳朵,一个叫张啬的人,她翻唱了所有邓丽君的歌,她把邓丽君的缠绵唱得豪放,把暧昧唱得清纯,她丢掉了邓丽君最宝贵的一部分,但是为我们营造了最美丽的一段回忆。后来是更放肆的张行,和他那把不三不四的吉他,"我身边有个她,噢,她比你先到",让所有的少男少女们脸红心跳。这两个人一个据说后来去了澳大利亚,而张行据说因为刑事犯罪进了监狱。那时候没有歌星,没有包装,大家都由着性子来,就像彼时懵懂的我们。

  但我们在无意当中也找到了一些即使在后来也难以找到的美丽歌声。胡惠中借着想齐豫的嗓子在《欢颜》中"放歌"《橄榄树》,成方园为我们翻唱了三段的《童年》。在歌声背后我们知道了齐豫和罗大佑,我们还知道"隔壁班上的那个女孩为什么还不经过我的窗前",在老师尴尬而且愤怒的目光当中,我们接近了潮流。

  对了,还有崔健。在我们的少年时代,上一代人的崔健在北京的工体已经吼出了石破天惊的"一无所有",在第二天我们兴奋的奔走相告,但我们实在说不出是什么让我们激动万分,等到我们能读懂它的时候,我们已经再一次长大了。

  3、琼瑶,三毛和武侠小说

  就那么容易,我们就被俘虏了。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文体,另一种感觉,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但我们还是被俘虏了。因为它美丽。琼瑶的小说成了课桌里最大的牵挂。女孩们在与主人公一同哭笑的同时,学会了小鸟依人,学会了纯情,学会了爱与被爱,学会了美丽。然后是三毛,当我们为荷西还有撒哈拉感动的时候,我们已经隐约可以看到我们未来的生活了。

  男孩子们也看琼瑶,也看三毛,但他们更爱看武侠小说。随着霍元甲和射雕英雄传占据电视的黄金时间,我们的英雄主义在一点点被点燃,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拿来梁羽生的、金庸的、古龙的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武侠小说来看,在打打杀杀中我们体会另外一种生活。那是我们可以随意看电视的年代,也是我们只要看书就是好孩子的年代,那时我们从书中得到快乐。

  4、女孩子们的偶像

  家里有姐姐的女孩子,总是和姐姐一样被冷峻的高仓健所迷惑,虽然她心里可能不一定这么想。在一个缺少偶像的时代,高仓健曾经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直到有了许文强,有了费翔。于是一切都变了,高大儒雅绅士风度同样也很男人的举止一下子抓住了所有女生的心。许文强满脸雨水与泪水地在教堂门口出现的镜头成为女生心中爱情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深埋在心底。而费翔更合乎琼瑶小说里的白马王子的形象,小说的虚幻终于找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觉得到的寄托,更关键的是费翔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大男孩,他让每一个女生怦然心动。

  5、男孩子们的偶像

  男生更关心的是自己。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偶像的话,那么和每个时代一样,他们选择的更接近于一个英雄群体。许文强,丁力,甚至冯敬尧,当然也有霍元甲,有郭靖。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们的偶像可能很简单,可能就是高年级那几个飞扬跋扈的同学,在心中充满了取而代之的冲动。

  6、哥们

  可能是因为一次打架,可能是因为在一起偷偷地抽了第一口烟,也可能是那一次考试都落在最后几名一同挨了老师的批评,总之哥几个就走到一起来了。有的时候很松散,上学放学一起回家,说说班里的事;有时很紧密,大家一起出去摆平一件事或者惹上点什么事,或者干脆在应该上课的时候到街上去位悠悠,打群架。青春在消散和聚集的过程当中周而复始地运转。他们总有点问题青年的色彩,但还没那么严重他们只是因为在一起时可以把午后的无聊打发掉。有的时候哥们可以换成姐们,同样也是一种人生。

