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工厂管理网 www.chinafm.org 过去十年,是西方管理思想大量涌入的时期,不免鱼龙混杂。 众所周知,西方管理思想是过去数十年逐步积累的结果,而我们企业面对如潮水般涌入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或者莫衷一是,或者浑沦吞枣。许多企业连最基本的管理基础都没有,而高层已经对6Sigma趋之若渴。 否定过去几年的“管理学习运动”是不合适的,毕竟它帮助我国管理者进行了一次大面积的管理启蒙,但副作用也不可小视。副作用具体表现在一些过时的和错误的管理理念在影响着众多的管理者,加上一些自己都没有管理经验的管理专家、顾问们推波助澜,使得管理者们急功近利,期望一夜之间做好管理。 作为实战管理顾问,我们不得不站出来“实话实说”,呼吁人们认真对待制造管理,走出制造管理误区。 【重资本运作,轻制造管理】 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在普遍浮躁的今天,这样的例子肯定不是绝无仅有。 案例:国内某压缩机制造厂家,注册资本22亿。1998年前,曾经是国内最大压缩机厂家,份额占到13%。 1998年:包装上市,每股收益0.23,业界份额第一; 1999年:管理不善,份额落到第三,每股收益降至0.08元; 2000年:品质问题大量退货,份额降至第六,每股亏损0.48元; 2002年:资本运作成功,盈利0.028元; 2003年:每股亏损0.02元; 2004年:企业高层又积极开始引资运作。 这是媒体一篇直击要害的报道,题目是《谁来为不断消蚀的盘子买单》。 很明显,在这个企业里高层管理者的工作重点不在制造管理,而在资本市场,整日忙于运作。这样的企业可以暂时赚到钱,但却不能保证长久的发展。 可能是因为培养资本高手不需要长时间扎实的历练,只要有足够的胆量和“智慧”就能够驰骋资本疆场,因此我国不缺资本市场的运作高手。南德的牟其中、德龙系的唐氏兄弟、格林柯尔的顾雏军、未来的xx等等造就了资本市场上一个又一个“神话”,但是即便他们再善于投机和运作,如果不为社会创造实际价值的话,他们的结局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泡沫破灭或“见光死”。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徐工可能引进海外投资事件,也值得我们深思。这样一个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秀企业,只要用心做管理,持续盈利是绝对可以期待的,为什么一定要引进投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