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十万火急!!!

[复制链接] 20
回复
570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6-9 22: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是人力资源版的,由于工作需要,要收集关于2002年度投资市场的状况分析的资料,特别是有关2002年同2001年的比较,麻烦各位仁兄帮帮忙,十万火急!
QQ:102053313
邮箱:PZHPICC@21CN.COM
沙发
发表于 2003-6-10 10:09:00 | 只看该作者
2002年中国金融形势与2003年展望

-------------------------------------------------------------------------------

   长江证券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彭兴韵  
  1 2002年中国金融运行的宏观经济背景
  2002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超出了绝大数人的预料,经济增长出现了小幅的回升势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6%、8.0%和8.1%。前三季度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9%,较2001年7.3%的经济增长率回升了0.6个百分点。这衰退的全球经济中,仍然是一个非常高的经济增长率。2002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总需求的推动,尤其是投资、净出口和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到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4%强,成为经济高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因素。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全年将达到65%。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的投资增长动力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政府、民间和外商直接投资都异常活跃,这与前几年单纯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的投资增长有很大的区别。正是这一变化,为中国经济来年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受降低关税和消除诸多贸易壁垒的刺激,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非常迅速,年初,进出口总额增长率曾出现短暂地下降,但进入第二季度开始,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便稳步上升。1—9月全国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8858.7亿元,比2001年同期的18033.1亿元增长了825.6亿元。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2年全年净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在10%左右。
  在总需求中,消费需求平稳增长,截止11月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8.8%,剔除物价下跌因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率超过了10%。住房、汽车、旅游成为了中国新的消费热点,商品住宅的销售额增长率超过了30%,个人汽车购买量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50%。这些新的消费热点将会持续发展下去,也是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即将发生的重大结构转型,即生存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会越来越低,而自我发展型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消费结构的转型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提升。
  2002年前三个季度,全国物价水平稳中有落。年初,受季节性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虽出现了短暂地上升,但之后便迅速地回落。总的说来,2002年前10年月,物价水平稳中有落。2002年以来物价水平出现这种状况有一些新的因素:首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降低关税,来自国外产品的低价格影响逐步显现。有关部门监测数据表明,在我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中,同样的产品,国外的价格比国内的价格低20%左右。其次,市场竞争进一步引入经济生活中,一些长期垄断行业的垄断性涨价现象有所遏制,集中反映在公共服务产品在2002年以来价格涨幅明显降低。上半年服务价格只上涨了2.4%,在近几年是涨幅最低的一个时期。与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相对应的物价水平的持续回落,宏观经济出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滞胀”相反的特征,即:平稳的经济增长和持续回落的物价上涨率。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如果将通货紧缩定义为物价水平的持续回落,那么,我们仍然有理由得出结论:持续近5年的中国通货紧缩是一种“好”的通货紧缩。
  在国际方面,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都不景气,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股票市场也剧烈波动,全球利率持续走低,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已经下降到了1.25%,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在1.8%-2%的范围内波动,伦敦同业拆借市场上的日元利率仅为0.09313%。无论是实体经济领域还是金融领域,全球都表现出一派衰退的迹象。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2002年中国的金融形势也有新的特点。
  2 2002年中国金融形势
  2.1 货币供应量及结构
  2002年11月末,流通中现金M0的余额为1.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6%,比去年同期提高4.1 个百分点。2002年前11个月,现金累计投放658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投放531亿元。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7.97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6.8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上年同期高7.1个百分点。M2增长、M1增长分别高于2002年前3 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物价CPI之和9.5和11.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货币供应量相当充足,货币“迷失”现象在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已经相当高的情况下似乎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连续多年的较高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平稳的经济增长率,一旦在货币流通速度上升时,对未来物价水平的潜在冲击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这也是“稳健”货币政策的题中之义。  
  在货币供应总量增长的同时,货币供应结构保持平稳。货币的流动性(M1/M2)持续下降的态势得到了较为有效地扭转,M1与M2之间的比率在2002年得到平稳地回升,由年初的36.64%上升到了九月份的38.12%。近十年来,中国货币流动性的变化与宏观经济的走势基本是一致,即货币流动性的回升,会伴随着经济景气的回升,反之,货币流动性的下降,则会伴随着经济景气和物价水平的下降。货币流动性的回升,与今年的经济增长率的回升是相一致的。如果将货币流动性的变化作为判断短期经济走向的一个指标,那么,我们对明年的经济前景还是持有谨慎的乐观态度。
  2.2 存款
  到2002年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含外资机构)余额为16.86 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5个百分点。前11个月各项存款累计增加25460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865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1月末余额为5.76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今年前11个月企业存款累计增加7115亿元,同比多增加258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快速增长。11月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8.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前11个月,居民储蓄存款累计增加12016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3997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增加6987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2222亿元;活期储蓄增加5029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1775亿元。这表明,中国的金融剩余继续快速增长,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来源。
  2002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的大幅度增长,首先得益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较高的实际利率,这为更充分地发挥货币的价值储蓄职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应当说,存款的快速增长促成了中国金融结构向旧的以银行为主导的单一金融结构的回归,这对于中国金融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必须注意到,在稳定的宏观经济和较高的实际利率背后,持续的股票市场低迷是这一结构性回归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2002年中国金融资产向银行复归的单一化现象与以前的单一金融结构有着极不相同的意义,此前的单一金融结构是中国金融被高度抑制的结果,而近十年来中国居民和企业选择金融资产的自主性大大地增强了,选择的范围也得到了有效地扩张,因此,现在向单一金融结构的复归是人们趋利避害,自主决策的结果,更是金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作用的结果。由此看来,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是促使中国金融结构多元化必要的外部环境。
  2.3  银行信贷的总量增长及结构调整
  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含外资机构)余额为12.86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5.7%,增幅是1999年4月份以来最高的。今年前11个月累计贷款15802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5576亿元。这表明,今年以来,中国的总需求正在复苏。
  从贷款投向及用途来看,今年前11个月,短期贷款累计增加673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3347亿元。其中,工业贷款增加2309亿元,同比多增加1753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贷款增加1355亿元,同比多增加459亿元;建筑业贷款增加815亿元,同比多增加59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774亿元,同比多增加1643亿元,主要原因是基本建设贷款增加2512亿元,同比多增加623亿元,包括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在内的其他中长期贷款增加4234亿元,同比多增加1091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947亿元,同比多增加1096亿元。
  在贷款总量增长的同时,贷款结构的变化更应值得关注。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两个层次的银行贷款结构:即对消费者个人贷款占银行全部贷款的比重和银行贷款的主体结构的变化。
  首先让我们看看对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的增长。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政府控制的银行体系中,贷款的中心任务就是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最终消费——这一生产的最终目的——并没有得到政府组织的金融体系的支持,对消费者贷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可以说,1997年以前,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都是生产导向型的。
  但是,在1997年以后,对消费者贷款在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中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2000年,对消费者个人的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首次超过了20%,2002年对消费者的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重超过了25%。由此看来,对消费者贷款成了中国商业银行日益重要的资产业务。
  有两个主要方面的原因促成了商业银行贷款结构的这种转变。首先,由于中国改革以来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国民储蓄率,因此,中国在短短的十多年的时间里,就基本上由一个资本短缺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资本相对剩余的国家,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中国进入了买方市场时代,出现了结构性的供给过剩,总需求的不足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客观上要求改变以前只注重生产性贷款而忽视消费者贷款的金融结构。第二,1997年暴发了亚洲金融危机,这种极为不利的外部环境和压力迫使中国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中国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的金融工作的重点。同时,由于不合理的企业制度,商业银行以往的生产性贷款形成了巨额的不良债权。随着商业银行主体利益的自我强化,以及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的变革,促使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变得谨慎起来,正努力寻求风险较低的贷款领域。显然,对消费者贷款就成了商业银行开拓低风险贷款的良好对象。
  中国商业银行贷款结构的调整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在通货紧缩的形势下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且这也正是中国的金融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显著标志,使原来在短缺经济时代被压抑了的金融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地完善。这样,除了通过储蓄来平滑生命期内的收入外,人们也可以通过消费信贷来平滑生命期内的收入。同时,这也改变了改革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居民部门成为了商业银行最大的债权人,但居民部门却基本上不可能从商业银行获得消费者贷款的金融单向服务的局面,这正是中国金融得到深化的表现之一。
  其次,贷款主体结构的变化也同样值得高度关注。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增长速度要远远低于其它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自1997年以来,这种趋势就相当明显。例如,2001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只有9.4%,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达到了36%,后者是前者的将近四倍。可以认为,尽管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整个银行体系总资产的比重目前还较低,但是,通过增量的逐步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会逐步被打破,中国国内银行业的资产结构业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在1993年,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在银行业资产中的比重为82.80%,其它新兴商业银行在银行业资产中所占比重仅为4.90%,农村与城市信用社资产所占比重为12.35%;到2001年,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在银行业资产中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了70.49%,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的其它商业银行资产所占比重上升到了13.18%,农村与城市信用社资产所占比重则上升到了16.33%。如果认为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总体上高于国有商业银行,那么,这种结构转变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
  表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份额及增长率的变化    单位%
  年份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贷款所占比重 贷款增长率 贷款所占份额 贷款增长率
 1997 66.2 18.0 8.1 39.0
 1998 59.1 15.2 8.7 24.9
 1999 63.2 13.7 9.2 17.6
 2000 59.3 12.2 17.0 37.2
 2001 49.7 9.4 23.5 36.0
 2002* 52.1 9.8 25.2 29.5
  注:2002年为1-9月份数据
  2.4  货币市场
  前11个月,我国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这与持续低迷的股票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货币市场调节金融机构资金余缺的能力显著提高,发挥了短期融资主渠道的作用。1-11月份,货币市场累计成交10.75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倍。其中,现券买卖成交3890亿元,拆借成交1.05万亿元,回购成交9.31万亿元。货币市场已经成为市场各方参与者进行流动性管理,甚至通过频繁的货币市场交易,实现掉期,从而将短期资金变为长期投资的重要场所。
  2002年货币市场利率,尤其是债券回购市场利率出现了较为戏剧性的波动。年初,中中国人民银行第八次降低利率,其中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由原来的2.07%下调到了1.89%。受此影响,以及由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过多的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总体出现了下降趋势。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支付利率的约束,因此,货币市场利率(尤其是债券回购利率)在2002年3月份探寻到这一市场利率底线之后,保持了半年左右的平稳态势,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一直维持在1.95%左右的水平,同业拆借利率也保持在2.10%左右。但到8月份后,债券回购利率在持续半年的平稳之后,出现了较大幅度地回升,债券价格开始大幅度地下跌,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没有出现像债券回购市场利率那样的大幅度上升,仍然相对平稳。
  由于债券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资产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因此,债券回购利率的上升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即真正的市场利率风险。随着债券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商业银行持有越来越多的债券作为二级准备金,以及随之而来的利率风险的凸现,这样,可以实现利率对冲交易,从而防范利率风险的利率衍生产品的需求便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由于中国现在缺乏对冲利率风险的避险工具,因此,此间中国债券利率的回升使各商业银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银行在此期间的几次大规模的回购交易和现券买断的公开市场操作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非议颇多,甚至被认为具有补偿国有商业银行因债券利率上升造成的损失之嫌。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8月份以后,同业拆借利率与债券回购利率之间的走势出现了分化。在债券回购市场利率大幅上升的时候,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并没有随之而上涨。同业拆借市场平均利率并没有随债券回购利率的上升而上升,一直保持在2.1%左右。由于债券回购利率的上升,在9月和10月份债券回购利率与同业拆借利率之间出现了“倒挂”现象,货币市场中的债券回购利率反而高出同业拆借利率10多个基点。由于同业拆借是信用拆借,债券回购交易实际上是以国债为质押的资金交易,因此,按照利率风险结构理论,具有相同期限的同业拆借利率应该高于债券回购利率。实际上,在此之前的两年多中,中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与债券回购利率之间一直遵循利率风险结构原理。拆借市场与回购市场之间利率“倒挂”产生了风险套利机会,这表明,中国的货币市场结构可能还存在着某种结构性的缺陷,这一点,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当局,都应值得高度的关注。
  2.5  股票市场
  2002年中国股票市场经历痛苦的一年,持续低迷,使众多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到11月底,上市公司总共达1220家,2002年1-11月份新上市公司总数为60家。1—11月份,通过股票市场筹集的资金总额为1090.94亿元,股票市场交易总量30427亿元,均较2001年有较大幅度地下降。受股票市场交易量的大幅下降,以及调低印花税率的影响,股票交易印花税也大幅度地下降了,1-11月份,股票市场交易印花税总计为132.9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9.55%。
  面对股票市场持续低迷的状况,政府出台了众多的“利好”政策来刺激股票市场的上扬,先是降低印花税和佣金自由化,恢复新股发行按市值配售,接着又在股票市场价格急剧下挫之中仓促宣布不通过证券市场来减持国有股,最后又在十六大如开前夕实行QFII。利好政策出台之频繁,简直到了令人“眼花撩乱”的地步。无奈当局在出台这些政策之前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投资者会做出积极的反映,但没有认识到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十多年中,历史积累的矛盾太多,因此,“利好”政策出台之后,市场反应并不积极,收效甚微,没有达到当局的预期目标。这似乎表明,素有“政策市”之称的中国股票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地变革,投资者有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和判断,总是在“利好”政策的背后去努力寻找潜在的风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效率在逐步提高。显然,这正是我们在中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所期盼已久的。
  2.6  外汇储备与外汇市场
  1-11月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稳定,年初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为8.2767,到11月末,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保持在8.2770。但由于中国实际上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钉住汇率制,同时美元对日元和欧元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贬值,这也使得人民币兑日元和欧元跟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就此而论,它对2002年中国出口的大幅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人民币与美元之间汇率的稳定减少了外汇风险,有利于人们形成稳定的汇率预期,从而对进出口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由于持续扩大的外贸顺差以及外资的大量流入,外汇储备仍然大幅度增长,到11月末,外汇储备就达到了2800亿美元,比去年底的2122亿美元增长了600多亿美元,较上年年底增长了30%多,外汇占款继续成为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中国对外贸易的自由化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2.7  利率
  2002年利率达到历史最低点。2002年2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再次降低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到了1.98%,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下降到了1.89%,一年期再贷款利率下降到了3.24%,一年期贷款利率也下降到了5.31%。受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利率下调的影响,货币市场利率曾一度降到接近于准备金存款利率的水平。毫无疑问,2002年利率总水平处于历史最低时期。低利率水平为2002年中国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表2  2002年中国利率水平
 品种 一年定期存款利率 一年期贷款利率 准备金利率 一年期再贷款利率 同业拆借利率(10月) 债券回购利率(10月)
 利率(%) 1.98% 5.31 1.89 3.24 2.09 2.25
  不过,2002年,中国的利率期限结构被严重地扭曲了,这突出地表现在国债的发行利率上。2002年所国债的发行利率最高只有2.90%,国债发行利率的大幅下降固然有利于降低政府的债务成本,但扭曲的利率结构同样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下表列出了今年国债发行利率。
板凳
发表于 2003-6-10 10:10:00 | 只看该作者
  表3  2002年记账式国债发行及利率一览表
 期数 年利率(%) 期限 发行量(亿元)
 1 2.70 10 200
 2 2.22 5 360
 3 2.54 10 200
 4 1.90 2 260
 5 2.90 30 260
 6 2.00 7 460
 7 1.90 3 260
 8 1.906 1 265
 9 2.70 10 173.3
10 2.39 10 200
11 2.64 7 200
12 2.30 3 191
13 2.60 15 240
14 2.65 5 224
15 2.93 7 600
16 2.30 2 368
  造成2002年利率期限结构扭曲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们以短期眼光来预期长期利率,由于短期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这直接导致了长期利率的大幅下降,30年期的国债利率下降到了2.90%;其次,2002年股票市场行情异常低迷,巨大的股票市场风险使原先在股票市场流动的资金被分流了一部分到债券市场,从而增加了对债券的需求;第三,由于中国在国债发行采取的是荷兰式招标,为了尽可能中标,投标者可能会尽可能报出最高的价格或最低的价格,这说明,国债招标方式的改革对形成合理的利率结构可能是必要的。
  3  2003年中国金融形势展望
  3.1  2003年宏观经济形势
  据权威机构预测,2003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将比2002年有所好转,估计2003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3%、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1%,欧盟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东亚经济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的持续低迷期之后,也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复苏。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东亚经济仍然成为全球的亮点。
  在国内,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人们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另外,新的民法典明确了国家法律要保护私人投资、私人财产,这基本上消除了私人投资的制度不确定性风险;加之货币供应量宽松,利率水平较低,这一切都将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估计200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能够达到18%左右的水平。消费需求也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汽车、住房、升级换代的家电产品仍将成这人们消费的热点,由于这些兼具投资和消费的产品的产业关联度相当高,在此,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不可忽视。在进出口方面,加入WTO后的外贸体制和降低关税的影响已经在2002年得到了凸现,这方面对外贸的刺激作用将不如2002年这样明显。另外,如果全球经济果真出现复苏,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国外需求将有可能转向收入弹性较高的高档产品,这也对中国的出口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2003年的外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元与其他关键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化。不管如何,虽然贸易的增长率虽然可能不像2002年这样高,但仍然能够达到10%左右的增长率。综合起来考虑,预计2003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在7.5%左右。
  3.2  货币供应量、信贷与利率
  2002年的广义货币余额增长较快,这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水平的上涨率出现了较大的偏离。2003年,中央银行应该严格控制广义货币余额的增长率,我们认为这一增长率以不超过去15%为宜。由于2002年商业银行的一级超额准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地下降,2003年广义货币余额的增长可能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投资活力的增强使通过银行贷款创造的派生存款增加;其次,至少在2002年上半年,如果股票市场低迷的状况仍然得不到有效地扭转,居民资产持有结构仍然向银行体系的回归增加了银行的原始存款,这相应地提高了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能力。就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而言,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可能不得不通过冲销操作来相应地减少基础货币的供给。
  在货币供应过程中,信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下,广义货币就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贷款而被“创造”出来的。过去向年里,中国结构性的资金过剩极大地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率。为了提高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效率,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至为重要,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同时,应该指出的是,中国房地产经历了近十年的“繁荣”,不动产贷款所潜藏的风险现在不得不引起高度的关注了。
  利率总水平仍然将在低位运行,估计既不会出现大幅度地上升,也不会大幅度地下跌。同时,由于2002年底短期利率的回升,2003年的利率期限结构可能会得到一定的扭转,长期利率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上升。果真如此,大量持有政府债券作为二级储备的商业银行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3.3  外汇储备与汇率
  受外贸顺差扩大和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涌入的影响,2002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得到了快速地增长,到11月份,外汇储备总额已经超过了2800亿美元。2003年的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率可较2002年会有所下降,因此,外汇储备的增长率也可能会相应地下降,这样,外汇储备的增长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给的影响将会减弱。
  在人民币汇率方面,由于实行的是与美元挂钩的钉住汇率制,因此,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仍将保持平稳。但人民币与日元与欧元之间的汇率则要取决于美元与这些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化。2002年,受美国国内经济状况恶化的影响,美元与欧元和日元等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曾出现过幅度不小的贬值,这也导致了实行钉住汇率制的人民币与这些货币之间汇率的贬值。2003年,如果美国股票市场在2002年财务丑闻的阴影逐渐消散,贸易赤字额所有减少,美国经济增长率高于欧盟、日本等经济体,美元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升值,这也将导致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之间汇率的波动。
  3.4  股票市场
  国有股减持预期和股票市场价格自我向下调整的要求导致了2001年下半年和2002年股票市场的持续低迷。现在,股票市场仍然处于周期性的下降之中,这种颓势在短期内将难以有所改观,股票市场仍将背离宏观经济形势。现在,国有股已经成为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但这又是中国渐进式改革所不得不承担的巨大改革成本。2003年的股票市场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一届政府如何影响投资者对国有股减持的预期,以及市场对它的反应的时滞。
  3.5  货币市场
  2003年货币市场交易量的增长速度将会有所减慢,货币市场结构将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2002年的货币市场交易中,回购交易占了绝大部分,同业拆借和票据市场交易量都相对较小。票据市场的相对萎缩主要是由于中央银行在2002年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同时,并没有降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这直接增加了商业银行再贴现的积极性。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之一在中国基础货币调控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完善中央银行间接货币调控机制的目的出发,预计中央银行可能将调整再贴率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相对水平。这将促进票据市场的相对发展。
4
发表于 2003-6-10 10:10:00 | 只看该作者
2002年国债市场相关政策回顾及市场格局
国都证券研究中心 廖晓东