  7、为国争光

  女排又赢了,聂卫平再一次横扫中日擂台赛。宋世雄尖着嗓子为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喊得山响,在这氛围当中,我们学会了爱国,学会了关心体育,在我们之中成长起来一大批球迷,一大批期待着扬眉吐气的球迷,虽然失望总是比希望多。

  8、高考

  我们从上中学那天起就知道自己的一个最大目标是高考。为了高考,我们学习,我们上课,我们上晚自习。我们的所有生活,我们的主旋律就是高考。其它一切都不重要。因为它,我们上面提到的所有快乐都是业余的,我们是为高考而生活。好在我们的压力不像现在的孩子那么大,虽然高考比现在要严格得多,录取率也低得多,这得感谢时代,那时候的老师还不像现在这样凶狠,父母也不像现在这样常常处于崩溃的边缘--毕竟我们有兄弟姐妹,我们不行了,还有望子成龙的希望。但我们还是糊涂,因为我们不知道高考之后怎么办,我们生活目标是什么。对于高考之后我们一无所知。

  而这一切都是准备,等到我们真的理解高考的时候,高考已经结束了,我们也长大成人了。

  9、日记

  话还得往回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有了一个不愿意给人看的日记本,断断续续的,你的感受,你的生活,你的忧虑和不如意都写在那上面。当然也有你的初恋你的单相思,你把它锁在一个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带锁头的小抽屉里,防范着每一个人。但你又按捺不住地想让别人知道你的故事和心情,于是,它又有了除你之外的读者。你和这另外的人共同保崐持着这个秘密,直到同性的朋友反目成仇,异性的朋友形同陌路。你再记下这段伤心,更严格地守着这个秘密。最后把它丢在风里。

  你的少年时代是从有一连串的秘密开始的。

  10、早恋

  最大的秘密是爱情。那肯定是你的初恋,在那么多人的目光当中,在猜测当中,你恋爱了。许多年过去之后,你会对你的太太或者先生说那只是种朦胧的感觉,那只是少年慕艾的一种冲动,但你当时不是这样的。你那时期望着它的轰轰烈烈,你期望着过把瘾就死,你期望着未来,你期望着白头偕老,像所有年代所有年龄的爱情一样。那是真正的爱情。

  但这一切都将结束。

  少年时代从那串秘密开始,以那串秘密破碎结束。

  等待你的是更加纷乱但也更加美丽的青年。在回忆的过程当中我常常想,我们为什么如此幸运--我们没有上一代人政治造成的痛苦经历,也没有下一代人教育导致的畸形生活,我们怎么拥有那么多的无忧无虑,那么多的自由,那么多的奢侈?
17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1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人成长简史(青年篇)


我们等待已久的成人仪角那牡来了,又无声无息地过去了。我们这一代人还没有张扬到到某个地方完成闹哄哄的成人礼。我们离家上学/我们工作--个人生活/经济的独立足以证明我们进入了青年。


  当然一代人也无可挽回地分崩离析,很难有什么东西可以涵盖整个一代人。因为个人经历的原因,也为了真实,我只能把侧重点放在离家上学这一群人身上。

  1、1989年。1989年发生的事对于那些正在上大学的人来说是一件很难忘记的事,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对于正准备上大学的人来说,同样很重要:羡慕还是恐惧,兴奋还是无动于衷?他们第一次独立思考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大问题,从短期看是好事--他们可能更适应社会;从长期看,现在还看不出来,无从判断。在1989年之前,大学生们谈论的是人道主义,谈的是自由与异化,谈萨特尼采弗洛伊德,在那之后,大学生们喜欢谈血型,谈诺查丹玛斯,谈金钱。1989年对于中国青年人的改变是跨时代的。从1988年的抢购风开始,中国人的经济头脑一天比一天发达,1989年无可宣泄的力比多被转移到对金钱的追逐上来。奇怪的是几乎与此同时,那些街上混的小痞子也在这一年前后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赚钱上。许多年过去之后,那些上了大学的和没上大学的的同学见面,发觉大家最后是殊途同归。1989年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对于这一代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是在这一年前后进入自己的青年时代的。

