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古尔浪洼 - 

【原创】我的职场成长历程——006 碰撞和挫折,是一种更深刻的成长

  [复制链接] 58
回复
921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发表于 2012-9-10 19: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的专家很快就到了。第一天,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前一天很晚到达酒店,第二天早上八点准时赶到了工厂。一进会议室,就要求看我们的不合格品。然后,我看到他们聘请的那位白发苍苍的顾问,拿着放大镜,一言不发的看了两个多小时。接着,他们要求参观生产线,看看产品生产的几个关键工序。

由我全程陪着他们。

等到看完工序回来,已经是午饭时间。

公司的午休时间是中午12点到下午的13:30。我想,忙了半天,中午可以出去吃个饭,休息一会儿。那位白发苍苍的日本顾问却坚持要将快餐送入会议室。于是我安排好快餐,退出会议室,想给他们一点时间休息。

但当我13:30走入会议室的时候,真真被吓了一条。会议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黑字,有图,有文字,有数据。

翻译向我介绍说:“这是中井先生上午看了产品及现场后,提出的一些意见。”然后,逐一向我翻译。有关于产品缺陷的分析,有现场发现的问题,他对我们的产品设计提出了一些意见,并画成了图。中井先生说,我们的产品排版设计不是很合理,在前期加工中,浪费了比较多的材料。他帮我们重新进行了排版设计,材料的利用率便可以提升5%。

一听这个数字,吓了一跳。怎么可能?这也就是说,即使合格率不提升,重新进行设计排版,我们的产品与原设计相比,产量就能提升5%,或者说,成本就能下降近5%。

当中井先生逐条向我解释时,我终于相信了,他说的是对的。而且,他的设计比我们巧妙,在可加工性方面也提高了不少。这就意味着,若采取他的建议重新设计,我们不仅在成本上降低,而且,加工效率方面也会随之大幅度提升。

白板上的内容讲完了,我以为结束了。翻译却告诉我,“还有”。

随后,中井先生确认我们打印下来了白板上的内容,用板擦擦掉上面的字,又密密麻麻写了一整版。完了,又是一整版、一整版、一整版……结果,那天下午,中井先生图文并茂地写了整整十五版。内容包括材料、工具、加工细节、注意事项、品质要求、改善细节等等,等到第15版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

走出会议室,夜空没有月亮,只见繁星点点。我一边深呼吸,一边感慨。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态度,真是让人佩服。其实这次他们来,要停留一周的时间,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留在第二天慢慢谈,但他们还是选择了当天谈完当天所见的问题。

第二天早上,我知道他们肯定会在八点钟准时到达会议室。我必须先要做一点准备工作,因此提前一小时进了办公室。打开邮箱,收邮件,我又被吓了一跳。昨天讨论的那16版会的议记录,翻译已经用中英文双语,整理成了30多页的幻灯片。发出邮件的时间是凌晨两点多!

我被震到了。

与日本人接触,我也不是第一次,算起来,从初次接触,到现在,已经有6年多的历史了。他们的勤奋、严谨、认真,自然是领教过的。所以,每跟他们见一次面,我就多一份危机感。这样一个可怕的对手站在对面,我们的产品什么时候才能跟他们在同一个水平和平台上去竞争?每次跟他们并肩同行,或者相向而坐,我都有种如坐针毡的感觉。总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还远远不够。

第二天,工作量又很大,行程安排得满满,又是一个十一点。

沟通中,我对那个半夜两点给我发会议记录的翻译特别留意。他们都叫他庄。起初我以为是中国人,但听他的发音不太像。后来我猜测,他可能是日本人,但他流畅的中英文让我觉得还是不对。有一天吃午饭时,我问起,他告诉我,自己是马来西亚籍华人。

这又勾起了我的好奇。马来西亚华人,怎么会变成日本团队中的一员。在他的解释之下,我才弄明白。原来,我们对接的贸易公司,是马来西亚而不是日本的。他们与日本贸易代理公司合作,在日本国内,由日本贸易公司负责,中国部分,则由马来西亚贸易公司负责。因此,每次日本若来人,他们也得从马来西亚派出人来一起应对。

庄还告诉我,以后大部分的时间,都会是他对我。他其实不是专职的翻译,他是马来西亚贸易公司的代表。他将会在日本顾问离开后,在我们公司长驻一段时间,直到两边的沟通顺畅,交货顺利之后,才回马来西亚。

果然,一周后,日本顾问回国,他留了下来。

他留下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跟我一起,讨论并确定接受标准。

我问庄:“你接触FPC多久了?”

