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原创过年——中国人的灵魂信仰

[复制链接] 1
回复
126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7-16 11:0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过年——中国人的灵魂信仰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是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上顺乎自然、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中自发形成的,它的产生,是与中华民族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水平、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及自然环境、政治气候相适应的。是中国人生活信仰的文化之根。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现。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春节到底为何物?春节本来就是一种文化。它反映了很多的主题,寄托了很多的情思。我们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意味着团圆,春节尤其是这样,它是一个合家团聚的日子。它代表了一种企盼,无论你身在何方,只要是龙的传人,春节都会是一种凝聚力的象征。春节是中国人一种信仰和精神寄托。

春节是中国民俗节日中最重要、最红火、最热闹的喜庆佳节。无论日子多么艰难和困苦,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这一天。

  春节是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活动,而生命力最重要的是创新。魂要保留,保持住它的基本内核,譬如说喜庆,团圆,沟通,和谐,企盼等等。形要变化。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团圆夜,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一个关于“年”的古老记忆就在我们的心头上挥之不去。是什么力量使我们如此动心?仅仅是因为我们很快又长了一岁吗?不,过年意味着一系列的关于“年”的活动和仪式。过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酝酿、前奏、预演、高潮、庆祝、欢乐、回忆,最后是一个完美的收场。从进入腊八到正月十五,过一个年算起来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古代皇帝也都在春节举行祭天大典,作为孤独于世的人们由此建立起人与天;人与宇宙;人与神关系,获得神灵的庇护。这是我们生命信仰宗教文化开端的象征。

春节所祭的祖灵很全,总是从家族始祖开始,囊括一切祖灵。《礼记·效特性》说:“万物本乎于天,人本乎于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说明了报天地之恩,感祖宗之恩的意识深深地扎根在国民心中。

  一年里只有一次这样的具有宗教色彩的节日,中国人因此把过年看得格外重要。从进入腊月,节日的气氛就开始孕酿,

过年,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中国文化的直接体现

西方的圣诞节,最初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是庆祝耶稣诞生的宗教节日。但是现在,圣诞节已经超越了宗教,发展成了重大的文化与商业活动。西方情人节、感恩节……最初的来由都是简单而偶然的,现在已经演变成了文化与商业的载体。从这个角度上讲,春节也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经济意义。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

  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要"守岁"至次日凌晨,表示年老的人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的有为祝老辈正年益寿的意思。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说明了人们在除夕午夜子时到来之际,放鞭炮象征着宇宙开辟那一刹那,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蕴涵着天地混沌初开、宇宙起源的象征意义。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 “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喜欢热闹的中国人放鞭炮过大年已成习俗。图个热闹、求个吉利的纯真心理, 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大好节日里,希望人丁兴旺,生活美好。 

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拜年 

如果说传统中国春节祭祖体现信仰的话,一直传到今天的拜年习俗则是人伦道德的体现。下级向上级拜年,晚辈为所有长辈拜年。而皇帝赏赐大臣宴饮、乐舞,长辈赏赐晚辈压岁钱。但是这一拜一赐之间,长幼尊卑等基本人伦关系与相关的道德规范就得到重新确认,这是伦理道德建立的象征。

  通过以上这些仪式,自然人作为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完整的生命存在—————中国人就得到确认,他们的人生就得到了意义。海外华人身处异国他乡,他们面对的主流社会文化和我国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已加入了当地国籍,在政治意义上是不折不扣的外国人。但是,他们坚持过春节,坚持继承春节民俗,原因何在呢?海外华人通过春节民俗活动,重新确证自己是一个文化上的中国人!

因为人们在世俗生活中更加认识到家族社会的力量,因此人们在思想情感上对家庭更为依恋。春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亲人团圆的意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生活中的理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能真正地实现这一理想,但中国人都怀有这样一种心情,这种心情就通过节日习俗来表达。当代社会,中国的人口处于大流动、大迁移的状态,人们对故乡的依恋更加希望通过节日来传达。

比方说拜年这种习俗,它提示我们:经历了一年,我们该回顾一段友谊了。春节来临的日子,为什么我们不能与世界朋友相互拜个年,说一句“恭喜发财”、“恭喜进步”、“恭喜创新

    春节食俗 

除夕的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饺子、长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了。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成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鸦头”、“猫耳朵”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面、素面、荤面、挂面…… 

不少地方在吃年饭的时候还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鲜菜(三阳开泰),吃长生果(长生不老),

     在中国人的古老的传统习惯里,除夕意味着安静的团聚和守岁,但安静的守岁是不能作为高潮的,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实际上什么也不做。守到除夕已过,新年的太阳还没有出来,这时候,我们一年中最重要的宗教仪式开始了。

至少是在中国北方的农村里,“年”是这样来过的:庭院里摆上敬天的香案和供桌,供桌上摆着牺牲、点心、水果,新年里第一锅煮好的水饺也盛来摆放在供桌上。先燃放鞭炮,然后是烧纸。纸不需要太多,“天”不需要人的多少贡献,但人对“天”的感激之情需要某种表现的形式。纸烧完了,还要给“天”倒上三杯酒;把酒洒在地上,就等于“天”已经接过了人向他敬献的酒杯。把牺牲剖开、把水果切开、把点心掰开、把水饺挑开,总之,人在过去享用了天所赐予的种种美食,我们在这时要把他们一一敬献给天。