--------------------------------------------------------------------------------

  2002年是中国国债市场继2001年以后继续高速发展的一年。为推动国债市场的发展,管理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措施,促进了国债市场的制度化、规范化,国债市场进一步扩容,围绕国债市场的创新不断出现。
  1、银行间市场的准入调整
  自1997年设立银行间债券市场以来,商业银行从交易所市场退出,转至银行间市场开展国债现券交易、回购及同业拆借业务。经过近5年的发展,银行间市场参与主体逐步扩大,交易规模和债券托管量大幅增长。伴随着近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的实施,国债发行规模迅速增长,商业银行成为银行间国债需求主体,银行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财政政策实施的主体;央行因此获得了一个有效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平台,并促进了银行间市场的进一步活跃,利率市场化进程明显,初步具备了基准利率的形成功能。但是,由于银行间市场交易主体主要集中于为数不多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随着国债及其它债券的发行规模的扩大,已有的参与者在消解债券规模扩张、维持交易活跃、利率市场化进程等方面已日益难以成为主要的承载对象,历年规模扩张累积的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引进更为广泛的参与主体成为的政策措施的着眼点。
  为了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简化行政审批程序,2002年4月3日,央行发布2002年第5号公告规定:金融机构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准入备案制,即金融机构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有关材料办理联网手续,同时向中央国债登记公司提供有关材料开立债券托管后,即成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市场参与者,所办手续完毕后三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为此制定了相关配套文件,重新修订了《债券托管帐户开销户规程》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债券交易联网管理办法(暂行)》。
  债券市场准入备案制的实施促进了银行间市场参与机构数目迅速增长。自4月中旬到10月底,通过备案方式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从事债券交易的金融机构已有142家,主要为信用社和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已开立托管帐户的信用社为65 家,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73家。截止10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已达到856家,包括商业银行及其授权分行、信用社、中外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见表一),市场参与主体的类型覆盖了所有金融机构。到目前为止,除少数非银行金融机构外,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已经加入了银行间债券市场。   
  表一 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构成 机构类别
机构数量

信用社
465

城市商业银行
98

证券投资基金公司及管理的基金
67

证券公司
58

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授权分行
47

财务公司
34

信托公司
21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及其授权分行
15

外资商业银行
15

中资保险公司
12

外资保险公司
8

租赁公司
2

其他
14

合计
856


  2、开展记帐式国债柜台交易试点
  2002年4月3日,央行颁布《商业银行柜台记帐式国债交易管理办法》,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开展国债柜台交易试点。6月开始,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的部分营业网点开办了记帐式国债柜台交易业务。广大社会投资人特别是个人投资人有了参与债券市场的新途径,目前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开立国债帐户已达39689户,其中上海、北京、浙江分别为14804户、10648户、5932户。尽管如此,柜台交易仍然远未达到理想状态。2002年记账式15期国债发行时,与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火爆场面恰恰相反,从12月6日到12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柜台销售的总量仅为12.74元,仅为计划发行额度260亿元的4.9%。而据分析实际上这12多亿元中的投资者还是在交易所无法购买到15期国债的转过来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发行地点仅限制在北京、上海、浙江三地,投资者只能现场交易。因此国债的柜台交易仍然需要继续完善。
  3、推动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发展
  为了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投资主体,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人民银行于2002年10月颁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工商银行等39家商业银行开办债券结算代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329号),将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的范围扩展到非金融机构,扩大了市场投资者基础,企业等机构投资人可以安全、便捷地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交易活动。
  4、国债现券引入净价交易
  债券采取含息价格即全价报价方式交易,降低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难以区分债券的资本利得和投资收益,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免税优惠难以如实体现,而且全价交易表现的价格变动不利于市场判断真实的到期收益水平和利率走势;而净价交易可以清晰的体现债券利率决定价值的特征,特别是对国债来说,可以充分发挥其基准利率产品的功能。为此,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底发布了财库[2001]12号文,决定国债现券交易实行净价交易方式,并于2002年3月25日正式开始实施。净价交易方式的推行,方便了市场对于市场走势的预期,减少了交易成本,增加了市场各方对于现券的价格认同度,蕴含在国债现券中决定国债现券价格的各种信息及市场竞价产生的价格更加真实,价格信息更加有效。
  5、交易所市场措施
  2002年10月,经报中国证监会和国家计委备案认可,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降低债券交易费率的通知》决定对包括国债现货、国债回购、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债券交易费率进行调整,2002年10月14日起新的收费标准(见表二)正式实施。
  表二 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新旧费率对照

债券品种
调整前费率
调整后费率

佣金
经手费
佣金
经手费

国债现货
不超过成交金额的2‰
0.1‰
不超过成交金额的1‰
0.05‰

企业债现货
不超过成交金额的2‰
0.1‰
不超过成交金额的1‰
0.05‰

可转换公司债券
不超过成交金额的2‰
0.1‰
不超过成交金额的1‰
0.05‰

国债回购
   
   
   
   

3天
按成交金额的0.15‰
对应佣金的5%
按成交金额的0.075‰
对应佣金的5%

7天
按成交金额的0.25‰
对应佣金的5%
按成交金额的0.125‰
对应佣金的5%

14天
按成交金额的0.5‰
对应佣金的5%
按成交金额的0.25‰
对应佣金的5%

28天
按成交金额的1‰
对应佣金的5%
按成交金额的0.5‰
对应佣金的5%

91天
按成交金额的1.5‰
对应佣金的5%
按成交金额的0.75‰
对应佣金的5%

182天
按成交金额的1.5‰
对应佣金的5%
按成交金额的0.75‰
对应佣金的5%


  新的费率标准是继2002年5月股票市场费率调低后,为发展债券市场的又一举措。此前上交所对于债券交易和回购费率分别是在1993年和1997年根据相应的形势制定的。由于近两年来我国利率水平发生了极大变化,央行先后8次降低存贷款利息水平,国债发行利率和债券二级市场平均收益率也随之逐步下行。债券交易费率长年固定不变与市场利率逐年大幅下滑形成了债券投资收益体系的内在矛盾,过高的债券交易费率水平对提高投资人的债券投资热情已形成了不利的影响。投资人一次性买卖债券的成本在0.4元左右,约为债券利息收益的16%。交易成本的高企,降低了市场参与国债交易的积极性,制约了国债现券及回购交易的活跃度和国债交易规模的扩张。新的费率标准有利于债市的流动性、活跃性的逐步提高。
  作为增加市场活跃度、完善市场结构的另一举措,上交所将根据市场需要增加1天、2 天和4天的短期回购品种,并于年低前推出1天和4天回购两个品种。2002年上半年,沪市国债回购成交量达到10302亿元,占整个债券市场成交总额的43%,而成交贡献主要来自于3天和7天两个短期品种,约占所有新品种推出前6个品种总成交的75%以上。相较而言,交易所国债回购短期品种交投更为活跃,对投资者吸引力更强,因此增加短期国债回购品种对市场参与者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更能体现回购市场为投资人进行资金调剂的功能,有利于资金管理者资产与负债现金流均匀配比。而在此前,上交所7天以下回购品种只有3天回购,由于清算时间的原因,资金都会集中在周一和周四到期,使投资人不能灵活调整资金头寸。因此,增加短期的国债回购,对于投资者资产管理和降低市场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操作工具。
  6、交易所市场发行规模继续保持高位,国债三市场呈鼎足趋势
  由于交易所市场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今年交易所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国债发行规模。我国自97年下半年到98年初将国债主要发行地点转向银行间市场,并加以大力发展。自此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由柜台发售和交易所市场转变为银行间、交易所和柜台三个市场发行并存的格局。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为国债发行的主要渠道,发行规模逐步占据了大部分份额。2000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国债为2437亿,占总发行额的50%;通过银行柜台系统发行了1050亿凭证式国债;而在交易所全年共发行过两期国债,总量不过320亿。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逐步扩大、利率逐步降低,以及银行间市场投资主体范围狭窄、持仓结构日益趋同,导致风险逐步积聚。从2001年起市场格局开始有所变化(表三),2001年发行国债4883.53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11期2323.53亿记帐式国债,通过银行柜台直接面向投资者发行1600亿凭证式国债;而在交易所市场发行了5期共960亿记帐式国债,占当年国债发行额的19.66%,较2000年提高了11.26%。2002年银行间和柜台销售继续保持较高规模,但交易所市场发行比例仍然保持在15.62%的水平(如果加上14期国债流标的发行量则占发行比例将更高)。从增长水平来看,与2001一样,2002年交易所市场于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张功不可没。
  表三 三市场国债发行规模变化情况

