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保全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专业定期点检与定期检修;二是编制保全标准与管理流程,并对自主保全进行适当的培训与实践辅导;三是建立设备故障与运行数据库,对设备的故障及性能劣化进行可靠性分析以及系统的改善,同时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劣化的趋势进行预测;四是对抢修以及检修等作业过程进行流程分析与改善。”
整个培训中心似乎安静了下来,窗外料峭的寒风敲打着枯枝上刚萌生出来的绿芽。杨子知道,道理大家应该都听明白了,可这样的理念与职能的调整决不是一蹴而就,于是微笑着把大家从沉思中拉到现场,“设备用、养、修的组织分工大家已经清楚了,可仅仅分工是不够的,各位管理者都明白,如果没有相应合理的绩效指标进行牵引,那么也就没办法深入执行。”“问题是,我们怎么设定相应‘合理’的绩效指标呢?”杨子并没有等大家回答,走到讲台边打开了几页幻灯片,并说道,“我给大家提供几个新的绩效指标做参考。”
“平均修理时间(MTTR)是评价设备维修响应能力的指标,设备部门就不要谦让了;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生产与设备的共同绩效指标,因为设备的可靠性不仅取决于 ‘修’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要靠‘养’的质量;而故障强度率与故障度数率是评价改善绩效的指标,前者和抢修效率的改善相关,后者和设备的可靠性分析与改善相关,当然了,也是生产与设备共同的指标,我们后面谈到改善的时候再和大家细说。”
杨子继续说道,“至于说指标的权重怎么分摊,要结合用、养与修在设备劣化中的贡献大小,一般是刚使用的新设备‘用’占70%,‘养’与‘修’占30%;而旧设备则‘养’占70%,‘修’占30%;但这也没有国际标准,要看不同阶段设备的管理重心来调整。”
课程快结束的时候,杨子留了两个课后作业,一是按照培训所学内容收集整理故障时间、故障次数等基础数据,并建立设备基础数据档案(MTBF与MTTR等);二是对整个公司的TPM成熟度进行评估,找到改善的方向。
第十章 闭关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已是盛夏7月。
两个试点单位在这几个月里的变化斐然,不仅工厂的面貌焕然一新,设备的故障率大幅度下降,就连产品的缺陷情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更为可喜的是,员工开始从最初的被动应付领导检查,转变为开始主动参与与思考;其他单位也开始纷纷效仿,在5S和TPM的活动中有了越来越多的改善意见与创新的“小成果”。在“现场规范化阶段成果表彰”的现场,集团李总裁为五星级优秀班组与钻石个人改善奖的获得成员颁发了奖牌与奖金。晚宴上,张鹏与推进组的成员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是努力后价值被肯定的喜悦,也是这一段时间痛并快乐的情感宣泄。是啊,为了让员工发自内心的投入变革,张鹏先后5次“邀请”李总裁深入试点车间现场;牵头编写员工容易理解、充满趣味的现场规范化与现场改善技能教材;几乎每周组织一次以现场检查结果图片分析为内容,以“改善在我心中,浪费在我手中”为主题,以车间班组为单位的现场研讨会。一句话,没有管理层的亲力亲为,何来基层员工的真心投入,又怎么会有这样骄人的成绩。要知道,一般的公司进行这样的“扎马”训练,没个两年是达不到这样的水准的。杨子独自走到外面的绿地休息区,点了一支烟深吸了一口,刚才因别人喜悦而带来的感动逐渐平息,“筑基”的阶段基本完成了,应该到了“系统改善”的时候了。第二天的上午,杨子与张鹏团队开始了下一阶段的准备会议,“经过前段时间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接下来要再接再励进入系统改善的阶段,要打一场更硬的仗了。”杨子的开场白依然是直入主题的风格,“我们将系统的学习改善的方法论,并通过试点项目的实践彻底掌握这些知识,最终取得项目的全面胜利。”
张鹏接着说道,“这次的培训总共要将近一个月,分成4个阶段进行;采用边学边实践的方式,学好一个阶段的课程,我们的试点项目经理就要将该项目推进到这个阶段应该达到的标准程度,然后再循环进行下面的课程;如果中间哪个项目没有通过项目评审小组的阶段性审核,那么涉及到的项目就要返工,两次不能通过评审,项目负责人就要重新再选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