他答:“一周。”

“一周?”我被吓了一跳。他的专业表现,完全不像是才接触FPC一周的样子。

“我以前是做芯片的,从没接触过FPC。”庄说。

我好奇:“ 那你是怎么这么快弄懂FPC的?”因为在一周来的沟通中,我没觉得他是外行。每次翻译,特别是关于产品名称、缺陷、接受标准等方面,他的中英文表达都很准确,完全没有新手的样子。

他说:“我在来的路上,带了1些日文标准和一些英文标准,以及一些中日和中英的名词对照表。连续啃了几天,基本有了概念。在这里,又跟你们在生产线上学习了一周,所以略懂一些。”

这再次让我很惊讶。他的学习能力真是超强,让我刮目相看。我依稀想到了几年前,初来这家公司时,品质经理让我谈标准,我彻夜啃标准的往事。所以,对他生出惺惺相惜的好感。

庄在公司待了一个月,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生产现场。所以,我有很多机会跟他沟通和聊天,也成了很谈得来的朋友。我们的友谊,很快便超越了单纯的工作,延伸到了工作之外。常常,忙完工作,我们相约一起出去玩。很多次,两人一起坐在我家的阳台上,一边喝着啤酒,一边畅谈工作与人生。

庄告诉我:“其实,我们老板才厉害。他很年轻便做到英特尔的采购VP,后来,29岁离开了英特尔,自己出来做生意。他简直是个天才的生意人。他的思维模式很特别,与众不同,很多老板最喜欢跟他聊天了,跟我谈起时,都对他都赞不绝口。下个月我们老板回过来,有机会,你跟他多聊聊。”

庄的老板叫Alfred,之前我已经简单接触过,他给我印象确实比较深刻。记得第一次见面,是为我们给日本提供样品的事,我们同时需要提供CP,但我们的翻译描述不够准确,很多地方需要修改。因为时间太紧急,来不及让我们的翻译人员翻译,所以他在会议室里匆匆看了十几分钟,圈出了二十几处不妥的地方。他修改英文版,我修改中文版,我们面对面一起改。40分钟不到,他改完英文版,我改完中文版,他的做事效率非常高。但因为当时他行程太赶,下午便回马来西亚了,所以我们没有机会进行更深的接触。

在庄给我讲过他的故事后,我就留意起他了。第二个月,我们首批货交到日本后不久,他再次飞来中国。由于这个项目是我专项负责的,所以他来,依例由我对接。忙完工作,晚上我请他吃饭,席间,趁机向他请教了几个我当时看不懂,不太理解的问题:

1.0 为何他不直接做日本市场,而要通过跟日本贸易公司合作来做日本市场?

2.0 为何日本客户已经接受我们的外观标准,他还要另外雇用检验员,对我们的产品进行检验,并在日本再雇一组检验员进行检查,为什么要检查三遍这么费事?

3.0 为何日本的专家是他们出钱请,而不是供应商(我们公司)来请?

Alfred很坦率,他这么回答我:

1.0 我过去主要做欧美市场,没有向日本客户销售的经历,所以我不敢贸然进入日本市场。但我对中国大陆的整个供应情况非常了解。这恰是这家日本贸易公司欠缺的。所以,我选择跟他们合作。这样:一,我们可以形成互补;二,我可以借这个机会,真正进入日本市场。

2.0 这个机会对我而言,非常难得,所以,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在你们公司自己雇人加一次检验,当然是为了保证出货合格。我在日本再加一次检验,是为了确认你们、我们的驻厂人员、日本客户的标准把握和理解,是完全一致的。虽然这样做,我的成本增加了,甚至在这单上,我一分钱不赚。但我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日本客户能认可我们,这样,未来,我就可以直接进入日本市场了。

3.0 供应商、客户、贸易公司,应该是三方共赢才对。我花钱请日本的专家来给你们辅导,是希望你们公司能理解到,跟我合作是值得的。我不仅能给你们带来订单,还能运用我们的资源,帮这你们成长。国内的很多工厂对贸易公司有误解,以为贸易公司就是压榨供应商的,我希望你们跟我们接触,能改变对贸易公司的看法。