年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发行市场
发行规模
占比%
发行规模
占比%
发行规模
占比%

银行间
2437
64.00
2323.53
47.58
3418
57.48

交易所
320
8.40
960
19.66
928.5
15.62

柜台
1051.77
27.62
1600
32.76
1600
26.91

合计
3808.77
100
4883.53
100
5946.3
100
5
发表于 2003-6-10 10:12:00 | 只看该作者
2002年基金市场研究报告
国都证券研究中心 王磊 吕守禄



--------------------------------------------------------------------------------

  一、年度概况及重要事件
  (一)年度概况
  2002年是基金业大发展的一年。无论是基金规模还是基金数量,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全年统计,开放式基金数量由3只增加到17只,封闭式基金由年初的48只增加到54只。共有22只基金首发或扩募,累计募集资金达568.32亿元,这一募集规模既是去年全年的2.7倍,又创造了近5年最高的募资记录。在这22只首发或扩募的基金当中,开放式基金占14家,共募集资金447.95亿元,占募资总量的78.8%;封闭式基金仅占8家,共募集资金120.37亿元,仅占募资总量的21.2%。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基金资本金规模净增500多亿,占目前基金总规模1200亿元的40%多,可见基金扩容速度之快,而扩容的重点又在开放式基金。
  同样是开放式基金,种类也比较多。基金产品创新不断,成为2002年证券市场热点之一。主要的基金创新产品有:首只“安全型”概念的开放式基金——博时价值增长基金;首只一年后“封闭转开放”的银丰基金;首只纯债券型基金——华夏债券投资基金;首只开放式指数型基金——华安上证180指数增强型证券投资基金。
  与基金的快速扩容相比,基金的业绩则不尽如人意,普遍不佳。考察2002年全年运行的51只基金(3只开放), 基金净值增长率全面告负。上证A股指数从2001年末的1712.54,收于12月20日的1492.02,全年跌幅达到12.88%,中信国债指数全年以来的涨幅为3.99%,用作基金绩效比较基准的复合指数的跌幅为-9.50%。从基金的相对表现看,封闭式基金净值的平均下跌幅度为9.04%,3只开放式基金的净值平均下跌幅度为3.5%,均要小于上证A股指数及基准指数的跌幅。48只封闭式基金中有26只基金的净值缩水幅度小于复合指数的下跌幅度,超越基准指数表现比例为54.2%,3只开放式基金的表现则全部好于基准指数的表现。这样看来,在跌势中,证券投资基金的表现仍不能说太差,但负增长无论如何比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要差得远,这严重打击了中小投资者的积极性,导致下半年开放式基金的募集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基金业重要事件及热点
  2002年发生了许多影响基金业未来发展的大事。
  第一,合资基金浮出水面
  10月16日,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国安基金管理公司获中国证监会批准筹建。该公司发起人分别为国泰君安证券和德国安联集团,有望在2003年上半年开业。 到目前为止,中国证监会已经批准了4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筹建。除国安基金外,还有由华宝信托和法国兴业资产管理公司发起的华宝兴业基金管理公司、海通证券和富通集团发起筹建的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司,以及由招商证券和荷兰国际集团发起筹建的招商基金管理公司。
  第二,社保基金圈定管理人
  目前全国社保基金资产总额为805.09亿元,按规定,社保基金可流进证券市场的资金总量达320亿元。 9月下旬,社保基金一纸招聘“大管家”的事情,让基金公司忙得不亦乐乎。最终,南方、华夏、鹏华、长盛和嘉实5家基金管理公司终获得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的资格。
  第三,“1+1”原则的出台
  中国证监会今年公布的“1+1”原则,即一家机构控股或参股基金公司股权不能超过1家。这意味着,多家券商或信托公司开始酝酿转让或减持所持基金公司股权———基金公司股权成了“香饽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6家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将出现转让,如果考虑到许多券商都有成立合资基金的打算,这一数字将会多出很多
  第四,封闭转“开放”的讨论
  2002年下半年以来,由于股市的持续下跌,封闭式基金跌破面值、折价交易的现象日趋严重。有鉴于此,有市场人士提出了将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基金的建议,并纷传某某基金向监管部门提出了有关方案。  提出封闭式基金转“开放”,主要有两个重要的论据:一是目前开放式基金收益明显好于封闭式基金;二是封闭式基金管理公司收益不与经济效益挂钩,旱涝保收。随着年关临近,出于账面需要等各方面的原因,保险公司强烈要求“封转开”,在这一背景下,传说基金裕元和基金开元两家基金2003年可能进行转开放试点。 
  第五,《证券投资基金法》引起广泛关注。
  从1999年3月30日起,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投资基金法》被纳入了九届人大立法规划,并成立了投资基金起草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投资基金法》已经四易其稿,在2003年人大换届后有可能通过。
  第六,上市型开放式基金预计春节前后获批
  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划多时的上市型开放式基金(LOF)已经进入筹备的最后阶段。 深交所和首批LOF的候选管理公司博时基金公司、融通基金公司的相关申请方案均已送达中国证监会候批。一位深交所人士预计,LOF有望于明年春节前后获得批准。 作为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在中国现行法规下的变通品种,LOF将是2001年首只开放式基金推出以来基金市场的最大创新。
  第七,基金治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
  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管理公司几乎无法监督。基金管理公司制定并主导基金业的“游戏规则”,其他基金当事人处于弱势地位。即便100%的持有人要求召开持有人大会,但首先要获得基金管理人同意并由基金管理人提议召开,这在法理、逻辑和道义上很难讲得通。一些公司过分强调自身的排他性利益要求,则可能无法获得其他社会成员的广泛支持,基金业发展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公司内控制度的讨论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另外,大额赎回、基金经理易人等都对基金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基金市场概况
  基金市场全年有两波反弹行情。第一波反弹行情是年初随大盘的上扬行情,从2002年1月22日的1016点,反弹到3月12日的1203点,涨幅为18.5%;第二波反弹行情是6.24行情,从6月6日的1067点反弹到6月24日的1237点,涨幅为15.9%。在这两波反弹行情中,沪综指反弹的幅度分别为26%和20%。基金指数反弹幅度小于大盘指数反弹幅度,比较复合市场逻辑,因为基金的波幅小于股票的波幅。但从6月24日的1237点以来,基金下跌的幅度明显加大,到12月27日,基金指数报收于956.1点,跌幅为22.7% ,而同期沪市综指跌幅为21% 。可见,在这一轮下跌中,沪市基金指数的跌幅与大盘指数的跌幅相差不大,在这一轮下跌中,领头羊是基金景阳(500007),从10月20日开始,短短5个交易日,该基金下跌20%,在它的带领下,基金板块全面下跌。跌幅超过同期大盘指数。
  三、基金持仓情况分析
  截至2002年年底,全部71只证券投资基金中,开放式基金达到了17家,其募集资金总额近450亿元。然而,由于大部分开放式基金均成立于2002年年中以后,除了单位净值的披露外,这些新成立的开放式基金并没有披露详细的投资组合资料,包括其总净值也不得而知(实际上,2002年中期披露投资组合的仅有华安创新、南方稳健、华夏成长三只基金,到三季度末也仅增加了国泰金鹰和鹏华行业2只)。因此,在下面分析基金的持仓状况时,我们将以对封闭式基金的分析为主,辅以对开放式基金的简析。
  (一)行业配置
  1、封闭式基金行业配置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2年全年,封闭式基金的持仓比例在一季度、二季度均有增加,三季度则有明显减少。到2002年9月30 日,全部封闭式基金持有股票的市值仍然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比例。随着6.24行情以来大盘的深幅调整,封闭式基金又明显加大了对国债、现金的持有力度,这也是封闭式基金净值跌幅小于同期大盘跌幅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封闭式基金股票仓位的变化,反映了基金管理公司对后市相当谨慎的看法。
  表1:封闭式基金证券配置类型一览 时间
封闭式基

金只数
封闭式基金资产总值
持有股票

总市值
持有股票市

值所占比例
持有国债及现金合计
持有国债及现

金比例合计

2001年12月31日
48
700.01
342.36
48.91%
354.89
50.70%

2002年3月31日
49
733.59
375.91
51.24%
255.38
34.81%

2002年6月30 日
51
777.45
518.82
66.73%
265.19
34.11%

2002年9月30日
54
792.20
489.93
61.84%
368.88
46.56%


  表2反映了2002年年内封闭式基金对各行业投资市值及其占净值比例的统计数据。行业分类依据的是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总的来说这种分类方式比较笼统,但由于数据来源所限,也只好接受这种分类方式。
  表2:封闭式基金行业配置统计

2001年12月31日
2002年3月31日
2002年6月30 日
2002年9月30 日

 
市值

(亿元)
比例

(%)
市值

(亿元)
比例

(%)
市值

(亿元)
比例

(%)
市值

(亿元)
比例

(%)

采掘业
9.27
1.32
15.75
2.15
15.60
2.01
15.03
1.90

传播与文化产业
6.88
0.98
3.58
0.49
4.14
0.53
3.15
0.40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2.59
3.23
33.67
4.59
37.82
4.86
47.02
5.94

电子
16.42
2.35
19.41
2.65
25.65
3.30
15.29
1.93

房地产业
14.73
2.10
12.68
1.73
16.21
2.09
14.55
1.84

纺织、服装、皮毛
16.58
2.37
17.59
2.40
22.30
2.87
19.01
2.40

机械、设备、仪表
31.69
4.53
35.14
4.79
55.35
7.12
54.84
6.92

建筑业
3.12
0.45
5.64
0.77
7.73
0.99
7.05
0.89

交通运输、仓储业
36.41
5.20
37.62
5.13
46.63
6.00
44.91
5.67

金融、保险业
6.26
0.89
3.39
0.46
26.64
3.43
30.78
3.89

金属、非金属
13.94
1.99
20.38
2.78
29.17
3.75
26.97
3.40

木材、家具
0.66
0.09
0.61
0.08
0.81
0.10
0.61
0.08

农林牧渔业
3.67
0.52
3.63
0.49
6.65
0.86
4.68
0.59

批发和零售贸易
9.64
1.38
10.86
1.48
23.64
3.04
25.09
3.17

其它制造业
1.56
0.22
0.79
0.11
1.55
0.20
1.16
0.15

社会服务业
8.13
1.16
11.82
1.61
16.19
2.08
15.07
1.90

石油、化学、塑胶、塑料
24.40
3.49
23.36
3.18
36.55
4.70
32.50
4.10

食品、饮料
19.44
2.78
18.19
2.48
25.00
3.22
22.94
2.90

信息技术业
34.77
4.97
26.77
3.65
35.47
4.56
27.44
3.46

医药、生物制品
26.52
3.79
25.32
3.45
27.66
3.56
28.23
3.56

造纸、印刷
1.73
0.25
2.82
0.38
4.14
0.53
5.36
0.68

综合类
9.49
1.36
8.86
1.21
13.35
1.72
10.78
1.36


  表3反映了截止2002年9月30 日54家封闭式基金持有市值和比例最大的十大行业。其中,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以及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由于门类庞大入选,实际上,从子门类看,真正占有重要比例的是电力行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和信息技术业。表4是对封闭式基金行业配置变化的动态反映。从表4 可以看出,2002年前三季度,封闭式基金就整体而言,对金融保险业、电力行业、机械设备仪表等行业的投资市值迅速增加,而对信息技术业、传播与文化产业、电子行业的投资均有明显的减少。
  从上市公司2002年的半年度报告来看,电力、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最好的部门,而金融保险业是今年,尤其是三季度市场热点之一。基金资产的这种行业配置变化,反映了基金管理人在弱市环境下偏重防御的投资取向。
  表3:2002年9月30 日市值比例最大的十大行业一览表

市值(亿元)
比例(%)

机械、设备、仪表
54.84
6.92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7.02
5.94

交通运输、仓储业
44.91
5.67

石油、化学、塑胶、塑料
32.50
4.10

金融、保险业
30.78
3.89

医药、生物制品
28.23
3.56

信息技术业
27.44
3.46

金属、非金属
26.97
3.40

批发和零售贸易
25.09
3.17

食品、饮料
22.94
2.90


  表4:2002年前三季度封闭式基金股票持仓市值增减明显的行业一览    单位:亿元

 
2001年12月31日市值
2002年9月30 日市值
变动金额

基金持仓市值增加最多的五个行业

金融、保险业
6.26
30.78
24.52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2.59
47.02
24.43

机械、设备、仪表
31.69
54.84
23.15

批发和零售贸易
9.64
25.09
15.45

金属、非金属
13.94
26.97
13.03

基金持仓市值减少最多的五个行业

信息技术业
34.77
27.44
(7.33)