  2、诗人海子。

  诗人海子在1989年卧轨自杀。为情,为钱,还是为了理想,这些都不重要,留给诗人的更多的是欢呼:终于有人为诗而死了。当初写诗的人现在大多都不写了,但写诗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说还是美好的回忆。在一连串的超级秀之后,这一代人发现无法确立自己在诗坛的地位--这毕竟不是一个写诗的年代,于是偃旗息鼓。

  对于不写诗的人来说,他们也会忆起有关诗人的一切,好笑的或者纯真的--留下那么多的故事让我们感动或嘲笑。

  3、王朔。

  王朔至少在两个方面影响了我们一代人。第一是他的语言风格,我们脆弱的白话文传统经过三四十年的革命化语言干扰,丧失了活力和表现力,而王朔这种夹枪带棒式的调侃,满不在乎的信口胡说,使得我们的语言生动了许多--不论是生活中还是文章中。但京味的贫嘴也彻底地把语言的张力给毁掉了。当贫嘴成为王朔的招牌的时候,类似于贫嘴张大民这样的极端庸俗者就粉墨登场了。

  第二个影响是王朔的思想--蔑视崇高,真的或者假的崇高。尽管1988年就号称是王朔年,但他真正成为媒介轰炸的焦点是在1989年之后。王朔在此时出现一方面让年轻人感到有了一个发泄的途径,使得他们在笑声中缓释某种崇高造成的压抑,同时也成为另一种崇高破灭后的自嘲(实际上王朔既不是蔑视也不是调侃崇高,他只是意淫崇高),另一方面也让焦头烂额的主流意识形态感到放松。王朔的东西尽管带着反叛的腔调,但他不会伤害体制,这一点很重要,1989年之后的王朔是横在青年人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缓冲地带。他几乎得到一代人的一致吹捧,同时也得到了主流的默认。

  消解崇高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以王朔的世俗来消解,将会长远地为这一代人带来负面的影响,结局很难逆料。

  4、下海与下岗

  1992年是真正改变中国市民生活的一年,这一年的"南巡"再一次改变了中国发展的走向,又一次巧合的是这一代人走向社会也多半是在这一年前后。一入社会就面对着确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也再一次分化了这一代人。有的人依旧走学而优则仕的老路,有的人则早早进入商品社会,与上一代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几年之后下海的有赔有赚,但长了见识。另一个词又流行起来,下岗。对于这一代人来说,下岗似乎还不是个问题,但是几乎每个家庭都面对的这个问题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富悬殊所造成的心理落差。明白弱肉强食的道理比知道物竞天择更重要,因为前者现实而且残酷。

  5、流行文化

  电视是流行文化的万恶之源。流行文化不断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我们跟着电视走,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学电视中的生活--这是与八十年代之前最大的差别。追星,电游,蹦的,泡吧,夜生活,卡拉OK......当我们连头发的颜色都有了变化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接近新新人类。但这一代人不是新新人类,他们稍长的年龄决定了他们中规中矩的一面。在流行文化面前,他们扮演一种尴尬的角色,心有余而力不足。

  好在他们宽容。正是依靠他们越来越强大的话语权,流行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6、新科技时代

  这一代人与所有中国人一道进入社会的转型期,也与大家一道逐渐适应飞速发展的生活。因为他们年轻,所以他们总是抢在潮流的前面,以至于许多新东西成为这一代人的标志。最有代表性的是通讯手段的改变,以前大家联系近的是依靠自行车,远的是靠写信,但在九十年代初,几乎所有城市人都操起了电话。当老先生老太太感慨现在的年轻人不写信的时候,他们自己也进入到了通讯时代。随后传呼机,手机,EMAIL,上网,各种各样的新东西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新的东西,就是快的东西,就是进步的东西。很简单很朴素的一个道理。这一代人在这种大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简洁的处事作风。