之前,我不曾接触过贸易公司,也没有如此深入探讨过商务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不太了解贸易公司的运作方式。但Alfred的这番话,使我发现,原来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法,跟我过去是完全不同的。

一番接触下来,让我又有许多感慨。

在工厂十年,接触过数千人。数量众多,性格各异;但在工厂里,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其实是高度模式化的。所谓千人,模式不过数种而已。你所能接触的上司,无非就那么几类,换来换去,并未大变;你所能接触的部门,无非就那么几个,碰撞虽然日日有,但其实也多有相似,并无新意。在这种氛围的工厂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我的知识面扩充渐渐趋缓,我的思维模式,随着日子的推移,也开始变得僵化,乃至固化。

反倒是跟进项目的时候,让我十年实践和所学,有了一次升华和扩充的机会。而与贸易公司的接触和碰撞,则让我僵化的思维,重新变得活跃。

我的心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过程后,也生出很多涟漪。可能,也许,是我该走出这个行业,做些改变的时候了。

12
发表于 2012-9-10 19: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行,开始下一段旅程


改变,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何其难!想想自己,从事这个行业都近10年了,想从品质部门转到生产部门,这么多年都难以迈出一步,更何况转行?

有一次,庄来中国出差。聊天中,我跟他谈起自己的苦恼。

庄说:“我们公司打算扩大中国的团队,正在物色合适的人员,要不要我跟老板推荐推荐你?”

我大喜,说:“好啊。”

很快,我便得到了答复:“Alfred希望跟你谈一谈。”

我们相约在蛇口见面。那是五月的一天,天气有点闷热,在海上世界附近的一家咖啡厅,我再次见到了Alfred。

Alfred说:“希望你好好考虑,毕竟这里的工作方式与之前在工厂里大不相同,很多观念和方法都不一样。过去你更多站在生产、制造、供应商的角度思考和看问题。但在这里,你得站在客户和供应商中间来考虑问题。我们更多的是服务,做供应商和客户都做不了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其实是通过我们提供的优质服务来赚钱的。这个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比较难。毕竟你在工厂里已经工作了十年了,转变得需要一个过程。”
“你所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语言。我虽然能讲中文,但我不是念华校出来的,我不太会写汉字,读汉字也比较困难。而你的的英文基础比较差,这样,以后我们在沟通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希望你能挑战自己,学习英文,尝试用英文来沟通和表达。”

“第三个挑战,是关于产品方面的。我们不仅仅做FPC贸易,我们还做其它类型的电子产品、礼品、五金等方面的项目。所以,你还需要了解这些产品的相关知识。”

“总之,你要考虑清楚。做到你这个程度,再谋求转变,挑战一点都不比新人小。我希望你在做出决定之前,能慎重考虑。我不需要你立即给我答复。我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等你。
我回到公司,仔细想了他说的每一个问题,觉得都可以尝试挑战。我知道有难度,但对于我而言,留在原公司继续做品质部经理,或者换家公司做,相对会比较容易。只是这样一来,我挑战和改变自己的机会会就会少很多,甚至变得很渺茫。唯有这样,将过去的东西彻底抛下,从头开始,我才有机会改变。

但我并没有立即给Alfred答复。从他跟我的谈话中,我听得出来,他希望我深入思考思考,不要贸然做出决定。我也觉得,我们应该再多接触接触,互相了解的更深入一点比较好。

大约半个月后,他再次来中国。我们又见了面。这次,因为我的时间比较充裕一点,所以得以有时间跟Alfred一起出去走了走,接触了一些他的供应商和客户,感受了一下他的工作方式和氛围。总体给我的感觉,他非常优秀,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工作中,力求每件事情都做得出色。

这点,甚至从他给公司取名字都感觉得到。比如,我问起公司为何叫Actmax的时候,他答:“Act是要做的意思,max,最大。Actmax的意思,就是我要追求做到我能力中的最大。另外,A是字母中排在第一位,在检索中,以A开头的单词,会排在较前面,容易被检索得到。”当时他公司的中文名字还没有在中国注册,我问他,准备叫什么名字。他答:“一钜科技。一,自然是希望要做到第一,钜同巨,大的意思。中文跟英文的用意是一样的。”