传播与文化产业
6.88
3.15
(3.73)

电子
16.42
15.29
(1.13)

其它制造业
1.56
1.16
(0.40)

房地产业
14.73
14.55
(0.18)


  2、开放式基金
  尽管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式基金总数已经达到17只,但只有去年发行的华安创新、华夏成长和南方稳健成长披露了2002年中期及三季度末的持仓情况。截至2002年9月30 日,三只开放式基金股票资产的行业配置情况如表5所示。
  可以看出,早期的几只开放式基金股票资产配置与封闭式基金类似,都将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金融保险业以及电力行业作为重点投资对象。所不同的是,开放式基金对医药和生物制品投资额较大。
  表6显示,除机械、设备、仪表行业外,开放式基金三季度对医药、生物制品以及金融保险业的增仓绝对额较大,而对封闭式基金明显加仓的电力行业减仓明显。
  表5:开放式基金股票资产行业配置一览

行业名称
2002年9月30 日市值(亿元)

机械、设备、仪表
10.81

交通运输、仓储业
7.07

医药、生物制品
5.11

金属、非金属
4.62

金融、保险业
4.36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30

信息技术业
4.19

石油、化学、塑胶、塑料
3.82

社会服务业
3.42

食品、饮料
3.10


  表6:三季度开放式基金股票持仓市值增减明显的行业一览

三季度市值增减(亿元)

开放式基金持仓市值增加最多的五个行业

机械、设备、仪表
3.18

医药、生物制品
2.66

金融、保险业
1.68

石油、化学、塑胶、塑料
0.91

纺织、服装、皮毛
0.90

开放式基金持仓市值减少最多的五个行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29

食品、饮料
-0.59

传播与文化产业
-0.41

社会服务业
-0.34

综合类
-0.29


  (二)基金重仓股
  作为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必须按季度披露基金十大重仓股的持股数量及市值,而基金重仓股的仓位数量及分布历来为市场各方所密切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基金重仓股进行专门分析,借以判断基金投资取向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1、基金重仓股数量及市值变化情况
  2001年底至2002年3季度的四个季度末,51只公布基金投资组合的封闭式及开放式基金十大重仓股只数依次为199只、188只、222只和219只;其合计市值依次为187.90亿元、185.13亿元、227.08亿元和230.70亿元;平均每只基金重仓股的基金持股市值依次为0.94亿元、0.98亿元、1.02亿元和1.05亿元。
  这一结论的意义在于,与业界普遍认为的基金持股分散化趋势相反,随着大盘的下跌,基金对重点投资品种的持股市值有略微递增,而持股数量应当递增更多。
  2、截至2002年9月30日,根据已经公布第三季度投资组合的58只证券投资基金的公开披露资料,统计出基金整体持有的前二十名重仓股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7:2002年3季度基金二十大重仓股情况一览  单位:亿元

股票

简称
证券

代码
基金持股

市值总计
基金

持仓量
基金持股占流通股比重
2002年

4季度换手率
2002年

4季度涨跌幅

招商银行
600036
1973000000.00
195734127
24.86
58.56
-19.25

吉电股份
000875
1310000000.00
231040564.4
60.80
183.07
-25.57

宝钢股份
600019
781235702.00
182531706.1
9.72
21.93
-3.74

上港集箱
600018
768509388.00
42957483.96
20.46
25.95
-6.09

深发展
000001
692434480.00
50285728.4
3.57
29.67
-23.82

上海机场
600009
667551053.00
68396624.28
13.34
12.34
-7.99

深圳机场
000089
621723362.00
38189395.7
21.22
26.74
-49.32

国电电力
600795
497413466.00
54184473.42
15.40
23.25
-21.57

同仁堂
600085
453511639.00
24316977.96
24.41
9.63
-8.20

盐田港A
000088
447415913.00
28104014.64
22.48
19.81
-7.22

海欣股份
600851
441738574.00
34084766.51
18.56
23.55
1.39

华能国际
600011
430755238.00
33758247.49
13.50
44.64
-9.87

中化国际
600500
351638730.00
35771996.95
19.87
8.85
-12.51

外运发展
600270
327596975.00
19418907.82
21.02
50.45
-3.14

威孚高科
000581
315776815.00
28680909.63
13.28
13.51
-12.35

上菱电器
600835
307954117.00
25159650.08
13.46
13.11
-11.19

民生银行
600016
298429877.00
25419921.38
4.86
22.53
-21.72

凯迪电力
000939
294269429.00
22723508.03
21.42
6.17
-10.97

友谊股份
600827
286545667.00
17999099.69
21.73
40.28
-20.60

天士力
600535
274437251.00
12063175.87
24.13
26.81
-21.23
6
发表于 2003-6-10 10:15:00 | 只看该作者
四、基金投资能力评价
  (一)基金年度净值增长
  尽管基金2002年全年净值普跌,但不同基金之间表现迥异,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以说明不同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差异。为增强可比性,以2001年底存在的48只封闭式基金和3只开放式基金的净值进行比较。
  表8:基金净值变化情况   单位:元

基金代码
基金名称
净值
净值
增长率
累计净值

184688
基金开元
0.9334
1.0101
-7.59
1.7824

184689
基金普惠
0.8910
1.0050
-11.34
1.5530

184690
基金同益
0.8945
1.2104
-26.10
1.7085

184691
基金景宏
0.7354
0.8502
-13.50
1.2054

184692
基金裕隆
0.8764
0.9808
-10.64
1.2654

184693
基金普丰
0.8731
0.9916
-11.95
1.1541

184695
基金景博
0.8847
1.0134
-12.70
1.1427

184696
基金裕华
0.9193
1.0006
-8.13
1.0086

184698
基金天元
0.9175
1.0209
-10.13
1.2425

184699
基金同盛
0.8828
1.0766
-18.00
1.1753

184700
基金鸿飞
0.8430
0.9963
-15.39
0.8430

184701
基金景福
0.8403
0.9447
-11.05
1.0043

184702
基金同智
0.8966
1.0562
-15.11
0.9995

184703
基金金盛
0.8383
0.9010
-6.96
0.9123

184705
基金裕泽
0.8476
0.9231
-8.18
0.9576

184706
基金天华
0.8356
0.9293
-10.08
0.8356

184708
基金兴科
0.8773
0.9690
-9.46
0.9253

184709
基金安久
0.7811
0.6700
16.58
0.7811

184710
基金隆元
0.7427
0.8442
-12.02
0.7427

184711
基金普华
0.8205
0.9490
-13.54
0.8205

184712
基金科汇
0.9277
0.9941
-6.68
0.9292

184713
基金科翔
0.9258
0.9785
-5.39
0.9258

184718
基金兴安
0.8285
0.9223
-10.17
0.8345

184728
基金鸿阳
0.8485
1.0026
-15.37
0.8700

184738
基金通宝
0.8582
0.9762
-12.09
0.8582

500001
基金金泰
0.8653
1.0088
-14.22
1.5453

500002
基金泰和
0.8888
0.9385
-5.30
1.4138

500003
基金安信
0.9244
1.2418
-25.56
2.0914

500005
基金汉盛
0.8351
0.9945
-16.03
1.3181

500006
基金裕阳
0.8931
1.0012
-10.80
1.7961

500007
基金景阳
0.9219
0.9889
-6.78
1.2149

500008
基金兴华
0.9914
1.0960
-9.54
1.8954

500009
基金安顺
0.9684
1.1607
-16.57
1.4334

500010
基金金元
0.7594
0.8646
-12.17
0.7904

500011
基金金鑫
0.9058
1.0650
-14.95
1.1778

500013
基金安瑞
0.9383
1.0918
-14.06
1.0083

500015
基金汉兴
0.7751
0.9283
-16.50
0.9451

500016
基金裕元
0.9276
1.0392
-10.74
1.3276

500017
基金景业
0.7268
0.7054
3.03
0.7268

500018
基金兴和
0.9329
1.0782
-13.48
1.2599

500019
基金普润
0.8535
0.9883
-13.64
0.8535

500021
基金金鼎
0.7779
0.9156
-15.04
0.8119

500025
基金汉鼎
0.7360
0.8769
-16.07
0.7420

500028
基金兴业
0.7798
0.8406
-7.23
0.7798

500029
基金科讯
0.8849
0.9664
-8.43
0.8849

500035
基金汉博
0.8044
0.9436
-14.75
0.8144

500038
基金通乾
0.8675
0.9939
-12.72
0.8975

500039
基金同德
0.8843
0.9824
-9.99
0.8843

000001
华夏成长
0.9798
1.0000
-2.02
1.0068

040001
华安创新
0.9443
1.0110
-6.60
0.9663

202001
南方稳健成长
0.9449
1.0011
-5.61
0.9849


  可以看到,2002年基金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年初已经存在的51只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均净值负增长(基金景业、基金安久的增长率正值系扩募后增值)。同期,上证指数由1645.97跌至1357.65,净跌幅17.52%。统计结果显示,51只既存基金中,有48只跑赢了大盘,仅有基金同益、基金安信和基金同盛弱于大盘。
  对不同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进行加总统计可以发现,在14家基金管理公司中,除长盛外,其余公司管理基金净值的总体表现均强于上证指数全年表现。其中,嘉实、易方达、南方和华夏四家公司旗下基金的净值跌幅均小于10%,显示了较强的风险回避能力。
  表9:基金管理公司净值增长率排名

管理人
总份额(亿)
期初总净值
期末总净值
增长率
排名

嘉实
20
18.77
17.776
-5.2956846
1

易方达
24
23.512
21.9072
-6.8254508
2

南方
94.89
94.301379
86.671061
-8.0914172
3

华夏
97.37
100.2955
91.959126
-8.3118126
4

银华
25
23.2325
20.89
-10.082858
5

博时
75
74.6545
66.9025
-10.383835
6

大成
75
68.895
61.617
-10.563902
7

鹏华
60
59.5345
52.383
-12.012363
8

融通
25
24.759
21.641
-12.5934
9

华安
110
119.016
103.352
-13.161256
10

国泰
60
61.209
52.561
-14.128641
11

宝盈
25
25.0335
21.185
-15.3734
12

富国
60
56.8415
47.657
-16.158089
13

长盛
60
66.699
53.2785
-20.120991
14


  (二)基金风险评价
  净值增长率仅仅表现了基金的一个特征。作为专家理财方式,基金的风险评价是同等重要的。只有正确量化风险收益,才有可能对基金操作水平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别年度业绩表现不稳定衡量之不足之处。因此,基金风险评价的目的在于衡量基金取得稳定收益的能力。
  国内外理论界对基金的风险评估通常采取夏普指数、特雷诺指数以及詹森指数等指标来衡量。基金投资组合面临的投资风险包含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个部分。在财务理论中,衡量投资收益的风险一般采用两个指标:一是其历史收益率标准差δ,衡量投资收益的总风险;二是其系统性风险系数,即β的估计值。特雷诺指数的理论依据是,基金管理者通过投资组合应消除所有的非系统性风险。因此,特雷诺指数用单位系统性风险系数β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率来衡量投资基金的业绩。夏普指数的理论依据为,对于管理较好的投资基金,由于其高品质的选股标准和分散持股的投资策略,其非系统风险几乎为零,因而总风险可能接近于系统性风险;而对于管理不好的投资基金,由于非系统风险的存在,其总风险则可能会与系统风险相差甚远。因此夏普用单位总风险δ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率来评价基金的业绩。詹森指数的思想与特雷诺指数类似,只是其计算公式有所区别。
  衡量基金所面临的风险可以从不同角度。一是基金净值波动风险,二是基金持股流动性风险,另外还有熊市抵御风险能力。受资料所限,仅对54只封闭式基金风险收益情况进行评价。
  1、基金净值波动风险
  下表从收益率标准差、贝塔系数、相关系数、收益率残差波动值四个指标衡量了全部54家封闭式基金2002年净值波动情况。通过对各指标分别排名加总平均后,对其平均分数进行总排名,得到结果如下:
  表10:封闭式基金净值波动性排名表