  中古风格的风花雪月,慢节奏的人际关系,在这一代人手中慢慢化成陈年故事,让老人们把玩故事远去的世界索然无味,而更新一代人已经无暇去想这样的事了。他们更直接。

  7、西方文化

  可口可乐,麦当劳,一口流利的外语,越来越多的洋人。许多城市里假如刨去汉字招牌,你很难判断这是什么地方。我们越接近现代生活,就越会发现西方文化的无所不在。

  而生活方式的接近不可避免地要把我们的思想拉向某一方。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们空谈西方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后来的这一些人是以一种生活的角度介入的。这一代人对西方认可的迹象不像上一代人那么迫切,但他们显然比上一代人更接近西方的本质。

  与此同时,也有人不断地以一种说"不"的姿态出现,如果不是对他们只是为了哗众取宠追求金钱的道德观念上产生怀疑的话,那就只能认为他们无知。

  8、足球与麻将。

  足球本来是蓝领的爱好,却让中国所有人着迷,并以谈它为荣,而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无疑成为大家的一个笑柄--实际上与这一代人同龄的中国球星更多的是昭示着他们自己的命运。好笑的是这一代人尽管自称热爱足球却很少自己去踢,他们宁可把时间放在打麻将上面。内麻外足,成了这一代最个人化的娱乐。

  9、消费。

  上面说的一切都要以金钱为代价。正是这一代人把中国最传统的消费观给瓦解了。曾经被批判过的高消费被鼓励贷款所代替,今朝有酒今朝醉被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天堂上的见面所取代。而现在这个社会中消费的中坚无疑是这一代人,作为强势消费群体他们左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点。

  10、事业。

  消费与财富是成正比的。于是明目张胆地追求事业有成,就成了这一代人见面永远的主题。而这个社会中又有那么多的榜样被树立起来,早的像史玉柱,晚的像张朝阳;不能独立创业的还有那么多的高级白领过着奢侈的生活。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事业。跳槽,招聘,选择自己的位置,校正自己的方向成为每个人心里最重要的事。

  事业是否有成,这是一个标准。而这一代人也无意当中为未来提供了一种范式--他们在实践着自己的自由--前一代人所没有的自由,以后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自由。

  11、另类与反叛最初听到的崔健已经人到中年了,但另类的旗帜还没有替换的可能;

  反叛总是以一种温和的姿态出现,小心奕奕地保护着自己永远也丰满不起来的羽毛。最刺耳的声音,最强有力的声音在这一代人这里只是被软绵绵地传递着。一代人迅速地抢占主流文化的阵地,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就像他们不曾年轻过一样,不能创造出自己的另类空间,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反叛精神,那么这一代人终究只能算是失败的一代。

  主流文化永远诞生于最初的另类之中。没有反叛就没有创造。

  12、世纪末

  也难怪,这一代人处在的时代太鲜明了,发展得也太快了。更新一代人急于把跨世纪这样的词扛在自己肩上,他们吸收到的文化更有侵犯性,他们意欲创立的文化更有冲击性。于是这一代人和他们上一代人一样落寞地看着世纪之交,看着千年的逼近。

  世纪末对所有人都有一种时间上的压迫感,不知道这一代人是否因此有了切肤之痛?

  而这种世纪千年之交的宏大也许只有在若干年后才会看出它是如何刻骨铭心地影响了这一代人。

  太近了,所有的记忆就会变得琐碎。有的拾不起来,有的不知如何捡拾,还有的拾起来却又难以判断,它真的像我们想的那样可以永远地烙在我们的记忆中吗?谁知道哪一个将在我们心中长久地存在下去,哪怕是十年?

  这一代人正在三十而立或者逼近三十而立,再过十年,四十岁的时候,不惑的我们检点我们的过去的时候,这一段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会留得下什么?到时候一切都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