别人跟我这样说,我觉得可能是吹牛,或者自大。但Alfred这样跟我说,我却从他身上感觉出一种追求事业的雄心来。而且,从他做工作的方式,他有别于别人的理念中,我似乎也看到了他未来更大的成功。

不仅他工作方面的理念特别,工作之外的他,也让我觉得新奇。比如他爱说:“还好吗?”不到两天的时间,竟然也变成了我的口头禅。我甚至给女朋友打电话,开口便是:“金融界的朋友(她炒股,戏称进入金融界了,所以我就一直这样叫),还好吗?”结果,一个月后,我们一起吃饭,她张口也是:“嗨,Alfred,还好吗?”弄得他一愣。

他去酒店,喜欢跟服务生开玩笑。他很幽默,所以很讨人喜欢。很多服务生,总喜欢围绕在他周围。我问他,为何这样喜欢开玩笑?他的回答是:“一定要一次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下次我在这里招待客户,客户看到这么多人围着我们服务,一定会觉得我是个很受欢迎的人。那么,我的生意成功的机会会大大增加”

他打电话,总会先开个玩笑。我问他,为何如此?他答:“一接通电话就讲事情,会很僵硬。开个玩笑,对方的心情就会放松一下。再讲,对方就很容易接受了。”他打完电话,会反复讲:“拜拜,拜拜,拜拜,拜拜……”直到挂掉。我没问他为什么,但觉得很独特。

与他单独相处时,他讲话率直而犀利。有些甚至让你听起来会觉得难受。但坦白而言,我觉得他讲得这些话对于提升工作而言,都算得上是比较睿智的建议,或者说忠言。为此,他给我的解释是:“之前你是供应商,所以我对你比较客气。现在我们想做拍档,所以我得讲真话。我认为,在一个团队里,率直而坦诚的沟通是最有效率的,这样不用猜测,也不用猜忌,成本自然也最低。我希望你理解,并跟我保持同样的沟通方式。”

我完全认同。这也是我工作这么多年,努力想做到而无法做到的。而且这一番接触过程,则让我产生了想强烈加入到他的团队中的感觉。于是,回去后,我立即写了一封邮件给Alfred,表达了我想去的意愿。并在邮件中告诉他,我可以接受这些挑战,加入Actmaxbiz。

很快,我收到了Alfred的回复。他谈到了对我工作的安排,并询问我希望得到的薪资是多少。

那时候,我太想改变了,所以,并未认真考虑薪水的问题,甚至也没考虑工作地点和生活成本的问题。我在邮件中告诉他,薪水只要不比我之前的工资低就可以了。至于工作地点,则是哪里都行。但恰是这一点,也为我日后的工作和选择,埋下了隐患。此是后话,暂且不谈,容我有机会,再详细道来。

很快,我便得到了Alfred的回邮。在邮件中,Alfred确认了我要去的日期,以及薪水要求等。他在邮件中交代,我办好原公司的离职手续后,可以不必先去公司报道,可以先去深圳租个房,签一张去马来西亚的签证。他希望我在正式工作前,先去马来西亚总公司工作一个月,感受一下那边的工作氛围,熟悉一下那边的工作方式,这样,当我回到中国后,就能更快速地投入和融入到工作中。

我一听,我高兴坏了。此前,我还从没出过国。现在还没到新公司,就已经有了出国的机会,多好!

于是,我开始着手交接手上的工作,准备离职事宜。

离职后,我并未休息,而是马不停蹄赶到了深圳,租了房子并签好了去马来西亚的签证。

关于租房,Alfred也曾在给我的邮件中特意谈到,说,如果可以,我可以租个两房一厅。一房可以留给他,以便他来中国的时候,偶尔住一下。所以,我在租房时,特意租了个两房一厅。一间是我住的,一间留给了老板。

我不得不说,这也是我去他这里,犯下的另外一个错误之一。这段故事,也容我在后面的文字中,详细叙述。

无论如何,当时我是开开心心的。甚至在做梦的时候,都会笑出声来。

很快,我收到了马来西亚公司寄来的机票。虽然为了便宜,不是从深圳,或者广州直飞吉隆坡,而是需要入境澳门,从澳门飞吉隆坡,再从吉隆坡转飞槟城。但我还是很开心。至少,这样的行程,让我多了一次去澳门逛逛的机会。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