基金名称
收益

标准差
排名
BETA
排名
R-SQUARE
排名
收益率残

差波动值
排名
总分
总排名

基金融鑫
0.0052
1
0.1590
1
0.3838
4
0.0042
4
2.5
1

基金普润
0.0125
5
0.3443
5
0.7771
16
0.0059
11
9.25
2

基金银丰
0.0070
2
0.3027
2
0.8710
36
0.0025
1
10.25
3

基金普惠
0.0133
6
0.3691
10
0.7829
18
0.0062
15
12.25
4

基金科瑞
0.0115
4
0.3852
11
0.8744
37
0.0041
3
13.75
5

基金天华
0.0136
7
0.3505
7
0.6807
9
0.0077
37
15
6

基金汉博
0.0138
8
0.3662
9
0.7259
10
0.0073
33
15
7

基金久嘉
0.0093
3
0.4307
14
0.8807
42
0.0032
2
15.25
8

基金鸿阳
0.0145
10
0.3259
4
0.5137
6
0.0102
48
17
9

基金鸿飞
0.0146
11
0.3476
6
0.5810
8
0.0095
46
17.75
10

基金普华
0.0151
12
0.4117
12
0.7619
14
0.0074
35
18.25
11

基金汉盛
0.0153
13
0.4309
15
0.8171
24
0.0066
24
19
12

基金安瑞
0.0168
21
0.3121
3
0.3534
3
0.0136
50
19.25
13

基金裕华
0.0158
14
0.4226
13
0.7362
12
0.0081
43
20.5
14

基金同德
0.0160
16
0.4485
16
0.8079
21
0.0070
29
20.5
15

基金兴科
0.0161
17
0.4710
19
0.8764
40
0.0056
8
21
16

基金丰和
0.0143
9
0.4890
25
0.8886
46
0.0048
5
21.25
17

基金科汇
0.0160
15
0.4767
21
0.9059
52
0.0049
6
23.5
18

基金通乾
0.0166
19
0.4867
24
0.8843
43
0.0056
9
23.75
19

基金天元
0.0168
20
0.4750
20
0.8149
22
0.0073
34
24
20

基金通宝
0.0169
22
0.4687
18
0.7826
17
0.0079
40
24.25
21

基金景阳
0.0164
18
0.4841
23
0.8927
49
0.0054
7
24.25
22

基金汉兴
0.0170
23
0.4894
26
0.8430
27
0.0068
25
25.25
23

基金科翔
0.0171
24
0.5024
28
0.8798
41
0.0060
12
26.25
24

基金同益
0.0174
25
0.5069
29
0.8685
35
0.0064
20
27.25
25

基金兴华
0.0175
28
0.4815
22
0.7702
15
0.0085
44
27.25
26

基金普丰
0.0175
27
0.5080
32
0.8615
32
0.0065
21
28
27

基金同盛
0.0174
26
0.5083
33
0.8749
38
0.0062
16
28.25
28

基金金盛
0.0177
29
0.4940
27
0.7956
19
0.0080
41
29
29

基金安久
0.0563
54
0.3624
8
0.0424
1
0.0400
53
29
30

基金景博
0.0178
31
0.5170
35
0.8667
34
0.0065
22
30.5
31

基金裕阳
0.0179
34
0.5169
34
0.8549
28
0.0069
27
30.75
32

基金安顺
0.0230
50
0.4501
17
0.3923
5
0.0181
52
31
33

基金同智
0.0178
32
0.5200
36
0.8761
39
0.0063
19
31.5
34

基金汉鼎
0.0180
35
0.5069
30
0.8157
23
0.0078
38
31.5
35

基金裕泽
0.0179
33
0.5275
38
0.8847
44
0.0061
13
32
36

基金隆元
0.0182
36
0.5269
37
0.8598
29
0.0069
28
32.5
37

基金裕隆
0.0188
40
0.5069
31
0.7472
13
0.0095
47
32.75
38

基金开元
0.0185
37
0.5367
40
0.8599
30
0.0070
30
34.25
39

基金久富
0.0177
30
0.5677
46
0.7985
20
0.0080
42
34.5
40

基金兴安
0.0187
38
0.5530
43
0.8947
50
0.0061
14
36.25
41

基金金泰
0.0188
41
0.5472
42
0.8637
33
0.0070
31
36.75
42

基金安信
0.0450
53
0.5307
39
0.1422
2
0.0421
54
37
43

基金裕元
0.0189
42
0.5373
41
0.8307
26
0.0078
39
37
44

基金科讯
0.0187
39
0.5530
44
0.8920
48
0.0062
17
37
45

基金泰和
0.0191
43
0.5684
47
0.9068
53
0.0058
10
38.25
46

基金景业
0.0245
52
0.5551
45
0.5234
7
0.0171
51
38.75
47

基金金鼎
0.0204
46
0.5931
50
0.8614
31
0.0075
36
40.75
48

基金金鑫
0.0231
51
0.6175
54
0.7333
11
0.0120
49
41.25
49

基金景宏
0.0200
44
0.5930
49
0.8975
51
0.0065
23
41.75
50

基金兴和
0.0208
49
0.5902
48
0.8255
25
0.0087
45
41.75
51

基金金元
0.0204
45
0.6074
52
0.9089
54
0.0062
18
42.25
52

基金兴业
0.0206
47
0.6073
51
0.8903
47
0.0068
26
42.75
53

基金景福
0.0207
48
0.6099
53
0.8868
45
0.0070
32
44.5
54


  2、基金风险收益对比评价
  下表在计算出各封闭式基金夏普指数和特雷诺指数的基础上,采用同上述评价净值波动性相同的方法计算得出各基金总排名。
  表11:封闭式基金风险收益评价指标排名

基金代码
基金名称
SHARPE
排名
TREYNOR
排名
总分
总排名

184719
基金融鑫
-0.5735
1
-0.0188
2
1.5
1

184722
基金久嘉
-0.5706
2
-0.0123
3
2.5
2

500058
基金银丰
-0.4366
3
-0.0101
5
4
3

184700
基金鸿飞
-0.2601
7
-0.0109
4
5.5
4

500035
基金汉博
-0.2677
5
-0.0101
6
5.5
5

184720
基金久富
-0.3025
4
-0.0094
8
6
6

500019
基金普润
-0.2665
6
-0.0097
7
6.5
7

500005
基金汉盛
-0.2468
8
-0.0088
9
8.5
8

500015
基金汉兴
-0.2342
9
-0.0081
11
10
9

184728
基金鸿阳
-0.1952
12
-0.0087
10
11
10

500025
基金汉鼎
-0.2242
10
-0.0080
12
11
11

184711
基金普华
-0.2136
11
-0.0078
13
12
12

184709
基金安久
0.1585
24
0.0246
1
12.5
13

184706
基金天华
-0.1804
15
-0.0070
14
14.5
14

184689
基金普惠
-0.1795
16
-0.0065
15
15.5
15

184721
基金丰和
-0.1908
13
-0.0056
20
16.5
16

184738
基金通宝
-0.1678
17
-0.0061
17
17
17

500056
基金科瑞
-0.1862
14
-0.0056
21
17.5
18

184690
基金同益
-0.1677
18
-0.0058
18
18
19

500021
基金金鼎
-0.1673
19
-0.0058
19
19
20

184699
基金同盛
-0.1643
20
-0.0056
22
21
21

184691
基金景宏
-0.1619
21
-0.0055
23
22
22

184693
基金普丰
-0.1602
22
-0.0055
24
23
23

184710
基金隆元
-0.1590
23
-0.0055
25
24
24

500039
基金同德
-0.1534
25
-0.0055
26
25.5
25

184695
基金景博
-0.1486
26
-0.0051
27
26.5
26

500001
基金金泰
-0.1445
28
-0.0050
29
28.5
27

500038
基金通乾
-0.1451
27
-0.0049
30
28.5
28

184692
基金裕隆
-0.1379
32
-0.0051
28
30
29

184702
基金同智
-0.1429
29
-0.0049
31
30
30

500003
基金安信
0.0768
46
0.0065
16
31
31

184708
基金兴科
-0.1413
30
-0.0048
32
31
32

500010
基金金元
-0.1413
31
-0.0047
33
32
33

184718
基金兴安
-0.1344
33
-0.0045
35
34
34

184696
基金裕华
-0.1217
36
-0.0046
34
35
35

500006
基金裕阳
-0.1305
34
-0.0045
36
35
36

184701
基金景福
-0.1262
35
-0.0043
37
36
37

500029
基金科讯
-0.1140
37
-0.0039
38
37.5
38

184705
基金裕泽
-0.1104
38
-0.0037
39
38.5
39

500007
基金景阳
-0.1064
39
-0.0036
40
39.5
40

184712
基金科汇
-0.1034
40
-0.0035
41
40.5
41

184703
基金金盛
-0.0949
41
-0.0034
42
41.5
42

184698
基金天元
-0.0874
42
-0.0031
43
42.5
43

184713
基金科翔
-0.0843
43
-0.0029
44
43.5
44

500018
基金兴和
-0.0782
45
-0.0028
45
45
45

500028
基金兴业
-0.0789
44
-0.0027
46
45
46

184688
基金开元
-0.0693
47
-0.0024
47
47
47

500002
基金泰和
-0.0690
48
-0.0023
48
48
48

500013
基金安瑞
-0.0421
50
-0.0023
49
49.5
49

500016
基金裕元
-0.0616
49
-0.0022
50
49.5
50

500008
基金兴华
-0.0307
51
-0.0011
51
51
51

500011
基金金鑫
-0.0287
52
-0.0011
52
52
52

500017
基金景业
0.0175
53
0.0008
53
53
53

500009
基金安顺
0.0103
54
0.0005
54
54
54
7
发表于 2003-6-10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可以看出,上面两个表格对各封闭式基金的排名差异不大。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基金获取超额风险收益的能力与基金净值波动性密切相关。需要说明的是,对各指标加总平均的方法有一定误差,但并不影响上述结论的意义。   3、持股流动性风险评价   对持股流动性的评价采用基金持股平均换手率和平均变现天数来衡量。除了资料不全的基金融鑫、基金银丰和基金久嘉以外,对51只封闭式基金持股的平均换手率和平均变现天数排名如下:   表12:封闭式基金持股流动性一览 基金代码 基金名称 换手率 排名 变现天数 排名 得分 排名 184696 基金裕华 3.0590 5 4.1103 1 3 1 500019 基金普润 2.0910 6 4.6087 2 4 2 500018 基金兴和 12.2097 1 11.3552 8 4.5 3 184718 基金兴安 1.6909 8 8.6509 4 6 4 184693 基金普丰 1.7015 7 10.8087 7 7 5 184708 基金兴科 1.3437 11 7.6419 3 7 6 184705 基金裕泽 1.4595 10 10.1775 5 7.5 7 500025 基金汉鼎 1.4854 9 17.1543 11 10 8 500028 基金兴业 1.0366 14 10.2505 6 10 9 500008 基金兴华 7.9920 2 32.6618 23 12.5 10 184728 基金鸿阳 1.0195 15 22.9627 15 15 11 184710 基金隆元 0.7585 23 12.1280 9 16 12 184700 基金鸿飞 0.8085 21 17.4064 12 16.5 13 500017 基金景业 0.9927 16 30.4659 19 17.5 14 500010 基金金元 0.8402 19 26.9873 17 18 15 500016 基金裕元 3.6978 4 66.7857 34 19 16 184720 基金久富 0.7054 26 18.2589 13 19.5 17 500029 基金科讯 1.0886 13 35.3097 26 19.5 18 184691 基金景宏 1.1858 12 45.0492 28 20 19 184738 基金通宝 0.7606 22 30.5426 20 21 20 500006 基金裕阳 0.9619 17 35.0237 25 21 21 184692 基金裕隆 7.6984 3 91.0021 42 22.5 22 184711 基金普华 0.6372 29 25.8112 16 22.5 23 500039 基金同德 0.5423 35 16.7992 10 22.5 24 184698 基金天元 0.7244 24 55.1884 31 27.5 25 184721 基金丰和 0.6877 27 54.6990 30 28.5 26 184695 基金景博 0.7173 25 62.4066 33 29 27 184702 基金同智 0.4450 44 22.5679 14 29 28 500035 基金汉博 0.5237 36 32.5070 22 29 29 500038 基金通乾 0.8694 18 82.8199 40 29 30 500002 基金泰和 0.8231 20 75.8985 39 29.5 31 184713 基金科翔 0.4735 42 30.3810 18 30 32 184688 基金开元 0.5747 32 56.7986 32 32 33 184703 基金金盛 0.5143 38 41.8610 27 32.5 34 500056 基金科瑞 0.5967 30 72.6911 37 33.5 35 184712 基金科汇 0.4181 46 34.3147 24 35 36 184709 基金安久 0.3811 50 31.2805 21 35.5 37 184689 基金普惠 0.5928 31 90.1238 41 36 38 500005 基金汉盛 0.5537 33 94.7907 43 38 39 500007 基金景阳 0.4084 47 51.2608 29 38 40 500015 基金汉兴 0.5132 39 72.8521 38 38.5 41 500013 基金安瑞 0.4497 43 69.6825 35 39 42 184699 基金同盛 0.6557 28 180.6453 51 39.5 43 184706 基金天华 0.5522 34 119.1235 45 39.5 44 184690 基金同益 0.5046 40 125.1192 46 43 45 500009 基金安顺 0.5144 37 146.7786 49 43 46 500021 基金金鼎 0.3223 51 71.6952 36 43.5 47 500011 基金金鑫 0.4826 41 125.9953 47 44 48 184701 基金景福 0.4249 45 107.0168 44 44.5 49 500003 基金安信 0.3938 49 134.3866 48 48.5 50 500001 基金金泰 0.3971 48 165.9885 50 49 51   从上表可以看出,持股流动性排名居前的基金多为小盘基金,而排名靠后的基金则鱼龙混杂,一方面说明小盘基金调整持仓结构较为容易,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比较同类型基金的投资投机属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五、关于基金折价交易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后,截至目前为止,我国证券市场共发行了包括老基金扩募和新设基金在内的54只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总份额达817亿元。近来,基金的折价交易现象日益严重,以2002年12月20日的基金单位净值和收盘价格计算,全部54只封闭式基金中,折价交易的已经达到51只,占全部封闭式基金总数的84.4%,折价幅度介于1-16%之间,其中,折价比率达到和超过10%的有30只,基金丰和、基金科瑞、基金久嘉和基金普丰四只基金折价幅度同为16%,并列“榜首”。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交易现象,固然是市场因素使然。但其折价范围之大、折价比率之高,一方面严重挫伤了基金投资人的积极性,引发了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基金话题讨论的升温,另一方面也对后市基金行情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基金折价的产生及原因分析   所谓基金折价,指的是基金交易价格低于基金单位净值。相应地,基金折价比率的计算采用如下公式:   基金折(溢)价率Rd=(基金交易价格/基金单位净值-1)*100%   如果Rd>0,称为基金溢价;如果Rd<0,称为基金折价。   基金单位净值是对衡量基金投资效果的核心指标之一,而基金交易价格反映了基金的市场行情信息。因此,基金折(溢)价率实际上反映了市场对于基金投资效果的评价。   从图二和图三可以看出,尽管封闭式基金家数在不断增多,但一方面全部封闭式基金中,折价交易的基金的数量和比例均迅速增长,而其平均折价率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图三采用的是简单平均方法计算全部封闭式基金平均折价率,而在此时期与大盘基金(20-30亿)普遍折价交易的同时,小盘基金(2-5亿)则普遍存在溢价交易,带动了2001年整体平均指标的上升。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后,基金作为新生事物(与老基金相比)在推出之初,得到了市场较高的认可。如以最早发行的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为例,在这两只基金上市之际,分别创出了2.43元和2.41元的历史天价,其溢价比率也一度超过100%;其后,随着管理层推行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基金数量不断增加,基金折价率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增大的过程。   2002年以来逐渐形成的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2002年证券市场的持续走弱决定了基金市场也难以独善其身。近年来的行情数据表明,基金指数与大盘指数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其次是新股发行政策的影响。1999-2000年的新股发行中,基金可以优先参与新股发行20%的份额;即使后来在这种优惠政策取消后,基金仍然一度可以凭借其资金和信誉优势,以极少的保证金享受新股申购带来的巨额收益。据不完全统计,基金前几年的净值增长有80%来自于新股收益。   然而,2002年新股按市值配售政策的推出不啻为基金带来了灭顶之灾。这种配售政策对基金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大盘基金来说,今年发行的众多小盘股对单个账户的市值配售上限仅占单只基金股票市值的很小比例,而基金开户受到严格监管,难以躲开户头分头出击,浪费了市值资源,降低了收益率;二是基金投资者持有的基金市值不计入可配售市值,影响了投资者尤其是部分机构投资者投资基金的积极性。   第三,基金业绩的下降。原因有几个:一是大盘指数的全面下跌造成个股普跌,基金投资的股票也在劫难逃;二是刚刚提到的新股发行政策的影响;三是由于基金投资理念的转变。我们知道,新基金在发展之初,一度推崇集中持股,并在5.19行情和2000年的网络股行情中获利不菲。但2001年以来,随着管理层监管力度的加大,开放式基金的增多,基金迅速吸收借鉴了国际流行的分散投资理念。股市主流投资理念的转变,造成了庄股模式的日渐凋零,并成为大盘走软的根源之一。因此,作为对市场举足轻重的机构投资者,基金不仅对于指数的持续下跌难辞其咎,自身也深受其害。   (二)基金折价存在的特点   1、基金折价范围广泛,幅度较深。   2002年12月20 日,除基金安久、基金景业和基金汉鼎三只基金尚维持较低溢价比率(分别是1%、1%和2%)外,其余51只基金全部折价交易,占全部基金家数的94.4%。简单算术平均折价率为10%,加权平均折价率为12.1%,显著高于历年折价率。   2、基金折价率大小与基金规模显著相关   统计显示,基金折价率与基金发行总规模关系密切,相关系数为0.69。而且三只溢价基金全部为5亿元的小盘基金。20-30亿元规模的基金折价率标准差最小,说明其折价率分布最密集;其次是10-15亿元规模的基金;5-8亿元的小盘基金折价率标准差最大,说明其表现差异显著。   以2002年12月20日基金折价率分类统计结果如表13所示:
8
发表于 2003-6-10 10:20:00 | 只看该作者
表13:基金规模对折价率的影响