    这个过程就是祭祀。中国人不祷告,至少不做口头上的祈祷,我们只在内心里头默默在祷念着,期盼着。“天”是一个有意识的能够赏善罚恶的神灵吗?不知道。“天”是什么?所有的人都感觉到了天的存在,可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天对于人的真实含义。

    天覆地载,我们赖以安身和生存于其间的大地和宇宙,就是天。有时我们比较脆弱,我们期盼甚至相信“天”是某种主观的意志,天会特殊照顾人类的命运,尤其是那些善良的人的命运。但当我们比较清醒地时候,我们就明白:天就是我们头顶上的苍穹和星辰,天就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和山川,天就是运行在万事万物和我们的身体之中的“道”。

    可我们仍要敬天。一年一次,心存敬畏和感激。当我们敬天的时候,我们暂时地把天拟人化了。这样做不够理性吗?——我倒觉得这样做是充分理性的。不把天暂时地拟人化,我们如何表示人类对于“天”的感激、敬畏和虔诚?

    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我相信这是所有人的最合理的宗教。人的宗教情感是顽固的,要想完全消除人的宗教情感即很困难,也不合理。可是,过多的宗教情感和宗教活动对人类是有害的。
 
基督徒信仰上帝,伊斯兰教徒信仰真主,佛教徒相信超生;与中国人相比较,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泛滥成灾的宗教活动实在是太幼稚了,我甚至想说类似的信仰活动是愚昧和可笑的。

从眼下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情况来看,中国文化处于弱势,上帝和真主必将在中国的土地上逐渐获得更多的信徒。但是,从更长远的人类未来来看,类似于中国人的宗教情感,才是真正合情合理的。人类越文明、越理性,越不需要一个人格化的神灵,但是,对覆载着我们的天地和宇宙的敬畏和感激,是人类永远需要而且直到最后也还需要的宗教情感。

    历史上,中国人曾经好几次试图把"天"人格化,他们把天想象成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如来佛祖,但最后都没有被人普遍接受。对于中国人来说,天始终是一个具有少量主观色彩的客观化的超级存在。在人类理性还非常幼稚的时代,人类需要一个人格化的神灵。

这就像是孩子需要童话,少年需要英雄偶像一样,有比没有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可是,人类成年了,童话的时代过去了。我们没有经历过过童话的时代,为自己的童年时代感到遗憾是可以的,指望着在成年时代里重新找回童年时代的梦,则是非常愚蠢的。

中国人需要宗教吗?——过去也许需要,现在则根本不需要。过年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一年一次,不多也不少。我们在这个时刻以自己的心灵和天地万物相对,检点自己,感激生活,敬畏自然,祈祷未来。

自由自在,这样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这种生活态度正是基于国人把自己所生活处看成是和谐的整体。人生活在这种和谐整体中不要着意执着什么,而应自自然然地生活,那就是把“人间”变成和谐的“天堂”。

这个社会是一个不追求“人为”而顺应自然的社会,是一个无矛盾、无争夺的社会,是一个和平宁静、自满自足的社会。 每年春节期间上亿人在火车上流动,离家千里万里的人都赶回去过团圆年,这就是年的宗教意义。

    像这样的宗教活动中国人已经进行了几千年,以后,还会继续进行下去。所不同的是,过去我们的祖先努力地想把“天”人格化,但是不能成功;以后我们知道“天”就是覆盖和承载,就是苍茫和无际,就是宇宙和自然,就是最初的造物者和最后的毁灭者,但是,我们对“天”的情感不变。

一年一次,甚至在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与天进行交流,我们需要以自己的心灵与天地万物默默地相对。我们也许会向天祈祷,不是为了对天的信仰,而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心灵。我们人的需要。

    直到有一天,在地上的所有的人都放弃了人格化的宗教信仰,但是这份珍贵的宗教情感还会被人小心翼翼地保留着。它与文明无关,与文化无关,与历史无关,因为这是属于人的最合理的、也是最后的信仰情感。人类带着它,走向自己的未知和未来。

春节中国人的各种活动习俗,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和追求;这些珍贵的宗教情感至今仍在我们生活中熠熠闪光。它们不仅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我们的未来世界带来一片异彩。,也是我们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识。 
 

沙发
发表于 2006-8-12 16:35:12 | 只看该作者

但春节是一直在被削弱。尤其是在城市里,对于一些非原住而后在一个城市落脚的人们来说,春节基本也就是一家那么3口人吧。。。

我本人可能还好点,因为老家是在同省的一个小镇,春节自然都是要回去的。也过的很传统。但据我一些城市的朋友们来说,他们春节很多时候也就是在电脑前渡过,父母看看电视。。当然亲戚也远,几年中父母才带他们回一次老家。当然他的爷爷奶奶基本还是在同一个城市的。其实回了老家又如何呢?三姑六婆基本不认识。对于他们来说,那片土地也没有多少回忆。

再说我本人吧,独生子女,和表哥表姐一类的关系还好。但现在都是天各一方了,N年后,我们都有子女了,当然也都是独生子女。过年了,就算有心带走亲戚,就算像我朋友父辈隔个几年回老家。老家还有我熟悉的人么?恐怕,我们的下一代的春节,也就是多个5.1或是国庆吧。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