基金规模(亿)
基金只数
平均
中值
标准差
最大值
最小值

5-10
25
6.4%
7.7%
4.5%
13.8%
-2.3%

10-15
3
12.1%
13.8%
3.7%
14.6%
7.8%

20-30
26
12.9%
13.6%
2.8%
16.5%
4.9%


  注:负值表示溢价。
  3、不同基金管理公司差异
  目前,54只封闭式基金分别由17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最少的仅管理1只基金,份额仅为5亿元规模;最多的管理5只基金,总份额可达80亿元。不同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封闭式基金折价情况如表14所示:
  表14:不同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封闭式基金折价情况一览表

基金管

理公司
管理封闭式基金家数
管理封闭式基金总份额
管理封闭式基金总净值
管理封闭式基金总市值
管理封闭式基金加权平均折价率

长城
1
5
4.4
4.2
4.57

中融
1
8
8.03
7.36
8.29

融通
2
25
22.03
19.55
11.27

宝盈
2
25
21.798
19.1
12.34

银华
1
25
21.17
18.5
12.62

银河
1
30
29.22
25.8
11.7

嘉实
2
50
45.78
39.1
14.59

易方达
4
54
50.25
42.77
14.9

华安
4
60
56.74
51.45
9.32

富国
4
60
48.48
43.65
9.97

国泰
4
60
53.56
47.5
11.32

南方
4
60
54.55
47.8
12.37

鹏华
4
60
53.29
45.9
13.86

华夏
5
65
61.3
54.25
11.5

博时
5
75
68.33
60.6
11.31

大成
5
75
62.94
55.4
11.98

长盛
5
80
73.04
62.85
13.96


  可以看出,不同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基金净值折价幅度存在明显差异。首先,仅管理1-2只基金的公司折价率小,原因在于除银河、银华公司外,长城、中融两公司仅管理1只小规模扩募基金,宝盈、融通分别管理1只5亿元的基金和1只20亿元的基金,略微中和了平均折价率,而嘉实的两只基金分别为20亿元和30亿元,其平均折价率也显著高于大盘基金平均折价率。
  其次,对于管理4-5家的基金管理公司来说,华安、富国旗下基金表现最佳,加权平均折价率仅为9.32%和9.97%,显著低于其他老牌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平均折价幅度;而鹏华、长盛和易方达旗下基金加权平均折价幅度最大;其余如南方、国泰、大成等居于平均水平。
  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封闭式基金的贴水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投资管理水平的评价。
  (三)如何看待基金折价率
  1、基金折价率反映投资者对后市预期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基金折价是一种纯粹的市场行为。从供需来看,折价就意味着基金的空头力量强于多头,也就是说,卖的数量大于买的数量,并随着价格的逐渐走低,暂时达到了多空平衡点。对于基金如此,对于股票亦然。
  然而,基金毕竟是与股票不同的一种投资工具,其评价标准自然也不应完全于股票评价标准相同。如市盈率是股票投资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基金则只能用折(溢)价率来描述。因此,在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主要是指基金价格被人为操纵的可能性)的前提下,基金折价率越大,则投资者对该基金的评价越低,对其未来的投资收益水平也越不认可。因此,基金折价率反映了投资者对后市基金收益的预期。
  2、基金市盈率
  笔者试图借助基金市盈率的概念来解释基金折价问题。我们知道,所谓市盈率,指的是市价与每股盈利之比,换言之,就是在静态条件下,被投资品种如果连年保持相同的回报,所得全部分红,则市盈率表示在既定价格下投资者为收回投资成本所需要等待的年限。那么,对于股票市场如此,对于基金品种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模式呢?
  由于我国的基金在经历了集中投资变为分散投资的投资运作方式的转变后,基金纷纷瞄准指数化投资,由此,从长期来看,假设基金的平均业绩与大盘指数基本持平(假设部分基金能够取得超过市场的平均收益,但国外实践表明,一方面大部分基金与市场指数表现相当,另一方面少数基金的个别年度优异表现难以持续,因此不妨碍我们做出这个假设)。于是,基金的收益问题就转化为对市场指数的量度和预测问题。
  从历史数据来看,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至2002年12月20日,上证综指从100点到1427.93点,年均增长率为24.8%。如果将此结果作为基金的长期收益率,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原因在于我国证券市场历史较短,并处于制度频繁建设时期,股市波动明显,投机气氛浓厚。另外,股市上涨有制度因素能量释放的作用在内。因此历史数据只能为我们量度指数提供参考。
  从其他新兴市场历史数据来看,不妨借鉴韩国和台湾的情况。韩国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80年。1980年至1990年底的十年间,韩国KOSPI指数从100点上涨到696.11点,年均增长21.4%;但1990年后的至今的十二年间,该指数各年收盘价始终没有超越80年代的高点,2002年12月27日收盘于656.92点,年均负增长0.5%。可以看出,韩国股市在历经了10年高速增长后,股指保持了相对稳定态势。
  台湾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67年。至1977年底,台湾交易所指数TAI EX从基期的100点上涨到450.44点,年均增长17.2%,1977年至1987年,年均增长17.9%,1987年至今,年均增长仅为6.4%。
  有趣的是,韩国、台湾的股市增长率的急剧下降,与其推出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时间是基本符合的。这也从一个侧面暗示我们不要对外资的进入抱有过高期望值。
  上市公司业绩也是我们在分析未来股市表现的重要因素。自有证券市场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就呈逐年下降趋势。除了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原因之外,上市公司并完全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也是重要因素。目前看来,我国通货膨胀率已经跌入谷底,从中长期来看,上市公司业绩将小幅回升,并将长期保持稳定,从这个角度看,上市公司总体平均年净资产收益率将略高于通期存款利率,介于2-5%之间,换算为股市平均市盈率即为20-50倍。
  综合分析,在经历了12年的高增长后,我国股市也将表现出与台韩股市相似的特征,即随着开放进程的启动,股指震荡幅度将趋于稳定,年均涨幅将相当有限。与此同时,证券投资基金的年度平均收益率将稳定在2-4个百分点。以目前平均10%的折价幅度计算,平均价格为0.90元/基金单位,每一基金单位年度收益0.02-0.04元,相应的,市盈率为二者之商即22.5-45之间,与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基本持平。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结果并不表明基金的无差异化。随着基金政策优势的逐渐消失和数量的增多,以不同基金管理公司为单位的各基金之差异将日益明显。
  根据这一分析结果,基金价格将与股市平均市盈率保持一致,由此如果没有重大利好刺激(如封闭式转开放式等)的影响,基金将长期折价交易(与净值比较而言,而不是指面值)。实际上,基金市场行情与股市行情的高度相关性已经无需证明,但是对于个别绩优或绩差基金,这种由基金市盈率定位的价格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目前,基金风格趋同比较普遍,加大了基金投资者分析基金差异的难度。一种解决方式是在分类基础上对基金进行重点研究,专注于某一类基金或某几类基金,如债券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等。
  (四)基金折价与封闭转开放
  封闭转开放是基金折价引出的话题,其实质是为封闭式基金持有人提供以净值转让的退出机制,以避免基金折价损失。纵览基金相关法规以及封闭式基金章程条款,没有对封闭转开放的禁止。封闭式基金持有人大会具有转型的决定权。目前,各保险公司作为最大的基金持有人,其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基金折价的有限承受能力,也势必会导致其对基金施加压力。因此,在未来一至二年内,封闭转开放是极其现实的问题。
  封闭占开放对基金行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即便只有少数基金能够转型,甚至仅仅透露转型意向,也会刺激基金行情走高,使其价格向净值靠拢。即便真正实施起来操作缓慢,也会抑制基金市场的空头力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封闭转开放对于折价率高的基金(主要是大盘基金)的利好作用更为显著,对于小盘基金甚至溢价基金作用有限。
  从封闭转开放的可能性看,尽管无确定的条款予以硬性限制,封闭转基金也并非朝夕之事。从技术上讲,需要交易所相应托管结算系统的改变;从基金契约规定看,封闭转开放需要基金管理人对基金投资理念和运作方式进行调整,并调整各个投资品种的头寸,以适应基金风格转型的需要。目前,业界盛传博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某基金将率先转型,是否确有其事还不得而知,但目前从盘面看不出有异动迹象,应当密切加以关注。
  六、基金市场2003年行情展望与基金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一)影响基金市场行情的因素分析
  由于开放式基金多在柜台销售,并且以净值为基础进行申购和赎回,因此影响开放式基金价格的主要是其净值情况,换言之,即其投资业绩水平。对于封闭式基金而言,当然也会受到基金净值的影响,例如我们在本文中着重探讨的折价交易就是基金价格与基金净值的关系。同时,正因为其封闭性,也造成了封闭式基金价格决定机制的不同于开放式基金。因此,我们在此分析的也相应地侧重于封闭式基金的市场行情。
  影响封闭式基金市场行情的因素众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两市大盘的运行情况。大盘对基金市场的影响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其一,随着基金市场整体规模的扩大,基金市场与股市的“跷跷板”效应早已不复再来,取而代之的是基金与股市相关性的日益增强。因此,2003年股市大盘的运行决定了基金市场行情的基本态势。其二,股市大盘运行情况决定了基金业绩,从而通过基金净值影响基金交易价格。
  其次,管理层对基金发展所采取的政策左右着基金市场行情。众所周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基金一直在管理层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方针指导下受到政策的眷顾,与其是在新股发行同时优先对基金配售20%流通股期间,可以说是中国基金业的黄金时期。加之基金管理公司坐拥巨额资金而处于市场强势,自然成为一级和二级市场的受益者。基金业的转折点也正是在新股对基金优先配售政策的取消开始的,但此时基金尚可以通过巨额申购获取可观的无风险收益。2002年新股按市值配售政策出台后,基金原有的盈利模式被迫放弃。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基金持有人所持基金市值暂不计入配售市值,基金只能凭借基金整体持股市值在新股申购上限内进行申购,这一点对于5亿元规模的小基金影响不大,但对于20-30亿元规模的大盘基金来说,对于2002年市场频频发行的小盘股,只能动用基金资产的10%左右参与申购,于是新股收益锐减。在市场整体疲软的情况下,基金在一、二级市场都只能望洋兴叹了。当然,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费自然照提不误,买单的归根到底是基金持有人。这种现象也就是被业界称之为“封闭式基金持有人日益边缘化” 的现象。
  第三,基金本身的题材。影响最大的题材的莫过于封闭转开放。鉴于本文前一部分曾经详细言及,在此不再赘述。另外,基金管理费率的预计调整,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但这一因素对市场影响力度有限。
  其他因素包括债券市场情况,个别基金重仓股的特殊情况,如2002年的吉电股份、国电电力等股票对基金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二)基金市场2003全年走势预测
  根据前面的讨论,基金市场行情首先取决于股市大盘的运行。2003年,业界的普遍看法是股市将主要在1200-1700的大箱体内运行,呈前高后低走势。应当说,这种看法代表了市场的主流观点。我们认为,从大周期来讲,2003年仍然属于大盘构筑底部的阶段。从目前股指运行态势看,在各个重要支撑位置的反复拉锯,正说明了市场多空力量的暂时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是建立在根据经验对年初行情的乐观预期基础上的,市场并没有能够持续时间较长的主流热点板块。因此,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和脆弱的,一有风吹草动仍将面临抉择。在底部尚未真正探明的情况下,股指的上涨具有明显的反弹性质,其资金操作方式也多具有速战速决性质,如目前的中信证券等新股的走势。正是基于这种分析,我们认同主流观点关于股市2003年箱体运行的判断。
  那么基金市场能否继续保持与股市的高度相关性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首先,基金自身存在的题材不足以支撑基金整体走出独立于大盘的全年行情。首先,尽管封闭转开放将促进基金价值回归,但一方面基金略高于10%的平均折价率制约了基金价格进一步上升的幅度;另一方面,封闭转开放必然会涉及到的基金契约修改、基金投资模式的改变以及管理层的批准等都将制约封闭转开放的进度。至于基金管理费率的下调更不足为论了。因此,预计2003年的大部分时间内,基金市场仍将维持2002年成交低迷的态势,并与大盘走势息息相关,也就是说,2003年的上证基金指数将在850-1200点之间的箱体内运行。
  基金市场的整体投资机会将产生于两个可能性:一是封闭转开放。二是基金市值可以参加新股市值配售政策出台。后者对基金市场的刺激力度将更大。
  就个体而言,基金投资机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高比例折价基金,如基金科瑞、基金丰和;
  2、封闭转开放试点基金,如基金裕元、基金开元、基金银丰等(传言);
  3、6.24行情后设立或扩募的基金,如基金银丰、基金久嘉、基金融鑫。
  另外,稳健的投资者也可以考虑开放式基金,尤其是部分可以防范弱势风险的防御性基金,如华夏债券基金、富国动态平衡基金等。
9
发表于 2003-6-10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适时调节基础货币投放;二是灵活运用利率手段,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三是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农业发展,扩大消费信贷;四是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制度建设;五是发挥货币政策促进改革、维护金融与社会稳定的作用;六是货币政策实施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2002年,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2002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狭义货币M1余额7.1万亿元,同比增长16.8%。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贷款质量明显提高。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8475亿元,同比多增6036亿元;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比上年减少951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4.5个百分点。企业存款快速增长,居民储蓄存款大量增加。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18.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8.7万亿元,增加13233亿元。国际收支形势良好,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2864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73元人民币,继续保持稳定。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搞好2003年的经济和金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预计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物价总水平上涨1%左右,M2、M1增长16%左右,现金投放1500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增加大约18000亿元。  
    2003年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预调和微调。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一是完善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二是保持利率、汇率政策的基本稳定,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三是继续实施信贷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四是加强信贷管理,密切关注一些地区房地产投资与贷款增长过快的问题,严格执行房地产信贷业务的有关规定,防范房地产信贷的潜在风险;五是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本报告分货币信贷概况、货币政策操作、金融市场运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分析、预测和展望五部分,现摘登其中四个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02年,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形势良好。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强贷款营销,努力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1、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货币流动性稳步提高  
    2002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增幅比上年末高2.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7.1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增幅比上年末高4.1个百分点。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为0.38,比上年末高0.49个基准点,比3月末最低时高2.06个基准点。  
    2002年以来,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增幅总体逐月走高,反映了经济景气回升对货币增长的内在需求和银行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大,银行货币信贷供应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趋势基本保持适应。2002年末,广义货币M2增幅比同期GDP增速和消费物价涨幅之和高9.6个百分点,比"八五"和"九五"时期平均差率高约3个百分点。  
    2002年末,流通中现金M0余额1.7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全年现金净投放1589亿元,同比多投放553亿元。近两年,M0增幅均在10%以下(2000年为8.9%,2001年为7.1%),大大低于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增幅,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卡、商业票据等各种替代现金支付的结算工具快速增长,现金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参考意义下降,现金管理的主要任务已转变为反洗钱和反偷税、漏税等。  
    2、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新增贷款质量继续提高  
    2002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8475亿元,同比多增6036亿元外汇贷款增加91亿美元,同比多增150亿美元(去年同期为下降59亿美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合计14万亿元,增加19228亿元,同比多增7277亿元。2002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较多,主要是下半年以来贷款加速。下半年人民币贷款合计多增4796亿元,占全年多增贷款的79%。  
    从机构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增加较多。全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9398亿元,同比多增298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增加4586亿元,多增1551亿元;政策性银行贷款增加1374亿元,同比多增464亿元;农村信用社贷款增加1906亿元,同比多增511亿元。  
    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主要投向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短期工业贷款,增加2713亿元,同比多增1717亿元;二是票据贴现贷款,增加2232亿元,同比多增1279亿元;三是消费贷款,增加3694亿元,同比多增938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2671亿元,同比多增389亿元;汽车贷款增加716亿元,同比多增468亿元;四是基建和计改贷款,增加3240亿元,同比多增783亿元;五是农业贷款,增加1177亿元,同比多增388亿元。以上五方面合计新增贷款13056亿元,同比多增5105亿元,分别占同期金融机构全部贷款增加额和同比多增额的71%和85%。贷款投向总体符合信贷政策导向。  
    贷款周转速度加快,质量明显提高。按累收累放计,2002年银行、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12.1万亿元,增长25.4%,贷款周转次数为0.88次,比上年加快0.05次。按四级分类标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比上年减少951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4.5个百分点,2002年末为19.8%,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减少640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3.95个百分点,2002年末为21.4%。按五级分类标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减少782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4.92个百分点,2002年末为26.1%。2002年末,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账面盈利达385亿元,比上年增加245亿元,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显著提高。  
    2002年贷款增加较多,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国民经济总体形势趋好,内外需全面回升,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好转,扩大了贷款有效需求;二是商业银行加强贷款营销,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三是直接融资,特别是股市筹资额下降较多,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增加。总体看,2002年贷款增加多,反映了实体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新增贷款投向符合信贷政策导向,贷款质量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盈利能力继续改善,贷款多增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是适应的。  
    3、企业存款快速增长,居民储蓄存款大量增加  
    2002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加2.78万亿元,同比多增7631亿元;外币存款增加107亿美元,同比多增43亿美元。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合计18.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7万亿元,同比多增加7983亿元。  
    200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535亿元,同比多增2295亿元,企业即期支付能力进一步增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233亿元,同比多增3775亿元。2002年储蓄存款强劲增长,一方面反映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同时也反映出居民投资理财渠道不宽,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使储蓄向投资转化。  
    4、基础货币适度增长,金融机构流动性总体正常  
    2002年末,人民银行基础货币余额为4.5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全年基础货币增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1月份增幅为9.9%,2至7月份月均增长18%,4月份最高时增幅达20.6%,从5月份开始增幅下降,8月份降到15%,11月末降到7.9%,年末稳定在11.9%,与2001年末持平。公开市场"对冲"操作使得基础货币平稳增长。  
    2002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备付率平均为6.47%,比上年末下降1.1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平均为5.54%,比上年末下降0.71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平均为10.57%,比上年末下降2.82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平均为5.92%和7.2%,分别比上年末下降1.16和0.75个百分点;城市信用社平均为9.83%,比上年末上升0.97个百分点。考虑到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托管有2.68万亿元金融债券,可以随时用于回购交易,流动性管理十分方便,目前金融机构流动性总体正常。  
    5、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形势总体较好,由于外贸形势、利率、汇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02年结汇多,购汇少,顺收大于顺差较多。银行结售汇顺差扩大,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外贸顺差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大量增加二是目前国内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比同期限人民币存款利率低近1.17个百分点,居民和企业结汇意愿较强;三是美元和日元汇率波动较大,而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居民和企业更愿意持有人民币。  
    2002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2864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742.4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73元人民币,比上年末上升7个基本点,继续保持稳定。1994年我国成功实现汇率并轨以来,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了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信心,对于平衡国际收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保证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货币政策操作  
    1、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证基础货币的稳定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平稳运行  
    2002年,在我国外贸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明显供大于求,人民银行从银行间外汇市场大量购买外汇,外汇占款大幅增加,相应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对基础货币的适度增长造成冲击。为此,人民银行加强本外币政策协调,充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适度收回商业银行流动性,保证基础货币的稳定增长。2002年4月9日,人民银行开始卖断现券,回笼基础货币。6月25日开始进行公开市场正回购操作,正回购的招标量根据外汇买入情况和基础货币情况确定,利率由所有40家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投标决定。2002年9月24日,人民银行将2002年以来(6月25日至9月24日)公开市场业务未到期的正回购转换为中央银行票据,实际是将商业银行持有的以央行持有债券为质押的正回购债权置换为信用的央行票据债权,转换票据总额1937.5亿元,为继续进行正回购操作提供了条件。2002年6月25日至12月10日,人民银行正回购共操作24次,累计回笼基础货币2467.5亿元。  
    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保持了货币市场利率的平稳运行,为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9月下旬,由于新股发行的因素,商业银行流动性减少,货币市场出现了临时性的资金紧缺,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将正回购的招标方式由利率招标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的方式,稳定了货币市场利率。12月中旬,由于临近年底,商业银行资金开始紧张,加上12月17日新股发行将冻结资金,货币市场资金压力凸显,利率出现上升压力,人民银行于12月17日进行固定利率数量招标的逆回购操作,加上采用新的招标方式买入现券,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将货币市场代表性的7天回购利率稳定在2.35%以内的水平。在人民银行及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控下,货币市场遭遇的临时性外部冲击没有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保持了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平稳运行。  
    2002年春节前以及12月中旬到年末的时期,由于现金投放较多,商业银行出现季节性的资金紧缺,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交易和现券买断交易主动向市场大量投放基础货币,保证了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支持了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2、灵活运用利率手段,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经国务院批准,2002年2月21日,人民银行再次降低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其中,存款利率平均下调0.2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下调0.5个百分点。1996年以来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息,金融机构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5.98个百分点,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6.97个百分点。降息对降低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成本,减轻企业利息支出,刺激投资和消费,支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对外开放的实际需要,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对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管理上实现公平待遇。同时,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变化,2002年11月19日下调了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将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由1.25%下调至0.8125%,其它外币存款利率相应下调。  
    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1998年和1999年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2002年初在全国八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2002年9月份,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3、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1)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加强信贷政策指导。2002年8月份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组织体系、完善授信评级制度、努力开展信贷创新等10条指导意见,引导商业银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发展。  
    实施利率调节,继续坚持扩大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使金融机构在利率管理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多次通过指导商业银行内部利率水平,调节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调拨,防止商业银行过度集中资金,影响中小企业贷款。  
    增加再贷款、促进贴现业务发展,不断增强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实力。同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财政部与经贸委联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制定制度办法,规范管理,通过第三方介入,补充信用,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到2001年底,全国共计组建各类担保机构300多家,筹集担保资金70多亿元,可担保贷款达400多亿元。  
    上述政策措施,对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有一定积极效果。初步统计,到2002年9月末,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达3.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3%。  
    (2)努力改进对农业的信贷支持  
    1997年至2002年12月末,人民银行共安排支农再贷款额度1236亿元。到2002年12月末,支农再贷款余额为84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65亿元。支农再贷款主要投向农业大省、中西部地区和受灾地区,有效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和灾区农村资金短缺的矛盾。  
    支农再贷款对支持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农户联保贷款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10月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比上年末增加451亿元,占农业贷款增加额的33%,增幅达138%;农户联保贷款比上年末增加173亿元,占农业贷款增加额的13%,增幅达145%。几年来,全国共有3.1万家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89%,1.7万家农村信用社开办了联保贷款,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49%。约有4657万户农户获得了小额信用贷款,有1027万户农户获得联保贷款,两项合计,受益农户总数达5684万户,占贷款需求农户数的49%,占全部农户数的25%。  
    (3)发展消费信贷,支持扩大内需  
    完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研究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大力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同时,督促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防止一些地区出现房地产泡沫。引导汽车消费信贷健康发展。个人汽车贷款的迅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汽车销售,支持了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发放助学贷款,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2002年,会同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通知》,引导商业银行继续做好助学贷款工作。自1999年至2002年9月末,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助学贷款66亿元,帮助了112万名困难学生就学;其中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3亿元,帮助了41万名困难学生就学。  
    4、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制度建设  
    200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22号)。同年6月和12月,与财政部联合推出2002年第六期和第十五期记账式国债,分别在工、农、中、建四家试点银行柜台顺利发行并上市交易。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系统的顺利开通,为投资人开通了新的购债渠道,扩大了记账式国债的投资群体,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投资人的国债投资需求,也有利于降低国债的筹资成本,沟通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商业银行柜台债券市场。  
    200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2年第5号公告,对金融机构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由审批制改为准入备案制。该政策措施简化了行政审批程序,提高了行政透明度,是中国人民银行多年来在健全法规、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推动货币市场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002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工商银行等39家商业银行开办债券结算代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329号),将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的服务对象扩展到非金融机构。该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和顺利实施,丰富了银行间市场的投资主体,为投资者开辟了新的债券投资和资金融通渠道,有利于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顺利发行,有利于扩大货币政策的传导。  
    5、发挥货币政策促进改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第一,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1997年至2002年8月末,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2664亿元,共支持兼并破产项目5864户,支持破产企业安排下岗分流人员约430万人,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职工再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支持国债项目建设。1998年至2002年,国家增发国债6600亿元,商业银行累计发放配套贷款1.2万亿元。第三,以小额贷款形式,支持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制定了《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管理办法》,大力推广小额贷款,支持再就业工作。第四,发放扶贫贷款,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2002年新增扶贫贴息贷款185亿元。到2002年10月末,农业银行扶贫贷款余额达854亿元,其中扶贫贴息贷款余额达439亿元。  
    6、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引导社会的合理预期  
    一是加强货币政策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按季发表《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社会各方面了解货币信贷的运行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近期的货币信贷政策趋势,以及引导市场预期发挥了良好作用。二是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季度例会和货币政策专家咨询会,发挥咨询议事功能,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参考。同时货币政策委员会季度例会后及时向社会发布新闻稿,公布相关信息。三是按月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与国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及时交流、沟通信息,以适时把握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新变化,使商业银行全面了解货币信贷政策措施和意图,并及时获得有关方面对货币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商业银行加强指导,促进稳健货币政策的贯彻和有效实施。四是从2002年开始,就新拟订的货币信贷政策,在正式出台前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以使有关政策规定更切合实际。  
    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1、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  
    2002年,银行间市场共运行249个交易日,人民币同业拆借和债券交易累计成交118404亿元,同比增加69349亿元,增长1.4倍。其中,同业拆借成交12107亿元,同比增加4025亿元,增长49.8%;债券现券成交4412亿元,同比增加3572亿元,增长4.3倍;债券回购成交101885亿元,同比增加61752亿元,增长1.5倍。  
    从资金融出(拆出资金+买入债券现券+债券逆回购)、融入(拆入资金+卖出债券现券+债券回购)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为唯一的资金净融出部门,资金最大需求方为其他商业性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联社、政策性银行、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不含证券公司、基金公司)。2002年,国有商业银行净融出资金49077亿元,同比多融出34998亿元,增长2.5倍。其他金融机构净融入资金19654亿元,同比多融入17602亿元,增长8.6倍,占净融入资金的40%;其他商业性银行净融入资金18496亿元,同比多融入13150亿元,增长2.5倍,占净融入资金的37.7%,其他商业性银行净融入资金量较大,主要原因是存款等资金来源有限,而贷款扩张较快造成头寸偏紧;证券及基金公司净融入资金6692亿元,同比多融入1260亿元,增长23.2%,占净融入资金的13.6%。银行间市场充分发挥了金融机构短期投、融资主渠道的作用。  
    2002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交易的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由1月份的2.37%和2.14%,持续下跌至7月份的2.02%和1.95%。8月份开始,市场利率逐步回升。12月份,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回升至2.23%和2.31%,比低谷时期的7月份上升0.21和0.36个百分点。全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交易的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15%和2.07%,分别比上年下降0.33和0.24个百分点。  
    2、国债和政策金融债发行状况良好
10
发表于 2003-6-10 10:24:00 | 只看该作者
2002年中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年国债和政策金融债继续增加发行。全年累计发行国债5934亿元,同比增加1050亿元,增长21.5%,增幅比上年高16.6个百分点。其中,发行凭证式国债1473亿元,同比减少18.2%;发行记账式国债4461亿元,同比增长44.5%。2002年12月末,国债余额约为1.9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7%,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9%,比上年末提高2.7个百分点。  
    2002年,累计发行政策金融债3075亿元,同比增加485亿元,增长18.7%。12月末,政策银行金融债余额为1005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8%,占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9%,比上年末提高1个百分点。  
    从2002年国债和政策金融债发行利率看,总体态势为:上半年持续下降,下半年稳中略有上升。  
    2002年发行的五年期记账式二期国债的发行利率为2.22%,比银行五年期名义存款利率2.79%低0.57个百分点,比扣除20%利息所得税后同期存款利率仍低0.01个百分点。6月份发行的三年期记账式七期国债的利率由年初的2.42%(凭证式一期国债)下降为1.9%,下降了0.52个百分点,比扣除20%利息所得税后的银行三年期存款利率低0.12个百分点。下半年,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货币市场利率小幅回升的影响,市场参与者对国债的长期投资风险的预期上升,导致国债发行市场一度清淡。12月份起,国债发行利率回升明显,当月发行的七年期记账式十五期国债利率为2.93%,比2002年七年期国债最低时的利率上升了0.93个百分点;二年期的记账式十六期国债利率为2.3%,比2002年二年期国债最低时的利率上升了0.4个百分点(参见表1)。  
    政策金融债的发行利率走势同国债一样,上半年持续走低,下半年回升明显。以10年期政策金融债为例,上半年,由4月份的2.85%下跌为6月份的2.15%,下跌0.7个百分点。此后开始稳步回升,8月份上升为2.63%,比6月份低谷时期的2.15%回升0.48个百分点,12月份继续上升为3.3%,比6月份低谷时期上升1.15个百分点(参见表2)。  
    3、股票市场回顾  
    2002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27990亿元,同比减少10315亿元;日均成交118.1亿元,同比减少41.4亿元,下降26%。其中A股累计成交27142亿元,同比减少6100亿元;日均成交114.5亿元,同比减少23.9亿元,下降17.3%。  
    受2002年2月21日人民银行降息和6月23日停止国有股减持决定及其他利好政策影响,2002年上半年,沪、深股指在波动中上扬。6月末上证综合指数以1733点报收,比上年末上涨87点,上涨5.3%,深证综指以507点报收,比上年末上涨31点,上涨6.5%。7月份起股指开始下行,12月末,上证综合指数以1358点报收,比上年末下跌288点,下降17.5%,深证综指以389点报收,比上年末跌87点,下降18.3%。  
    2002年,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累计筹资96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0亿元,下降23.2%。其中,包括发行、增发和配股的A股筹资738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44亿元,下降37.6%;H股发行筹资2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5亿美元,增长1.6倍。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非金融企业部门(包括住户、企业和政府部门)可统计的融资方式主要有贷款(本外币并账)、股票(仅包括可流通上市股票的筹资部分)、国债和企业债四种。2002年非金融企业部门以这四种方式融入的资金总计为24233亿元(本外币合计),同比多融7678亿元,增长46.4%,其中以贷款方式融资19228亿元,同比增长53.1%;以国债方式净融资3718亿元,同比增长43.1%;以企业债方式净融资325亿元,同比增长121.1%;以股票方式融资962亿元,同比下降23.2%。2002年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的比重为79.4∶15.3∶1.3∶4,与2001年同期相比,贷款和企业债融资比重分别上升了3.5个和0.4个百分点,国债和股票融资分别下降0.4和3.5个百分点(参见表3)。  

4、外汇市场交易量显著增加  
    2002年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明显增加,这种状况是2001年趋势的继续。2001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比2000年多成交328.6亿元,同比增长77.9%。2002年,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各币种折合美元972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多成交222亿美元,日均成交3.9亿美元,日均成交比2001年同期增长31.3%,比2000年同期增长132.1%,交易量明显增加。其中,美元品种成交951亿美元,日均成交3.82亿美元,日均成交比2001年同期增长30.4%,比2000年同期增长132.9%。  
    预测和展望  
    1、2003年世界经济金融前景预测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约为3.7%,国际贸易增长6.1%。美国经济将继续恢复,预计全年的增长率为2.6%。欧元区预计增长2.3%。日本经济恢复的稳定性将有所增强,预计全年增长率为1.1%。发展中国家整体增长形势将好于去年,但地区增长差异较大。  
    2003年,国际金融形势仍然严峻,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较大:一是区域政治局势动荡。美伊战争一触即发,由此对国际油价、全球股市、美元汇率和资本流动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二是恐怖主义继续破坏世界经济恢复的环境。三是美国经济恢复之路仍然曲折多变,迅速恢复的可能性不大。世界经济对美国经济过分依赖的状况不会有根本改变。四是全球通货紧缩风险依然存在。  
    2003年,全球货币政策关键是看主要工业国家尤其美国经济能否较稳定和顺利地恢复。上半年,全球货币政策将从上年末宽松态势进入"中性"阶段。全球通货膨胀水平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通货紧缩压力虽局部有所缓解,但总体形势还难有较大的起色。  
    2、2003年我国经济金融趋势和预测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搞好今年的经济和金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亚洲地区经济形势继续看好,有助于我国加强与该地区国家的经贸往来与合作。全球投资风险加大将使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继续成为吸引外资的大户。但世界经济恢复面临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一些负面影响:区域政治局势的动荡及对世界经济恢复前景的可能损害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变数。上半年国际油价的继续上升对我国国际收支会有一定影响。全球性通货紧缩趋势未有根本缓解。  
    从国内看,2003年经济金融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第一,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六大确定的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允许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等新政策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非常有利。第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和完善,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增强,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将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作出较大贡献。第三,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日益强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在不断上升,社会总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水平,预计国内消费需求平稳,投资和出口将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速。第四,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我国经济金融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2003年金融工作和货币政策也面临一些困难。一是近两年直接融资比重下降,经济发展对贷款需求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二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有待进一步改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待加强;三是金融运行中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仍未解决,主要是小企业、农业、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不足;四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然偏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仍然比较繁重。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安排,2003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7%左右,居民消费物价总水平上涨1%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7%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之内。预计2003年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增长16%左右,现金投放1500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8000亿元左右。  
    3、2003年我国货币政策趋势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3年要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预调和微调。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需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1)完善和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2003年,要进一步完善和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保持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首先,要继续密切关注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商业银行流动性情况,协调本外币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基础货币,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增加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成员,扩大公开市场业务影响面。研究改进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和增加交易频率。逐步完善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测制度,为公开市场操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研究"对冲"外汇占款过快增长的方式,提高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其次,要发挥再贷款的宏观调控和保持金融稳定的功能。调整再贷款结构,确保金融稳定。第三,进一步发挥再贴现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适时对相关政策进行灵活调整。  
    (2)保持利率、汇率政策的基本稳定,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近期要继续保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稳定,同时,进一步优化利率结构。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要在总结199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中长期规划。研究进一步统一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政策和步骤。总结县以下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经验,促进农村金融稳定发展。  
    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目前汇率水平与汇率形成机制符合我国国情,我国国际收支形势总体良好,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具有稳固的基础。  
    (3)继续实施信贷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央银行要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农村资金切实用于支持农村、农民和农业。用好支农再贷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农户联保贷款,进一步提高农户贷款面,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  
    继续检查落实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改进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适当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积极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经营机制,调动商业银行基层行加强贷款营销的积极性,满足小企业有效贷款需求。继续运用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鼓励扩大贴现贷款,促进信贷结构调整,支持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  
    要鼓励创新,拓宽助学贷款发放渠道。鼓励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助学贷款业务,最大限度满足贫困学生的合理要求。  
    (4)加强信贷管理,密切关注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所隐藏的风险  
    要密切关注局部地区房地产过热可能带来的信贷风险,监督商业银行严格按照国家房地产政策及其信贷政策要求,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要及时查处、纠正。商业银行要严格执行房地产贷款的有关政策规定,使自查工作制度化。进一步扩大个人住房贷款的覆盖面,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贷款需求。严禁发放"零首付"个人住房贷款。  
    (5)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要统筹拟订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规划,发挥、深化其融资和投资功能。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增加投资工具,扩大投资主体,促进国债、企业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市场的协调发展;认真做好债券结算代理工作,指导和监督商业银行依法开展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积极推进住房贷款证券化;继续支持票据市场的拓展;建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机联系渠道。  
  表1:2002年国债发行利率表
  国债          发行   实际发行   期限 中标价格/   
                时间  (单位:亿元) (年) 利率(元/%)  
  凭证式一期    3月份    420       3    2.42%     
                3月份    180       5    2.74%     
  记账式一期    3月份    200       10   2.7%     
  记账式二期    4月份    360       5    2.22%     
  记账式三期    4月份    200       10   2.54%     
  记账式四期    5月份    260       2    1.9%     
  记账式五期    5月份    260       30   2.9%     
  记账式六期    6月份    460       7    2%     
  记账式七期    6月份    260       3    1.9%     
  记账式八期    7月份    265       1    98.13元(1.91%)
  记账式九期    7月份    173.3     10   2.7%     
  记账式十期    8月份    200       7    2.39%     
  记账式十一期  8月份    200       12   2.64%     
  凭证式二期    8月份    150       3    2.07%     
                8月份    150       5    2.29%     
  记账式十二期  9月份    191       3    2.3%     
  记账式十三期  9月份    240       15   2.6%     
  凭证式三期    9月份    167.5     3    2.12%     
                9月份    167.5     5    2.36%     
  记账式十四期  10月份   224       5    2.65%     
  凭证式四期    11月份   123       3    2.22%     
                11月份   115       5    2.48%     
  记账式十五期  12月份   600       7    2.93%     
  记账式十六期  12月份   368       2    2.3%     
  合计                   5934.3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市场统计月报》     
 
  表2:2002年政策金融债发行利率表
  政策金融债    发行   实际发行   期限 中标价格/   
                时间 (单位:亿元) (年) 利率(元/%)  
  开行债1期     3月份     100     0.6  99元(2.02%)
  开行债2期     3月份     100     30   4.52%   
  开行债3期     4月份     200     10   2.85%   
  开行债4期     4月份     100     10   2.7%   
  开行债5期     4月份     100     20   2.65%   
  开行债6期     6月份     100     10   2.15%   
  开行债7期     7月份     100     0.6  99.02元(1.98%)   
  开行债8期     7月份     200     7    2.6%   
  开行债9期     7月份     100     3    93.51元( 2.26%)     
  开行债10期    8月份     150     5    2.66%   
  开行债11期    8月份     200     10   0.65%(2.63%)     
  开行债12期    9月份     200     10   0.74%(2.72%)     
  开行债13期    9月份     100     0.6  98.84元(2.37%)     
  开行债14期    10月份    100     10   3.63%   
  开行债15期    10月份    100     10   3.29%   
  开行债16期    11月份    100     3    91.91元(2.92%)     
  开行债17期    11月份    100     0.6  98.82元(2.41%)     
  开行债18期    12月份    100     10   3.3%   
  开行债19期    12月份    150     7    3.4%   
  开行债20期    12月份    100     0.6  98.81元(2.43%)     
  进出口行债1期 4月份     80      0.3  99.52元(1.93%)     
  进出口行债2期 4月份     75      3    1.99%   
  进出口行债3期 6月份     100     5    2.01%   
  进出口行债4期 6月份     100     2    96.24元(1.95%)     
  进出口行债5期 9月份     70      1    2.3%   
  进出口行债6期 11月份    55      10   0.75%(2.73%)     
  进出口行债7期 11月份    95      1    2.5%   
  合计                    3075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   
      
  表3: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情况表
               全年融资量(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速度(%)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2002年 2001年     
  国内金融市场 24233  16555  17163    46.4   -3.5     
  融资总量      
  贷款         19228  12558  12499    53.1   0.5     
  国债         3718   2598   2478     43.1   4.8     
  企业债       325    147    83       121.1  77.1     
  股票         962    1252   2103     -23.2  -40.5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